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之光--藏族》是"中華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種。全書匯集的藏族研究學術成果,從地理、歷史、建筑、服飾、民俗、經濟、宗教、藝術、語言文學、科技、醫藥、軍事等方面,采用主題論述、典型分析、延展閱讀、田野調查報告、以文解圖、人物訪談、歷史故事等敘述方式,多方位地闡述、分析、解讀藏族文化,為各民族讀者了解、認識藏族打造一張"文化名片"。
首次匯集國內外藏學界近50位學者在民族學、民俗學、人類學、歷史學、文藝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手法,多方位解讀藏族在生產、生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特點、亮點與成就,以及與中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嚴謹的學術研究成果之上,以細節豐富觀點,以溫度傳遞情懷,視野開拓,觀點,角度新穎。同時,運用數字技術,本書鏈接了28部學術專著及論文,并直通大型專業數據庫,為讀者進一步了解藏族文化提供指引。
袁曉文(益希汪秋),藏族,人類學博士,中國民族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四川大學客座教授,西南民族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民族學、人類學、藏學、民族史、民族生態經濟學、民族教育學等研究。出版學術專著1本、合著14本,主編3套專題研究叢書共出版30余本,70余篇,主持國家及省部級課題50余項。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調研報告一等獎、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及其他各類獎項20余項。
上冊
前言 弘揚民族文化 打造傳世文化精品
序言 藏族,青藏高原的開拓者與守護人
民族概況 藏族
本書導讀示意圖
第1章 巍巍兮雪域,浩浩兮藏魂——人文地理
第2章 博大的高原養育博大的民族——歷史
第3章 高原特色的外顯標志——建筑 ………………… 143
千年傳承的精神 ………………………………………… 144
地洞巖穴為人家 ………………………………………… 144
石砌建筑始出現 ………………………………………… 144
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遺址之一:卡若遺址 ……………… 145
堡寨帳篷相輝映 ………………………………………… 145
宮殿寺廟初勃興 ………………………………………… 146
本土特色漸彰顯 ………………………………………… 147
松贊干布修建拉薩城 …………………………………… 148
藏族傳統建筑的類型 …………………………………… 150
自然與宗教的交響 ……………………………………… 151
天人合一 ………………………………………………… 151
濃郁的宗教色彩 ………………………………………… 154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之最—哲蚌寺 ……………………… 155
多元與多樣并行兼容 …………………………………… 156
藏、漢、印三種文化的集合體—桑耶寺 ……………… 157
風格別具的裝飾藝術 …………………………………… 158
凡有人處皆有佛塔 ……………………………………… 160
藏傳佛教建筑的典范—布達拉宮 ……………………… 162
雪域高原最宏大的宮殿建筑 …………………………… 162
第巴桑杰嘉措修建紅宮 ………………………………… 163
雪域上的園林 …………………………………………… 167
藏式民居:生活即藝術 ………………………………… 169
封閉式的院落結構 ……………………………………… 169
內部陳設簡單而有重點 ………………………………… 170
令人瞠目的砌石技術 …………………………………… 170
建房習俗 ………………………………………………… 172
丹巴古碉考察記 ………………………………………… 174
第4章 流動的風景——服飾 …………………………… 181
遠古吹來的風:傳承與衍變 …………………………… 182
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 …………………………………… 182
吐蕃:藏族服飾形成的關鍵時期 ……………………… 182
元明清三代,服制逐步完善 …………………………… 183
完備的職官服制 ………………………………………… 185
雪域民族的第二皮膚 …………………………………… 186
展現生活智慧的藏裝 …………………………………… 186
抵御嚴寒的各種裝備 …………………………………… 187
藏裝的穿戴程序 ………………………………………… 190
藏傳佛教僧人的服飾 …………………………………… 191
絢爛多姿的服飾類型 …………………………………… 192
三大文化區服飾各具特色 ……………………………… 192
農、牧區服飾差異明顯 ………………………………… 192
不同場合的裝束 ………………………………………… 192
藏族服飾區域類型示例 ………………………………… 193
心意民俗與符號 ………………………………………… 198
標志與認同 ……………………………………………… 198
包含大量歷史記憶 ……………………………………… 198
顯示身份信息 …………………………………………… 199
從服飾、發式看藏族女子的年齡段 …………………… 200
隨身穿戴的財富 ………………………………………… 201
人神溝通的媒介 ………………………………………… 201
藏戲服飾 ………………………………………………… 202
五色代表萬物的五種本源 ……………………………… 203
紡織技藝的奇葩 ………………………………………… 204
悠久的毛紡織生產歷史 ………………………………… 204
傳統手工藝的現代生存與發展 ………………………… 204
氆氌,藏族人民最喜愛的面料 ………………………… 205
藏被 ……………………………………………………… 205
邦典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 206
彩虹般的邦典 …………………………………………… 207
氆氌的種類 ……………………………………………… 207
第5章 蕩漾在雪域的多彩風情——民俗禮儀
第6章 高原民族的生存智慧——經濟生活與傳統社會組織
下冊
第7章 神靈佑蕃裔,觀音化雪域——宗教
第8章 飛揚的五色靈魂——民間美術與傳統手工藝
第9章 靈魂深處的抒寫——文學與語言文字
第10章 世界之巔的歌舞海洋——歌舞戲曲
第11章 與日月星辰的對話——天文與歷算
第12章 中華醫藥學寶庫中的奇珍——藏醫藥
第13章 馳騁在高遠遼闊的疆場——軍事
第14章 美麗藏區:一個神人共處的世界——走進藏族
編后記
編輯團隊歷時五年,深入到各民族調查研究,力爭站在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打造一套既反映國家意志,又反映各民族歷史文化,具有國家水平,世界影響的大型叢書。——人民網
上海出版界啃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沒有文化責任感,做不成這件事。這是一張超級名片,為中國各民族提供了很有說服力的傳播載體,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和而不同,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精神,也是這套書傳遞給讀者重要的價值。——上海觀察
用有體溫的書寫奏響中國旋律。《中華民族文化大系》由各民族學科帶頭人主編,集聚各民族研究領域內的眾多高水平專家學者隊伍,匯集的學術研究成果。蒙古族的草原文化,藏族的佛教文化,黎族的織錦,拉祜族的史詩和信仰,納西族的文字與音樂,鄂溫克族的馴鹿文化,赫哲族的魚皮制衣與伊瑪堪……叢書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表述形式,多方位,立體,有溫度地闡述,分析,解讀這七個民族的文化。——文匯報
專家和編輯的隊伍很少有結合這么深的,編輯會很深入地參與到細節的策劃中,用講故事的方式讓可讀性增加。形式很活潑,但又講究真實嚴謹,不走獵奇路線。如果讀者對少數民族感興趣,又沒有太多時間,這套書可以引導你入門。——澎湃新聞
民族文化走出象牙塔,為讓內容更具可讀性,叢書面臨如何把專家學者們學術味較濃的文稿進行軟化的問題。編輯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場集中各方智慧的“腦力大碰撞”,編輯們與專家一起,重新搭建結構,改寫標題,增加背景知識,降低閱讀門檻,配備圖片及音視頻資料。——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