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醫近年來以經方治療腎臟疾病的醫案實錄,是老中醫40年臨床經驗的結晶,特別是近20年來用經方治療腎臟疾病的心得體會。內容包括腎病綜合征、慢性腎炎綜合征、繼發性腎病,以及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等篇;每篇包括醫案、按語與思考三方面內容;還介紹了老中醫對方證相應、經方體質、扶陽學說、傷寒與溫病以及中西醫結合的一些看法。可供廣大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臨床醫師,尤其是經方愛好者參考與學習。
本書是作者40年臨床經驗的結晶,特別是近20年來用經方治療腎臟疾病的心得體會。可供廣大中醫院校學生、中醫臨床,尤其是經方愛好者參考與學習。
嚴仲慶,1951年出生,浙江紹興人。主任中醫師,浙江省名中醫(2008年10月),第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2012年8月)。從事中醫臨床40年,長期從事中醫病房工作,對《傷寒論》和“脾胃內傷學說”有較深入的研究。1988年在北京西苑醫院進修期間曾親炙陳可冀、王琦老師,并有幸得到劉渡舟、趙紹琴二老的指導。臨床上喜用經方,并善用經方治療疑難病、危重病,于腎臟疾病與男性疾病致力尤多。
●及時章 腎病綜合征 001
思考 034
●第二章 慢性腎炎綜合征 037
一、IgA腎病 039
二、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 054
三、膜性腎病 062
四、慢性腎炎綜合征(未穿刺) 069
思考 077
●第三章 繼發性腎病 081
一、糖尿病腎病 083
二、尿酸性腎病 095
三、高血壓性腎病 101
思考1 109
四、紫癜性腎炎 112●及時章 腎病綜合征 001
思考 034
●第二章 慢性腎炎綜合征 037
一、IgA腎病 039
二、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 054
三、膜性腎病 062
四、慢性腎炎綜合征(未穿刺) 069
思考 077
●第三章 繼發性腎病 081
一、糖尿病腎病 083
二、尿酸性腎病 095
三、高血壓性腎病 101
思考1 109
四、紫癜性腎炎 112
五、狼瘡性腎炎 118
思考2 125
●第四章 急性腎衰竭 133
思考 141
●第五章 慢性腎衰竭 145
思考 160
●第六章 其他 163
一、尿路感染 165
二、尿道綜合征 171
三、腎結石 177
四、膀胱排尿功能障礙 183
(一)尿失禁 183
(二)尿潴留 186
(三)遺尿 190
思考 193
●后記 199
及時章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NS)是一種以大量蛋白尿(>3.5克/天)、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30克/升)、明顯水腫和高脂血癥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腎小球疾病的常見表現。腎病綜合征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NS的診斷,必須排除各種病因所致的繼發性NS后方可成立。繼發性NS的原因很多,常見者為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炎、乙肝相關性腎炎、腎淀粉樣變、新生物、藥物、感染、遺傳等原因引起的繼發性NS。引起原發性NS的病理類型以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IgA腎病、腎小球局灶節段硬化及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五種病理類型為常見。其在中醫臨床上大多歸屬“水腫”病證范疇。
病案1
張××,女,53歲,越城區人,2012年4月8日診。
病史4年前因全身浮腫,尿檢蛋白 而住院,診斷:腎病綜合征。患者拒做腎穿病理檢查,經潑尼松50毫克/日治療,2月余而尿蛋白轉陰。但在撤減潑尼松至15毫克/日時,尿蛋白反跳,乃加雷公藤多苷60毫克/日分3次口服,2周后尿蛋白轉陰。繼續服用雷公藤,同時逐漸撤減潑尼松直至停服,大約1個多月后,患者感到特別乏力,頻繁感冒,經檢查提示白細胞明顯減少,伴輕微肝功能損害,不得已而停服雷公藤,復予潑尼松20毫克/日治療,尿蛋白一直徘徊在±~ 之間,而自行停服。3年多來,雖時有下肢浮腫,但患者懶于檢查,且時常出現頭脹、畏風,或噴嚏等感冒樣癥狀。近3個月來發現下肢浮腫始終不退,并逐漸加重,方來醫院檢查,發現尿蛋白在 ~ 之間,因堅決拒絕再服激素與雷公藤多苷,并拒絕住院,經人介紹而診于余。接診時查尿蛋白 ,24小時尿蛋白定量3.3克,人血白蛋白29.8克,伴血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首診2012年4月8日。患者右腿瘸,形體中等偏小,面色萎黃,下肢浮腫。主訴疲乏,下肢沉重而無力,腹脹,納食欠振,大便稍溏爛,尿量偏少。舌淡紅稍胖大,有淺齒印,苔薄白而尚潤,脈沉緩無力。疏防己茯苓丸合防己黃芪湯加味。
