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春夢了無痕"。然而,用敏感的心靈細細同味,再久遠的事情也會依稀幣現。大概人生總是不得,借生命的重溫以獲取一些活潑的暖意。清乾隆年間,一位不那么有名的書生沈復,用簡約俊逸的文字,回憶自己的純真少年和憂患中年,記錄那段時光里所經歷的閨房之樂、坎坷之愁、閑情之趣,浪游之快……處處流露不隨人是非的市美眼光和浪漫情懷。
《浮生六記》是林語堂先生的見功力的譯作,原為清朝"文學愛好者"沈復的一篇題材較為廣泛的自傳,作者以簡潔生動的文筆描述了他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愛情生活、家庭變故、閑情異趣、山水游記等,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念、性格氣質和美學趣味。
前言
卷一 閨房記樂
卷二 閑情記趣
卷三 坎坷記愁
卷四 浪游記快
冊封琉球國記略(《海國記》)
附錄一:《記事珠·浮生六記》
附錄二:序、跋、題記
附錄三:偽作二卷(《中山記歷》、《養生記逍》)
后記
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正值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居蘇州滄浪亭畔。天之厚我,可謂至矣。東坡云:"事如春夢了無痕",茍不記之筆墨,未免有辜彼蒼之厚。因思《關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婦于首卷,余以次遞及焉。所愧少年失學,稍識"之無",不過記其實情實事而已。若必考訂其文法,是責明于垢鑒矣。
余幼聘金沙于氏,八齡而夭。娶陳氏。陳名蕓,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穎慧,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誦。四齡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蕓既長,嫻女紅,三口仰其十指供給,克呂從師,修脯無缺。一日,于書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認,始識字。刺繡之暇,漸通吟詠,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余年十三,隨母歸寧,兩小無嫌,得見所作,雖嘆其才思雋秀,竊恐其福澤不深,然心注不能釋,告母曰:"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母亦愛其柔和,即脫金約指締姻焉。此乾隆乙未七月十六日也。
是年冬,值其堂姊出閣,余又隨母往。蕓與余同齡而長余十月,自幼姊弟相呼,故仍呼之日淑姊。時但見滿室鮮衣,蕓獨通體素淡,僅新其鞋而已。見其繡制精巧,詢為己作,始知其慧心不僅在筆墨也。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唯兩齒微露,似非佳相。一種纏綿之態,令人之意也消。索觀詩稿,有僅一聯,或三四句,多未成篇者。詢其故,笑曰:"無師之作,愿得知己堪師者敲成之耳。"余戲題其簽日"錦囊佳句"。不知夭壽之機,此已伏矣。
是夜,送親城外,返已漏三下,腹饑索餌,婢嫗以棗脯進,余嫌其甜。蕓暗牽余袖,隨至其室,見藏有暖粥并小菜焉,余欣然舉箸。忽聞蕓堂兄玉衡呼曰:"淑妹速來!"蕓急閉門曰:"已疲乏,將臥矣。"玉衡擠身而入,見余將吃粥,乃笑睨蕓曰:"頃我索粥,汝日`盡矣`,乃藏此專待汝婿耶?"蕓大窘避去,上下嘩笑之。余亦負氣,挈老仆先歸。
白吃粥被嘲,再往,蕓即避匿,余知其恐貽人笑也。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燭之夕,見瘦怯身材依然如昔,頭巾既揭,相視嫣然。合巹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膩,胸中不覺怦怦作跳。讓之食,適逢齋期,已數年矣。暗計吃齋之初,正余出痘之期,因笑謂曰:"今我光鮮無恙,姊可從此開戒否?"蕓笑之以目,點之以首。
