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圖書
人氣:49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

(大記者親身見聞,還原民國歷史**現場;親歷者公布真相,揭秘兵學泰斗傳奇生平。)

內容簡介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書寫了兵學界泰斗人物蔣百里寂寞而高潔的一生。他是清末秀才,也是傳說中五百年才出現的軍事奇才。他受袁世凱器重,被欽點為軍官學校校長,他是蔡鍔的密友,梁啟超的學生,張學良、等都要尊他一聲"先生",他有一個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個副官叫蔣緯國,還有一個女婿叫錢學森……而他真正的傳奇之處在于,僅以一人之力兩次打敗整個日本陸軍。早年,他以步兵科及時名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中日朝野均為之震動,此為其一。其二便是他對中日之戰的言論——"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它講和",初次形成了抗戰持久論的思想。可是,為何終其一生他也只被稱作軍事學家,而非軍事家?

編輯推薦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的主人公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傳奇人物,從袁世凱到,歷來的當局都很敬重他,他是蔡鍔的密友,梁啟超的學生,他有一個愿意陪他坐牢的朋友叫徐志摩,曾有一個副官叫蔣緯國,還有一個女婿叫錢學森……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完整地闡釋了百里先生"兩勝日軍"的傳世美名,一次是他在日本士官學校以名畢業,一次是對中日抗戰的言論。他剖析時局,洞若觀火,因而在預測未來時,屢屢言中,的確是百年不遇的軍事奇才。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中講到了百里先生在德國傳出的一段佳話,舉世聞名的興登堡元帥召見他,曾拍著他的肩膀說:"從前拿破侖說過,若干年后東方必出一偉大的將才,這或者就應在你的身上吧!"

《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的作者是民國時期著名大記者,從事新聞記者工作30年,與天津《大公報》的張季鸞并稱中國報界"雙杰"。記者以及親歷者的身份均能讓他掌握豐富的史料,此外,作者與蔣百里先生乃是至交,二人往來甚密,因而對其事跡所知詳,該書可謂是其同類傳記中的之作。

作者簡介

陶菊隱,湖南長沙人,民國時期著名大記者,近代軍閥史的見證者及整理研究者。從事新聞記者工作30年,與天津《大公報》的張季鸞并稱中國報界"雙杰"。曾先后在長沙《女權日報》、上海《時報》、湖南《民報》和《新報》等擔任編輯或總編。后受聘上海《新聞報》,其間擔任過駐湘特約通訊員、駐漢口記者、戰地記者等,直到1941年退出。此后,除了為京、滬大報撰稿外,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中,著有《菊隱叢談》《孤島見聞》《記者生活三十年》等作品。

目錄

自 序

蔣百里(1882~1938)

及時章 少年得意

浙江求是書院

士官及時

德國見習軍官

禁衛軍管帶

第二章 寂寞的高潔

保定軍校校長

情場的勝利者

從南下反袁到蔡松坡將軍的死

研究學術的黃金時代

歐游返國后的和聯省自治運動

吳佩孚的參謀長

五省聯軍也垮了

中國建軍的幾段過程

"東不如西"

獄中生活

"一二八"以后

青島試騎湯山就浴

第三章 英雄在最光芒時逝去

暢游歐美

空軍獨立論的支持者

西安事變的不速客

盧溝橋的烽火

他成了外交界的一位斗士

迷途遇仙記

又是抗戰論壇的祭酒

冷客目擊的一臠

陸大的代校長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在線預覽

浙江求是書院

前清末年,杭州出了個一門三翰林的佳話:名翰林陳豪的長子漢第字仲恕,次子敬第字叔通,先后都點了翰林。后來仲恕主持杭州有名的求是書院,蔣百里便是該院的高材生,該院即現今浙江大學的前身。

