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1883-1967),號湛翁,晚號蠲叟,浙江紹興人。國學大師、一代儒宗、書法泰斗。 1938年至1939年,主持浙江大學國學講座,并創作浙大校歌歌詞。《馬一浮交往錄》以豐富的史料,鉤沉國學大師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錄,敘述其與蔡元培、熊十力等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還原了歷史細節,展現了時代風采。
馬一浮,博古通今、學貫中西的中國現代思想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于古代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于書法,合章草、漢隸于一體,自成一家,豐子愷推崇其為"中國書法界之泰斗",是聞名中外的書法大家。本書與《馬一浮書論》(已申報選題)一體,對馬一浮交往學人作了通介。
丁敬涵,1931年生于杭州,馬一浮大姐的孫女。從小生活在馬一浮身邊,1938年跟隨馬一浮來江西泰和、廣西宜山的浙江大學。1958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被分配在安徽省干部文化學校、省直業余大學、省婦聯工作。退休后學習、整理馬先生的遺著,參與編輯、點校了《馬一浮集》、《馬一浮先生遺稿》等書,是馬一浮先生博大文化遺產的直接繼承者。
上 編 交往軼事
親情篇
父母之教永不忘
姐弟情深
謚亡妻曰孝明愍
翁婿誼、父子情
視猶同氣湯拙存
哀母黨門祚之不幸
相依20年,情同父女
槌床慟呼難瞑目
賜名寄厚望
友誼篇
總角之交謝無量
論學諍友葉左文
雅故蔡元培
不避嫌怨為沈尹默改《啟事》
哀 獨
交往軼事
親情篇
謚亡妻曰孝明愍
湯儀(1822-1902),字潤生,浙江蕭山人,湯壽潛之女,馬一浮之夫人。1899年9月適馬,1902年7月病故,二人在一起生活不足三年。而且其中有一年時間是日夜侍奉病重的公爹,很少退歸私室;九個月是馬外出游學。所以真正在一起的時間就更短。時間雖短,但感情卻很深。夫人去世時馬才20歲,到馬84歲去世,終其生不在娶。
夫人去世時,馬作《亡妻湯孝愍哀辭》,一開頭就說:"馬浮二十七壬寅七月,其妻孝愍湯君死。君之事吾親可謂孝矣,其以憂而死也,可謂愍矣。君之者,正其位,立其名,平等之義也……嗚呼孝愍,而今死矣。孝愍之生也,吾未有以字之。今死,吾乃誄而謚之曰孝愍,孝愍其鑒之"其后敘述了妻來后之行事及離別、得病之緣由。不足千字的短文,凝聚了馬的悲痛之情。滿紙"哭"、"悲"、"涕泣"、"哀痛"、"淚熒熒沾眥"、"泫然以泣"、"嗚呼"、"痛哉"、"悲哉",讀之令人淚下。
1901年10月下旬,馬辦完了父親的喪葬之事,即準備外出游學,家中的一切將全部交給妻子,而妻子未嫁時是大小姐,父母雙全,大小事均不用操心;兄弟姐妹有六人之多,從未感受過孤單。現在家中父母雙亡,姐姐嫁的嫁、亡的亡,自己再一外出,她一人在家將如何應付家中一切事務,如何熬過這孤獨的生活呢?所以臨別時寫下了"庶幾別后,永如晤語"的六條贈言。曰"持大體,慎賓祭,敦敬睦,謹服物,馭婢嫗,勤學問"。這六條包括了家居生活的各個方面,每條下皆有具體說明,操作性極強。又指出:"凡此諸要,皆上下、尊卑、長幼、內外、親疏、賢否、得失之分界,卿之義務,略盡于是。務宜一日三復,奉為標準。能令事事契合,自然應付有余。"
1902年3月,是馬父逝世一周年紀念日,馬回紹祭祀,見妻已病,語訥訥不能出,其氣弱如風中之絲。馬心知不好,但放不下已在滬開創的事業,不能留在家里照顧,乃送其歸寧,兩人含淚而別。是年7月12日,馬在滬接其病危的電報,急馳歸。但那時交通不方便,抵家已是16日凌晨,只見陳尸在堂,其已于15日11時逝世矣。臨終未留下一言,因唯有一婢女在側,即欲有言,又能與誰語?哀哉,痛哉!