廿四日為余姊于歸,廿三國忌不能作樂,故廿二之夜即為余姊款嫁。蕓出堂陪宴,余在洞房與伴娘對酌,拇戰輒北,大醉而臥,醒則蕓正曉妝未竟也。
是日,親朋絡繹,上燈后始作樂。
廿四子正,余作新舅送嫁,丑末歸來,業已燈殘人靜。悄然人室,伴嫗盹于床下,蕓卸妝尚未臥,高燒銀燭,低垂粉頸,不知觀何書而出神若此。因撫其肩曰:"姊連日辛苦,何猶孜孜不倦耶?"蕓忙回首起立曰:"頃正欲臥,開櫥得此書,不覺閱之忘倦。《西廂》之名,聞之熟矣,今始得見,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余笑曰:"唯其才子,筆墨方能尖薄。"伴嫗在旁促臥,令其閉門先去。遂與比肩調笑,恍同密友重逢。戲探其懷,亦怦怦作跳,因俯其耳曰:"姊何心舂乃爾耶?"蕓回眸微笑。便覺一縷情絲搖人魂魄,擁之入帳,不知東方之既白。
蕓作新婦,初甚緘默,終日無怒容,與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處下以和,井井然未嘗稍失。每見朝暾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余笑曰:"今非吃粥比矣,何尚畏人嘲耶?"蕓曰:"曩之藏粥待君,傳為話柄;今非畏嘲,恐堂上道新娘懶惰耳。"余雖戀其臥而德其正,因亦隨之早起。自此耳鬢相磨,親同形影,愛戀之情有不可以言語形容者。
而歡娛易過,轉睫彌月。時吾父稼夫公在會稽幕府,專役相迓㈩,受業于武林趙省齋先生門下。先生循循善誘,余今日之尚能握管,先生力也。歸來完姻時,原訂隨侍到館,聞信之余,心甚悵然,恐蕓之對人墮淚。而蕓反強顏勸勉,代整行裝。是晚,但覺神色稍異而已。臨行,向余小語曰:"無人調護,自去經心!"
及登舟解纜,正當桃李爭妍之候,而余則恍同林鳥失群,天地異色!
到館后,吾父即渡江東去。居三月,如十年之隔。蕓雖時有書來,必兩問一答,半多勉勵詞,余皆浮套語,心殊怏怏。每當風生竹院,月上蕉窗,對景懷人,夢魂顛倒。先生知其情,即致書吾父,出十題而遣余暫歸,喜同戍人得赦。
登舟后,反覺一刻如年。及抵家,吾母處問安畢,入房,蕓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語,而兩人魂魄恍恍然化煙成霧,覺耳中惺然一響,不知更有此身矣。
時當六月,內室炎蒸,幸居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板橋內一軒臨流,名日"我取",取"清斯濯纓,濁斯濯足"意也。檐前老樹一株,濃陰覆窗,人面俱綠。隔岸游人往來不絕,此吾父稼夫公垂簾宴客處也。稟命吾母,攜蕓消夏于此。因暑罷繡,終日伴余課書論古、品月評花而已。蕓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于此矣。
一日,蕓問曰:"各種古文,宗何為是?"
余曰:"《國策》、《南華》取其靈快;匡衡、劉向取其雅健;史遷、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渾;柳州取其峭;廬陵取其宕;三蘇取其辯,他若賈、董策對,庾、徐駢體,陸贄奏議,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會耳。"
蕓曰:"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妾稍有領悟耳。"
余曰:"唐以詩取士,而詩之宗匠必推李、杜,卿愛宗何人?"
蕓發議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
余曰:"工部為詩家之大成,學者多宗之,卿獨取李,何也?"
蕓曰:"格律謹嚴,詞旨老當,誠杜所獨擅;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于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
余笑曰:"初不料陳淑珍乃李青蓮知己。"
蕓笑曰:"妾尚有啟蒙師白樂天先生,時感于懷,未嘗稍釋。"
余曰:"何謂也?"
蕓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
余笑曰:"異哉!李太白是知己,白樂天是啟蒙師,余適字`三白`,為卿婿,卿與`白`字何其有緣耶?"
