文物建筑和歷史文化古城的保護在世界上已經形成熱潮。這股風也吹到我國,但我們對它的基本理念其實還很隔膜。陳志華先生用自然優美、平實的筆調,從歷史、文化、建筑風格和民俗等多個角度,介紹了意大利近二十個歷史文化古城、數百棟古建筑和對它們的保護。讀者在愉悅的閱讀中,不知不覺對意大利人民尊重文化、愛護古建筑的非功利性態度和科學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對當前世界上關于保護文化建筑和歷史文化古城的主流理論、原則和方法有了大致的認識。
隨文配有數百幅圖片,包括地圖、建筑照片等,有的十分罕見,使本書不僅具有閱讀和收藏價值,亦可作為意大利古建筑旅游的指南。
陳志華,一九二九年生于浙江,一九四七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一九四九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筑系,一九五二年畢業,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現已退休)。
陳志華在四十多年的教研生涯中,講授過蘇維埃建筑史、外國古代建筑史、建筑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筑保護等課程。
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國建筑史》《外國造園藝術》《外國古建筑二十講》,翻譯有《俄羅斯建筑史》《建筑藝術》《走向新建筑》《風格與時代》《二十世紀歐洲各國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綱領》等書,還編譯了一本《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此外,還在各種報刊上發表了大約一百萬字的學術論文、科普文章、評論文章、雜文、隨筆等,一部分匯編成《北窗雜記》。
近年來,他和樓慶西、李秋香一起研究鄉土建筑,已經出版了幾部專著:由他執筆撰文的有《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筑》《新葉村鄉土建筑》《諸葛村鄉土建筑》《關麓村鄉土建筑》《張壁村》《福寶場》等。
陳志華,一九二九年生于浙江,一九四七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學習,一九四九年轉入清華大學建筑系,一九五二年畢業,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現已退休)。
陳志華在四十多年的教研生涯中,講授過蘇維埃建筑史、外國古代建筑史、建筑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筑保護等課程。
他的主要著作有《外國建筑史》《外國造園藝術》《外國古建筑二十講》,翻譯有《俄羅斯建筑史》《建筑藝術》《走向新建筑》《風格與時代》《二十世紀歐洲各國建筑流派的宣言和綱領》等書,還編譯了一本《保護文物建筑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此外,還在各種報刊上發表了大約一百萬字的學術論文、科普文章、評論文章、雜文、隨筆等,一部分匯編成《北窗雜記》。
近年來,他和樓慶西、李秋香一起研究鄉土建筑,已經出版了幾部專著:由他執筆撰文的有《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筑》《新葉村鄉土建筑》《諸葛村鄉土建筑》《關麓村鄉土建筑》《張壁村》《福寶場》等。
初版題記
修訂版題記
目錄
正文
附錄 一
附錄 二
編者后記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建筑,或者不如說,整個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歷史的原因加上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意大利來演出過。最早有伊達拉里亞人(Etruscan)和希臘人,古羅馬人把這兩支文化發展到了輝煌的高峰。中世紀,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臺,南部則有阿拉伯文化的舞臺,但舞臺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戲劇。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輝煌的高峰,而且與法蘭西文化發生了頻繁的交流。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島留下的,都是它們自己的及時流作品。
幾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歷史中心,那簡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積:中世紀的鐘塔挨著文藝復興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對著古羅馬的劇場。你上街買菜,市場就在大公爵府東邊,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年)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郵局就在帕拉提奧(Andrea Palladio, 1508-1580年)設計的府邸里;下雨了,推開一座小小教堂的門,進去避一下,一看,墻上是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6/7年)的壁畫,祭壇上有唐納泰羅(Donatello de' Bardi,1386-1466年)的浮雕。
村莊也是這樣。文藝復興時代教堂的穹頂和鐘塔是它們的標志。曲曲折折的小巷不斷地穿過券洞,兩側總有些中世紀的石頭房子,墻縫里長著小樹。陽臺上細巧的欄桿,雖然已經破舊,卻能告訴你它是什么式樣,屬于哪個年代。村后的山坡上,有巴洛克的花園別墅,村前的山腳下,有伊達拉里亞人的墓葬。一條古羅馬的大路從旁邊經過,大石板上刻著深深的車轍。
海邊,漁村造在古羅馬的船埠碼頭上;山頂,橄欖林圍著的是法國人的堡壘和拜占庭的修道院。
要是說,站在意大利的任何一個地方,一眼望去,都可以見到文物建筑,這話可不算夸大,因此,意大利是一所最豐富的文化博物館。它地方不大,但是在任何一本歐洲文化史里,它都要占一多半篇幅。