處方:黃芪30克,桂枝9克,漢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澤瀉30克,車前子30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陳皮9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2年4月15日。仍訴乏力,下肢軟而舉步無力,納食欠振,大便溏,尿量如前。面色萎黃不澤,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脈沉緩無力。尿檢蛋白 。仍予原方加減。 及時章腎病綜合征
腎病綜合征(NS)是一種以大量蛋白尿(>3.5克/天)、低蛋白血癥(血漿白蛋白<30克/升)、明顯水腫和高脂血癥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是腎小球疾病的常見表現。腎病綜合征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NS的診斷,必須排除各種病因所致的繼發性NS后方可成立。繼發性NS的原因很多,常見者為糖尿病腎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腎炎、乙肝相關性腎炎、腎淀粉樣變、新生物、藥物、感染、遺傳等原因引起的繼發性NS。引起原發性NS的病理類型以微小病變腎病、膜性腎病、IgA腎病、腎小球局灶節段硬化及系膜毛細血管性腎炎五種病理類型為常見。其在中醫臨床上大多歸屬“水腫”病證范疇。
病案1
張××,女,53歲,越城區人,2012年4月8日診。
病史4年前因全身浮腫,尿檢蛋白 而住院,診斷:腎病綜合征。患者拒做腎穿病理檢查,經潑尼松50毫克/日治療,2月余而尿蛋白轉陰。但在撤減潑尼松至15毫克/日時,尿蛋白反跳,乃加雷公藤多苷60毫克/日分3次口服,2周后尿蛋白轉陰。繼續服用雷公藤,同時逐漸撤減潑尼松直至停服,大約1個多月后,患者感到特別乏力,頻繁感冒,經檢查提示白細胞明顯減少,伴輕微肝功能損害,不得已而停服雷公藤,復予潑尼松20毫克/日治療,尿蛋白一直徘徊在±~ 之間,而自行停服。3年多來,雖時有下肢浮腫,但患者懶于檢查,且時常出現頭脹、畏風,或噴嚏等感冒樣癥狀。近3個月來發現下肢浮腫始終不退,并逐漸加重,方來醫院檢查,發現尿蛋白在 ~ 之間,因堅決拒絕再服激素與雷公藤多苷,并拒絕住院,經人介紹而診于余。接診時查尿蛋白 ,24小時尿蛋白定量3.3克,人血白蛋白29.8克,伴血膽固醇與甘油三酯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
首診2012年4月8日。患者右腿瘸,形體中等偏小,面色萎黃,下肢浮腫。主訴疲乏,下肢沉重而無力,腹脹,納食欠振,大便稍溏爛,尿量偏少。舌淡紅稍胖大,有淺齒印,苔薄白而尚潤,脈沉緩無力。疏防己茯苓丸合防己黃芪湯加味。
處方:黃芪30克,桂枝9克,漢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澤瀉30克,車前子30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陳皮9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2年4月15日。仍訴乏力,下肢軟而舉步無力,納食欠振,大便溏,尿量如前。面色萎黃不澤,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脈沉緩無力。尿檢蛋白 。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克,桂枝9克,漢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澤瀉30克,車前子60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陳皮15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診2012年4月22日。大便成形,尿量略增,下肢浮腫稍減,體力稍增,面色仍萎黃,下肢沉重,納食稍增。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微膩,脈沉緩無力。尿蛋白 。