蕓笑曰:"`白`字有緣,將來恐白字連篇耳(吳音呼別字為白字)。"相與大笑。
余曰:"卿既知詩,亦當知賦之棄取。"
蕓曰:"《楚辭》為賦之祖,妾學淺費解。就漢、晉人中,調高語煉,似覺相如為最。"
余戲曰:"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復相與大笑而罷。
……
P1-7
這是一本裝幀精美的書 聞著很舒服 而且這本書收錄了其他版本未曾收錄的幾篇文章 沈復的作品讀起來非常有趣 遣詞用語都非常簡單 但是透著淡雅的詩意 尤其是寫道沈復的妻子的那一章讓人印象深刻 沈復雖然生活狀況并不富裕 但是他是一位棲息在詩意中的人 而他的妻子 大概也是最可愛的女人 這本書值得購買
這本書是人民出版社的,最新版的浮生六記。非常美的文筆。非常細膩的情感。真不錯。
性價比很高 印刷的很棒 紙質也很不錯 目前還在看 因為文言文所以看得有些慢 物流也很好 物流人員也很好 態度很棒
初中課本里的閑情記趣只有一小段,但真的很可愛又搞笑……終于入手此書,興奮不已……稍微看了一下,覺得,我們大學實在是太過分啦!!!文科生就不讓上大學語文的課程……四年多荒廢下,偶滴古文閱讀能力明顯有下降。幸虧這書本來也不艱深,太不懂得對著古漢語詞典查下,其他多讀幾遍就其義自現了吧:)
這本書的成書就很傳奇。里面的愛情故事更加感人,作者文筆流暢,難等的清代文學作品。
只記得課文里的了,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這本彭令整理的浮生六記彌補了傳說中全本的空白,值得一看,值得收藏
我覺得沈復是封建社會夫妻平等的第一人!也許以前有很多欣賞妻子疼惜妻子的好丈夫,但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用筆記下來。而沈復,他記下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滿篇洋溢的都是恩愛,寫滿了對妻子的思念!很好!
人文社這些年一直在吃老本,買這個版本只是因為其中有所說是沈復遺失兩記中的逸文。封面從圖片看欲不可耐,但實際拿到手中才發現有暗紋,還是很耐看的。但個人認為人文社在推價這本書中只注重了“新的釣魚島鐵證”,忽視了沈文原本就具有的美學價值,前言只推薦新發現,而不說此書原來就有的魅力,實在是一大失誤。
人民文學版本的,非常棒,正版,這本書值得反復看,但蕓死的那段,看得人心酸不已。
書有點磨損,但是還是很喜歡的,說實話當當網的誠信太差。買書就像賭博,不過這本書的購買情況還好。之前買那套二十四史的時候半個月沒有收到書人家不理我,而且買到了也無處評論。
是文言文的,但是下面的注釋很齊全,覺得只要一般的文學底子讀起來都不會費力,我是還配了古漢語詞典一起看的,書質量肯定沒的說,覺得不錯。自己翻譯起來看更有意思。
兒子初一語文書中選錄其中一段,很感興趣,買來一讀,被作者的生活情趣深深感動,無論經濟條件怎樣,無論如何被生活瑣事困擾,作者始終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在生活細節、人物對話、動作描寫上無不活靈活現,平淡的生活卻情趣盎然,看得我好生羨慕,雖是文言文,但讀起來完全沒有閱讀障礙,很喜歡。
聽了大家的意見特地去買了人民出版社這個版本。很喜歡。物流也很快昨晚上發貨早上八點半就送到了!果然還是當當最靠譜啊
百度之后很多網友推薦這版。書裝訂極美封面有暗紋扉頁透明。有注釋沒有文白對照大部分好懂就是養花種草那段看了幾遍還是懵。
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浮生六記(新增補)