一個月后,馬已決定"渡太平洋而西",因不知何時方能回鄉葬妻于先塋,故只能暫時另擇一地權窆。并買磚書《故馬浮妻孝愍權葬礦銘》,掩埋于墓中。稱其:"稟姿清暉,德性純懿","浮母何恭人前卒,君事吾父孝,事浮懂,處浮謹,處浮之兩姐以敬以和","浮克葬其父,遂奔走游學四海,君以弱質留,奉幾筵、承祭祀……君歸浮家,前后凡34月,無日不在悲愁慘怛之中。君順受以正,曲協于義,卒以郁郁損其天年"。文中主要表達了自己志在全世界、全人類,而不能顧念家庭,與妻相守。妻亦深能理解,從不以家中之事、心中之憂打憂自己,并告誡家人亦勿告,認為馬在外已有足夠多的憂心事,不能再增其憂。故馬于妻之死,更感痛心,認為如妻不死,對他的學習,對他的事業,必然大有幫助。
1903年7月15日,馬已在美國,我們現在只能從當日的日記中了解他的心情。是日,只記了"吾妻死后一周歲紀念日"一句及詩一首。從字跡之模糊不可辨,可窺見其心情的傷亂。詩題為《七月紀念之憶》,曰:"沉沉一夢遂經年,曇影空華亦偶然。豈有精魂能化石,欲追舊恨已如煙。胡天秋雨囗山鬼,慈冢斜陽集暮鵑。他日中原囗血處,料無消息到黃泉。"
翁婿誼、父子情
見器在髫年,謂曰可妻,藐是流離,白水袛余鐫墓字;
相從更晚歲,視之猶子,茫然天地,三山空饋授衣文。
這是馬先生挽岳父湯壽潛的聯語,是20余年兩人交往的縮影。馬在童年就受湯的器重,不顧其貧困,毅然以長女許之。可悲的是,迎娶不久,妻子就去世,"授依"成空。湯到了晚年,依婿為左右手,在茫茫天地間,情同父子。
湯壽潛(1865—1917),原名震,字蟄仙,浙江蕭山人。1890年即寫成《危言》四卷,主張變法。1892年,中貢生賜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授安徽青陽縣知縣,才三個月余,即以"親老不樂就養"辭歸,以后徵命除授,皆謝不赴。1905年起,受父老鄉親委托,出任浙江全省鐵路公司總理,清廷授予四品京卿銜,他布衣芒鞋奔走于滬杭甬鐵路破土動工之時,湯因斥責出賣路權的郵傳部右侍郎盛宣懷,清政府下令"即行革職"、"不準干預路事"。但民間輿論、商界各組織均呼吁湯留任,浙路公司并致電郵傳部,指出:"路由商辦,總理由商舉,若使朝廷可自由撤退,恐中國商辦公司將從此絕跡。",清廷又不得不下旨:"湯壽潛為鄉里所重,著賞四品卿銜"1911年,杭城光復,為使滿漢兩族人民免在民族成見中互相殘殺,湯同意革命黨人的推舉,出任浙江省首任都督,但目的達到后,立即引退。旋奉孫中山命,赴南洋勸募公債,以濟政府之急。到達后即聞孫被迫讓位袁世凱,為表不與袁合作,乃空手而歸。再次以理事正長之名,總理浙路公司。1914年,江蘇鐵路公司交歸國有,浙江鐵路公司經股東大會激烈辯論,亦決定交出。袁世凱為了籠絡湯,乃增銀元20萬,表彰其在修建鐵路中的特出勞績。湯先堅持不受,在子、婿的勸說下,才暫時收下。湯去世后,由其子悉數捐給浙江省教育會,用于建造浙江省圖書館。