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克,桂枝9克,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澤瀉30克,車前子60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懷牛膝30克,陳皮15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診2012年5月5日。下肢浮腫有較明顯減輕,體力漸增,面色仍黃,下肢稍感有力,納食可,大便成形,尿量增加,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白微膩,脈沉緩。尿檢蛋白仍為 。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克,桂枝9克,防己30克,茯苓30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澤瀉30克,車前子60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懷牛膝30克,陳皮15克,芡實30克,金櫻子30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五診2012年5月19日。下肢浮腫明顯減輕,體力續增,面色稍顯紅暈,下肢漸感有力,納食可,兩便可。舌淡紅而稍胖,有淺齒印,苔薄微黃膩,脈沉緩。尿檢蛋白 。守原方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六診2012年6月3日。下肢浮腫基本消退,體力有所恢復,面色黃中現微紅,下肢亦見有力,精神明顯改善,信心大增,納食可,兩便可。舌淡紅而稍胖,有淡齒印,苔薄微黃膩,脈沉緩。尿檢蛋白 。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克,桂枝9克,防己15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懷牛膝30克,陳皮15克,芡實30克,金櫻子30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七診2012年6月17日。下肢浮腫盡退,體力恢復,面色紅潤,下肢有力,就診時談笑風生。舌淡紅而稍胖,有淡齒印,苔薄微黃膩,脈沉緩。尿檢蛋白 。再予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90克,桂枝9克,茯苓15克,白術15克,白芍15克,仙靈脾30克,鹿角片12克,黨參15克,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懷牛膝30克,陳皮9克,芡實30克,金櫻子30克,紅棗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八診2012年7月1日。尿蛋白±,行走、活動基本上恢復如病前。
此后即以上方為主加減,偶有脫漏,直至2012年10月17日,尿蛋白基本上穩定在±~-,檢24小時尿蛋白定量0.25克,人血白蛋白恢復至39.5克。乃逐漸減少服藥,至年底停服,觀察至今已三年,病情未出現反復,還不時介紹病人前來就診。
按:該病例因未做腎穿,確切的病理診斷缺如,但是從檢查所見及發病年齡考慮,應以膜性腎病可能較大,至于腎病綜合征之診斷則沒有問題。從治療分析,患者激素治療初期效果不錯,但隨即出現耐藥并抵抗。雷公藤治療效果理想,卻引起患者抵抗力下降而停用。又因諸多因素而未能使用環孢素、驍悉、FK-506等免疫抑制劑,至病情拖了三年多,患者選擇中醫治療。從中醫角度分析,頻繁感冒,尿少,浮腫,下肢沉重無力,結合脈舌,舌淡紅稍胖大,有淺齒印,苔薄白而潤,脈沉緩無力,與防己黃芪湯合防己茯苓丸方證相符。但因病程日久而失治,脾腎精氣虧損,故需稍加溫腎填精,健脾益氣,行氣利水之品相助。初服其效不顯,考慮乃病重而藥輕,故于復診加強了益氣行氣利水之力,其效漸顯,但蛋白尿仍然不見減少,何故?再三考慮,認為還是藥力不足,關于防己黃芪湯原方之劑量,日本醫家丹波元簡曾作過考證,認為現存之劑量系后人改動所致,其真實劑量應按《千金要方》所載為準。其方:防己4兩、甘草1兩、白術3兩、黃芪5兩、生姜3兩、大棗12枚,黃芪為全方之較大劑量,故三診時再加大黃芪量至90克,假以時日,終得其效漸顯,諸癥漸減,尿檢亦開始好轉。其后,隨著浮腫退盡,處方又適時減少利水之力,而加入活血祛瘀、補腎固澀之品而收功。
病案2
夏××,男,6歲,柯橋區湖塘人。2013年4月18日診,ID:80425872。
病史患腎病綜合征4年,病理診斷:腎小球微小病變。4年來在市、省醫院就診,排除繼發性腎病和遺傳性腎病,并先后經潑尼松(25毫克/日),環孢素、驍悉以及FK-506等正規治療,均有效,但在撤減或停藥過程中屢次反跳。本次反跳發生時潑尼松劑量為5毫克/日,FK-506為100毫克/日,至今已半月余,自己加服潑尼松5毫克,尿檢蛋白仍為 ,建議再加FK-506一片(50毫克)。然患者家屬信心已失,經人介紹而轉中醫治療,接診時潑尼松維持量為10毫克/日,FK-506為150毫克/日,尿檢蛋白 ,24小時尿蛋白定量1.64克,人血白蛋白31.2克/升。
