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行為管理系統研究》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項目批準號:12FGL003)的成果,針對煤礦人為事故這一我國安全生產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就加強與事故有關的心理行為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可供借鑒的系統對策,對于防范事故的發生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煤礦安全行為管理系統研究》構建了以安全心理學和安全行為學為基礎的理論框架及其安全技術和管理方法,為減少煤礦安全事故提供行為管理措施。主要內容包括:煤礦安全心理測試指標與管理體系的研究,煤礦從業人員安全行為規范與管理研究,煤礦安全行為模擬仿真系統研究,基于心理行為要求的煤礦生產場所優化設計,上述領域的應用等。
《煤礦安全行為管理系統研究》既可作為企業安全管理和政府主管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在煤礦安全監管工作中的參考,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安全工程本專科專業參考用書、研究生用教材以及教育、醫學、社會學、管理學、司法、機械設計等專業的教學參考書以及上述領域中實際工作的參考讀物。
前言
及時章緒論1
及時節煤礦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與任務1
一煤礦安全事故與人為事故防治的意義1
二煤礦行為研究的問題與研究價值2
第二節煤礦安全與人的因素3
一事故總量大,重特大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事故多發3
二煤礦事故占工礦商貿企業事故50%以上4
三職業危害嚴重4
四大多數煤礦安全事故與人為因素有關5
第三節煤礦安全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控制6
第四節研究煤礦安全心理行為控制體系的目的與意義7
一目的7
二意義8
第五節國內外安全心理行為研究現狀9
一國外研究現狀9
二國內研究現狀12
三現有安全心理行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8
四主要工作展望23
第六節本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24
一本書的研究內容24
二安全心理行為管理系統的研究思路25
三研究任務26
四本書的結構及各章研究內容27
五創新之處28
第七節本章小結29
第二章煤礦安全心理測評與管理體系研究31
及時節煤礦安全與心理素質31
一煤礦作業對從業人員提出的心理素質要求31
二心理對策分析33
第二節煤礦安全工作分析34
一煤礦安全工作分析的概念與作用34
二煤礦安全工作分析的程序35
三煤礦安全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37
四煤礦安全工作分析及其使用的分析工具38
第三節煤礦安全職務分析與心理預測指標的確定40
一煤礦安全職務分析的內容40
二職務分析結果與安全心理效標的確定41
第四節安全心理效標研究過程50
一心理效標研究的一般模式50
二效標和心理預測指標的確定51
第五節煤礦安全心理測評體系的構成51
一感知覺、認知能力測驗52
二安全工作適應性測驗52
三安全工作個性適應性測驗53
四心理測評問卷設計的程序54
五問卷研究56
第六節心理測評實施及結果分析62
一心理測評結果與描述性分析62
二心理測評結果的綜合分析74
第七節煤礦安全行為的心理預測與管理對策研究88
一人員選錄決策方法88
二預測效標的效用90
三影響預測源效用的因素90
四預測源效用評價的模式93
五煤礦安全職位分類與工作安排95
六心理測評方案的實施97
七預測源評分標準與主要心理預測指標評價98
第八節本章小結102
第三章煤礦安全行為研究104
及時節安全行為研究104
一不安全行為的概念104
二國外安全行為相關研究現狀105
三國內在煤礦從業人員安全行為規范方面的工作109
第二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的制定112
一人員安全行為規范制定的思路112
二行為模式化的理論模型112
三煤礦從業人員安全行為規范的調查114
四調查結果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117
五行為規范調查結果分析122
第三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管理132
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的基本內容132
二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管理133
第四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管理系統軟件的開發137
一系統簡介137
二主要功能介紹138
三系統進入139
四系統設置140
五安全行為規范管理系統檔案管理140
六考核聘用管理141
七操作員管理141
八數據維護143
第五節本章小結144
第四章煤礦安全行為模擬研究146
及時節煤礦井下安全行為模擬146
一行為模擬技術146
二安全行為模擬的基本假設147
三人物及場景模型的建立151
第二節煤礦安全行為模擬系統的開發152
一開發構架152
二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存儲152
三模型的建立154
四礦井模型及工作場景模型建立155
五設計流程規劃及系統特點157
六工人角色編輯159
七界面制作160
第三節煤礦安全行為模擬的應用162
第四節安全行為對于工程設計的意義162
第五節本章小結163
