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為遺憾,由于篇幅所限,我們只能將這次大會上宣講的部分論文匯編成集出版,供政府決策部門和學術機關參考之用。本書共分六篇。 1.中國"入世"后的機遇與挑戰。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鄭志海教授在題為《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對外經貿的發展》一文中精辟地指出,經濟全球化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延伸,各國經濟都被納入到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之中。由于形成了全球市場,各國可以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可以突破單個國家市場規模和資源稟賦等方面的限制,在全球范圍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帶來更高的效益。由于經濟全球化建立在信息革命基礎之上,形成了全球信息和交易,因此,可以實現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的迅速配置和流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要求參與者實行市場經濟體制,還要求開放市場。在一個全球市場體系里,經濟運行的方式、慣例和規則將趨于一致。鄭志海教授著重指出,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是一柄雙刃劍。由于各國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和競爭能力等不同,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各國得到的機遇是不平衡的,所面臨的挑戰也是不同的。發展中國家沒有完善的可以駕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種種約束和不利條件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有更大的不確定性,發展中國家不得不接受由發達國家主導國際制度和規則的現狀。但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已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現實,探索一種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戰略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一項艱巨任務。 作者認為,過去20多年的歷程,中國在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中,較好地把握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從而在擴大進出口貿易、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促進了國內經濟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全球化當中受益的發展中國家之一。加入WTO,將有助于進一步改善中國外經貿發展的國際經貿環境,中國將可以在WTO確定的多邊、穩定、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下,享受WTO各成員貿易投資自由化的便利,促進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發展對外貿易、吸收外資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當然,中國在加入WTO后,在享受相應權利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履行中國的對外保障,這可能給中國的外經貿帶來挑戰和壓力。 作者還深刻地指出,21世紀初期,中國外經貿運行所面臨的市場和體制環境與過去相比將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即中國將由有限范圍和領域內的開放,轉變為多方位的開放;由以試點為特征的政策性開放,轉變為在法律框架下可預見的開放;由單方面為主的自我開放,轉變為中國與WTO成員之間的相互開放。發展對外經貿,必須認真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從全球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來考慮問題,使中國經濟發展能夠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爭取盡可能大的利益,防范和減輕可能出現的風險。為此,他從五個方面論述了未來一個時期中國外經貿發展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所應做的調整和改革。 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王志樂教授在題為《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與我國企業的改革》一文中指出,在世紀轉換之際,世界經濟正經歷著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場革命正在、深刻而且勢不可當地改變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這場革命,就是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信息化。作者認為,20世紀90年代世界的變化大大加速的及時個原因,是冷戰結束帶來了深遠的經濟影響,綜合國力的競爭取代過去的軍備競賽,世界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政治障礙不復存在。第二個原因是信息技術革命推動了信息化進程,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技術條件,數字化、網絡化加速了經濟全球化和加強了超國界競爭。第三個原因是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整個資本市場的全球化逐步深入。