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偷拍一区二区,国产香蕉久久精品综合网,亚洲激情五月婷婷,欧美日韩国产不卡

在線客服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系中療愈傷痛,學習成長圖書
人氣:103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系中療愈傷痛,學習成長

閱讀本書,認識關系,可以使我們不在關系中受傷,而是讓關系的存在使我們更好、更完整、更成熟,真正學會幸福,也容許幸福在自己的生命里發生。
  • 所屬分類:圖書 >心理學>心靈療愈  
  • 作者:[蘇絢慧]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0824210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01
  • 印刷時間:2014-01-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生命經歷過的痛苦,因愛失落的傷口,不明就里的分離和消失,那些說不出的心痛與表達不出的哀傷……其實,你受傷了。蘇絢慧從知名咨商心理師和悲傷療愈專家的角度,在真摯而殷切的詢問中,拋出各種"關系"中的本來面目。以平易近人的溫暖筆調,教導我們如何面對這難以承受、痛苦掙扎的關系風暴,并提供切實扼要的提醒:關于愛,我們都曾如此受傷,但只要真正承認脆弱,先饒了自己,并先從自己開始改變,用愛、成全與同理,轉化任何一段不理想的關系,于是,我們都能在愛里和好。

編輯推薦

說分手就分手,我們的關系還剩下什么?他們明明是我親近的人,為何總是傷我深?誰來過我的生活?沒人可以替我面對人生難題……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人生悲喜的功課。然而,關系中若即若離的陪伴、搖擺不定的相處課程,使我們感到被忽略、否定、辜負與拋棄,帶著這一份舊有的傷口,我們在不同關系中彷徨、摸索。閱讀本書,認識關系,可以使我們不在關系中受傷,而是讓關系的存在使我們更好、更完整、更成熟,真正學會幸福,也容許幸福在自己的生命里發生。

作者簡介

蘇絢慧,臺灣知名咨商心理師,專注于失落悲傷療愈、早年生命傷痛與療愈、依戀關系療愈。長期開辦自我探索與成長類工作坊及心理衛生教育推廣講座。已出版作品:《于是,我可以說再見》、《喪慟夢》、《生命河流》、《這人生》、《請容許我悲傷》、《死亡如此靠近》等。

目錄

及時章 論關系

關系

生命最初的階段

互為主體的經驗

進入依戀關系

面對親密關系時

未滿足的需求與照顧

因愛滋養

關系何以困難

關系,有所覺察

第二章 療愈關系中受了傷的我和你

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

先饒了自己

先從自己改變

要能安心

表達與拒絕都是權利

漸漸成熟

分辨投射與指認出移情

真誠承認脆弱

放下防衛,停止攻擊

停止當受害者

愿意為自我負責

沒有理所當然

樂于成全與分享

愿意彼此同理

回歸真我

第三章 創造互為主體的關系

及時要素

勇于接受給予與照顧、接收愛,但不是索求照顧與討愛

第二要素

勇于建立信任與依靠感,但不是賴、綁、黏

第三要素

樂于分享與付出,但不是交易與計算

第四要素

樂于提升自我,而不是拒絕改變

第五要素

以愛維系關系,而不是以罪惡感維系關系

第六要素

尊重與接納彼此的感受、想法,而不是剝奪與漠視對方的感受、想法

第七要素

共同創造兩人要的關系,尊重彼此需求,而不是任由一方控制、決定

第八要素

愿意為對方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停止無意識的投射與發泄

第九要素

樂于滋長正向經驗,停止復制負向傷害(那些羞辱與恐嚇)

第十要素

愿意離開"小我"的自我中心,一同進入我們的世界,并且不因此害怕失去真我,

在線預覽

自序:看見關系中帶著傷的我們

當我是小孩時,我的父母長年的缺席,讓我難以用"一個小孩"的身份與角色被疼愛、被無條件的接納與支持。大部分的時候,我都活得戰戰兢兢,害怕一不注意或一不留神,周圍照顧者就會像強大的巨人一般,毫不心軟的對我痛打一頓、痛罵一番,或是擔憂會再度遭遇被遺棄的可能。