首診2013年4月18日。患者較正常發育兒童矮小,面色萎黃,納食不振,經常感冒,咽偏紅,兩扁桃腺稍大、微紅,下肢無浮腫,兩踝外上可見多處深褐色斑,大小如分幣,或融合成片,伴有少許抓痕與痂疤,訴自幼濕疹纏綿,反復發作。舌質紅,苔白膩帶黃,分布不勻,中根部較厚,脈濡數。醫囑:繼續服用潑尼松10毫克/日,FK-506為150毫克/日,疏防己黃芪湯合防己茯苓丸加減。
處方:黃芪30克、防己15克、赤芍15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鹿茸2克、紫河車3克、仙靈脾30克、太子參15克、白鮮皮15克、紫草10克、連翹15克、僵蠶10克、蟬衣6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紅棗9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3年4月25日。服藥順利,藥后除大便稍稀外,未見其他不良反應,兩外踝上之色斑、痂痕已見淡,范圍縮小。尿檢蛋白 ,紅細胞±,隱血 。舌紅,舌中根部微黃膩苔,邊薄,脈濡數。守原方,增加黃芪量至60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診2013年5月2日。下肢濕疹已愈,僅留色素斑,咽紅退,扁桃腺不大,尿檢蛋白 ,舌紅,苔薄黃微膩,脈緩。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赤芍15克、桂枝6克、鹿茸2克、紫河車3克、仙靈脾30克、太子參15克、芡實30克、金櫻子30克、丹參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紅棗9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診2013年5月16日。尿檢蛋白轉陰,人血白蛋白43.5克/日。醫囑:撤停FK-506,續服潑尼松10毫克/日,中藥原方出入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五診2013年5月30日。病情穩定,守原方14劑。
六診2013年6月13日。尿檢蛋白持續陰性,醫囑:以每二周2.5毫克的速度緩撤潑尼松,中藥原方出入14劑。
處方:黃芪60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赤芍15克、鹿茸2克、紫河車3克、仙靈脾30克、太子參15克、桂枝6克、丹參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紅棗9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七診2013年6月27日。2天前感冒,已在當地社區醫院服泰諾和阿奇霉素,今仍有畏寒發熱,體溫38.2℃,咽紅,扁桃腺紅腫疼痛,伴鼻塞、涕清、咳嗽。舌紅,中根部黃膩苔,脈浮數。血常規:正常。醫囑:青霉素160萬單位一日二次靜滴。中藥疏越婢加術湯合升降散加減。
處方:炙麻黃6克、石膏30克、蒼術15克、僵蠶9克、蟬衣6克、桔梗9克、生姜9克、紅棗9克、炙甘草6克。2劑,以水800毫升,煎至300毫升,每服100毫升,每二小時服一次。汗出熱退后停服。
八診2013年7月1日。藥后汗出熱退,咳減而未已,咽紅,扁桃腺稍大而紅,無疼痛,舌紅,苔微黃薄膩,脈稍數。尿檢蛋白陰性。醫囑:青霉素160萬單位一日二次繼續靜滴3天,中藥以6月13日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赤芍15克、鹿茸2克、紫河車3克、仙靈脾30克、太子參15克、丹參15克、紫草10克、連翹15克、蟬衣6克、桔梗9克、炙甘草6克、紅棗9克、生姜9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九診2013年7月8日。咳止,尿檢正常,咽不紅,扁桃腺稍大微紅,舌淡紅,苔薄黃微膩,脈緩。醫囑:停青霉素,中藥原方加減。
處方:黃芪60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赤芍15克、桂枝6克、鹿茸2克、紫河車3克、仙靈脾30克、太子參15克、山藥15克、丹參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紅棗9克、生姜9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十診2013年7月15日。病情穩定,脈舌如前,守原方出入28劑。
