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的傳奇人生,一個好奇之人的有趣活法
世上的天才分兩種,一種讓人覺得努力就能做到;另一種則如魔術表演師,充滿好奇、從不在乎別人怎么想。后一種,正是費曼。
不要動輒問“這有什么用”,當不了科學家,至少做個有趣的人
不能成家成名,至少要會開保險柜、會破譯瑪雅象形文字、會打桑巴鼓
“我不喜歡獲獎,我只為自己的成就高興,為別人欣賞我的成就高興。從發現中所得到樂趣,讓別人可以利用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所期望的一切。———理查德?費曼(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的答謝辭)
理查德?費曼(Richard P.Feyrman, 1918-1988
1918年,生于美國紐約。
1939年,于麻省理工學院畢業,進入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
1942年,加入美國原子彈研究項目小組,參與秘密研制原子彈項目“曼哈頓計劃”。
1965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1986年,參與調查“挑戰者號”事故,當場做實驗證明爆炸起因。
1988年2月,因癌癥辭世。
除了作為一名物理學家,在他一生中的不同時期,他還是無線電修理者、保險柜密碼破解高手、藝術家、舞蹈愛好者、手鼓演奏者和瑪雅象形文字的破譯者,以及“呼麥唱法”的發現者,曾一直期待去呼麥的發源地——圖瓦,最終未能成行。
目 錄
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
科學家的養成 3
你為什么在乎別人怎么想 13
像數一、二、三那么簡單…… 49
積極向上 56
城市旅館 59
赫曼到底是誰? 66
費曼,歧視女性的豬 69
我剛跟他握過手,你信不信? 73
信件 81
費曼先生調查挑戰者號事件
簡要介紹 105
自殺 108
冷酷的事實 111
注意六點鐘方向 147
偵探 152
不可思議的數字 170
引發爭論的附件 182
第十條建議 192
會見媒體 200
事后的思考 205
科學的價值 213
附錄F :航天飛機性觀察報告 225
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
科學家的養成
我有一位藝術家朋友,他的某些觀點讓我無法茍同。他會拿起一朵花說:“看,多美啊。”我也表示同意??山又蜁f:“身為藝術家,我能看到這朵花的美麗之處。而你們這些科學家,只會拿去做解剖,多無趣。”我覺得這種看法很無知。
首先,他能看到的美所有人都能看到,當然也包括我。我不具備他那樣的美學素養,但我還是能欣賞花朵之美的。但與此同時,我能看到更多他無法欣賞的美。我能想象花朵內部的細胞排列,那也是一種美。美不僅存在于厘米量級,也存在于更小的量級中。
細胞有著復雜的運動和排列方式。在植物的進化過程中,花朵的顏色起到吸引昆蟲授粉的作用,這一點很有趣,意味著昆蟲能分辨顏色。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我們看到的美對于低等生物是否成立?此類有趣的問題都是從科學角度引申出來的,這只會增加人們對花朵的好奇心、神秘感和敬畏之心。只是增加,根本無損于花朵其他方面的美。
我一直是個偏科的人,年輕的時候,我幾乎將全部的精力傾注于科學。那時,我沒有時間也沒有太多的耐心學習所謂的人文學科。雖然大學里設了很多必修的人文課程,可我總是盡可能逃掉。直到后來,年歲漸長,心靈也更加從容之后,我才逐漸涉獵了一些。我學習過繪畫,又多讀了些書,但我仍是個嚴重偏科的人,知識面不廣。我的智力有限,只能把它用在特定的方向。
在我出生之前,父親曾對母親說:“如果是個男孩,就讓他當科學家吧。”①當我還是坐嬰兒椅的小嬰兒時,有24小時,父親帶回一些浴室用的小瓷磚,不過是殘次品,顏色花花綠綠。我們拿著玩,父親把它們在小餐椅上排成一條直線,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然后我從一端一推,它們就全倒了。
過了一會兒,我會幫著把它們立起來。很快,我們開始擺出更復雜的形式:兩片白一片藍,兩片白一片藍,依次排列。母親看到后說:“你就隨他去吧,如果他想擺藍色的瓷磚,就由著他擺藍色吧。”
可父親說:“不行,我想讓他知道什么是模式,以及模式的有趣之處,這也是初等數學的一部分。”就這樣,他從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告訴我,世界是什么,世界有多奇妙。
我家里有一套《大英百科全書》。父親常常讓年幼的我坐在膝頭,給我念《大英百科》。比如,我們正在讀關于恐龍的內容。有可能正讀到霸王龍,里面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這只恐龍有二十五英尺高,腦袋有六英尺寬。”
父親會停下來說:“來,讓我們看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如果它站在我們家的院子里,一伸脖子就能夠到窗戶。”(當時我們在二樓。)“但它的腦袋太大,沒法從窗戶探進來。”每念到一處,他都會想盡辦法跟現實聯系起來。
想象那樣的龐然大物真是讓人興奮又深深著迷。而且這些巨獸都滅絕了,沒人知道滅絕的原因,因此,我一點兒也不擔心會有恐龍真的從窗戶探進頭來。我從父親那里學會了轉換:讀到任何內容時都會想想其現實意義,即那到底在講什么。
我們以前常常去凱茨基爾山——紐約人夏天經常光顧的避暑勝地。父親們工作日都在紐約,只有周末才過來。到了周末,父親會帶我在樹林里散步,給我講森林里正在發生的趣事。其他孩子的母親看到了,覺得很不錯,便要求她們的丈夫也帶孩子去散散步。她們試圖做自己丈夫的工作,可是一點兒效果也沒有,于是便請求我父親帶上所有的孩子??筛赣H不愿意,因為他和我有著特殊的關系。,其他的父親也只好周末帶著孩子去散步。
等到周一,父親們都回去工作了,我們這些小孩兒聚在一起玩。其中一個小孩兒對我說:“看到那只鳥了嗎?那是什么鳥?”