因此我很懂得看臉色,很懂得分辨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也強迫自己要學會許多不同家庭、不同大人的規則,如此只是為了能夠平安活下去。

在那些還弄不懂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兒的年紀,我學會的是競爭、較量、比較與占有。

漸漸的,人的年齡是增長了,但始終沒有被愛滿足的心靈,我開始想要用自己的辦法去尋找、去試探、去嘗試、去爭取……那個可能愛我的對象,諸如:同學、朋友、老師、長輩……

心靈的饑餓,總是讓自己想象著會有那么一個人的愛著我;會包容我、接納我、無條件支持我,無論何時都會在我需要時關注我,隨時隨地的在乎我與保護我……

當然,這些我尋找、嘗試靠近的人都不會真正的符合我、滿足我,而是讓我反復的失望,感到受傷,感到脆弱,感到無望與憤怒。

而我也在這樣無意識的追逐游戲中,玩了十多年的人際心理游戲。

直到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失落,以及幾乎是一無所有的人生窘況時,我被迫(被環境與這樣的現實所迫)反思我自己,徹底誠實的面對我自己。一開始實在很難關注這樣的自己,只想毀了這樣的自己,因為過去那些評價與喊都會跑出來,極其嚴厲的控訴與指責,讓我想要抗拒、想要否認、想要怪罪,同時又不客氣的責備自己、嘲笑自己。

但當我終于有一點點懂得何謂接納時,我對自己有了一絲慈悲與柔軟,我才開始可以觀看我自己。當我不再拿著大刀大槍對待自己時,內心的自己才愿意誠實的揭開內在的世界,將在黑暗中隱藏的部分坦露在光下,被我好好的凝視、接觸與靠近,進而撫慰。

我也一點一滴有了勇氣與力量,一點一滴的看見自己長期以來累積的失誤與扭曲角度;這些失誤與扭曲,不僅被我拿來對待自己,也被我拿來對待世界與他人。

我一層一層的揭開自己的生命過往記憶,發現自幼以來,不被好好的像一個完整的"人"對待,所以我是不完整而偏頗的。我的生存必須要應付很多要求與評價,否則便會招來重重責難和強烈的批評。為了獲得安全感,我不停地討好別人,順應別人,以別人的喜好標準當作自己追求的目標,以期待被喜愛或被接受,減少被指責與批評的機會。

曾經,我十分恐懼自己不被喜歡,不被認同,于是總是害怕別人的評價,也很容易敏感地感覺到任何他人的反應。如此,我對他人有許多的防衛,總會在他人的不認同中感到受傷,同時又氣憤他人怎么能不認同我。矛盾的是,又不能不在乎他人的觀點與論述。于是自我只能一直在內在沖突,也一直與外在環境沖突。

而我對待別人,也不是將他人視為一個完整的人對待,仍是以自己的投射想象別人,要別人"一定"要如何反應、"一定"要怎么對我、"一定"要說不會讓我受傷的話。當他人不符合理想期待,我便受不了挫折,就會抗爭、情緒拉扯與威脅,絲毫不懂別人也是一個個體,有他的氣息、他的需要、他的喜好、他的想法、他的選擇。

我漸漸懂了,"物化"(或說工具化)了自己與他人,是關系傷害與關系挫敗較大的原因。

我也開始懂得年輕時的情感傷害,何以他人會漸漸的越來越疏遠,甚至想逃開。

痛定思痛,我不再以受害者自居,也不再以無助及自責,回避我所面臨的存在困境。我開始大量閱讀講述"關系"的相關書籍。不僅閱讀,也接受咨商治療,并且,不斷的自我分析與自我書寫,在他人覺得"想太多,沒有必要如此苦行"時,我堅持自己的付出與投入。因為我知道自己在走一條重新學習與重新建立生命新秩序與新格局的歷程,這是他人不會明白,也無法全然參與的歷程。

