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傳統文化,其中凝聚著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華民族彼此認同的標志,是祖國同胞溝通情感的紐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傳統文化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的巨大貢獻。急劇變化的時代在淘洗著傳統的民間文化。在當今時代,我們尤其有必要對我們豐富淳厚、歷史悠遠的民俗傳統立此存照,將其中的部分及其真諦展示給廣大民眾,使他們對中華大地、對祖國同胞、對的文化傳統和淳厚的民俗民風懷有更深刻的眷戀、熱愛和崇敬。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創造的非常豐富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族精神,是我們的幸事,也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關羽,漢族。生于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云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軍事家。死后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圣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后來的統治者崇為"武圣",與號為"文圣"的孔子齊名。后人有詩稱贊關羽:三國時期蜀國杰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此外,關羽還被臺灣同胞視為恩主神。
一個人從在胎中孕育直到死去,甚至到死去很久很久,都始終處于民俗的環境中。民俗像空氣一樣是人們須臾不能離開的。對于民眾社會來說,民俗又是溝通情感的紐帶,是彼此認同的標志,是規范行為的準繩。是維系群體團結的黏合劑,是世世代代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