我說:“我可不知道那是什么鳥。”
他說:“那是棕頸鶇。你爸爸什么也沒教你呀。”
事實正好相反。我父親其實已經教過我:“看到那只鳥了嗎?”他說,“那是斯氏鶯。”(我很清楚,其實他并不知道正確的名字。)“哦,在意大利它叫‘查圖拉皮提達’。在葡萄牙,它叫‘波姆達培達’。中文名字是 ‘春蘭鶇’,日文名字則叫‘卡塔諾 塔凱達’。即便你知道它在世界各地的叫法,可對這種鳥本身還是一無所知。你只是知道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這些不同地方的人是這么叫它的。所以我們還是來觀察一下這只鳥吧,看看它在做什么……這才有意義。”(所以我很小就懂得,知道某個事物的名字與真正了解這一事物的區別。)
他說:“比方說,你看,這只鳥不時去啄自己的羽毛??吹搅藛幔克贿呑咭贿呑挠鹈?rdquo;
“嗯,是的。”
他說:“你覺得鳥兒為什么要啄自己的羽毛呢?”
我說:“可能它們飛的時候把羽毛弄亂了,所以要啄一啄,把羽毛理整齊。”
“好吧,”他說,“如果是那樣,它們剛剛停下來的時候會啄得勤一些,而落地后過了一段時間就不會啄得那么勤了,你懂我的意思嗎?”
“嗯。”
他說:“讓我們來看看它們是不是剛落地時啄得比較勤。”
不難發現,鳥兒落地一段時間之后跟剛剛落地時啄羽毛的頻率并沒有太大區別。于是我說:“我想不出。為什么鳥兒老要啄羽毛呢?”
“因為有虱子在作怪,”他說,“虱子吃羽毛上掉下來的蛋白質皮屑。”
他接著解釋:“虱子的腿上有某種蠟質,比它更小的螨蟲就吃這個。螨蟲不能充分消化這些蠟質,會用屁股排出一種類似糖的物質,這里面又繁殖了細菌。”
他說:“你懂了吧,凡是有食物的地方,就會有某種以它為食的生物。”
現在我知道,鳥兒腿上未必有虱子,虱子腿上也未必有螨蟲。父親所說的細節不一定正確,但他告訴我的原則是對的。
還有一次,那時我大了一點。父親從樹上摘了一片葉子,這片葉子上有個奇特的裂紋,我們之前沒怎么見過。葉子基本壞死了,表面有個C形的棕色圖案,C的一頭位于葉子正中,一頭位于葉子邊緣。
“看看這條棕色的線,”他說,“它起始的一端比較細,越接近邊緣就越粗。這是怎么回事呢?是一只蒼蠅,一只黃眼睛、綠翅膀的綠頭蒼蠅在這兒產了一顆卵。然后卵又孵成了蛆(跟毛毛蟲有點像),蛆就整天吃這片葉子。它咬過的地方會留下這種棕色的痕跡。蛆長得越大,斑痕就越寬,等吃到葉子邊緣的時候它就長成了,變成了一只蒼蠅——黃眼睛、綠翅膀的綠頭蒼蠅。然后它也飛到其他葉子上去產卵。”
同樣,我知道其中的細節不一定全對,也可能是甲蟲造成的,但他要告訴我的道理是生命的可笑之處:一切都是為了繁衍。無論過程多么復雜,主題只有一個:循環往復。
我沒有接觸過其他孩子的父親,也不知道我父親有多了不起。他是如何發現這些科學的深層法則并且熱愛它、鉆研它的?他這么做的意義何在?我從沒正式問過他,因為我以為所有的父親都知道這些事情。
父親還教育我去觀察事物。24小時,我正在玩“馬車快遞”,就是一輛帶車斗的玩具馬車,里面有一個球。當我拉動馬車的時候,我留意到了球的運動方式。我找到父親,說:“爸爸,我發現了一件事。我拉動馬車的時候,球會往后滾。而如果我拉著馬車走著走著忽然停下,球會往前滾。為什么會這樣?”