第五章安全心理行為需求與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優化165
及時節人為事故發生的環境原因研究評析165
第二節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優化的必要性169
一煤礦井下工作環境的特殊性169
二根據人的特點與需求優化煤礦作業環境171
第三節關于礦井工作場所人員行為的研究172
一煤礦井下人的行為分析172
二礦井安全設計中考慮的行為特性172
三礦井安全設計的改善與人的行為174
第四節改善作業者行為的安全環境設計175
一作業行為界定175
二構建以人為核心的煤礦生產環境176
三確定人的行為與工作場所的對應關系176
第五節基于安全行為科學的煤礦井下工作場所優化設計的
建模178
一人機系統中人的傳遞函數建模178
二基于安全行為科學的煤礦井下工作場所布局優化設計的理論框架
模型181
第六節煤礦井下工作場所的優化185
一優化的基本要求185
二煤礦井下工作場所安全環境設計185
三煤礦井下工作場所舒適度設計186
四生產與防災分區187
第七節基于人行為特點的礦井事故應急躲避裝置設計188
一事故情況下人的應急特點188
二生產與防災分區的安全防護設計188
三設計目標及原則190
四安全防護體系構建191
五救生艙部署安裝及考慮因素分析200
六救生艙設計的依據201
七礦井原有系統的嵌入202
八性203
第八節本章小結204
第六章煤礦安全行為防范體系構建206
及時節安全文化體系建設206
一安全文化體系的縱向構建206
二安全文化體系的橫向構建207
第二節安全教育體系構建208
第三節安全管理體系構建209
一事故預警監控系統構建209
二職業健康管理體系構建210
三煤礦安全質量標準化體系構建210
四完善安全監察體系210
五安全激勵體系211
第四節人為失誤矯正模型的構建211
一煤礦防御體系的矯正模式212
二基于矯正模式的模型構建212
第五節本章小結213
第七章安全行為管理研究與應用214
及時節潞安華億五一煤礦員工安全心理篩查和干預214
一目的214
二過程214
三安全心理篩查與干預在煤礦安全管理中的應用217
四結論219
第二節同煤集團燕子山煤礦火災中人的行為研究220
一概述221
二火災中人的行為研究現狀222
三人在火災時的行為和心理分析231
四煤礦火災中人員行為的調查分析236
五煤礦火災中人的逃生反應時間分析264
六煤礦火災中人的行為因素相關分析268
七煤礦火災的應急準備271
八結論282
第三節基于行為測量的煤礦安全生產激勵機制研究284
一研究意義284
二人的行為分析285
三人的不安全行為286
四不安全行為的影響因素290
五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致因分析298
六煤礦員工行為測量與統計分析299
七煤礦安全生產激勵機制構建311
第四節本章小結316
第八章煤礦安全行為有效監察監管體系研究317
及時節煤礦安全行為監察目標及指導原則317
第二節完善煤礦安全監察體制的思路318
一完善法制,建立詳盡完備的煤礦安全法律體系318
二整合行為管理要求,建立高效的煤礦安全監察體制319
第三節煤礦安全監察機制的創新320
一健全煤礦安全培訓制度320
二建立主管監察員制度322
三建立公開透明的監察運行制度322
四建立獎懲分明的激勵機制324
第四節本章小結325
參考文獻328
及時章緒論1
及時節煤礦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與任務1
一煤礦安全事故與人為事故防治的意義1
二煤礦行為研究的問題與研究價值2
第二節煤礦安全與人的因素3
一事故總量大,重特大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事故多發3
二煤礦事故占工礦商貿企業事故50%以上4
三職業危害嚴重4
四大多數煤礦安全事故與人為因素有關5
第三節煤礦安全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控制6
第四節研究煤礦安全心理行為控制體系的目的與意義7
一目的7
二意義8
第五節國內外安全心理行為研究現狀9
一國外研究現狀9
二國內研究現狀12
三現有安全心理行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18
四主要工作展望23
第六節本書的研究內容與方法24
一本書的研究內容24
二安全心理行為管理系統的研究思路25
三研究任務26
四本書的結構及各章研究內容27
五創新之處29
第七節本章小結29
第二章煤礦安全心理測評與管理體系研究31
及時節煤礦安全與心理素質31
一煤礦作業對從業人員提出的心理素質要求31
二心理對策分析33
第二節煤礦安全工作分析34
一煤礦安全工作分析的概念與作用34
二煤礦安全工作分析的程序35
三煤礦安全工作分析的主要方法37
四煤礦安全工作分析及其使用的分析工具38
第三節煤礦安全職務分析與心理預測指標的確定39
一煤礦安全職務分析的內容39
二職務分析結果與安全心理效標的確定41
第四節安全心理效標研究過程50
一心理效標研究的一般模式50
二效標和心理預測指標的確定51
第五節煤礦安全心理測評體系的構成51
一感知覺、認知能力測驗52
二安全工作適應性測驗52
三安全工作個性適應性測驗53
四心理測評問卷設計的程序54
五問卷研究56
第六節心理測評實施及結果分析62
一心理測評結果與描述性分析62
二心理測評結果的綜合分析74
第七節煤礦安全行為的心理預測與管理對策研究88
一人員選錄決策方法88
二預測效標的效用90
三影響預測源效用的因素90
四預測源效用評價的模式93
五煤礦安全職位分類與工作安排95
六心理測評方案的實施97
七預測源評分標準與主要心理預測指標評價98
第八節本章小結102
第三章煤礦安全行為研究104
及時節安全行為研究104
一不安全行為的概念104
二國外安全行為相關研究現狀105
三國內在煤礦從業人員安全行為規范方面的工作109
第二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的制定112
一人員安全行為規范制定的思路112
二行為模式化的理論模型112
三煤礦從業人員安全行為規范的調查114
四調查結果的數據統計分析方法117