如果,人在關系中,盡是折磨與相互攻擊,而無法在關系中讓彼此更好,成為更成熟的獨特個體,那么關系實在沒有意義,沒有必要讓我們付出這么大的生命力氣與代價。

但是,好的關系的建立是一種相互的意愿與投入,有著合作性的共創歷程,如果只是空等著他人的給予,或是被動的配合,那么好的關系,也還是很難實現。

如果沒有從"重新學習"的意愿與行動來了解"關系"這回事,僅僅只是不斷反復使用幼年經驗過的模式,并在無意識中,繼續復制、重演那些負面情節,繼續制造負向情緒,那么,負性關系或具有傷害性的關系也只好繼續的產生。

如果不想真實的承認過去的關系經驗與模式已不敷使用,也不想面對重新學習的艱辛與困難過程,那么只好繼續在失落、失望、受傷的情緒中,哀嘆所有人,包括命運的辜負了。

關系要能"幸福"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幸福"是需要學習的。我們的童年乃至成長歷程,都曾在關系中受過傷,我們帶著這些傷口無意識的進入到后來新的人際關系,即使人換了,卻往往重復著過去具有傷害的關系模式,并且感覺到一種無力抵抗的命運,不斷上演著某些相似的情境,造成類似的關系傷害。

這本書就是希望我們不是空留遺憾與空有哀嘆,而感到無能為力。不論我們從何時覺醒過來,發現這些關系的情況有如一種輪回般的在不同時空背景中發生,而開始有意識的想要改變、想要創造不同的人生經驗、想要蛻變一個新的我,無論什么時候開始,都不嫌遲。當我們愿意先從自己改變時,關系的另一人也才能在經歷不同的對待方式與不同的互動經驗中,開始有機會改變他的方式與他的信念。

愿這本書,陪伴著想要好好學習關系這人生大議題的閱讀者。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小小心愿:我們都可以不在關系中受苦受傷了,而是讓關系的存在使我們更好,讓我們彼此都成為更完整的我,更成熟也更加具有超越性的我。并且在關系的互助與互相扶持中,真正學會了幸福,也容許幸福在我們的生命里發生。

先看見自己的價值

我們在關系中衡量,又在關系里計算。我們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什么都沒有了,卻也什么都沒得到。

人,一生中,都在尋找自己的價值,或想證明自己的價值。

然而,在關系中,人往往想從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感覺自己的重要。卻又常常在對方的眼中,因為尋找不到自己的價值,而失望,而憤怒,而受傷。

一個人無法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里,便會希求從他人的響應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所在。

"我為你做了這么多,你都沒感覺嗎?你怎么沒有一樣對待我呢?"

"我付出這么多,你怎么都視為理所當然呢?怎么都沒有感謝呢?"

"我付出這么多,為什么都沒有給我一句肯定呢?到底要我怎么做才夠呢?"

我們在關系中衡量,又在關系里計算。我們害怕自己的失衡,害怕自己付出到什么都沒有了,卻也什么都沒得到。

付出與獲得

在關系中,這些最巨大的恐懼,總被映照得一覽無遺。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自己價值所在,便會使用付出來交換價值。"因為我的給,你需要我的給,所以我有了價值。"

但這樣的給,常演變成怎么給都不夠,怎么給都得不到對方的肯定與回饋。在給的時候,人往往不知道,在他這樣給的同時,別人早已養成理所當然,與不在乎他所付出的背后到底代價是什么的態度。

而他,卻仍是不顧一切的相信,只要繼續的給,對方終有24小時,會發現自己的好,會愿意響應給他這一份好的獎賞。

那份獎賞,就是他仍然期待著,在對方眼中看見自己的價值。他希望,當證明了自己真的有價值,他再也不會失去愛,再也不需要擔心害怕被不要了。

如果沒有了這個人,他絲毫沒有辦法想象得到,到底自己有什么價值!他將自己價值的所有評判權,都交給了對方。他不肯相信自己,也不肯花時間摸索、了解自己的價值,只是,期待著對方響應一句肯定,他就能心滿意足,覺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但是,親密關系不能建立在恩情之上,恩情是一種失去平衡的付出,有恩就可能會有仇。恩中常會出現控制,仇則是該感恩者的背叛。