“哦,沒人知道。”他說,“大體的規律是,運動中的物體趨向于保持運動,而靜止的物體則趨向于保持靜止,除非你用力推它們。這種趨向性叫作‘慣性’,但沒人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你要知道,這是更深層的理解。他不會僅僅告訴我一個名稱。
他接著說:“如果你從旁邊觀察,會發現,拉動馬車時,小球相對于車斗有保持靜止的趨勢??墒聦嵣?,馬車剛動起來時,摩擦力使得它相對于地面向前運動了一點兒。而不是向后運動。”
我跑回玩具馬車旁邊,把球重新擺好,然后拉動馬車。從旁邊觀察,我發現父親說的果然是對的。相對于地面,球往前移動了一點兒。
父親教育我的方式就是這樣,給出各種各樣的實例,并加以討論——毫無壓力,只是愉快、有趣的討論。這激勵了我的一生,讓我對所有的科學領域都饒有興趣。(只是恰好我在物理方面做得更出色些。)
我深深為之著迷,這么說吧,就像有人因為小時候嘗過某種美妙的滋味,長大后便不斷尋找那種東西。我一直像個孩子一樣,尋找著前方未知的奇跡,盡管不是每次都能如愿,但也不時能夠成功。
那時,比我大三歲的表哥正在讀中學。他對代數很頭疼,于是請了一個補習老師。補習老師教課的時候,允許我坐在一邊旁聽。我聽到他說到了x。
我問表哥:“你要干什么?”
“我要解出2x 7=15中的x等于多少。”
我說:“是四呀。”
“答案沒錯。不過你是用算術算的,得用代數。”
幸好我學過代數,學校里沒教,但我在姨媽家閣樓里的舊課本上讀到過,并且明白,最終目的就是得出x的值,用什么方法其實無所謂。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必須“用算術”或“用代數”的想法。“代數方法”僅僅是一套讓人盲目效仿就能得出答案的規則,類似于“方程的兩邊各減去七,然后同時除以x前面的系數”。這一系列的步驟能夠幫你得到答案,即使你根本不理解這么做的目的。而發明這些規則只是為了讓不愛學習代數的學生通過考試而已。所以我表哥從來沒有真正弄懂代數是什么。
本地的圖書館里有一套數學叢書,及時本就是《實用算術學》,然后是《實用代數學》和《實用三角學》。(我從書里學到了三角學,但很快就忘記了,因為我并沒有真正理解。)大概在我十三歲的時候,圖書館打算購入《實用微積分》。我從《大百科》中知道微積分是一門重要也很有趣的學科,所以那時我覺得,我應該學會它。
終于在圖書館看到微積分的書時,我非常興奮。我去跟圖書管理員借書,她看著我說:“你這么小,借這本書干什么?”
這是我人生當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因為尷尬而撒謊,我說是給我父親借的。
我帶著那本書回到家,開始學習微積分。在我看來,里面的內容簡單明了。父親看到了,也開始讀,但卻覺得很復雜、很難懂。于是我試著解釋給他聽。在這之前,我從沒想過他的智力也是有限的,這讓我有點不開心。那是我及時次意識到,我在某些方面的知識已經超過他了。
父親還教給我一樣物理以外的東西,那就是對大人物的不敬之心,雖然不知道是對是錯。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讓我坐在他膝頭,給我讀《紐約時報》,那時候報紙還是凹版印刷的,上面剛剛開始刊登照片。
有一次我們看到一張所有人向教皇行禮的照片。父親說:“你看,這里站著一個人,其他的人都在向他鞠躬,他們有什么區別呢?這個是教皇。”父親討厭教皇。他說:“區別只在于他戴的帽子。”(如果是個將軍,他會說區別只是肩章??傊褪茄b扮、制服和職務的不同。)“可是,”他又說,“這個人跟其他人一樣,也要吃飯,也要上廁所。他也是個人。”(順便說一句,我父親做制服方面的生意,所以他知道,一個人穿著制服跟脫去制服后其實是同一個人。)
我想,他對我挺滿意的。有一次,我從麻省理工回來(我已經在那里上了好幾年學了),父親說:“你現在學了不少這方面的知識了,有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卻一直沒弄明白。”
我問他是什么問題。
他說:“我知道,當原子從一種狀態躍遷到另一種狀態時,會發散出一種叫光子的粒子。”
“是的。”我說。
他又說:“那光子是早就存在于原子中的嗎?”