經濟全球化使得無國界競爭("無限制競爭")逐步形成。無論主動還是被動,每一個國家都面臨著經濟全球化的挑戰。作者認為,中國的企業要成長為世界性跨國公司,必須經歷成長的三個階段,即向跨國公司學習階段、合作階段和與它們既競爭又合作的階段。 外經貿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的梁艷芬教授在題為《轉變觀念,適應新環境——談"入世"對中國的影響》一文中首先指出,世貿組織是一個以互惠互利為基礎,處理多邊和諸邊貿易關系的國際組織。其核心是協議,本質是契約。這些協議一方面約束各成員國政府的政策行為,另一方面則規范產品制造者、服務提供者和進出口商的商業行為。"入世"對中國的影響應當從政府和企業兩個層面分析。作為WTO成員的政府,首先,它將有權參與世界貿易規則的制定。其次,通過WTO解決貿易矛盾和糾紛。與關貿總協定時期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相比較,WTO爭端解決機制更為完善和有效。第三,促使中國經濟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 她接著指出,在享受上述權利和機遇的基礎上,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將承擔必要的義務。(1)應按WTO的原則辦事,包括對所有WTO成員一視同仁,保持政策的透明度,以及逐步取消數量限制。(2)接受WTO的檢查和監督。(3)促使中國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梁艷芬教授還論述了"入世"對企業的影響。她認為除了企業領導人的經營思想和經營理念將發生較大的變化之外,關鍵是市場開放的程度不同,影響會不同;產品競爭力不同,影響也有差距。她還從關稅、農業、服務業、進口和分銷權方面論證了為什么在中美和中歐協議中,中方的基本權利基本得到了保障。梁艷芬教授提出,中國"入世"已進入的沖刺階段。面對新的環境,以下三個問題值得研究和重視。(1)"入世"后,中國應享受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都應以WTO的基本原則和市場開放為基礎。中國政府既然作出了"入世" 的種種保障,就一定會履行,但不應接受那些超出WTO范圍或違背WTO原則的歧視性待遇。(2)充分利用WTO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既然我們以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入世,就應當把政策用足。(3)積極推動服務貿易市場準入保障機制的應用和落實,即如果外國服務業大量進入對國內服務業造成了嚴重損害,可以采取保護措施,但對服務業市場損害的確定以及保障措施的具體內容還沒有明確的規定。 美國西東大學尹尊聲教授和韓國延世大學李斗遠教授在題為《世界貿易爭端的裁決機制及中國的對策》一文中,首先研究了世界貿易組織建立前后關于世界貿易爭端規則的變化和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系統的特征。他們認為,與其前身關貿總協定下的爭端解決系統相比,WTO貿易爭端裁決系統已經得到了極大的強化。然后,作者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可能面臨的潛在貿易爭端問題作了討論,同時也分析了中國和其主要貿易伙伴,特別是美國的雙邊貿易關系。基于這些分析,作者提出了一些使中國能夠更好應付大量潛在貿易爭端并積極參與爭端解決過程的程序。 美國沙凡那州立大學的洪朝輝教授在題為《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反思》一文中首先概述了發達國家有關經濟全球化的研究動態,分析了流行于學術界四大學派(新左派、新自由派、懷疑學派和轉型學派)的基本觀點。作者批判性地提出了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定義和基本評價。同時,他在文章中考察了500年來貿易全球化的三大階段,縱向分析了世界貿易和資本流動在三大歷史階段的不同特征。另外,文章橫向比較了世界各國在三次經濟全球化過程的反應,并根據各國的反應速度、程度和方式,分為"先知先覺"、"后知后覺"、"半知半覺"和"不知不覺"四大類,而中國在三次全球化過程中的反應特征則分別為"不知不覺"、"后知后覺"和"半知半覺"。作者在文章中提出,歷次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五點啟示是:"順"(潮流)、"全"(方位)、"新"(思維)、"快"(速)和"深"(度)。 任職于美國科蓋特大學政治學系的郝雨凡教授,向大會提交了題為《全球一體化與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歷史轉變》的論文。他在文中提出,中國對外經濟政策正在經歷歷史性的轉變。1949—1978年間,中國對外經濟關系受國內政治和領導人觀點的影響較大,對外經濟政策是國內政策的延續。但從80年代以來,情況發生了實質性的改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國力的增強,經濟利益在外交政策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國外交的總體目標已開始明顯地向經濟目標傾斜。不僅對外經濟政策開始受到國際經濟變動的影響,而且中國國內政治和一些國內經濟政策也開始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目前中國對外經濟在撲朔迷離的國際形勢下走入一個十字路口:或是大幅度多方位開放國內市場,降低國家對外貿和外資等外經活動的控制,快步走向自由市場經濟;或是奉行有節制的開放,在強調開放的同時,更注重國家對外貿和外資的有效指導和管理。中國決策者應權衡以下基本問題:即如果國家放松對主要經濟活動的控制,會對中國的國家利益(經濟發展)有利還是有害?雖然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接軌是必然趨勢,但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應怎樣對待西方主導的、越來越一體化的世界經濟體系?應該加快融入還是穩步進行?經濟上的國際化是否會影響中國的未來安全?中國應該如何平衡融入國際經濟與國家利益之間可能產生的矛盾?郝雨凡在回答這些問題的同時,試圖展示50年來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發展變化的脈絡及其特征,并探討影響對外經濟政策變化的各種因素,中國可能面臨的挑戰,以及對外經濟政策的可能走向。 2."入世"與政府功能的轉換。