肯定自己的價值

一個真正懂自己價值所在的人,在關系中會安心,他不需要為了取悅對方而將自己扭曲,并將自己變成連自己都不熟悉的人,只為對方活著。

一個懂自己價值的人,知道自己價值所在,不會勉強自己做出為難自己的事。而他因為懂得自己的價值,也就能讓真正懂他價值的人靠近。而不是隨著不同的人的需要,變化自己的價值。

如果你懂自己好的地方,這個肯定就足夠讓你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并讓這一份價值真的為你所肯定。

如果你愿意先愛自己,在關系中,你才真正有了愛人的能力。以物易物的交換不同于分享,在關系中想以交換條件來獲取愛的人,無法真正領受與分享愛的喜悅與滿足。

不是要做好人,而是做真實的人

我們以為,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被指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活著卻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要為了不讓別人不悅與怨懟而努力。

有24小時,在電話中和好友聊了一陣,好友突然跟我說:"你真好,聽我說這么多,陪我這么久。"

我回答:"不,我沒有好,聽你說或陪伴你,不是因為我是好人,而是因為此刻的我想要聽你說,陪伴你。"

她說:"為什么這么說?"

我又回答:"如果我是為了做好人來滿足你,那么我不是出于真心,我只是想符合我要做好人的規則,或是滿足我認為自己是好人的期待。但此刻我的陪伴,是因為我在此刻真心關心你,也真心想關心你。但也許下一次,我無法關心你,也關心不了你,那么我會真實的告訴你,我真的做不到,無法在那一刻關心你。這無關于我是好人還是壞人,而是因為我是我,我是流動的,我是變化的,我是活在當下的,我是真實的。"

朋友于是理解的說:"確實是如此,要因為真心想關懷而陪伴,而不是為了要當好人而不得已的陪伴。謝謝你此刻的真心。"

停止貼上好人的標簽

我們長久以來,從小到大,總是要經歷被人丟來許多情緒與傷害,當我們無法承接,沒有能力承接時,便會被責怪:自私、只顧自己、沒有用、養你做什么……于是,我們習慣性的產生愧疚、自責與自我批判,強迫自己不要感受自己,壓制自己的感受能力,然后要求自己應該要去符合那些將不屬于我們的情緒丟向我們的那些人,盡力的討好與滿足,好避免再有愧疚、自責、沖突的不舒服情緒。我們以為,只要當個好人,就不會被指為壞人,也不會再被批評活著卻沒有對他人有所貢獻與幫助。

我們因此被制約,要為了別人的需要而活,要為了別人的舒服而活,要為了不讓別人不悅與怨懟而努力。

只要他人說一句:你不是好人、你怎么這么壞、你怎么只顧你自己、你怎么這么不聽話……你就像被下了緊箍咒,動彈不得,只能屈服。

如此,你雖然可以避免被攻擊,避免被貼標簽,避免被隔離與排擠,但你因此活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不認識自己。你選擇與自己遠離,遺棄自己,把自己視為沒有感受的軀殼,失去對自己的感覺,也失去對自己想法的認同,更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走向哪里。

為了拿"好人"的獎牌,你付出不少代價,卻仍是在收到一句"你不好"的評論時,一切前功盡棄。你仍然被打回你"不是好人"的煉獄中,反復的折磨著自己,為什么一切如幻影般消逝得無影無蹤。

你假設,只要自己當了人家口中的好人,就有人會愛你、肯定你,但你沒有看見的是,你想要交換的東西那些別人的在乎與肯定,不是你可以控制得來的。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夜孤凡**的評論:

對本人作用不大

2016-03-21 19:16: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

2016-08-11 17:37: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很實惠哦,支持賣家

2016-08-11 17:37:2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送朋友的,都會細讀

2016-10-03 11:51: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送朋友的,

2016-10-03 11:52:13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好書,學習之中

2017-02-09 10:34:09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放家里,還沒看,這是舍友推薦的一本書

2017-02-10 11:49: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曾經受傷,獲得勇氣。

2017-02-17 10:22:2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喜歡這本書,給孩子買的,迫不及待的就開始看了。謝了~!——這本書非常好看,非常滿意