十二診2013年8月12日。尿檢正常,但患者一周前濕疹復發,兩踝外上多處深褐色斑,上有滲液、抓跡伴痂痕,右足底第四、五跖趾糜爛、破損,滲液淋漓,臍下腹壁及兩腕關節內側面,亦見數處斑疹及滲液。舌質紅,中根部黃膩苔較厚,尖邊薄而不勻,脈濡數。修改處方如下:
處方:黃芪60克、白術10克、桂枝6克、赤芍15克、鹿茸2克、仙靈脾30克、丹參15克、紫草10克、白蘚皮15克、地膚子15克、土茯苓30、澤瀉15克、烏梢蛇12克、蟬衣6克、炙甘草6克、紅棗9克、生姜9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十三診2013年8月26日。濕疹明顯好轉,兩踝外上深褐色斑范圍明顯縮小,滲液基本消失,右足底第四、五跖趾糜爛處已長新鮮嫩肉,臍下腹壁亦見數處。舌質紅,中根部黃膩苔見薄,尖邊少許薄黃膩苔,脈濡稍數。守原方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十四診2013年9月9日。濕疹已愈,僅留色素斑,尿檢正常,舌質淡紅,舌苔微黃薄膩,脈濡緩。醫囑:停服潑尼松,中藥仍守原方出入。
處方:黃芪60克、太子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鹿茸2克、紫河車3克、仙靈脾30克、赤芍15克、桂枝6克、淡附片6克、丹參15克、紫草10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紅棗9克。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此后,患者在1年多的時間里,基本上以上方加減治療,或一日一劑,或隔日一劑。其間有二次感冒,一次濕疹發作,除在感冒發熱時短暫停服上方,對證處方外,其余均在原方基礎上對癥加減。蛋白尿僅在一次發熱時短期陽性,熱退后旋即轉陰,其余時間均正常,于2014年底停服中藥,觀察至今,病情未見反復。
按:本例屬原發性腎病綜合征常復發型,四年時間里凡是能治療腎病的藥物,除了環磷酰胺和雷公藤因對生殖腺的影響而未用,其他包括免疫抑制劑在內的所有藥物幾乎均已應用,但仍不能控制其復發,不得已而轉中醫治療。接手時頗感棘手,小兒用藥,既要有效,又要安全,還要其能接受,著實費了不少心思。,在反復權衡利弊后,才決定以防己黃芪湯合防己茯苓丸加味治療。《金匱要略水氣病篇》第20條:“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黃芪湯主之。”也許有人會問,該患兒既無脈浮、身重、汗出惡風之象,亦無四肢腫、四肢聶聶動之證,為何選此兩方?這其實關系到如何正確理解本病演變與方證的關系問題。大家知道,“汗出惡風者”,是因于衛陽之虛而衛表不固,與該患兒平素容易感冒,屬衛氣素虛之機同理,此其一。其二,“身重”與“四肢腫、四肢聶聶動者”,是“水氣在皮膚中”之兆,雖然患兒此刻并無身重、肢腫等癥,但患者在疾病發生之初,原有全身浮腫,是因為治療才得以消除,此際尿蛋白復發,倘若無積極而恰當之措施,浮腫肯定又會顯現。也就是說:不論此時水腫是已現、曾現,還是將現,出現水腫的病理機制是客觀存在的。仲景早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教,天士也有“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訓,因此而視作水腫一癥之潛在,并據此而選用此兩方,自然亦符合方證相應之理。首診方中除了桂枝,余藥全部選用,乃是考慮到患兒感冒剛愈,咽喉及扁桃腺尚紅,“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到了第三診時,這種顧慮不復存在,所以恢復。其余所加之藥,無非清利咽喉、除濕療疹,屬對癥用藥。此后,除感冒發熱而暫疏越婢加術湯,基本上一直以此方為主,根據不同兼夾證而加味,或清熱利咽,或散風除濕,或扶陽固本,總不離方證相應之義。
病案3
趙×,男,30歲,遼寧人。2013年4月25日診。ID:80509389。
病史患腎病綜合征已1年半,腎穿病理診斷為:腎小球微小病變型。當地醫院以潑尼松60毫克/日常規口服治療,輔以雙嘧達莫、復方蘆丁等口服,蛋白尿很快轉陰,但在潑尼松撤減至10毫克/日時,出現尿蛋白反跳,本次已是笫三次反跳。幾天前尿檢蛋白 ,乃根據既往經驗,患者自己增加潑尼松至30毫克/日,已服3天而來診。
首診2013年4月25日。患者體形高大,面色略顯灰暗而紅,滿月臉,鼻及唇周散布數粒暗紅色痘瘡。舌淡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尿檢蛋白 ,紅細胞-,隱血±,伴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增高,血尿酸增高。醫囑:續服潑尼松25毫克/日,并囑以每2周5毫克的速度遞減,減至15毫克/日時,改為每2周遞減2.5毫克,直至撤完。停服其他藥物,另疏中藥防己黃芪湯合防己茯苓丸加減。
