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空前加快,沒有準的心靈永遠一塵不染,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困擾,再輕的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就會越來越嚴重。
日常生活中,也許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條件擁有自己的心理醫(yī)生,即便是心理醫(yī)生。他也不見得了解你的全部。而我們自己才是為了解自己的人。那為何不嘗試著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呢?
閱讀本書的每名讀者都有潛能成為自己的心理醫(yī)生,本書介紹心理學常識。教授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配合經典案例。讓您在輕松的閱讀中,克服心理障礙,重新認識自我,科學調適身心。保持心理健康
有些事兒,不用找心理醫(yī)生,幫您了解自己,克服心理障礙。學做自己的心理醫(yī)生,強大內心,做zui好的自己。
你是否越長大越不快樂? 病真的是由“心”生嗎?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拒絕“語言暴力” 回避“情感吸血鬼” 你敢承認自己自私嗎? 長期壓抑滋生病態(tài)心理 懷舊也是一種“心理病” 誰制造了抑郁“病毒”? 不也是一種美角度決定世界的面目讓痛苦逼出強大的潛能創(chuàng)富心理簡明修煉法“樂觀”是可以練成的
崔明磊,編劇,山東人。擅長心理類,偵探類文章創(chuàng)作,有多部影視劇本,作品問世。曾在騰訊,網易等網站做關于推理類的節(jié)目。
及時章 提問環(huán)節(jié)——讓我們走進未知的心理世界
心理學究竟是什么? / 8
你是否越長大越不快樂? / 11
你是否受孩子們歡迎? / 19
你有怎樣的故事? / 22
病真的是由“心”而生嗎? / 27
壓力來自何處? / 33
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 39
第二章 情緒自治——做的情緒管理者
終結情緒化 / 42
憤怒向誰宣泄? / 50
拒絕“語言暴力” / 59
回避“情感吸血鬼” / 61
第三章心理自助——告別病態(tài)心理
別種下心理病根 / 78
你敢承認自己自私嗎? / 84
長期壓抑滋生病態(tài)心理 / 92
懷舊也是一種“心理病” / 99
別讓虛榮心膨脹 / 104
精神空虛是誰的錯? / 109
欲壑難填為哪般? / 113
第四章心靈殺手——戰(zhàn)勝抑郁與強迫
誰制造了抑郁“病毒”? / 118
走出抑郁的陰霾 / 124
匪夷所思的強迫行為 / 143
解讀“強迫癥” / 149
破除“強迫魔咒” / 154
第五章重塑自我——跨越人格障礙
矯正沖動型人格 / 164
矯正偏執(zhí)型人格 / 174
矯正強迫型人格 / 183
矯正依賴型人格 / 192
矯正回避型人格 / 202
矯正自戀型人格 / 209
第六章 應激障礙——誰能從容面對?
