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受歡迎的國際名校公開課之一,"死亡教育"的總點擊量在全美國已超數億次。此書第八版編輯,詳細講述了常人不愿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梳理了社會變老、臨終與死亡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
Michael R. Leming,美國圣奧拉夫學院社會學與人類學教授,圣奧拉夫學院社會研究中心創始人,曾開設死亡相關課程并教授超過35年。George E. Dickinson,南卡羅來納查爾斯頓學院社會學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老人學博士后、肯塔基醫學院死亡學博士后、康涅狄格大學醫學社會學博士后。
序言 xi
向死而生,從容跨越生命的終點 xi
前言 xiii
我們緣何要寫一本關于死亡的書? xiii
我們期望本書能實現什么? xiv
感謝 xvi
第1章 死亡教育:人生的"必修課" 1
直面臨終和死亡:終點與原點 3
人們對于死亡話題的興趣為何持續增加?——死亡之謎 4
別開生面"死亡課"——死亡教育 14
死亡病因與預期壽命 21序言xi
向死而生,從容跨越生命的終點xi
前言xiii
我們緣何要寫一本關于死亡的書?xiii
我們期望本書能實現什么?xiv
感謝xvi
第1章死亡教育:人生的"必修課"1
直面臨終和死亡:終點與原點3
人們對于死亡話題的興趣為何持續增加?——死亡之謎4
別開生面"死亡課"——死亡教育14
死亡病因與預期壽命21
當代人的死亡觀27
死亡,拒絕還是接受?27
你懼怕死亡嗎?33
冥想自己的死亡47
第2章與死亡一起成長和變老51
童年54
在孩子腦海中的"死亡"54
兒童對死亡的理解63
向孩子解釋死亡和臨終71
青春期77
最初的身份危機與死亡焦慮79
媒體的影響與死亡話題的交流79
與他人交流死亡話題82
成年時期83
恐慌與拒絕86
反思與接受87
個人成長87
老年期88
"老"就像日落一樣自然圓滿90
好的告別,淡化死亡恐懼92
實現圓滿,覓一處安息之所94
第3章正視死亡的過程97
死亡的意義100
時間意義:處理預后情況100
空間意義:隔離與限制105
規范與角色意義:患者應有的行為表現107
價值意義:重評生命與死亡的價值109
客觀和主觀意義:接受臨終的現實110
與臨終之人接觸117
醫護人員118
親朋好友125
從醫療到照顧,有尊嚴地死去130
面對臨終的孩子136
與臨終的孩子如何相處136
幫助孩子應對死亡138
作為孩子的父母親人140
第4章平靜地面對臨終的身體與靈魂145
對疾病的理解和應對148
身體機能衰退,當生活無法自理149
癌癥與其他病癥管理150
姑息治療——保障臨終生活的高質量169
臨終關懷運動172
臨終關懷團隊176
臨終關懷不等于善終護理182
第5章論自殺191
對自殺行為態度的轉變193
自殺的恥辱194
自殺行為的定義196
和自殺行為有關的社會因素197
年齡、性別、地區和婚姻狀況因素198
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200
對自殺行為的理論透視203
各生命周期的自殺行為剖析209
兒童自殺209
青少年自殺210
大學生與自殺217
成年人自殺219
老年人自殺222
自殺模仿與媒體224
如何看待"理性的自殺"228
應對突發性、非自然、創傷性死亡230
他殺230
意外死亡235
第6章喪親之痛,迎接生命的終點239
悲傷的開始240
悲傷的過程243
正常和非正常的悲傷244
悲傷的階段247
被剝奪的悲傷254
哀悼的四項任務257
安慰的藝術264
應對暴力死亡268
事故272
災難274
謀殺276
大屠殺280
戰爭280
第7章一生中可能經歷的死亡悲痛283
父母經受失子之痛284
失去胎兒或嬰幼兒285
失子之痛301
失去成年子女303
兒童和青少年經受喪親之痛305
失去父母306
失去兄弟姐妹308
失去祖父母或外祖父母309
成年人經受喪親之痛311
失去配偶312
失去父母312
失去寵物313
21世紀的臨終、死亡和喪親之痛:一種挑戰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