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一
梁惠王章句上
1. 1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 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厭。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1. 2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 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於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
1. 3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1. 4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1. 5 梁惠王曰:"晉國,天下莫強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恥之,愿比死者壹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對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誰與王敵? 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
教育家、哲學家孟子,即孟軻(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一支早期儒家學派的宗師。他去世后一千多年,即公元十一世紀,被正式封為儒家圣賢中的"亞圣"(僅次于孔子)。十二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哲學家朱熹(1130—1200)對《孟子》一書重新做注,并把它編入《四書》。也是在十二世紀,《孟子》被收入儒學經典《十三經》,此后《十三經》再沒有增補過其他典籍。
作者:教育家、哲學家孟子,即孟軻(約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一支早期儒家學派的宗師。他去世后一千多年,即公元十一世紀,被正式封為儒家圣賢中的"亞圣"(僅次于孔子)。
譯者:巴維爾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1842—1913)。著手翻譯《孟子》之前,長期在中國從事外交工作,在中文辭書和中國歷史方面的學術成就頗受贊譽。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卷三 公孫丑章句上
卷四 公孫丑章句下
卷五 滕文公章句上
卷六 滕文公章句下
卷七 離婁章句上
卷八 離婁章句下
卷九 萬章章句上
卷十 萬章章句下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卷十三 盡心章句上
卷十四 盡心章句下
附錄: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