面對考試落榜 / 220
面對親人亡故 / 224
面對戀人分手 / 226
面對人生逆境 / 228
面對重病纏身 / 233
第七章 特別關注——特殊人群心理調適
青春期心理調適 / 238
更年期心理調適 / 245
關注失獨者心理創(chuàng)傷 / 247
關注單親子女心理問題 / 251
第八章 美麗人生——幸福要自己釀造
不也是一種美 / 256
打破心結向前沖 / 262
角度決定世界的面目 / 266
讓痛苦逼出較大的潛能 / 270
創(chuàng)富心理簡明修煉法 / 275
“樂觀”是可以練成的 / 284
關于自私心理的研究
哈佛大學行為科學家戴維 蘭德曾經發(fā)起一項課題研究,即人們最自發(fā)的沖動是源自合作還是自私。他組織一些研究者,在一家網站上做了測試,網友們可以通過這個網站報名, 用做少量的工作來掙點小錢, 類似于標記照片或轉錄文字的工作,這其實是一項嘗試了解人們的直覺的實驗,并且在該網站上,實驗人員還可以接觸到大學本科生以外的社會群體。
在某些實驗中,被試者被要求在一場執(zhí)行決定的游戲中單獨玩一個回合,這個游戲經常被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拿來做實驗,被稱為“公共貨物游戲”。每一個被試者被安排在一個有四個科目的組里面,實驗人員還給了他們每人40 分錢;無論被試者的儲蓄是多少,都會加倍,并且會在四個人中均攤。實驗人員要求他們在每個科目里自愿選擇存放儲金的數額。也就是說,假如大家都把各自的40 分錢存起來,那結果就是,所有的玩家到的錢都會成倍增加,這顯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該游戲可以借助合作獎勵貪婪——如其中有一個玩家一分錢都不放的話,那么,其他的三個玩家就要將他們的錢拿出來均攤,這個一分錢都不放的吝嗇玩家便會得到60 美分,加上他原有的40 美分,總共可獲得1 美元。這一點已經被實驗人員毫不隱諱地公布在游戲的說明里了,如果四個人中所有人都不放的話,結果大家的儲金一分都不會增或減。
而實驗的實際情況是,沒有人不存放儲金,并且迅速做決定的人平均存放的金額為27 分,而做決定比較慢的人平均存放的金額是21 分。在實驗的下一個階段中,實驗人員要求某些被試在10 秒鐘以內做出決定,而其他的人就需要等待至少10 秒鐘的時間。在這些時間里,大家都可以考慮自己將要存放進去的金額。結果是,快速做決定的人存放進去的金額還是明顯高于那些猶豫不決做決定的人存放的金額。
此外,實驗研究人員還在一個實驗室里,對一群年輕人進行了實驗,結果發(fā)現他們在實驗室里時存放金額會更少,那些能夠迅速做出決定的人依舊比猶豫不決的人存放得多。
以上實驗均說明了一個發(fā)現,那就是人們在迅速做決定時更傾向于合作。心理學家也認為,做出選擇的速度越快,該選擇就越傾向于直觀抉擇。簡單地說就是,想得越多,合作成分就越少,自私心理反而越發(fā)凸顯。戴維 蘭德認為,人們一旦停下來去思考,就會很快意識到現實情況,并開始考慮如何獲得好處甚至能夠僥幸成功,在理性中做出的決定,合作成分就會明顯減少。
你自私嗎?
心理學家一直在嘗試研究人們?yōu)楹芜x擇合作,又會在什么情況下表現出合作,這是一個關于自私問題的研究,也是與人性相關的問題。那到底什么是自私心理呢?
自私其實是一種較為普遍的心理現象,屬于病態(tài)心理范疇。自私就是自我和利己,是一個人只顧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他人、集體、國家甚至整個社會的利益的表現。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私的想法,都存在自私的言行,只不過這種自私的程度不同罷了。比較輕微的自私心理是有私念、計較個人得失、忽視公德;而比較嚴重的自私就表現為為獲得一己之利而做出諸如殺人、誣陷他人、侵吞公款等鋌而走險的事。可以說,自私心理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包括貪婪、妒忌、吝嗇、虛榮等病態(tài)心理,均源自自私。
小剛是一個從小就很愛學習的孩子,從讀小學一年級開始到初中一年級,小剛一直保持班級前三名的好成績。但是最近,小剛變得很反常,媽媽發(fā)現他經常發(fā)脾氣,比如,爸爸如果沒有時間帶他出門,他就說爸爸的壞話;有時候媽媽因為忙,忘記給他熱牛奶,他就開始抱怨。就在清明節(jié)那天,一家人都去給過世的親人上墳,小剛卻很反感地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有這時間自己都寫好作業(yè)了。
有一次,小剛的小姨生病住院,媽媽每天都要去醫(yī)院照顧她,結果照顧小剛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按理說,已經十幾歲的小剛應該可以自理了,也應該理解一下大人的難處,但他還是很生氣地朝媽媽發(fā)脾氣,還說小姨自己生病,怎么還要別人照顧?媽媽明顯感覺到小剛的變化,擔心這樣下去,不利于小剛的成長。而近期老師也向她反映說,小剛在學校經常和同學鬧別扭,原因也都是一些小事。