五行為規范調查結果分析122
第三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管理132
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的基本內容132
二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管理133
第四節煤礦安全行為規范管理系統軟件的開發137
一系統簡介137
二主要功能介紹138
三系統進入140
四系統設置140
五安全行為規范管理系統檔案管理140
六考核聘用管理141
七操作員管理142
八數據維護143
第五節本章小結145
第四章煤礦安全行為模擬研究146
及時節煤礦井下安全行為模擬146
一行為模擬技術146
二安全行為模擬的基本假設147
三人物及場景模型的建立151
第二節煤礦安全行為模擬系統的開發152
一開發構架152
二數據的收集、整理及存儲152
三模型的建立154
四礦井模型及工作場景模型建立155
五設計流程規劃及系統特點157
六工人角色編輯159
七界面制作160
第三節煤礦安全行為模擬的應用162
第四節安全行為對于工程設計的意義162
第五節本章小結163
第五章安全心理行為需求與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優化165
及時節人為事故發生的環境原因研究評析165
第二節煤礦井下作業環境優化的必要性169
一煤礦井下工作環境的特殊性169
二根據人的特點與需求優化煤礦作業環境171
第三節關于礦井工作場所人員行為的研究172
一煤礦井下人的行為分析172
二礦井安全設計中考慮的行為特性172
三礦井安全設計的改善與人的行為174
第四節改善作業者行為的安全環境設計175
一作業行為界定175
二構建以人為核心的煤礦生產環境176
三確定人的行
及時章緒論及時節煤礦安全生產面臨的形勢與任務一煤礦安全事故與人為事故防治的意義我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0%以上,至2014年初,全國共有各類煤礦約1萬處,從業人員400余萬人。2011年,發生煤礦較大事故85起,全年實際死亡人數為1973人,這是我國煤礦事故有統計數據以來死亡人數首次降到2000人以下(圖1 1)。2012年,全國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 1%和4 7%,全國較大、重大和特別重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4 7%、15 7%、50%,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等同比分別下降18%、13%、11%、34%。2013年,全國各類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8 2%和3 5%、較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7 8%和17 2%、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6 9%和5 9%,其中,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2 5%和22 9%,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23%。但是,煤礦事故死亡人數仍然占全國工礦商貿企業事故總量的1/3~1/2,占全國煤礦行業死亡人數的80%以上。據近十年的不估算,全國煤礦企業災難性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在10萬人左右,平均每小時死亡1人,平均每天發生一起死亡3人以上的事故。井工煤礦是我國煤礦死亡最嚴重的重災行業,其死亡人數占全國煤礦傷亡總數的80%。其傷亡人數之多、財產損失之重,對社會影響之大令人觸目驚心。全國煤礦企業近十年來發生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每年均在50起以上。這些事故的發生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給人們的生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安全事故一直是煤炭產業發展中最為突出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對我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發展理念的重大挑戰。這些傷亡事故中由人的因素為主要原因造成的事故占絕大多數。因此,從安全科學、人的心理行為因素的角度對煤礦事故發生機理及防范對策進行研究更有利于加強煤礦的安全管理,提高煤礦安全管理水平,預防或減少事故的發生。由于我國人為責任事故是事故發生的首要因素,因此研究煤礦人的心理行為因素及其技術和管理對策,對工礦企業,尤其是對煤礦企業防范事故發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和指導意義。圖1 12000~2011年我國礦難死亡人數
