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故事誕生的地方,都有一種‘美’存在。
我們與其邂逅,被其觸動,心生漣漪,新的故事便隨之誕生。”
木、陶、漆、紙、染、玻璃、料理、衣服、建筑……
日本當代工藝大師,赤木明登
尋訪20位手藝人后寫下15個“叩問美”的故事
赤木明登 Akito Akagi
日本輪島著名漆藝家。被德國國立美術館列為“日本現代漆器12人”之一。
1962年生于岡山縣。畢業于中央大學文學部哲學系。
早年從事雜志編輯工作,后因為對傳統漆器工藝的著迷,于1988年舉家前往日本最知名的漆器產地輪島,開始漆器的創作。
他獨創將和紙貼于木器再上漆的技法,使漆器變得更耐用,更生活化,在傳統的工藝領域掀起一陣旋風。
攝影師:小泉佳春
攝影家上田義彥先生的助手。他擁有截取空氣感的獨特視角,因此得到很多料理家、文化人和編輯的信賴。
譯者:蕾克
生于北京,曾供職于北京大學,現定居東京。
給國內多家時尚和亞文化雜志供過稿,關注風格與美學。
微博@Lelac
后記
在東京目白的小街上有一家古道具店,我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定期上門,那也正是我搬家到輪島,開始當漆藝學徒的時期。從那時起,我凝望著店里零落擺放著的幾件古舊用具,開始思考“什么是美的事物”。“和做東西一樣,選物也是一件質問自己內心的事。”店主坂田和實這樣說。于是,不管我是心甘情愿還是無心而為,這句話中的真意,也成了我一直以來在內心為之糾結搏斗的動力。我不知道坂田先生,還有我自己,究竟一直在和什么做著搏斗。
世上已有無數先知,從混沌中慧眼識美,建立了各自的美學觀點。無論是千利休看中的茶碗,還是柳宗悅挑選的朝鮮瓷壺,都應該是他們從無數同類同形的器物當中做出的選擇。他們之所以有的可選,是因為茶碗或者瓷壺都是從人手中誕生的東西,是接近大眾日常生活的樸素粗陋之物,無不存在搖擺幅度,即使尺寸形狀類似,每一件也微妙不同。如果換作用高超技藝制作的精致之物,或是機械大規模生產的東西,就不容易找到這種振幅的波動變化。先知們選出的風雅之物之所以大多來自日常,是因為日常之物的存在數量巨大,也有波動幅度,選擇余地也就大。在無數同類當中,美物從極少的偶然際遇中誕生而來。我想,隨機波動并不因人工而生,它來自自然。
對一個手藝人來說, 把一件器物從構思中脫胎成實物, 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從側面看,看見的是各種線條,下手勁道稍一變化,器物形狀立刻跟著變化,線條與形狀的可能性被無限延展。做東西,就是從無限多的線條里只選取一根,是一場延續不斷的精挑細選。如此說來,從已經成形的有限的東西中挑選美物還算簡單。
實際上,美物的結論來自對比選擇。把兩件東西擺放到一起,我們只能說這一件看上去比另一件要好。但是,人是一種不下具體結論絕不甘心的生物, 不甘心讓曖昧不明的事物一直曖昧不明下去。每個人對美的感受隨心所欲,不一而同,即使我們可以擅自下結論說這一件比另一件要美,我們也無法從中抽出要素,平均推算出究竟什么是美。但是如果沒有一個結論來統一人心,人們會感到無所適從,所以,最終是文化,給一套事理下定義為美。
事物之美本無定義,在事物中尋找道理,確立標準秩序,樹立價值觀念, 再把這一套事理強加于眾人, 就是人類文化的真正面目。若要將己見強加于人,必須擁有地位,或者自以為是強逞威風。
一件器物之所以從眾多中被選擇,原本只是相對比較的結果,如果把這個結果當作金科玉律推崇成為美的標準,自然很省事簡單,只要跟隨這個標準便夠了,再不用為美的選擇而費盡苦心。
坂田先生告訴我,即使是千利休、柳宗悅對器物的選擇,也是以茶室和古民居為先決條件的,茶室的格調遠離百姓日常生活,古民居式樣的居室氛圍格外厚重,如果換成別的先決條件,千利休和柳宗悅也會做出別的選擇。
我在做東西時選取的那根線條,沒有一種明確標準能將它背書為美。我在試圖做美物,但美是什么,標準一直曖昧不清。我在一個只有我的世界里,不停地做著孤獨的選擇,如此而已。有時,在一個瞬間,我覺得自己手中握到了什么,下一個瞬間它已從我指間滑落,消失不見。日復一日,我照舊在做著不的東西,滾落進不安與自警的晦暗谷底。做得越多,懷疑越多。
