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司馬朝軍為《續(xù)修四庫全書》所收雜家類352種著作所撰寫的提要,對每種書的著作者、內容旨要、主要觀點、學術價值、版本源流等加以記敘,間有考訂,充分吸收古今研究成果,窮搜博采,提要鉤玄。本書作為一部提要工具書,是對雜家類文獻的一次系統(tǒng)的清理,力爭做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對于古籍研究、版本目錄學研究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本書作為一部提要工具書,意在 "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是對雜家類文獻的一次系統(tǒng)的清理,對于提升古典目錄學的研究層次具有重要意義,對子部雜家類之文獻學研究尤具開創(chuàng)之功。此書既是別開生面的目錄學力作,更是雜家研究的發(fā)軔之作。
本書具有以下三方面學術特色:其一,辨分類,雜家類352種著述分類紛雜,本書有所梳理,多有新見;其二,別真?zhèn)危ㄟ^大量文獻辨?zhèn)喂ぷ鳎倍ǔ鋈舾煞N偽書;其三,明是非,勾稽諸位雜家的主要觀點,做拾遺補闕之工作。
馬朝軍,筆名司馬朝軍,祖籍湖北公安,生于湖南南縣。古典文獻學博士,現任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國學院教授,武漢大學四庫學研究中心主任等。主要研究領域為四庫學、文獻學、經學與經學史、中國學術史等。主要著作有《研究》、《編纂考》、《精華錄》、《文獻辨?zhèn)螌W研究》、《國故新證》等。
墨子同詁十五卷附錄一卷后語二卷(清)孫詒讓撰
尸子二卷存疑一卷(清)汪繼培輯校
古迂陳氏家塾尹文子二卷舊本題(周)尹文子撰
公孫龍子注一卷校勘記一卷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清)陳澧撰
鬼谷子三卷(梁)陶弘景注篇目考一卷附錄一卷
(清)秦恩復輯
淮南鴻烈同詁二卷(漢)許滇撰葉德輝輯
淮南萬畢術一卷(清)丁晏輯
淮南許注異同詁四卷補遺一卷續(xù)補一卷(清)陶方琦撰
淮南天文訓補注二卷(清)錢塘撰
風俗通義校正二卷風俗通義補逸一卷(清)朱筠撰
顏氏家訓七卷(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注(清)盧文紹補
顏氏家訓補校注一卷嚴式誨撰附錄一卷
續(xù)家訓八卷(存卷六至卷八)(宋)董正功撰
讒書五卷附校一卷(唐)羅隱撰
松窗百說一卷(宋)李季可撰
捫虱新話十五卷(宋)陳善撰
經鉭堂雜志八卷(宋)倪思撰
東洲幾上語一卷東洲枕上語一卷(宋)施清臣撰
慮得集四卷附錄二卷(明)華驚樺撰
閑中今古二卷(明)陳頎撰
龍江夢余錄四卷(明)唐錦撰
靜虛齋惜陰錄十二卷附錄一卷(明)顧應祥撰
祝子罪知錄十卷(明)祝允明撰
七修類稿五十一卷(明)郎瑛撰
七修續(xù)稿七卷(明)郎瑛撰
古言二卷(明)鄭曉撰
芝園外集二十四卷(明)張時徹撰
稽古緒論二卷(明)趙時春撰
畏齋薛先生緒言四卷(明)薛甲撰
覺山先生緒言二卷(明)洪垣撰
涇林雜紀二卷(明)周復俊撰涇林續(xù)紀二卷(明)周玄啼撰
虛舟集一卷(明)陳堯撰
晝永編二卷舊本題(明)宋岳撰
金瑩子四十四卷(明)陳絳撰
蓬窗日錄八卷(明)陳全之撰
輟棱述四卷(明)陳全之輯
海沂子五卷(明)王文祿撰
掌中宇宙十四卷(明)盧翰輯
四友齋叢說三十八卷(明)何良俊撰
篷底浮談十五卷附錄一卷(明)張元諭撰
千一錄二十六卷(明)方弘靜撰
近溪羅先生一貫編十一卷(明)羅汝芳撰
近溪子明道錄八卷(明)羅汝芳撰
筠齋漫錄十卷續(xù)集二卷別集一卷(明)黃學海撰
續(xù)羊棗集九卷附二卷(明)駱問禮撰
道古錄二卷(明)李贄劉東星撰
譚輅三卷(明)張風翼撰
來 序
幾年前,在上海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我認識了青年學者司馬朝軍教授。交談之下,感到他腹笥深厚,談吐不俗,所攻方向又是學界鐘情的"四庫學",不禁加深了幾分敬佩。后又收到朝軍惠寄的《〈四庫全書總目〉研究》一書,當推該領域有關研究著述之翹楚,從而深期朝軍更有進益,為中華傳統(tǒng)學問增色。近時又收朝軍新著《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并邀我一序。我近以日趨高年,精力衰退,婉拒者多,而朝軍教授之請,心向往之而情不可卻,姑綴短章,以表欣羨。
雜家之起當在戰(zhàn)國漢初,為折中和雜糅各類思想的學派,具有"兼儒墨,合名法"的特點,列在諸子百家,即后世著錄之子部。子部收納范圍是"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雜家類亦隨之存錄,如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和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鴻烈》等都是雜家的代表作。雜家之列于子部,自《七略》、《漢志》、荀勖、李充以迄《隋志》,歷年相沿,無所更改。但后世子部界限日趨龐雜,如《四庫全書》將難納入經、史、集諸部的圖籍統(tǒng)歸子部,使子部幾乎成了無所不包、凌亂不堪的大雜燴,與最初的子書范圍已相去甚遠。其后,雜家更廣收博納,益形混雜,以致人多譏學無邊際者為雜家,實則博覽雜家著述,殊非易易,非博涉多通之士,莫能言雜家。我嘗讀《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頗受其益。后人鑒四庫有漏列及乾隆后諸籍缺著錄,乃繼《全書》之后,又纂《續(xù)編》,另編《提要》,其雜家一類即收書數百種。世事煩擾,未遑詳閱,而司馬朝軍又重為此撰《提要》行將見承先啟后之效,為讀《續(xù)修四庫全書》及《提要》作先導。