馬1899年9月迎娶湯小姐,而湯氏于1902年7月即病故。1903年,馬在岳父的支持下,作為兼辦留學生監督公署中文文牘而籌備國際博覽會中國館的雇員而赴美。在美國不到11個月的時間里,馬給湯寄了11封信,得到湯7封信。在得到湯的信后,馬在日記中記有"其言甚真摯,且知亡國之哀"、"累累千余言,其意不可謂不厚,責予任性好弄,頗深中予病"等,可知湯對馬的關愛、教育。馬回國后,一度閉門讀書,間為文或從事翻譯。但他始終關心著湯這位尊敬長輩。當他看到湯已年老力衰而公務十分繁忙的時候,就來到湯的身邊,從傍贊助、提出建議、從事一些文字工作,不少以湯的名義寫的文字,實出馬之手。現在能肯定的就有《浙軍凱旋紀念碑銘》、《烈士徐君墓表》、《舜水遺書序》、《設立兼山師范學校緣起》、《致袁總統辭二等嘉禾章書》、《謝黎副總統遺金牌啟》等,還有一些函電,雖存稿為馬的字跡,但未能肯定是否馬起吵。1916年6月,湯已患病臥床,手不能書,就口述了包括四條遺誡的《誡子書》,由馬記錄后整理成文。
在湯逝世前不久,看到馬喪妻十余年,孤身一人,年已三十余,愛憐之余,想把第三個女兒許配給他。馬一方面感到繼娶于湯,可以不改當初父親馬、湯聯姻之命,是好事;另一方面又感到自己年長于湯三小姐十余歲,貧困而不善治生,不合適,故而久久下不了決心。繼而聽說三小姐病了,其母因其病將取消先前的提議。馬決然奉書陳說:"不能以疾廢義",不愿結婚。這樣前后拖了兩年多,三小姐在1916年先父而逝。馬寫下了"惻惻掩枯桐,凄凄感下泉。喟息將誰道,愴怳終殘年"等表示哀傷之情的《遣悲懷》三首,并從此蓄須示老,終生不再言娶。
湯去世后,其家人及親友均知馬文才好,最了解湯的思想與為人,故有關湯的文字均要馬寫,不僅讓這位青年晚輩寫湯的墓志銘、紀念碑,而且由張謇具名的《湯蟄仙先生傳》亦出自馬之手。
……
原裝正版,購書首選
這個商品不錯!
個人覺得還不錯,值得看看
知人論世,好書一本
讀書能夠蕩滌浮躁的塵埃污穢,過濾出一股沁人心脾的靈新之氣,甚至還可以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嫻靜氛圍. 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 這是本值得購買、閱讀的好書!
這本還行,尾品匯也不是每本都好,在里面也許會淘到金子。
孩子很喜歡
買好書,寫評論,賺積分,可換錢。
喜歡讀這本書。
看完覺得不值得買,這是唯一感受…
感覺蠻好格
民國知識分子生活的真實寫照,值得一讀
好評、滿意!
很喜歡。難得的資料。
物流很快,運輸中的包裝也很好,書保護的很到位。該書是講述民國國學大師馬一浮日常交往和交際朋友的故事,對我們了解國學大師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值得細細品味。
不錯,值得一讀,一代儒宗,千年國粹
應該不錯,不過這類更傾向于專業方面
當當的書一直很好,堅持購物好幾年了,都是正版書,而且優惠多。
一本有趣的書!
喜歡的書,合適的價格。
不錯,包裝很好!
不錯,包裝很好!
快遞很棒!書也不錯!
非常棒,謝謝!
見證大師與大師的交往,回味時代風云,值得!
性價比很高
非常不錯的一本書哦
挺好的的一本書
還可以。此書是馬先生的長姐的孫女編寫的。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下編更多的是羅列與馬先生有過交往的人的簡介。和馬先生交往的細節故事沒幾篇。就是有些稀有的照片。
鉤沉國學大師馬一浮一生的交游名錄,敘述其與蔡元培、熊十力等諸多名家的交往故事,還原了歷史細節,展現了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