2017-06-16 10:15:5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真是一本十分不錯的書。一打開書,紙張質量好,字體清晰,是正版。

2014-02-04 15:16:18
來自晴天q雨**的評論:

書本的立意很好。讓我們了解人際關系對個人發展的影響。

2014-08-22 08:40:22
來自candyha**的評論:

內容挺好的!尤其是共情,與你共情,以女性角度,安慰給你第一,啟發第二。有些問題簡直是大多數人會遇到的,書中寫出了,很棒,在全面點就好了

2014-08-08 18:15:53
來自luck369**的評論:

不錯的治愈系書~有機會都看看吧~把自己怎么

2015-01-14 18:48:09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朋友介紹的,所以買來看看怎么樣,最初有點看不進去,不過慢慢的覺得內容講的還是很真實的!

2014-10-09 17:10:5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東西很快就到了。書也很好,讓自己更加放松地去感受這個世界

2015-10-12 18:31:19
來自自在飛**的評論:

不錯,在你傷別人的時候,其實也上傷害了自己……在受傷和痊愈中獲得成長吧

2014-03-03 11:46: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關系中成長,在關系中療愈自己,受傷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懂得怎樣幫助自己成長。

2014-05-06 18:24:0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非常好的一本書,很受用,應該早一些讀到它,不然我們的心不會受傷到今天的樣子,學習了,試著改變,慢慢療愈我們的傷痛吧,謝謝這本書!

2015-03-21 11:43:3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系中療愈傷痛,學習成長(著名廣播人吳若權、身心4靈作家張德芬傾情推薦)但不是索求

2016-01-20 07:04:36
來自zshr200**的評論:

《其實我們都受傷了》是知名咨商心理師,悲傷療愈住專家蘇絢慧,關于在關系中里療愈傷痛,學習成長,也就是走出受傷的關系,成為互為主體關系的心理治愈作品。 或許是作者蘇絢慧本身的受傷關系的經歷,使她更加能體會在關系中受傷的每個個體,所需要的是什么。推己及人,每個個體生命中經歷過的痛苦,因愛而失落的傷口,不明就里的分離和消失,那些說不出的心痛與表達不出的哀傷……種種這些受傷的關系,使每個個體都受傷了。每個個體都想體會幸福的關系,而不是受傷的關系,每個個體也都不想受傷,從這一宗旨出發,蘇絢慧引導每個個體從頭來認識有可能讓每個個體都受傷的關系,了解如何在受傷的關系中自我療愈,進而創造互為主體的關系。 什么是關系?對大部分個體而言,許多時候在關系中,非常習慣地把另一個個體當“物體”使用、支配、操控、索求,或者反過來,被另一個個體當成“物體”使用、支配、操控、索求。這其中以受傷的感覺最為強烈。這是關系的真相。這恐怕也是《為什么受傷的總是我》這首歌火的原因之一吧。其實,人無完人,每個個體既可能是施害者,也可能是受害者。只是有的時候不自知而已。 明白了這個真相,就找到了療愈一切受傷關系的根源,就可以針對此尋找一系列方法和步驟:先看見自己的價值,做真實的人,先饒了自己,先改變自己,安心,放下防衛,停止攻擊,回歸真我……看起來都是非常樸素的道理,做起來,其實非常難。因為總有某個個體因為某個原因會貶低自己,偽裝自己,打腫臉充胖子,憤怒,怕自己受傷……如果不想在關系中受傷,那么首先改變自己,回歸真我。 接下來,就是走向療愈受傷關系的更高層次,就是建立互為主體的關系:勇于接受和給予照顧、建立信任與依靠感,樂于分享與付出,尊重、愛,最終融入世界。 這套方法成功地幫助蘇絢慧本人走了受傷的關系,并且使她在關系中成為更完整的、更成熟,也更加有超越性的個體。讀完此書,我的確受益匪淺,雖然我并沒有蘇絢慧那么不堪的童年,但是《沒有理所應當》、《樂于滋長正向經驗(停止復制負向傷害)》、《愿意為對方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停止無意識的投射和發泄)》仍讓我警醒。希望現在意識到了,開始改變自己,不算晚。