“不,光子不是預先存在的。”
“那么,它從哪兒來?是怎么跑出來的?”他說。
我努力向他解釋:光子數是不固定的,它們因電子的運動而產生。但我解釋得不是很好。我說:“就像我現在說話發出的聲音,在這之前,它們并不存在于我的身體中。”(這就好比我兒子小時候忽然說他不能用某個詞了,后來我們知道那個詞是“貓”,因為他的“詞語口袋”里沒有這個詞了。人們說的話并不從“詞語口袋”里來,同理,原子中也沒有“光子口袋”。)
他對我的解釋不太滿意。我也從來沒能解釋清楚他不懂的問題。所以這方面他沒有成功:他送我上大學去尋找那些問題的答案,可他自己從來也沒能找到。
雖然母親對科學一竅不通,可她對我的影響很深。特別是她有很強的幽默感,我從她那兒懂得,理解的較高層次就是歡笑和人類的同情之心。
你為什么在乎別人怎么想
不知為什么,當我還是十三四歲的少年時,總愛跟一幫年齡稍大的、成熟點兒的小伙們混在一起。他們認識很多不同類型的女孩子,會一起出去玩,經常去海灘。
有一次我們在海灘上玩,大多數男孩都跟女孩們去了堤壩上。我對其中某個女孩有好感,就自言自語地說:“哦,我真想跟芭芭拉一起去看電影……”
我只是說了這么一句,旁邊的男孩卻興奮起來。他跑上石堤,找到芭芭拉,一邊推她過來,一邊大聲說:“芭芭拉,費曼有話跟你說。”真是太尷尬了。
很快,男孩們都圍了過來,說,“嘿,說呀,費曼!”于是我邀請她去看電影。那是我的及時次約會。
回家后我告訴了母親,她給了我各方面的建議,應該如何如何。例如,如果我們一起坐公交車,我應該先下車,然后伸手去扶她;如果我們走在大街上,我應該走在外側。她甚至教我應該怎么得體地說話。她傳遞給我的是一種文化傳統:當母親的教導兒子如何紳士地對待女孩。
晚飯后,我穿戴得整整齊齊去芭芭拉家約她。我很緊張。她還沒準備好(女孩總是這樣),于是她的家人讓我在餐廳里等一會兒。當時他們正好和一群朋友在吃飯,大人們說著“看他多可愛”之類的話。我可一點不覺得可愛。太丟臉了!
我仍然記得那天的所有細節。我們從她家走到鎮上新建的一個小電影院,路上聊起了彈鋼琴。我告訴她,我小時候也被送去學鋼琴,但一連六個月都只練習《雛菊之舞》這首曲子,讓我很受不了。是的,我怕自己變成個娘娘腔,連著彈上幾周的《雛菊之舞》已經讓我受夠了,于是我放棄了鋼琴。我那時候太怕自己變成娘娘腔,連幫母親去店里買薄荷餅、烤香餅之類的事情都不想沾邊。
看完電影后,我送她回家。我稱贊她的手套很漂亮。我在她家門口跟她說“晚安”。
芭芭拉說:“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愉快的晚上。”
“不客氣。”我回答她。心里樂翻了天。
下一次我再出去約會,跟另外一個女孩,我說“晚安”,她也說“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愉快的晚上”。
我就沒那么開心了。
當我跟第三個約會的女孩道晚安時,她剛張嘴,我搶先說出了“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愉快的晚上”。
她說:“謝謝你……嗯……哦……是的……我也很開心,謝謝你。”
有一次我跟那幫海灘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年齡大點的男孩在廚房給我們演示怎么接吻,對象是他的女朋友。他說:“嘴唇要像這樣,角度要對,這樣鼻子才不會撞上。”就是這一類的話。于是我去了客廳,找到一個女孩。我坐在沙發上,抱著她,練習起這項新藝術來,這時突然所有人都興奮起來:“艾琳來了!艾琳來了!”我還不知道艾琳是誰。
然后有人說:“她在這兒!她在這兒!”所有人都停下手中的事情,跳起來去看這位女王。艾琳非常漂亮,我能理解大家為什么這么傾慕她,她的確很迷人,但我覺得沒有瘋狂到僅僅因為這位女王駕到,就讓所有人停下正在做的事。
所以,在所有人都跑過去圍觀艾琳的時候,我還是和我的女孩坐在沙發上。
(后來我與艾琳更熟悉了之后,她告訴我,她記得在那次聚會上,所有人都很熱情,除了一個在沙發一角跟女孩親吻的家伙。但她不知道,兩分鐘之前,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
