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會本能地維持一種有機體的舒適與平衡,它自有一套調整與療愈的機制。療愈創傷,需要敏銳地覺察身體的各種信息,培養對身體的傾聽和信任。 《療愈喚醒身體復原力》作者凌坤楨以深入意識層面的創傷復原技術,通過身體流、意念流、生命流的練習,引導受創者走一趟刨傷復原到生命整合的道路,幫助我們再次學習信任身體,讓身體做它擅長的事——維持生存,維護健康,臻至安然。 翻開《療愈喚醒身體復原力》來閱讀吧!
凌坤楨,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神經語言程序學(NLP)訓練講師,催眠學實務訓練講師,美國催眠師學會(NGH)認證催眠治療師暨授證催眠訓練師,實戰催眠學會(SET)認證催眠訓練講師。長年從事專業心理輔導咨詢工作,曾在多所大學擔任心理講師及咨詢師,并在大學咨詢輔導中心帶領開展專業培訓活動,教學與實務經驗豐富。
自序 展開療愈,信任那大的力量
章 讓身體做工,讓心靈愈合
一、創傷在身體,療愈也在身體
二、身體的智慧
三、復原與愈合
第二章 創傷,一個生命的挑戰
一、創傷的生理機制
二、解凍與釋放的自然程序
三、創傷孩童的呼喚
第三章 流動,讓身體療愈創傷
一、身體是一條河流
二、身體流的做法:打開、接觸、追蹤、放行
三、身體流輔助技巧
第四章 觀照意念遷流
一、靜中觀照的療愈力
二、意念的河流
三、意念流輔助練習
第五章 邁向合一的旅程
一、流離終將歸返
二、轉化需要大的視野
三、苦難打開我們的心
創傷在身體,療愈也在身體 幾年前我在上海主講一個催眠治療師的訓練課程,其中一個催眠回溯案例,讓我對創傷有了深的認識,也改變了我后來的專業方向。 當天的示范個案的主人公是個剛滿二十歲的年輕女孩,叫小靜。她說自己經常感覺孤單,對媽媽的感情很矛盾,雖然知道自己心里很愛媽媽,但常跟她鬧脾氣,每次"發作"就幾天不和媽媽說話。小靜來自單親家庭,父母在她很小時就離異了。媽媽一手把她帶大,同時辛苦地經營自己的公司,是個女強人。 催眠回溯治療是我很熟悉的程序,是每次催眠治療師訓練課程里必教的單元。回溯療法的主軸在于回到創傷事件的原點,重新經歷,并且宣泄凈化,釋放當時壓抑或扭曲的情緒,得到理解(明了事情的全貌、相關脈絡與因果,以及當事人的原因或理由),進一步對話,寬恕和解,得到愛(以及關系的重建整合)。 我把她帶入催眠狀態,回到她的童年,出現的幾幕情景是她下午放學后去找媽媽,媽媽在忙沒搭理她。事件的核心是有一次她在媽媽午飯后要出門前,故意把媽媽的皮包藏了起來,心想這樣媽媽就不能出門了。媽媽找不到皮包,發火打了她一頓,還把她鎖在衣櫥里要她好好反省,然后就去工作了。小靜哭叫、害怕,不知過了多久,累得睡著了。醒來時已是晚上,人躺在床上。她下床到桌上吃飯,不敢說話也不敢問,媽媽也沒再提,這事就過去了。 但其實那個下午發生的事件深深地影響著她——雖然她不記得了。催眠釋放的不僅是記憶,還有許多情緒,例如害怕、難過、委屈,以及小女孩不敢承認及表達的對媽媽的怨恨和怒氣。我開始明白,后來這女孩是如何在潛意識層面要她媽媽補償自己并付出代價的。但在另一個很真實的層面里,她是愛媽媽的。矛盾與糾葛成為痛苦的來源。 "我不要一個人在黑黑的房子里!"她哭喊著,"媽,我要你陪我!"圍觀的學員們都惻然了。她哭得像個孩子——不,事實上,她當時的表現就是個孩子:哭泣的聲音、喊出來的話,以及她一邊哭喊一邊扭動身體和抽搐啜泣的樣子。 這是一個年齡退行的狀態。 孩子不是大人,無法理解離婚又帶著孩子的女人努力掙錢的辛苦。她只想要媽媽多陪她——用孩子的方式。 這七八歲的孩子繼續哭喊著: "我不要你老是去工作!我不要一個人在黑黑的房子里!我會怕,我會怕啊!" "我不喜歡每次去你上班的地方找你,你就叫我到旁邊寫功課,叫我跟阿姨們說我的成績有多好!" "我只是想你多陪我啊!" 之后她慢慢平復,開始能夠跟媽媽說多心里的話,也進入了"對話"和"重建關系"的階段。 后,我請一位媽媽學員上來抱著她,進行愛的聯結。回溯過程快結束時,我注意到她的身體從腳部開始不斷顫抖。顫抖的頻率很高,而且連抱她的人也跟著抖動。我明白這個顫抖是有意義的。小靜在這個過程中還跟我說:"凌老師,不知道為什么我一直抖,停不下來。"我說:"沒關系,讓它繼續。"她就這樣抖了二十多分鐘,然后自動平息下來。 那個下午,她回座位之后就一直睡,睡得很深很沉。隔天她整個人的氣色都變亮了,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清爽。她說身體一直暖烘烘的,很舒服。 她的身體里隱藏著一個特別的經歷,在這個創傷整合的過程中,它以顫抖的形式表現出來了。 讓隱藏的創傷現形 一個發生在過往的事件仿佛被凍結在某處,揮之不去,形成了創傷。或者說,強烈的創傷能量會被封鎖在一個地方,變得與我們分離。 但一個被遺棄的、壓抑的生命經驗,從來不會"不存在",它總會以各種隱晦或扭曲的形式在底層作用,這是許多莫名的身心癥狀產生的原因。 心理動力治療強調潛意識的重要作用,將各種癥狀視為內在困擾的外在表現,認為這些癥狀的根源通常無法借由探索意識層面被找出來。弗洛伊德學派采取的治療方式是引導病人回想童年時期的創傷事件,把當時的經歷帶回意識里,協助來訪者重新了解及詮釋這些事件。 在我的實務經驗里,我發現僅停留在"理解一詮釋"等知性認知的整合并不夠。來訪者會有年齡退行的表現,除了有孩童的語氣、音調之外,還會出現當時的身心狀況和情緒反應,例如受虐時的身體瑟縮與懼怕。簡言之,會有身體及情緒方面的"回到現場"。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