2014-02-28 18:16:00
來自小***(**的評論:

關系里,我們都受傷了,我深深體會,不是你傷我就是我傷你,但我開始發現、有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明

2017-07-20 10:19:44
來自更好的**的評論:

多少有點點小貴。這本書跟張德芬的可以媲美。是有關心靈療愈的荒唐風流就知道它的內容還是不錯的。如果還有,心理方面的需要的話可以叫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還有其他的一系列的書。

2016-03-27 14:21:43
來自記憶中**的評論:

此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它與其它書的最大不同之處:一小段一小段的,每段間空一行,更為突出的是每段前不空兩個字,頂頭開始。書中間插著幾幅調節氣氛的插圖,插圖中的人物都傳達著一種被傷害或傷心或困惑或孤獨等情緒,讓人有種抑郁更確切是壓抑的感覺,這是我所不喜歡的感覺?!镀鋵嵨覀兌际軅恕纷x后我認為這里的我們不是指全體,而是指某一部分人更為準確,我們每個人都會受到所謂自己認為的傷害,但是這里的我們是沉浸其中難以自拔的這部分人,而不是很快調節認清問題根源的人。我認為我們是指那些太過于自我的人。作者是一位悲傷療愈專家,知名咨商心理師,我們更多的人不要抱著這樣的希望來讀書,就是希望此書能夠解答自己內心的曾經或正在經歷的苦痛,我個人認為還達不到這個適應大眾的要求,本書側重于在關系中療愈傷痛學習成長,所以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論關系,特別注重于我們生命初始后的關系,這種關系體驗更多來源于我們的父母或監視人,因為大人的言行對于孩子影響很大,甚至終生。實際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這個成長過程,兒童時期我們所經歷的事情有時哪怕微不足道都會在我們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很好的溝通,大人和孩子很難想法一致,所以很多人就會等到自己成為幼兒眼中的大人時,有時會明白曾經的不明白,有時會深受幼時周圍大人的影響,在言行上趨向于他們。我們都希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幸福繼續延續到下一代,而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不幸就到此為止不再重演,所以我們就要不斷的學習調整自己的心態,也就是慢慢的在長大中經歷自己應該經歷的各種相處關系,快樂或憂傷都要接受和消化,而不能拒絕一部分選擇一部分,因為這一切都不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我們以欣賞包容接納的心態來面對我們所要每時每刻經歷的關系帶來的影響。第二部分是療愈關系中受了傷的你和我,實際我認為主要就是不要過于自我陶醉于自我理念里,不走極端,看到自己價值,饒過自己,碰到問題要意識到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更容易,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人,都有不同的脆弱期,所以同理別人回歸自我更為重要。最后一部分是創造互為主體的關系,勇于接受給與和照顧,接受愛,建立信任和依靠感,樂于分享和付出,樂于提升自我,以愛維持關系,尊重和接納彼此感受想法,愿意成為一個更好相處的人,愿意舍棄小我顧全我們。如果沒有相應的經驗體會,我想很難認真的讀完此書,因為似乎更側重于說理,很少有實例參考,印象最深的就兩件,一是作者幼時獲演講第二名興奮的告訴祖母,結果祖母一句“有什么了不起,又不是第一名”給作者以沉重打擊;二是作者被單身父親寄養在朋友家時間過長,使作者遭受了委屈,在內心留下了陰影。

2014-01-02 21:43:00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靖宇县| 忻州市| 偃师市| 横山县| 微博| 安庆市| 修武县| 甘南县| 龙岩市| 佛山市| 桂阳县| 威信县| 方城县| 策勒县| 西华县| 澄城县| 湘乡市| 华亭县| 道孚县| 龙南县| 华阴市| 嘉峪关市| 寻乌县| 鄢陵县| 佛坪县| 丹凤县| 阿巴嘎旗| 亳州市| 尤溪县| 萨嘎县| 保定市| 永胜县| 南漳县| 周至县| 祥云县| 剑河县| 新宾| 青冈县| 昔阳县| 耿马| 高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