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皇帝個個性格鮮明,明代各朝也因皇帝的鮮明個性而有不同的氣象。
高陽的披覽明史,將明朝的皇帝以從頭至尾一一道來,敘其登皇位的驚險歷程,談其面對家事國事的決斷或焦慮,論其治國經邦的成敗得失。
高陽以每一位皇帝為中心,橫線遍及后妃太監、王臣百吏的生活日常,縱線論及開國、靖難、奪門、議禮等皇權制度的圈圈環環;細密處絲絲入扣,宏大處只寥寥幾筆。最終呈現出來的是一部風云起伏的明代大歷史。
高陽著名忠實于歷史原貌,考證渲染相得益彰;又不乏真知灼見,字里行間的評斷,每每恰到好處,余味無窮。
太祖朱元璋(洪武):
明太祖設計了一套獨特的封建制度,在于親王能為帝室的屏藩,而不致謀反作亂;所以藩王只有虛榮,并無實權,但亦有例外,而就在這例外之中,把太祖的整個理想打破了。
成祖朱 棣(永樂):
方孝孺一下子反了,且哭且罵:"死就死!詔書決不寫。"成祖勃然變色:"你難道不怕滅九族?""滅十族又如何?""好!"成祖接口,"我就滅你的十簇。"
宣宗朱瞻基(宣德):
明朝有個好皇帝,那就是宣宗。在宣宗享祚的十年中,朝勢之美,史不勝書,唯的的缺失,就是縱容內監。遂啟一代宦官之禍。
英宗朱祁鎮(正統、天順):
在中國所有的帝王中,我找不出第二個像英宗那樣得人緣的。英宗似乎有種特殊的魅力,一跟他接愛就會吱他,關切他,這是他所以得復歸、能復辟的本錢。
憲宗朱見深(成化):
原來憲宗生來口吃。明朝的慣例,臣工面奏,裁可就說一聲:"是!"這一個字在憲宗發音,就很困難。有個鴻臚寺卿,名叫施純彥,建議憲宗,改口說"照例"。這兩個字,舌頭一打滾,嘴一張就出來了,非常方便。憲宗大為高舉,將他擢升為尚書。
神宗朱翊鈞(萬歷):
歷史上有許多荒淫無道的皇帝,而神宗的怠荒,別具一格,用一個字形容:"懶!"我敢斷言,神宗是中國歷懶的皇帝,他不但懶得去執行皇帝的權力,甚至懶得去享受皇帝的權力。
熹宗朱由校(天啟):
熹宗的資質并不壞,如果在現代,他很可能成為一個科學家,致少也可以造就為一名出色的工程師。他的至愚、極不肖,是因為從沒有受過教育;從小耳濡目染的是一切陰鄙穢惡的反教育。
高陽(1926-1992),臺灣著名歷史小說家,本名許晏駢,出身于浙江錢塘望族。一生著作有九十余部,其中《李娃》、《慈禧全傳》、《胡雪巖》、《乾隆韻事》等著作確定了他當代首席歷史小說家的地位。其作品暢銷幾十年、雅俗共賞。有人以"有井水處有金庸,有村鎮處有高陽"來形
及時章 建文帝之謎
獨特的封建制度
明太祖初立皇儲
太子標不幸病逝
立允為皇太孫
建文帝栽剪諸王
燕王在北平裝瘋
靖難軍待命討逆
建文帝出師不利
鐵鉉堅守濟南
東唱之役燕王大敗
燕師進駐大名府
建文帝派員征兵
兩度議和均未成
金川門開成投降
建文帝引火自焚
明成祖之索"奸臣"
方孝孺臨危不屈
成祖滅方氏十族
卓敬被誅五族
成祖天性好殺
傳建文帝出家遁走
鄭和赴海外查訪
許多神秘傳說
"補鍋匠"的故事
《致身錄》如斯云云
建文帝出亡傳聞
老和尚突然自首
清修《明史》的爭議
第二章 奪門之變
……
第三章 成化畸戀
第四章 江南代北一游龍
第五章 紫極仙翁
第六章 萬歷搜秘
第七章 沒有年號的皇帝
第八章 奉圣夫人
一、獨特的封建制度
歷代開國之主,多子首推明太祖朱元璋。太祖早年孤寒,親屬僅一侄一甥,起事以后,多撫養子,計有二十余人;力戰經營,光復漢土,頗得其力。而太祖的親子,亦有二十六人之多,夭折的只有兩個;此在歷代宮闈中,是個很優異的記錄,主要是因為馬皇后賢德過人,妃嬪宮人被寵有子的,無不厚待,視庶子如己出,所以多能撫養成人。