處方:黃芪60克、鹿茸2克、紫河車4克、桂枝9克、漢防己15克、赤芍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澤瀉30克、丹參30克、仙靈脾30克、紫草15克、連翹15克、蛇舌草30克、炙甘草9克、紅棗12克、生姜9克。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二診2013年5月2日。兩天前不慎受涼,微感頭脹,鼻塞涕清,咽癢咳嗽,自服泰諾后,頭脹及鼻塞、涕清已愈,咽癢咳嗽未已。咽微紅,舌紅,苔微黃膩,脈弦數。血常規:無殊。尿常規:蛋白 ,紅細胞±,隱血±。醫囑遵前,中藥原方加減如下:
處方:黃芪60克、鹿茸2克、紫河車4克、漢防己15克、赤芍15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澤瀉30克、丹參30克、仙靈脾30克、連翹15克、蟬衣6克、僵蠶9克、桔梗9克、炙甘草9克、紅棗12克、生姜9克。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三診2013年5月6日。感冒已除,咽癢咳嗽均止,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尿檢蛋白 ,紅細胞±,隱血-。醫囑:潑尼松25毫克/日,中藥恢復首診原方,增加黃芪量至90克,10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四診2013年5月16日。病情穩定,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滑數。尿檢蛋白 ,紅細胞-,隱血-。醫囑:潑尼松20毫克/日,中藥守原方7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五診2013年5月23日。病情穩定,脈、舌無明顯變化。尿檢蛋白-,紅細胞-,隱血-。醫囑:潑尼松15毫克/日,中藥守原方14劑,水煎服,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六、七﹑八、九、十診略。
十一診2013年8月15日。病情穩定,尿檢蛋白持續陰性。醫囑:停服潑尼松,中藥守原方出入。
此后,基本以上方加減出入,每日一劑,尿檢持續正常,血脂、肝腎功能恢復正常。三個月后改為隔日一劑,服至2014年4月17日,乃停服所有藥物觀察,至今病情穩定,未見復發。
按:該患者屬激素依賴型腎病,現代醫學的方法是增加激素劑量、延長激素維持治療的時間,或加用環磷酰胺、驍悉等免疫抑制劑,其后果是出現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的種種副作用,有些還非常嚴重。治療腎病綜合征,包括激素依賴型腎病,筆者常喜選用含有黃芪類的處方,如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丸、黃芪桂枝五物湯等等,理由有三:其一,黃芪及其類方可治療水腫。據《金匱要略水氣病篇》第20條:“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第22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丸主之。”以及《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篇》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可見無論是風水、風濕還是皮水,水腫均是其最重要的癥狀。其二,據《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第1條:“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其與腎病綜合征之病機相通。因此,黃芪及其類方當可用于此證。其三,黃芪可消除蛋白尿,療效確鑿,但其劑量宜大,筆者常起手60克,可漸加至90至120克,甚至更多。此說臨床文獻甚多,據《中華本草》所載,有人已在實驗動物身上觀察到這一作用,而且黃芪還能保護腎功能。筆者也有大量成功病例證明,以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丸等為代表的含有黃芪類處方,治療腎病綜合征或激素依賴型腎病具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很少有副作用。還需指出的是,治療期間如果患者出現感冒發熱,若非中、高度發熱,或無明顯扁桃腺化膿,或咳嗽多痰,筆者一般不會停用原方,而多在原方基礎上適當加減,而不必受“引邪入里”“閉門留寇”說之束縛,因為防己黃芪湯、防己茯苓丸等為代表的含有黃芪類處方多具扶正解表之功能,服些常規治感冒的藥物,或者經適當加減多能取效,也不會對原有疾病的治療造成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