二十七年(1938年)百里奉命陸大校長,由長衡道出桂林的時候,忽然想到老師陳先生以高齡避難上海,靠著畫竹子維持一家人的生計,近況當然很清苦,便由中國銀行匯了五百元接濟陳先生。陳領到匯款的第三天,早起翻開報來看,看見他的得意門人病逝宜山的噩耗,就像暴雷從他的頂門劈下來的一樣,他為國家培植人才,培植了這樣的一位多才多藝的軍事家和文學家,而后進人才從百里手中培植出來的更不知有多少,國家正在危急關頭,而百里撒手以去,無論公誼或私情,陳老先生心里的難過都是不言而喻的。

我訪問陳先生是三十六年(1947年)春末夏初的一個佳日。他年已七十四歲,精神兀自那樣的飽滿,在戰后激流濁浪之中得見這樣熱情充沛的長者,我不禁引為愉快。他對百里的早期史說得很詳明,從他的記憶和談述之中臉部常泛著無限的傷感。

隨后我遇見百里的老窗友錢均夫先生,他和百里同年生,也是六十五歲的老人了,但一點不顯得蒼老,有循循儒者的風度。他和百里訂交于己酉歲,那時彼此都只有十八歲,以文字互契而成莫逆。百里東渡求學的那年,托錢先生每逢假期到硤石代省他的老母,他倆的交情從小到老是不同恒泛的。

根據這兩老給我的材料,我便能摸清百里童年時代的輪廓。我寫百里先生的傳記,不想刻畫他成一個舊式的傳記人物,用"生而歧嶷"、"具有宿慧"等等字眼來烘托他的天才。當然,人類的天才有豐有嗇,而幼年生活也各自不同,不過比這個更重要的是時代的背景和家庭的環境,凡個性之養成、思想之孕育及未來事業之發展,與其說受著天才的支配,毋寧說時代和家庭的影響力更大。

百里出生于浙江硤石鎮的大族。他生于光緒八年(1882年),生下來就丁著內憂和外患的幾個大關頭。他的祖父光煦有很多的兒女,不幸他最愛的小兒子得病早殤,他痛心不舍,殮時在亡兒的胳膊上做了一個暗記,祝他"下世再來"。果然不久又得了個晚年子,就是百里的父親學烺。學烺生下來后,不但相貌像亡兒,連聲音、動作無一樣不像,這是血統上當然有的事,但是光煦卻認為明月再投懷抱,比普通人愛憐少子之情有過而無不及。

人類沒有永恒的愛憎心。學烺從小患有軟骨病,右臂不能舒卷自如,父親的愛便由沸點降到零度。學烺在一家人的歧視之下,一度忿而出走,想到廟里當和尚,走到半路上被一位父執勸了回來。那位先生以行醫為業,就把學烺帶回家授以岐黃之術,后來把女兒嫁給了他。從此學烺往返于海寧、海鹽之間,靠著行醫維持小家庭的生計。

學烺染疫謝世時,百里才只十三歲。他的母親是個知書識字的女人。根據科舉時代的一般心理,都以讀書做官為揚名顯親的階梯,所以一燈熒熒之下,機杼聲與書聲相應和,是百里童年生活的寫照圖。本來有天才的人不一定就是好學的人,百里是大家庭中的不幸者,童年的一部辛酸史卻養成了他堅忍耐勞和好學不倦的終身習慣,卻未嘗不是不幸中之大幸。

兒童沒有一個不愛聽故事的,百里自非例外。太夫人課余向他講述《封神榜》、《西游記》,他感到濃厚的興趣,他的記憶力和模仿性都很強,得閑溜到鎮上小茶館里,出人不意地站在飲茶的方桌子上,滔滔不絕地向茶客們講述姜子牙登臺點將、孫行者大鬧天宮的故事。他儼然一個"臉上都有戲"的大名伶,講到情節緊張處,倏地小圓眼兒一瞪,小辮子一抖,把茶客們都逗得笑了起來。他后來長于演說未嘗不是小時候訓練成功的。

召集里弄中兒童,編為兩隊人馬,演習行軍和戰斗,是他的課余游戲之一。他儼然是個發號施令的大將。常常因戰斗行為撞傷了某家兒童,那家兒童的家長跑出來問罪,全軍便嘩然潰散,而"大將"亦悄然不知去向。