這本書我個人很喜歡,作者與蕓娘的伉儷情深,感人至深,雖然蕓娘為夫求妾這一點,作為一個現代女性,我不敢恭維,但是不得不承認她是一個很有魅力的女子,通詩賦,曉情趣,能貌美如花,亦能賢惠持家
該書非常精彩,如果可以加上俞平伯的評注就更好了,俞平伯評注版本是以前人民出版社已經是絕版,不知道以后會不會得以重見天日,期待當當發力。
所有版本中最愛這本,排版紙張都很不錯,內容自不必多說,清人沈復簡直是太有趣又風雅的人,文字雖質樸簡單,文采卻斐然。作為女子,簡直都想回到古代與他做夫妻,那這有愛的一生絕不會無聊了。。。
《浮生六記》是中國書中的少有的好書,沒有假道學,或者一上來就外圣內王之類的。極大地展現了一種很好的中國人的生活哲學。閨房記樂很有意思,坎坷記愁使人掉淚,但是沒有遺憾。蕓娘是中國歷史上最美的女性之一,我非常喜歡
這本書雖然是文言的,但是并不難懂,語言非常通俗易懂,而且真實感人。他的喜怒哀樂都寫的特別到位,讓人覺得自己也穿越回古代,陪他經歷了一回。他的一生可以說是拮據,但十分充實,愛了,也享受了生活。又不是附庸風雅。我很喜歡這本書。
接到手時刻,第一印象很差,一本心儀的新書,竟然折損,不知道是商家還是物流的原因,但是作為一個愛書的人,實在比較氣憤,系統自己為自己設定為五星評價,但是我給你們的評論是---差評!!!差評!!!差評!!!讓人失望,你們好自為之,以后努力改進吧!!!
紙質不錯,讀了幾頁,很喜歡,就是快遞有點慢,18號早上下的單子,當天中午貨就到了速捷快遞,到了22號依然沒有消息,問了人工客服,人工客服效率很高,不到半小時就更新了物流信息,22號晚上就拿到書了
前面四記確實比后人偽作好很多,BUT ,,,沈也木有那么愛蕓娘吧,不然為嘛在廣東要和妓女在一起,不然為嘛看到憨園又想要。不過我以現代人思維來度量他,可能太苛求了,或許封建時代能做個這么深情的丈夫已然很難得吧。
我想問一下 在目錄和前言中第六卷名稱不同 一個是養生記“逍”一個是養生記“道” 是印刷問題 還是有什么說法?
購買這本書全是因為日本扣押我國船長后,對釣魚島事件引起了興趣,看到有人提到海國記可以證明釣魚島是屬于我國的領土,隨后便查閱了相關資料,發現新出版的“浮生六記”有收錄這則內容,而且林語堂先生對“浮生六記”前四記的評價很高,熟激發起我對該書的莫大興趣,很快在當當網訂購了“浮生六記(新增補)”。書收到后,讓我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是,在看前三章時,居然我會為書中人物蕓娘而落淚,我記得特別清楚的一幕,蕓娘瞞著兒子三更半夜時拖著病重的身體離開家,兒子醒后,看到母親要出門問“為什么起這么早?”蕓娘說“路遠,你和姐姐好好的待在家里,不要討祖母的嫌。我和你爸爸一起去看病,幾天就回來了。”實際上,這時的蕓娘是被家里逐出,被好姐妹暫時收留,出去后根本不知今后的出路,瞞著兒子說的這番話。她已經和自己的先生商量了兩個孩子如何安頓了,大女兒找好了婆家,做童養媳。小兒子交由好友推薦入店當學徒。直到,蕓娘的兒子在母親即將離家時,在迷糊中醒了,聽了蕓娘的善意的謊言后,大哭道:“噫,我母不歸矣!”看后,我的淚居然忍不住的奪眶而出。沈復在這段后的文字也說了,蕓娘這一別就是他們母子最后的永別。書寫的太好了,文字寫的很精煉,準確。因為這書是作者本人的自傳體的小說,都是真人真事,更加讓我看了感動。為作者和蕓娘命運的坎坷而感嘆,為蕓娘的賢惠而贊嘆。蕓娘的賢惠,在主動為沈復找妾,物色人選時體現的最為明顯,這讓我看到蕓娘作為女人有如此大的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