這所博物館的中央大廳是羅馬城。
羅馬城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誕生,到現在有2800年的歷史了。它是古代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的首都,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極盛的五百年間,羅馬城的人口一度超過100萬??涨案皇头睒s化成了無數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萬人的跑馬場、8萬人的角斗場、3-5萬人的劇場,等等。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時使用的浴場就有11個,中小型的有800多個。那時候羅馬城號稱"永恒的城市"。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從6世紀起,它一直是天主教的首都,天主教傳布到哪里,那里的財富就源源運到羅馬城來。16和17世紀,盛期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受到教皇的庇護,在這里達到燦爛的高峰。1870年,新統一的意大利國家在羅馬建都,教皇仍然保留了它西部的梵蒂岡。所以,羅馬城實際上是個雙重首都。 意大利遍地是文物建筑,或者不如說,整個意大利就是一件大文物。
歷史的原因加上地理的原因,好多支重要的文化到意大利來演出過。最早有伊達拉里亞人(Etruscan)和希臘人,古羅馬人把這兩支文化發展到了輝煌的高峰。中世紀,北部有拜占庭文化和哥特文化的舞臺,南部則有阿拉伯文化的舞臺,但舞臺演出的都是意大利本土的戲劇。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意大利的文化又一次登上輝煌的高峰,而且與法蘭西文化發生了頻繁的交流。這些文化在意大利半島留下的,都是它們自己的及時流作品。
幾乎每一座意大利城市,都有古色古香的歷史中心,那簡直是文物建筑的堆積:中世紀的鐘塔挨著文藝復興的府邸,巴洛克的教堂對著古羅馬的劇場。你上街買菜,市場就在大公爵府東邊,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年)像的前面;你上街寄信,郵局就在帕拉提奧(Andrea Palladio, 1508-1580年)設計的府邸里;下雨了,推開一座小小教堂的門,進去避一下,一看,墻上是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6/7年)的壁畫,祭壇上有唐納泰羅(Donatello de' Bardi,1386-1466年)的浮雕。
村莊也是這樣。文藝復興時代教堂的穹頂和鐘塔是它們的標志。曲曲折折的小巷不斷地穿過券洞,兩側總有些中世紀的石頭房子,墻縫里長著小樹。陽臺上細巧的欄桿,雖然已經破舊,卻能告訴你它是什么式樣,屬于哪個年代。村后的山坡上,有巴洛克的花園別墅,村前的山腳下,有伊達拉里亞人的墓葬。一條古羅馬的大路從旁邊經過,大石板上刻著深深的車轍。
海邊,漁村造在古羅馬的船埠碼頭上;山頂,橄欖林圍著的是法國人的堡壘和拜占庭的修道院。
要是說,站在意大利的任何一個地方,一眼望去,都可以見到文物建筑,這話可不算夸大,因此,意大利是一所最豐富的文化博物館。它地方不大,但是在任何一本歐洲文化史里,它都要占一多半篇幅。
這所博物館的中央大廳是羅馬城。
羅馬城從公元前8世紀中葉誕生,到現在有2800年的歷史了。它是古代最強大的羅馬帝國的首都,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羅馬帝國極盛的五百年間,羅馬城的人口一度超過100萬??涨案皇头睒s化成了無數大理石的建筑物,能容25萬人的跑馬場、8萬人的角斗場、3-5萬人的劇場,等等。光是能供一千人以上同時使用的浴場就有11個,中小型的有800多個。那時候羅馬城號稱"永恒的城市"。羅馬帝國滅亡之后,從6世紀起,它一直是天主教的首都,天主教傳布到哪里,那里的財富就源源運到羅馬城來。16和17世紀,盛期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藝術受到教皇的庇護,在這里達到燦爛的高峰。1870年,新統一的意大利國家在羅馬建都,教皇仍然保留了它西部的梵蒂岡。所以,羅馬城實際上是個雙重首都。
有這樣光輝的歷史和文化背景,羅馬城文物之豐富,遠遠不是世界上任何別的城市所能比的。在它大約1000公頃的歷史中心區里,問題常常不是要鑒定哪一座建筑物是文物應該保護,相反,倒是常常要舍得確定哪一座建筑物可以不算作文物。從巴拉丁山上新石器時代小屋的遺址,到伊達拉里亞王朝城墻的殘跡,古羅馬帝國的宏大壯麗的公共建筑物和廟宇,中世紀質樸的教堂和鐘塔,文藝復興莊重的府邸,巴洛克精巧的噴泉,洛可可詭譎的廣場,19世紀古典主義的紀念碑和后來的政府各部門辦公大廈,甚至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統治下的新古典主義公共建筑物,都代表著歐洲建筑發展的各個重要歷史階段,都是那個時期歷史的實物見證。就是19世紀末年以來大量的居住建筑,摹仿文藝復興府邸的式樣,也都比例穩妥,色彩鮮明,很有價值。
散中見人見物見史見思,既帶人進入歷史,又啟發人走出歷史,超越歷史。這本小書保持著陳先生講話為文的一貫風格,充滿激情,娓娓動聽,書中貫徹著為古建筑請命,為保護文物建筑呼吁的潛臺詞,有的放矢地專門介紹意大利文物建筑保護的歷史、現狀和經驗。
——顧孟潮 《陳志華與 》
陳志華將建筑看作人類生活的舞臺、主要的物質環境,那么在人塑造建筑的同時,建筑反過來也塑造了人,建筑上凝固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審美和追求。通過建筑,這些內容被傳達給一代又一代的人,滲透到其性格和理想之中。建筑便成了人們歷史的見證、文化的標志、心靈的寄托。—— 張朵朵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
在圖文并茂的《意大利古建筑散記》中,著名建筑史專家、清華大學陳志華教授從歷史、文化、建筑風格和民俗習慣等多方面介紹了意大利近而是做歷史文化名城、數百棟古建筑的風雨滄桑,而意大利民眾和政府對它們精心保護——甚至是無微不至的呵護——所做出的不懈努力,更使人肅然起敬。—— 潘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