(數據來源: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網站和媒體公開報道)近年來,煤礦事故頻頻發生,煤礦安全問題也備受人們關注,面對煤礦安全問題,國家對煤礦產業安全系統安裝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且大力投入資金建設煤礦安防系統,尤其是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標準規程體系的不斷健全。正是這些措施加強了綜合治理、對安全隱患的重視和防治,國家政策、技術進步、管理方面也有所改進,才使得煤礦事故死亡人數近年來持續下降。但是,就目前的煤礦安全管理整體水平來看,事故進一步下降將是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目前煤礦是一個高科技行業,應加強準入制度,"十三五"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煤炭仍將以其資源的性發揮基礎能源的作用,煤礦安全生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真正重視對煤礦職工的生命與健康的關懷。黨中央、國務院對煤礦安全生產工作高度重視,在我國法律法規中提出了明確要求,必須盡快徹底解決。研究表明,在所有導致中國煤礦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為因素所占比率高達85%以上。我國煤礦事故多發的主要原因就是與人有關的事故因素沒能得到有效控制,這暴露出煤礦對人的安全行為管理存在明顯的缺陷。提高行為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有效防范和堅決遏制煤礦事故,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事關黨和政府形象和聲譽。二煤礦行為研究的問題與研究價值我國每年各類事故造成的損失達1500億元以上,煤礦人為事故是我國安全生產領域最突出的問題。對事故中不安全行為及行為控制的研究是事故研究中的關鍵。根據已有報道,尚未有有效措施對煤礦人為事故加以解決。這一領域主要的研究與應用難題表現在:①工作行為的復雜性。從業人員不同的社會背景以及工作中不同的影響因素,使得每一個人的工作行為及其原因極為復雜,尋求行為規律并用于安全管理十分困難[1]。②研究手段的專業性差。由于人的心理、行為的復雜性,需要采用專業心理、行為科學研究手段進行研究,但是,目前大多研究者并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缺乏有價值的研究結論[2]。③從業人員參與程度低。由于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問題,礦工參與安全管理水平低,難于確保自身安全健康權益。④安全管理系統對策缺陷。人的工作行為體現在工作全過程,現有管理手段往往只針對某一環節,缺乏系統的行為管理對策,沒能有效遏制員工不安全行為。⑤安全管理缺乏集成技術[3]。現有的各種行為管理措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尤其沒有把成熟的各類行為技術及管理對策集成于煤礦安全行為控制體系中,影響了煤礦系統整體安全目標的實現。針對亟待解決的煤礦安全人為事故多發問題,集成安全行為控制措施,以在整個生產環節有效減少員工不安全行為,將有助于從根本上實現減少煤礦各類事故發生及維護煤礦職工生命及國家財產安全的目標。第二節煤礦安全與人的因素[1]一事故總量大,重特大傷亡事故和職業危害事故多發據統計,目前我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是世界上主要產煤國煤礦死亡總人數的4倍以上,百萬噸煤死亡率是美國的100多倍、印度的8倍。2013年是安全生產工作不斷加強和改進的一年。強調嚴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條紅線;提出"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新思路和創新安全監管機制的新要求。全國實現了事故總量、重特大事故、主要相對指標"三個繼續下降"的目標,全國安全生產形勢繼續保持穩定好轉。2013年全國較大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7 3%和18 1%,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6 9%和5 9%。2013年6月中旬至10月底,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了安全生產大檢查,各重點行業領域生產經營單位共排查治理隱患681 5萬項,整改率97 9%;其中重大隱患10596項,落實整改資金54 7億元,整改率86 7%。全國共查處非法違法行為48 4萬起,治理糾正違規違章行為135 1萬起,依法暫扣吊銷許可證照4 9萬個,取締關閉非法違法企業1 96萬家。整頓關閉煤礦700余處、金屬和非金屬礦山5000余座。2013年,煤礦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3 8%和23 7%,其中,較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35 6%和37%,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12 5%和10 3%。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 293,同比下降21 7%。2013年全國礦山、危化等救援隊伍搜救遇險人員5266人。落實資金8 95億元加快安全科技項目研發和推廣,進一步增強安全保障能力[4]。2013年安全生產工作雖然取得新進展,但重特大事故仍時有發生,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安全發展任重道遠。全年各類生產安全事故共死亡69434人。2013年全國共發生重特大事故50起,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死亡和失蹤人數875人。 中國工程院的研究報告表明,我國每年因各類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在1500億元(約占GDP的2%)以上。我國嚴峻的安全生產問題還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部分省市日益增多的勞動爭議案件中涉及安全衛生條件的已超過50%。嚴峻的安全生產形勢還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直接影響著我國的形象和對外貿易。