這樣的我在毫無征兆下信步邁入的迷宮,便是坂田古道具店。怎么形容這家店才好呢?我想可以寫成“被行家鑒定為好的、有價值的古董,這里沒有。這里陳列的東西乍一看會以為是廢品垃圾”。但這么說也不對。店里陳列的不是毫無價值的生銹鐵塊或者成團廢紙,而都是有由來、有一番講頭的東西,某某時代的某某地方的某某用具。“但這些東西,一直沒有人認為它們有價值,是坂田先生把它們發掘出來,擺放到了眾人視線之下” ,即使我這么說,似乎也沒有多大意義。這里陳列的東西,過去在人的生活中,曾是有價值的,被需要的,但現在不是了。隨著時間流逝和時代變化,它們喪失了用途,凋零破敗現出之態,唯剩一片襤褸。
但就是在這里,曾數次從我手指間滑落丟失的線條,我又重新看到了。在這里,我與美多次邂逅。這些舊物里曾確切有過美,現在再無人能體會出,在即將消失之前,它們以襤褸之姿重新現出美感。這種美,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
我見店主獨自坐在屋角,脊背挺直,便開口與他搭話。店主毫無架子,態度溫和。很多次,我都想問問他:美是什么?那個時候我心懷不安,我想為自己的作品尋找某種確證,但是我又一直問不出口,因為我知道回答會是什么:“這種問題,我也沒有答案。”
我重新思考起做東西這件事,做東西是從無限混沌之中選擇出一個形狀。在我想象當中,無人能確證自己所選是正確無誤的。美的定義也同樣,沒有人能把一種事物定義成為美。
坂田先生為人坦率,但是在坦率背后,還藏著利刃。之所以這么說,是坂田先生所做的讓我感覺到他在反叛既有的文化。如果有一種勢力將一種價值觀強加于眾,他也會對此抱有疑問,與之背道而馳。盡管無論朝著哪個方向逆行,也終將逃不出人之所思所為。他在強加與逆反之間游移,忽遠忽近,不懷成見。坂田先生的疑問,是對“ 人為” 的疑問,也是對其目的的疑問,對此,他的戰術是無為而治。
對破爛的憧憬,是對時間流逝的接納,是不再企圖人為地讓時間靜止。追求無暇的是不可完成的幻想,對破爛的憧憬,是對這種幻想的反抗。
對于我自身的欠缺,我自身的曖昧不明之處,我希望能坦然接納。與時常隱現在我身上的那些小而執拗的東西, 我也永遠不放棄搏斗。
寫到,我也不打算中庸地說美很多樣,美即自然,什么是美只有神才知道這種俗套話。因為能抵達美之真諦的,也只有人。美有振幅,時左時右,忽此忽彼,搖擺難定,而在其內核正中,確實存在著真正的美。如果讓振幅變化終止,固守一式,那內核也會消失難覓。
在斗士們的刃口上,美的內核有時會曇花一現,但無人能永遠將其緊握在自己手中。
盡管如此,坂田先生也一直在尋找選擇,我也一直在做我的漆器,因為選擇本身,造物本身,在人創造出的欠缺不中堅持存在這件事本身,就是活著。也因為就算火候不到,就算笨手笨腳,只要是人真摯努力做出來的東西,就讓我們喜歡得不得了。
我在三年前與赤木先生的器相遇,從此漆器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中谷美紀
赤木明登的創作,一邊保持著對傳統的敬意,一邊實現著“符合現代人生活、可以每天使用的漆器”的目標。他的作品溫厚樸實,拉近了漆器和人們的生活,使得日漸衰退的傳統工藝有了新的生機。
——知名家居品牌“失物招領”
這本書的魅力不在于那些器物的故事,而是一場場相遇下娓娓道來的故事。清爽直白又深邃綿長的文字,好幾次看得熱淚盈眶。擁有這般內心的人,作品應該通過使用來認真感受。
——讀者
推薦:《木之匙》、《美物抵心》
這本書是日本工藝大師采訪20位手藝人的采訪記,看看挺好的。
很美的書,很多不同的手藝人各自在堅持自己的理念,做不同的東西,未來的希望
喜歡書的名字,好像賦予了我們生活中的物一種靈性,一種時常被我們忽略的生命的躍動。讀了前言我才大抵知道了這本書不止是要帶領讀者一起去探尋造物的過程,更是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造物的靈性與美。而正是基于這種邂逅,思考和觸動,才會有故事的發生。大自然的造物主賦予了人類太多的資源與美麗,每一件美物,都有著屬于它自己的美麗故事。手工藝人們便是那慧眼識珠、心靈手巧的伯樂,通過他們,我們才與世間難得的美物產生了交集,而他們也通過不斷地制作與探索,與整個世界有了更深刻的連接。這真是再美好不過的事情。看到文末,赤木明登說:“因為選擇本身,造物本…