探究發(fā)現,自私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深層次性。心理學家認為,自私是存在于人的內心深處,屬于一種類似于本能的欲望追求。人類在物質需求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生理、精神和社會等方面的需求,這是推動人的行為的最初原始動力,有需求才有行為。但在現實的生活中,人是不能為所欲為的,而是要遵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道德以及法律的約束和制約。人一旦拋開以上制約因素,一心只想滿足自己的欲望需求,就形成了自私心理。這種自私心理深藏在內心的思想活動之中,并隱藏在人們的各種需求結構之中。
二是下意識性。自私心理的深層次性決定了它的下意識性,即人們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自私心理的存在,有的人在做出一件自私的事情時,并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自私,甚至還會覺得心安理得,理所當然。這一點決定了自私心理的范疇——病態(tài)社會心理。
三是隱蔽性。深層次性和下意識性決定了自私心理的隱蔽性,這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心理和行為與社會道德規(guī)范是相違背的,更是為眾人所抵制的。所以,即便自私的人意識到了自己的自私心理和行為,也未必敢于承認,同時還會以各種隱蔽的手段和方式為自己掩飾。
而關于自私的行為特征,研究者也總結如下:
1. 違反公德約束。社會公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守的道德準則,
比如不隨地吐痰、不闖紅燈等,但有自私心理的人就會公然漠視,比如,在一大清早就打開音響,自己是在享受清晨的美好時光,卻沒有想到鄰居還沒起床;或者自家的東西不舍得用,得知是別家的時,就覺得浪費點沒什么;搞衛(wèi)生時只把自家的角落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公共區(qū)域卻堆滿了垃圾,誰也不肯主動清理等。
2. 妒忌心強。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容不得有人超越自己,這是自私的人最典型的妒忌心理。在學習或工作上,自私的人會嫉恨那些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甚至有時還想辦法誣陷對方,直到讓對方變得不如自己為止。過強的妒忌心會驅使一個人做出瘋狂的舉動,甚至包括一些違法的行為。
3. 感情關系畸形。自私的人在感情關系中也不失自私的表現,比如,他們會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玩弄對方,甚至不惜插足別人的婚姻家庭,充當第三者;還有些人會在自己升官發(fā)財之后,拋妻棄子另結新歡,還公然無視事實,而宣稱是對方不忠等;此外,在如今的很多征婚網站上也有許多謊報信息的征婚者,隱瞞真實身份,刻意抬高身價以吸引他人目光,騙取感情,甚至釀成無數慘劇。
4. 技術的壟斷或剽竊。如果具體到職業(yè)問題,有自私心理的人寧愿將自己的手藝或技術帶進棺材,也不愿拿出來教人,比如以上案例中的馬某,手上有技術卻不肯傳給任何人。當然,一直以來還有一種傳授手藝的說法,即“傳男不傳女”、“傳女不出嫁”或“傳給徒弟,餓死師傅”等說法,均屬于自私心理的表現。除此之外,如今社會還衍生出了另外一種風氣,即技術剽竊,將別人的專利技術剽竊過來為己所用等。
5. 以財謀求私利。社會上一直存在一種“拉關系,走后門”的風氣,人們?yōu)榱说玫降匚缓吐曌u,不惜用金錢和厚禮去賄賂有權有勢之人,以求得到便利。諸如此類的行為均屬于自私的行為。
6. 用既有權利謀取私利。總有那么些有權之人,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謀求私利,不顧無權之人的處境,無視國家民眾的利益,一心只為滿足一己之私。自私心理的調適方法針對以上小剛的例子而言,有心理醫(yī)生分析,小剛的自私心理其實受家庭環(huán)境影響的成分居多。小剛愛學習是一件好事,但他已經逐漸發(fā)展為自私,只考慮自己,不管他人的處境和感受,學習成績的并不能掩蓋他自私、冷漠、沒有責任心的性格缺陷。這種情況如果持續(xù)下去,成年后的小剛根本不可能適應正常的社會生活。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在某項知識、技能方面有缺陷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人格上存在缺陷,因為人格缺陷將會貽害其一生。可見,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要比學習知識重要很多。