朝軍之撰《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乃受傅璇琮先生之邀,為《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所收著述撰提要。該類所收各書,上下古今而以明清為重,即四庫漏收及四庫后之雜著,內容極為龐雜,凡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等,無所不包。前人于撰《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一事,曾有所關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在日人主持下,中日學人曾與其事,分頭撰寫,單篇成文。合成以后,既欠溝通,又不劃一,致使書成眾手,無所統(tǒng)攝,僅存油印本稿。迨20世紀70年代,臺灣王云五氏乃就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油印本,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一書。1996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羅琳等人即據館藏提要稿本219函,編成《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37冊,另索引1冊,由齊魯書社影印出版。前二書未能遍加整理,分類編次,較為凌亂。今司馬朝軍在前人基礎上,分撰雜家類提要,逐一批閱,旁參他籍,每讀一書,輒遵向、歆遺規(guī),成一提要,歷時三年始成,可稱辛勞。當此之際,武漢大學國學院主編《珞珈國學叢書》,見收此書,并擬由商務印書館刊布單行本,想不日即可問世。至于應如何與前二書比照評估,則老朽尚未深研,不敢妄言,只能待之異日。 來 序
幾年前,在上海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我認識了青年學者司馬朝軍教授。交談之下,感到他腹笥深厚,談吐不俗,所攻方向又是學界鐘情的"四庫學",不禁加深了幾分敬佩。后又收到朝軍惠寄的《〈四庫全書總目〉研究》一書,當推該領域有關研究著述之翹楚,從而深期朝軍更有進益,為中華傳統(tǒng)學問增色。近時又收朝軍新著《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并邀我一序。我近以日趨高年,精力衰退,婉拒者多,而朝軍教授之請,心向往之而情不可卻,姑綴短章,以表欣羨。
雜家之起當在戰(zhàn)國漢初,為折中和雜糅各類思想的學派,具有"兼儒墨,合名法"的特點,列在諸子百家,即后世著錄之子部。子部收納范圍是"自六經以外立說者皆子書也",雜家類亦隨之存錄,如秦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和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鴻烈》等都是雜家的代表作。雜家之列于子部,自《七略》、《漢志》、荀勖、李充以迄《隋志》,歷年相沿,無所更改。但后世子部界限日趨龐雜,如《四庫全書》將難納入經、史、集諸部的圖籍統(tǒng)歸子部,使子部幾乎成了無所不包、凌亂不堪的大雜燴,與最初的子書范圍已相去甚遠。其后,雜家更廣收博納,益形混雜,以致人多譏學無邊際者為雜家,實則博覽雜家著述,殊非易易,非博涉多通之士,莫能言雜家。我嘗讀《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頗受其益。后人鑒四庫有漏列及乾隆后諸籍缺著錄,乃繼《全書》之后,又纂《續(xù)編》,另編《提要》,其雜家一類即收書數百種。世事煩擾,未遑詳閱,而司馬朝軍又重為此撰《提要》行將見承先啟后之效,為讀《續(xù)修四庫全書》及《提要》作先導。
朝軍之撰《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乃受傅璇琮先生之邀,為《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所收著述撰提要。該類所收各書,上下古今而以明清為重,即四庫漏收及四庫后之雜著,內容極為龐雜,凡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等,無所不包。前人于撰《續(xù)修四庫全書雜家類提要》一事,曾有所關注。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間,在日人主持下,中日學人曾與其事,分頭撰寫,單篇成文。合成以后,既欠溝通,又不劃一,致使書成眾手,無所統(tǒng)攝,僅存油印本稿。迨20世紀70年代,臺灣王云五氏乃就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藏油印本,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印行《續(xù)修四庫全書提要》一書。1996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羅琳等人即據館藏提要稿本219函,編成《續(xù)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37冊,另索引1冊,由齊魯書社影印出版。前二書未能遍加整理,分類編次,較為凌亂。今司馬朝軍在前人基礎上,分撰雜家類提要,逐一批閱,旁參他籍,每讀一書,輒遵向、歆遺規(guī),成一提要,歷時三年始成,可稱辛勞。當此之際,武漢大學國學院主編《珞珈國學叢書》,見收此書,并擬由商務印書館刊布單行本,想不日即可問世。至于應如何與前二書比照評估,則老朽尚未深研,不敢妄言,只能待之異日。
朝軍志存鴻鵠,于此尚為淺嘗。其后更擬為自古至今之雜家類圖籍,撰《雜家敘錄》一書,以利學林,立意宏遠,踐行維艱,非費十年之功,聚多識學人,嚴定義例,廣搜博采,妥加編次不可。我年逾九十,來日苦短,誠禱有生之年,能見《雜家敘錄》之成稿,可自幸不辱此生。朝軍方當盛年,精力充沛,當能遂此愿望,我于此有期盼焉。是為之序!
來新夏
2013年初春寫于南開大學邃谷時年九十歲
這個商品不錯~
不錯!
good
很喜歡
這是一本好書。
趕上一年一度的購物盛會 不買也得買啊 謝謝當當 支持當當
作者是四庫學的知名專家,他對350多部的雜家著作的內容有簡介,對版本源流、學術價值取向進行考訂,方便資料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