明太祖的兒子,一律取木旁單名,長子標,次子□,三子□,四子棣。
朱棣在弟兄中最杰出,他有一半朝鮮血統,生母是元朝的宮人,為太祖所納,以后被封為碩妃。此是終明之世的一大秘密,甚至主修《明史》的萬斯同都可能不知道,為傅斯年先生所考證明白。以后將會談到,暫且擱下。
《廿二史札記》的作者趙翼,指出明太祖行事多仿漢高。這話雖不錯,但明太祖并非亦步亦趨,事事以漢高為法。漢高身后的倫常骨肉之變,尤須避免。馬皇后不是呂后,"人彘"之慘、諸呂之禍是絕不會有的,但"吳楚七國之亂"則不能保其必無,因此,明太祖參酌漢、晉及元朝的成例,設計了一套獨特的封建制度。
這套制度的精神,在于親王能為帝室的屏藩,而不致謀反作亂,所以藩王只有虛榮,并無實權,但亦有例外,而就在這例外之中,把太祖的整個理想打破了。
明太祖的理想,跟秦始皇的打算有點相像,都是希望萬世一系,永垂無疆。他有計戈4地訓練一個賢德愛民的皇帝;而這位未來的賢君需要強藩保護,所以在洪武三年,封皇二子為秦王,鎮關中;皇三子為晉王,鎮河東;皇四子為燕王,鎮燕京。這三個地方,不但為自古成王稱霸的形勝之地,而且也是國防的及時線。
那時的燕王朱棣才十一歲。成年以后,太祖聘開國名將徐達的女兒,立為燕王妃。燕王相貌奇偉,智勇有大略,深得太祖的重視。
二、明太祖初立皇儲
洪武十三年,燕王二十一歲,自南京"就國"燕京,當時亦稱為北平。
過了兩年,馬皇后崩逝,已就藩的秦、晉、燕、周、楚等五王,都入京奔喪。燕王在京遇到一個人,是個和尚;這個人改變了燕王的一生及明朝的歷史。
這個和尚姓姚,以后賜名廣孝。姚廣孝是蘇州人,父親行醫。十三歲時,姚廣孝出家做了和尚,法名道衍,卻又拜一個名叫席應真的道士為師,學習陰陽術數。當馬皇后崩后,太祖選拔高僧分侍諸王,以便歸藩之后,為馬皇后做佛事薦福。道衍在與選之列,跟燕王一見投契,他說:"大王如果用我,我送一頂`白帽`與大王戴。"王字加白成"皇";燕王領會得其中的意思,便請以道衍隨侍,偕回北平。
燕王在這時便有了爭奪皇位的"雄心",而太祖卻正在"制造"皇帝。
早在洪武初年,他就對太子標展開了有計劃的教育,先選國子監的高材生為太子伴讀,讀書的地點名為"大本堂",《明史》卷一百十五記:建大本堂,取古今圖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諸王,分番夜直;選才俊之士充伴讀。帝時時賜宴賦詩,商榷古今,評論文字無虛日。命諸儒作《鐘山龍蟠賦》,置酒歡甚;自作《時雪賦》賜東宮官。
這樣,到了洪武十年,太子已經二十三歲,學業已成,太祖進一步命他見習政事。
十年令:自今政事并啟太子處分,然后奏聞。諭日:自古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成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唯仁不失于疏暴;唯明不惑于邪佞;唯勤不溺于安逸;唯斷不牽于文法,凡此皆心為權度。吾自有天下以來,未嘗暇逸,于諸事務唯恐毫發失當,以負上天付托之意,戴星而朝,夜分而寢,爾所親見。爾能體而行之,天下之福也。
在見習政務之暇,太子依然還要讀書,儒臣常常進講圣經賢傳。可能因為這樣"惡補"的緣故,太子的身體在年輕時便很孱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