然而,青少年時期的健全人格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家庭,是否有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條件以及家長的各種言行舉止,均會影響到孩子人格的發(fā)展,因為孩子在未成年之前的個性可塑性是非常強的。這也是我們在本章的及時節(jié)中所提到的問題,家長們往往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都會告訴他們:“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事情都不要操心。”或者是阻止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勒令其趕緊去學習等等。事實上,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本來無可厚非,這是很正常的事,但家長也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學習,學習之外的事情一律要求其不能接觸,或者把孩子的考試成績單當作是全家情緒好壞的晴雨表,成績好就皆大歡喜,一家人都喜氣洋洋,成績不好則開始嘮叨和責備,甚至打罵,一家人的情緒都跌落到谷底。其實沒有必要如此,那樣只會給孩子造成更多的心理負擔,嚴重時還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異常方向發(fā)展。
因為孩子的個性可塑性還是很強的,所以心理醫(yī)生針對小剛的情況,給他的父母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 家長要轉變以往那種以成績?yōu)樘斓挠^念,不要過分重視分數和排名,讓孩子能夠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自由地學習和體驗學習的樂趣,而不是要求其為了分數和排名而每天啃筆頭,只有這樣才能徹底激發(fā)起其被壓抑已久的潛能。
2. 家長要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行為模式去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多進行心靈溝通。溝通的內容不要總是局限于學習,可以是其他任何孩子感興趣的事情;此外,還可以交代給孩子一些家務活,比如要求他們自己洗襪子、自己去超市買需要的文具等,而不是包攬一切,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起孩子勞動的能力和責任心理。
3. 家長要鼓勵孩子多交朋友。如果和同學有矛盾時,也不要總是護著自家的孩子,首先要弄清楚事實,分清責任在誰,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用心理解和體諒他人。
案例中的馬某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可以說,他的自私心理已經成形,和小剛的情況并不一樣,需要用另外的一種方式來克服。自私作為一種病態(tài)的社會心理,專家認為,克服自私心理可以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行矯正訓練。
1. 使用內省法。內省法是構造心理學派主張的一個方法,是主要借助自我觀察去研究自身心理的一種方式。因為自私的下意識性和隱蔽性,所以,要想克服自私心理,首先需要我們經常對自己的自私行為做觀察和自省,用客觀的眼光和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一套標準去衡量自身行為;一旦發(fā)現有自私的心理和言行出現,就要立刻意識到錯誤并對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進行深刻反省,同時也要多看一些無私奉獻人士的故事和傳記,向那些無私行為看齊,并且敢于在自己的自私行為中總結危害。
2. 行動起來。內省法可以讓一個自私的人意識到自私心理和行為的存在及危害,幫助其糾正以往不良的自私心理。在此基礎上,還需要有進一步的實踐訓練,即多做一些利他之事。譬如,主動關心和幫助他人,主動給有困難的鄰居幫忙等。如果自私心理比較強,還可以從生活小事做起,如不拒絕他人的請求,借出自己的電話或自家的掃帚,也可以主動給予對方幫助等。在這些簡單的小事中體驗樂趣和被人肯定的幸福感,收獲前所未有的、純凈的成就感。
3. 回避療法。很早之前就有人提出一種治療憤怒的方法,即回避療法,當一個人的怒氣即將爆發(fā)時,想要立即停止,就可以用手掌在墻上釘釘子,以驚醒當事人,不要亂發(fā)脾氣。類似的方式也可以用于自私心理的矯正,一個人如果真正下定決心要改正自私,就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自私念頭和行為。一旦意識到,就可以立即自行做出制止行為,比如用橡皮筋彈自己的手腕,在痛感中醒悟并停止自私的念頭或行為。當然,必要的時候還可以找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充當制止者或監(jiān)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