在美國得州農工大學執教多年的田國強教授和中國人民銀行的周曉娟合寫的題為《經濟全球化、中國市場化改革與中國經濟發展》一文試圖回答中國應該如何參與經濟全球化這一重要問題,并對經濟全球化、中國市場化改革與中國經濟發展三者之間的關系加以研究。他們首先論述了經濟、貿易全球化和金融市場全球化的利弊和應如何減少貿易和金融全球化所帶來的風險、波動,以及金融危機的問題。他們探討了這種危機到底來源于經濟全球化本身,還是來源于正處于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和其他新興國家的經濟體制本身的不完善這一有趣的問題。他們的結論是,減少風險和避免金融危機的辦法是通過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化的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和改進經濟制度環境,而不是采取更多政府干預和控制的辦法。盡管經濟制度的改進不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發生,但是它能減輕和緩和經濟危機的程度。他們提出,經濟全球化所能帶來的好處是長遠的,代價卻是短期的。他們還回答了應該如何看待和評價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對各行各業的具體影響。,他們討論了經濟全球化和市場改革的互動關系,同時就如何減少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經濟發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給出他們的對策和政策性建議。他們認為減少經濟波動最有效的辦法是不斷改進經濟制度環境,使得市場能更有效地運作,以及允許民間資金在追求受益化的動機驅動下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王一江教授、香港大學的白重恩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的李稻葵教授和美國馬里蘭大學的錢穎一教授在題為《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經濟體制的現代化》一文中提出,當經濟信息透明時,國家保障有效稅率的能力是任何一個現代經濟機構的要件。該文運用了重復動態博弈理論模型來確定國家通過自我強制實現這一保障所要求的條件。他們的論文討論了WTO對國家稅收保障,以及中國經濟體制現代化的積極影響,也論及自我強制體系的局限性。
本書特色: 匯集中國留美經濟學會著名學者和國內外知名專家對中國加入WTO問題的探討與思索 探討中國加入WTO的深層次原因,揭示走經濟全球化發展之路是一條正確的、和平的、互利的、可持續的,也是惟一可行的發展之路 闡述世界貿易組織的宗旨是在促進和規范各國間以市場經濟為原則,在和平環境中和對等條件下,通過市場的競爭,而不是戰場的掠奪,發揮各國的動態比較優勢,避免進一步惡化生態環境,以分享世界的各種知識、技術和資源 深入研究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趨勢和應對策略,對凝聚全民的力量,提高各階層民眾對進一步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極為有益 涵蓋了中國"入世"后的機遇與挑戰,"入世"與政府功能的轉換,"入世"與中國農業、就業、社會保險和城市化,"入世"與中國的銀行業和金融業,"入世"與外資、外債利用,"入世"與產業結構調整等六個方面的內容。
第1篇 中國"入世"后的機遇與挑戰
第1章 經濟全球化與我國對外經貿的發展
第2章 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與我國企業的改革
第3章 轉變觀念,適應新環境——談"入世"對中國的影響
第4章 世界貿易爭端的裁決機制及中國的對策
第5章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反思
第6章 全球一體化與中國對外經濟關系的歷史轉變
第2篇"入世"與政府功能的轉換
第7章 經濟全球化、中國市場化改革與中國經濟發展
第8章 世界貿易組織和中國經濟體制的現代化
第9章 中國的政府改革和民營化
第10章 中國的貿易政策與關稅制定
第3篇"入世"與中國農業、就業、社會保險和城市化
第11章"入世"與中國農業
第12章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其勞動力市場的影響
第13章 中國加入WTO后的貿易自由化:對中國糧食市場的啟示
第14章 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城市化和人口分布優化
第15章 中國養老保險改革的隱性養老金債務和轉制成本
第4篇"入世"與中國的銀行業和金融業
第16章 全球金融一體化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
第17章 加入WTO與國有商業銀行的進一步改革
第18章 關于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在國有企業債轉股中投資退出戰略的分析
第19章 金融資產的證券化及其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應用
第20章 論銀行資本率管理條例和銀行內部風險管理
第21章 金融危機、加入WTO與中國的銀行改革
第22章 全球化時期中國通脹率
第5篇"入世"與外資、外債利用
第23章 利用外資發展經濟——評價、挑戰及戰略
第24章 外債和經濟發展——中國應吸取的經驗和教訓
第25章 外商直接投資與聯系效應——來自廣東省的一些調查研究成果
第26章 外商直接投資對中國出口的影響:理論與計量分析
第27章 外資流入帶來的快樂與悲傷 ——墨西哥的教訓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第28章 外商直接投資與地區不均衡
第6篇"入世"與產業結構的調整
第29章 全球化時代臺灣在大陸的投資
第30章 中國的產業政策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第31章 互聯與產業結構:中國電信產業淺析
第32章 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結構關系及對外開放
第33章 轉變中國比較優勢的重要性
第34章 中國制造業的區域分布
附錄一"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之路:中國在新世紀的機遇與挑戰"
附錄二 中國加入WTO后的挑戰和影響——加入WTO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