這本書感覺非常好,就是美!造物美有禪意,看著都覺得舒服~
手藝人,擔得起這個名號的就已經很厲害,不關乎利益什么的藝術家。
很好。買了兩本,自留一本,轉送朋友一本。雖說小日本打過咱,拋開國論政體,小日本子真有許多值得咱們好好學的。
日本的這些手藝其實在中國也都可以看的到,只是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經濟大潮的洶涌,讓我們很多傳統的手工藝就這樣隨波而去,需要我們好好保留發展
非常非常喜歡,買了這本以后,特別是和另一位匠人通信的片段,好溫馨。買了這本后,又去買赤木的《美物抵心》。翻譯家蕾克的譯文也很美。
看了大半,制作精良,關鍵是作者文學哲學出身,行文帶自身的人生追尋與思考,難得譯筆能很好表達,贊的。
第一次買,文字通俗易懂,有插畫,再一次講述了匠心打造,傳統的手藝人一絲不茍地手藝,很喜歡
很不錯的一本書,書的質感好,手作之美很好的呈現,準備入手赤木其他書籍
非常好的一本書.每一段故事都是美的存在。手作人傳遞的精神是直擊人心的感動,雖然是小物件.精細的制作.精致的表達。實在是令人愉快的事。
該商品已有893人評論造物有靈且美(日本當代工藝大師 赤木明登 ...
能抵達美之真諦的只有人。造物本身,在人創造出的不完美中堅持存在在這件事,就是活著。很精美的書,閱讀舒服,排版設計講究。
文學編輯去做了的手藝人,回歸文學,與相交十多年的手藝人一起探索美學的意義,很好的書
一直惦記著的一本書,收到時候沒有太多驚喜與失落,只是握在手中,靜靜翻閱。放大鏡的觀察是將之孤立與神化,敘事中會參雜情緒,所以讀讀便好。
現在的快速發展和機械化、智能化生活的影響,人與自然越來越脫離了,或說越來越脫離人的自然本性。有些事,唯有慢下來,才使人成為人,而不是機器,或是機械化的世界的一部分。
日本其實對非物質文化的保存是非常好的,但是即便如此,有些東西依然離我們越來越遠,所有美的東西都受我們喜愛,且不斷追求,愿當當帶給我們更多美的東西~
正如某讀者所說:這本書的魅力不在于那些器物的故事,而是一場場相遇下娓娓道來的故事。清爽直白又深邃綿長的文字,好幾次看得熱淚盈眶。擁有這般內心的人,作品應該通過使用來認真感受。
看有寫作者推薦的,最初以為只是著重介紹物品,而后發現手藝人的平日生活更為吸引我。或許因為心中向往這種生活狀態,平淡卻很舒心。一輩子能以自己的愛好為生,很幸運,也很幸福。
尋訪手藝人,有服裝設計師、陶藝家、 造紙人、美術家、料理家、玻璃工藝家等等,從手藝中探討挖掘人生哲學
這本書的魅力不在于那些器物的故事,而是一場場相遇下娓娓道來的故事。一邊保持著對傳統的敬意,一邊實現著符合現代人生活的目標。文字清爽直白又深邃綿長,是不錯的一本書!
為啥在淘寶上的當當和在自營買的書的包裝紙不一樣??拿到書最外面的包裝皮磨破了好幾塊我的一本書的后面也磨了一點,幸好沒有折印。現在就等綠了,希望不會是這樣 我還能接受
書是學文人畫的老師推薦的,說實話文人課沒好好聽,書倒是買來看了。作者也是一位匠人,他記錄了他拜訪的各種匠人,有做筆的,有木雕的,有做衣服的。講各種不同匠人的做工和人生心得和狀態,娓娓道來。但是可能是我生活狀態的原因,并沒有非常打動我。
制作器物的過程里,我們能從材料上感受到一種超越物質,近似于人格的東西,有時甚至能從材料中觸摸到神域。書中諸人對造物的虔誠恭敬之心令人動容,行文如詩,遍布禪意。
我以為會像汪涵的有味一樣介紹這些手藝和手藝人,但是好像只是很片面的寫寫,拍點圖。
書都有包裝,跟圖片一樣,但是書比想象中的小,但是很精致,原價的書真的好貴!!還沒有正式看里邊的內容,看過目錄還不錯吧,應該不是盜版的,趁著大活動,滿200減100,非常劃算!以后買書就在當當買了,從廣州發貨,第二天就到深圳了!非常快!
更像是一本游記,作者用自己的視角展現出各個手藝人的形象。這本書實際上并沒有我想象中的內容,略顯空洞,不算是一本好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