二煤礦事故占工礦商貿企業事故50%以上我國工礦商貿企業中以煤礦、非煤煤礦、建筑企業為事故最多的行業,每年死亡人數占所有事故的95%以上,其中煤礦企業死亡人數占75%以上。煤礦井下作業是各類事故中最為突出的,近十年來我國已公布的煤礦死亡事故中99 79%以上是井工煤礦發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煤礦安全搞好了,我國的安全生產形勢就會有大的改善[5]。三職業危害嚴重近年來,我國每年新發職業病例數均在2萬例以上。目前我國30多個行業近2億勞動者不同程度地遭受職業病危害。根據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西藏)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業病報告, 2013年共報告職業病26393例。其中,塵肺病23152例,急性職業中毒637例,慢性職業中毒904例,其他類職業病1700例。從行業分布看,煤炭、有色金屬、機械和建筑行業的職業病病例數較多,分別為15078例、2399例、983例和948例,共占報告總數的73 53%。1 塵肺病2013年共報告塵肺病新病例23152例,較2012年減少1054例。其中,煤工塵肺和矽肺分別為13955例和8095例。塵肺病報告病例數占2013年職業病報告總例數的87 72%[6]。2 職業中毒2013年共報告各類急性職業中毒事故284起,中毒637例,死亡25例。其中,重大職業中毒事故(同時中毒1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下)15起,中毒230例,死亡25例。3 職業性腫瘤2013年共報告職業性腫瘤88例,以輕工、化工和冶金行業為主。其中,苯所致白血病41例,石棉所致肺癌、間皮瘤共19例,焦爐工人肺癌18例,氯甲醚所致肺癌6例。4 職業性放射性疾病2013年共報告職業性放射性疾病25例。其中,放射性腫瘤7例,外照射慢性放射病6例,放射性白內障7例,放射性甲狀腺疾病5例。5 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等疾病2013年共報告1587例。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716例,其中,噪聲聾681例;職業性眼病129例,其中,職業性白內障75例;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233例,其中,中暑161例,手臂振動病38例,減壓病31例;生物因素所致職業病316例,其中,布氏桿菌病297例,森林腦炎19例;職業性皮膚病141例,其中,皮炎61例;其他職業病52例,其中,職業性哮喘36例。職業病診斷難、鑒定難也一直備受社會關注。主要難在兩種情況:一是勞動者無法提供職業病診斷所需資料;二是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對這些資料有爭議時診斷機構無法作出判斷。四大多數煤礦安全事故與人為因素有關一場場不斷發生的礦難多次警示:災難的最終癥結在于人為因素,必須采取措施規范人的行為,從根本上杜絕事故多發的局面。總體上看,煤礦事故原因主要是:企業管理方面,管理方式粗放,安全條件不符合要求;勞動者素質方面,一線作業人員以農民工為主,安全意識比較淡薄、基本技能較差。因此,對每一起安全事故,要認真分析事故原因,落實整改措施。從目前我國安全事故發生的原因來看,絕大多數與人為因素有關,管理不善是事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引發我國安全各類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時,企業的管理人員不熟悉如何提高人員安全心理素質,如何加強人員管理科學水平,如何實現科學地對待人、管理人,就難以做好煤礦安全工作。在生產經營開始前,根據人的身心特點對環境、設備設施進行優化,消除事故隱患和對人的危害,對解決事故隱患有著重要作用。而不重視人的安全工作,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第三節煤礦安全心理與行為問題的控制聯合國統計,全世界的自然災害及各類事故的數量上升速度在加快,1975~2013年,世界災害發生數量從每年的100起上升到500起,可悲的慘劇是人類在災害面前缺乏準備。2014年4月中國科學技術部組織出版的《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14)》指出,破解社會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安全等重大問題,是確保億萬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障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書中認為,世界新安全問題的產生,已成為當今社會及科技領域中一個必須關注的問題[7]。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之間有內在聯系,政府安全監管機制不盡完善,企業安全基礎仍然比較薄弱,在煤礦領域還存在管理科學化水平低等問題,這些因素都容易導致事故多發。安全生產除了與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相關,還與國家安全監管體制、安全科技投入水平等因素密切相關。我國工礦企業事故絕大多數與人為因素有關,這類事故約占事故總數的85%以上[8]。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及外顯行為活動是有一定規律性的,可以認識和把握這些規律,并為防止事故的發生提供新的途徑。目前,事故人為因素領域中技術可用性差,沒有取得比較好的應用效果。由于這一技術缺乏心理行為科學的支持,心理行為分析依據不足,與實際中人員的行為特點并不一致,難以得到管理現場的認可,使得人為因素技術得不到應用。以往研究主要以國外有關理論為基礎,缺乏對國內事故原因的實際考察,諸多重要事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