我及時次跟艾琳說話是在一次舞會上。她太受歡迎了,所有人都想插進去跟她跳舞。我記得當時我也想跟她跳舞,正琢磨著什么
活靈活現的展現了一個美妙而多維度的費曼。十分出色。——柯克斯書評
費曼堅韌的智慧,極富感染力的熱情,幽默,另類的風格令人感動……這本書沒有什么艱深的部分,相反,費曼用最直接,清晰易懂的方式闡述了挑戰者號失事這一復雜的問題。——舊金山紀事
連鎖反應對于費曼的一生或許并是一個不錯的比喻。從灰質的臨界點,向四面八方擴散,制造光和熱。——時代周刊
因為他的聰明才智和特立獨行,費曼在他的同事之中是一個傳奇……在閱讀過程中很難不笑出聲來。——新聞周刊
一般般吧書沒問題
很好的書,以后慢慢看
覺得費曼是個有趣的人,想讀
好的好好好
費曼,快樂一生。
費曼本人隨筆,非常好的非虛構類讀物
孩子很喜歡
書不錯 快遞效率低下態度惡劣需要催促才送貨找借口不實際 快遞是最大的污點
書的前部分對文科生來說比較好看吧,我是喜歡聽故事,看不懂原理呢
一個有趣、另類的科學家,看看他的成長經歷,得到一些啟示。
對理科生也很實用,特別是航天飛機事故調查的報告。
極好的一本書,大科學家,大抵都有像孩子一樣的童心吧。開頭幾篇對如何教育孩子也是很好的啟發。
好看,生動有趣,建議給初高中喜歡科學的孩子和家長讀。
翻了幾頁感覺是挺有意思的書,希望孩子也能看進去。
讀完印象最深的還是第一章節,關于航天事故那一段太專業,但第一章的教育觀念值得父母老師學習。
這么得瑟的科學家第一回見,開頭愛情故事很感人,故事很逗趣
有趣的一本書,成為有趣的人。擁有知識和自如的運用技能很快樂。有時讀些別人的人生才知道內心深處真正的自己。書很好。
這本是看了封面就決定買的。而且,我偏愛小開本的平裝本,帶著方便,也沒那么重。到手翻了翻,立刻有看big bang的趕腳!喜歡Sheldon的親們,不能不讀~!
對費曼這個人有些了解。但這本書不如湖南科技出版的叢書。只能說自己還喜歡。
這是老公的一位優秀的數學家同學推薦給我兒子讀的書,在他見到孩子第一面時就問起孩子學習科目的興趣所在,這就是我敬佩的地方:一是直接找到準確的切入點,而一旦提及就能給予專業精準的建議,之所以能成為優秀人才,就是他思維的高度不同于常人以及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希望我的孩子能從此人此書此經歷中獲得收益,也推薦給所有喜歡物理學科的童鞋們讀一讀費曼的書。
不管未來如何,至少做個有趣的人!非常喜歡這句話。時間很長,我們的生命很短。世界很大,我們能觸碰到的很少。不去問“這有什么用”,不在乎“別人怎么想”。非常棒!推薦給周圍人
介紹費曼的成長及對航天飛機調查事件的所做所感,感受科學養成的因素及嚴謹的科學態度,滿滿的正能量
我特別特別喜歡費曼,曾經看過他的你為什么在乎別人怎么想
今年遇到的好書之一。也因此把它推薦給了一些朋友。非常喜歡,從中夜學習到很多有意思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感謝費曼。
老師推薦的,費曼的許多故事,從中看出童年的教育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已列入暑假讀書目錄了,希望通過對數學類書籍的閱讀提升一下數學的學習興趣。希望費曼能讓孩子對數學另眼相看。
讀完對費曼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學生時代還比較有意思
費曼是非常聰明而且與眾不同的一個人,這本書讓我們知道了費曼的很多想法。
我是一個物理學畢業的學生,費曼傳奇的一生值得我們閱讀。
買過《別鬧了,費曼》,那個翻譯糟得提都提不起來,硬著頭皮看完,都只想吐。還好,這一本總算可以順暢讀下去了。盡管故事與那本書相同(畢竟是本人自傳),但我必須再看一遍,以便忘掉對那一本惡心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