十八歲的那年,他考中了秀才。做秀才就有坐蒙館的資格,他無力繼續應考,便在距鎮五里的伊橋鎮孫家做了塾師。他有一個族人在桐鄉也做著面壁稱尊的猢猻王。他因事往訪,剛巧那家辦喪事,族人忙得不能抽身,他在書房里候得實在太無聊,信手翻看案頭的書消遣,無意中翻得一紙桐鄉縣令的觀風卷。原來清朝習慣,新官到任后出題目考試當地的士人藉以物色人才,名曰"觀風卷"。那位桐鄉新縣令方雨亭便是后來的民黨健將方聲濤的父親。百里把題目抄下來,帶回伊橋鎮,寫好文章如期繳卷。

這篇文章引起了方縣令大大的稱賞,考取超等及時名。方要面見這位才氣縱橫的神童,派員調查了他的地址,請他到桐城相見。在那官權極重的時代,一個縣令的地位,老百姓看起來竟像一尊活佛一樣,這件事馬上轟動了硤石和伊橋兩鎮,引為無上光榮。

方和百里一接談,才知道他做教書匠的動機是為貧。方的頭腦很新,不主張循著科舉的途徑取功名,而以"天才不可埋沒,應求實學以成國器"勉勵百里,這樣的話當然是百里所愿接受的。方正準備進省接洽公務,就把百里帶了去,介紹他進求是書院,一切費用由他負擔。

說起來很奇怪,浙江為人文薈萃之區,而清朝末年,浙江文化之啟迪與民族意識之發展,卻是幾個福建人推動的,這幾個都是當時極著政聲的好官,如杭州知府林迪臣、海寧知州林孝恂(林宗孟之父)、桐鄉縣令方雨亭等。求是創立于丁酉年(光緒二十三年),創辦人就是提倡新學的林太守。林在杭州一共辦了三個新學堂:(一)求是相當于大學或高中程度;(二)養正書塾等于初中或高小;(三)蠶桑職業學堂,聘有日人為教師。這三個學堂的分子,由林選拔出來,資送日本留學。

凡是這三校的學生,人人必讀《求己錄》一書,這部書是林自己編撰的,書中搜集中國自古以來的恕道精神故事,勸學生明于責己,修身而及于家國。方與林為同鄉好友。方的政績最為人津津稱道的,就是審案不須跪。他的縣衙門里用了個不識字的裁縫做號房,他以為不識字的人是不會舞弊的。

誰都知道,甲午戰敗是中國人心轉向的一大關鍵。此后人人都知道變法圖強為不可緩,連巽懦無能的光緒帝,雖格于母后的淫威,也居然春霆乍震,破格登用新政人才了,這是維新派炙手可熱的一個時期。但由于光緒求治的心太切,新人物的政治經驗不足,剎那間便有戊戌政變的慘劇發生,這一幕給中國人民的刺激更深,種下了清室覆亡的遠因。從表面看起來,維新運動是被西太后壓下了,可是它的潛勢力自朝而野,自海內而海外,其活動范圍比前更為廣大,造成了烈火燎原的新局勢。

求是書院承新學之余緒,林、方諸人也就是戊戌新政的孤臣孽子。今天看起來也許對新政運動無好評,但時代的巨輪是向前推進著的,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背景,那個時代他們自不失為憂時傷國的有心人。政變后清廷視新學為洪水猛獸,辦新學的人都是他們心目中的亂臣賊子,所以求是存書院之名,而不敢公然稱學堂。

百里入院在庚子年(光緒二十六年,即1900年)秋天,是個二十歲不足血氣方剛的少年。當喪權辱國的苦悶時代,統治層不但不知有所警惕,反而賄賂公行,秕政百出,只求個人的逸樂,罔顧國家的安危,馴至開倒車勵行復古運動,遂如止沸揚湯,激發了澎湃一時的民族潮。此后人心厭談改革,認為非以大刀闊斧的手段鏟除那個腐惡機構,中國不會有起死回生的轉機。換言之,人民已由憧憬新政而趨向革命,清廷的種種措施,不啻自掘墳墓,為千古統治層沒落的一個公例。

求是的監院一職就等于現在校長的地位。前任監院陸懋勛字勉齋,戊戌年點了翰林,該職由陳仲恕補充,這人就是百里早年的恩師陳老先生。庚子年陸又回到杭州來,仍然想主持求是的事,而翰林公照例不能由知府派委,林太守乃在監院之上特設聘任總理一席安插他,這也是中國人因人設事的老作風。此后監院擔任教務、文書、齋務等項,像現在各校的教務長兼秘書一樣。

求是分內外兩院,中英文俱佳者錄入內院,共有學生三十余人。百里曾習法文,對英文為門外漢,被收入外院,外院共有學生一百余人。入院后及時試題為"殷書頑民頌",百里仿離騷體行文,第二試題"漢晉士風不同說",兩試皆列冠軍。此后百里文名大噪,有"硤石才子"之稱。

求是每月收學費二元,膳費二元四角。方縣令一共保送了好幾名學生,一切費用都由他捐廉供給,百里是他最得意的一名。他不久由桐鄉調任麗水,每次進省必到求是來,帶書籍和錢供給百里。他一再游揚百里之名于林太守,所以林也知道求是有這樣一個頭角崢嶸的好人才。

人才和奴才所走的路線不同:奴才忠于個姓而不知人間有羞愧事,其對象為富貴利達;人才則具有崇高的人格和正義感,忠于國家及民族,所以統治層往往視之為思想不良分子,防范他惟恐不力。那時求是學生有不少偷閱禁書《東華錄》及維新派刊物《新民叢報》的,他們對維新與革命兩大陣線還沒有深刻的認識,只覺得抨擊時政的文字最合他們的胃口,他們暗中組織勵志社,秘密開會演說,而百里就是危險分子之一人。

24小時陳召見百里于私室,低聲告誡他:"你對政治的不平是應該的,也是必要的,但不可落痕跡,最忌形諸筆墨。"

那時候杭州有崇文、敷文、紫陽、東城四座書院。百里課余應考東城,閱卷者為仁和、錢塘兩縣知縣(今合并為杭縣),陪閱者有杭州府幕高嘯桐(高夢旦之兄)、林琴南諸名士。(政變后恢復八股文,而高、林都是痛恨八股的。)百里五試皆列及時,六橋三笠之間,無人不知道有硤石才子蔣方震這個人了。

求是總理陸勉齋點了翰林,而翰林公是最考究書法的。他命學生習楷書,每月至少交卷一次,由他親自評定甲乙。百里最反對命學生做寫字匠,他抄了一份求是章程,特意把"是"字都錯寫作"字"字,用以刺諷學校當局不求"是"而求"字",這兩字東南人讀起來,音同而字不同。同學們看了都嘩然大笑起來。陸總理格于眾議,不得已停止習字一課,但他把這個侵犯他尊嚴的頑皮學生恨入骨髓。

庚子年(1900年)冬天,也就是百里入求是的幾個月以后,漢口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血案。先烈唐才常運動革命,不幸事機敗露,為張之洞所殺。那次運動牽涉范圍頗廣,很多留日學生回國來秘密參加,求是學生中亦有與之通聲氣的,天天佇望革命成功的好消息,不料霹靂一聲,唐就義的兇耗傳出來,學生中有不少為之飲泣的。百里做了一首悼唐的詩,被總理陸先生發覺。陸本來就是個不同情革命的頑固分子,況與百里有宿嫌,便想借題除他的名。監院陳先生與之力爭:"依本院章程,成績最劣的才受除名處分,而這個學生的成績是的。此詩為課外感時之作,算不了一回大事,不必小題大做。"

陸陳本有郎舅之親,為著這問題幾乎鬧翻了臉。陳畢竟拗不過,而且拗得過也怕將來另起風波,更于百里不利,便把這件事暗中報告林太守:"這學生在求是不能再住下去了,不如派他到日本去吧。"

后來有若干論者論百里終身不遇,我以為是不對的。不錯,他一生充滿著熱力和活力,前者為感情之母,后者則為智慧之源,而兩者都出于自發性。但一個有天才的人如果一輩子不碰見掘發他的人,也許會湮沒無聞。世間熱情的掘發家很少,而百里早年的求學時期就一連碰見了三個:一為愛才如命的方縣令;二為以培養人才為己任的林太守;三為愛護人才無所不至的陳監院。百里學成問世后,一輩子未攬過大權,未做過什么督軍、省長或什么部長、主席,這或者又是人們悲其不遇的原因。我以為一個人的遇合當視其學業之成就及其影響以為衡,百里雖未做大官,卻以此躲過了人事、應酬、造孽、扮鬼臉的種種動作,得以潛心研討學問、培植人才,迄今為世所重,怎能說他不遇呢?

以上所述是百里童年生活及求是學生時代的一個階段。我會過陳、錢兩先生后,又承百里的侄兒慰堂先生寄給我一紙年表如下文:

光緒八年(壬午)九月初二日寅時公生。公祖光煦字生沐,博學富收藏,刻有《別下齋叢書》,名重海內。父學烺字澤久,候選國子監典籍,著有《泄懷集》二卷。世居海寧硤石鎮。洪楊之役,廬毀書亡。生沐公謝世,諸父分就故基焚余老屋拮據自立,澤久公獨出門從師習醫以自活,轉徙平湖、海鹽間,歲或一返里,省視兄弟姊妹。光緒七年楊太夫人來歸,逾年生公。光緒九年(癸未)公二歲。父行醫海鹽城,賃屋天寧寺旁,公隨焉。公生而歧嶷,貌白皙,目炯炯有神。四歲(十一年乙酉)太夫人授以方字。翌年(十二年丙戌五歲)授唐詩及四子書,瑯瑯成誦,越宿不忘,穎悟迥異常兒。十三年(丁亥)六歲。太夫人喜閱稗官野史,暇輒為之講解,公喜,輒以書中人自命,嬉戲模仿之。十五年(己丑)八歲。公家貧,硤石人張冷生延師課其子,公伴之讀。是年世誼查蕓孫先生過鹽見訪,驚為神童,許以次女妻之。公九歲(十六年庚寅)已畢四子書,開始讀經,能作三四字對句。十七年(辛卯)十歲,畢詩經、尚書,能作應制詩及制藝之起講。十八年(壬辰)十一歲。父命返里就讀于同族家塾,塾師倪勤叔深喜之。十九年(癸巳)十二歲。讀左傳、禮記、周易,所作應制詩文漸臻完璧,隨倪師習靈飛經,婉秀有致。二十年(甲午)十三歲。聞中日之戰,刺激甚深,其一生國防思想及棄文習武之動機肇于是。歲暮父病沒海鹽寓次,公先期歸侍湯藥,銜哀扶櫬歸籍。時家貧甚,家難國憂椎心泣血,公奉母歸居故里,仍就倪師讀而刻苦有加焉。二十一年(乙未)十四歲。母病,數延醫投藥罔效,慕古人割股療親事,陰刲左臂肉煎湯進,母病良已。公裹創不慎,日就潰腐,猶隱忍侍疾,兼役汲水量米,母疑焉,逼使前,強把臂啟視,則膿血漬敗絮幾透,始驚痛,抱公而哭,公亦哭。急為延醫乃愈。二十二年(丙申)十五歲。公恥于甲午之役,于讀書外留心國事,閱《普天忠憤》集,常中夜嗚嗚,矢為國自效。二十三年(丁酉)十六歲。讀五經畢,文采斐然,里中耆宿多重之。二十四年(戊戌)十七歲。春應童子試,歷州府院八考,名均列前茅,夏補郡學生員。聞康、梁法自強之說,心焉向往,乃搜求新出書報,晝夜觀摩,廢寢忘食。秋赴滬人新創之經濟學堂,研究法文、算術及中外史地等書。不三月北京政變,學堂奉令停辦,公廢然返,是為公所受之第二次打擊,其民族意識孕育于是時。二十五年(己亥)十八歲,春赴伊橋鎮應聘為孫氏塾師。其家有經世文編,因于課余泛覽之,并應附鄰各縣鎮書院月課。清明掃墓,便道訪同族塾師,見案頭有新任桐鄉縣知縣方雨亭觀風題一紙,計列三十,文體雖仍為制藝、詩賦、策問、論說等項,而題意革新,均關實學,非博通載籍洞悉時事者不能措一詞,限期一月繳卷。公錄之返塾,如期脫稿,總計數十萬言,托友寄繳。及冬揭曉,取超等及時。再托友將卷領出,見全卷圈點甚密,朱墨淋漓,上有眉批數十條,卷尾總批百余字,其結論則曰:"此真我中國之寶也!"按書院校士恒例,計分三等:超等十名,特等二十名,余為一等,其獎金及膏火制錢定額較高為三千文,低為三百文。此次方令破例特定超等只公一名,給獎金及膏火銀幣三十元,并派員訪公,促其赴桐鄉相見,蓋不惟重其文,且尤重其才,憂國傷時,旨趣相合也。此為公生平所得之第二次機會。二十六年十九歲(庚子)。春棹小舟赴桐鄉,衣冠投刺,閽人傳語去衣冠,以便衣入,方令降階相近,笑貌溫存,堅留午膳。席間縱談天下事,公指陳得失,方大器重之,即諭以辭塾師,速入杭州知府林迪臣所辦求是書院讀書。課余再應林公所創之東城書院月試,比揭曉,又列冠軍,凡五試不易。公名洋溢杭城,推為不世之才,志士爭與結契。入秋,林方更分廉俸促公東渡求學,公遂別母行。

百里出求是后,求是還鬧了一次大風潮,幾乎引起了嚴重的文字獄。原來作文有"自擬題"的一種,一次學生擬"罪辮文"一題,文中有關"國朝"、"皇清"之處一律改用"賊清",被旗籍學生舉發,杭州駐防旗營以兵圍院,將加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后由陳監院奔走呼號,才決定增收旗籍學生十名藉以監視全體學生,才把兵撤退了。這就是陳告誡百里"救國不可托空談而召實禍"的用意,老成人的用意是很深遠的。

陳在求是的下落也值得一提:求是更名浙江大學時,撫臺聘桐鄉勞乃宣為總理,陳為監督。陳以學生僅有高中程度,反對改大學,與勞的意見不合,乃出任杭州中學校長,就是林太守所辦的養正書塾所改的。

百里出洋的時候,國人負笈海外的風氣尚未大開,以一個窮書生,家中僅有老母,投身到舉目無親的異鄉,在族人看起來是不應該的,所以非議之聲四起。幸虧太夫人勉其行,才遂了他乘風破浪的遠志。

媒體評論

陶菊隱擔當得起"目光如炬的史學家"的稱號。

——雷頤

他的作品,有濃烈的現場感,這種現場感,借先生生動的文筆,對每個讀它的人,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力。

——張鳴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田县| 韶山市| 绥棱县| 错那县| 来安县| 西华县| 黄梅县| 固原市| 青铜峡市| 永善县| 三穗县| 连州市| 木兰县| 出国| 宕昌县| 淮安市| 铜陵市| 迭部县| 容城县| 天全县| 师宗县| 永春县| 万年县| 德阳市| 巫溪县| 通道| 江安县| 临潭县| 固原市| 乳山市| 永顺县| 铜鼓县| 佛学| 化州市| 北辰区| 诏安县| 钟山县| 历史| 新民市| 斗六市| 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