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經歷了十數次重大的經濟變革,每一次變法,都順應社會發展而發生,也都對歷史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而今,新的社會發展又提出了繼續變革的要求。
本書是作者近年來研究中國經濟變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辯駁得失,以史為鑒,實不失為一部簡明的“中國經濟史”。
吳曉波
著名財經作家,“藍獅子”財經圖書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學、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主要出版著作有:《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卷)、《跌蕩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卷)、《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肖像》、《大敗局》、《大敗局Ⅱ》等。其中《激蕩三十年》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商業圖書”、“2008年《新周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蕩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導論 研究中國的方法
崛起或崩潰,是一個問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誰家的“大勢”?
兩個研究工具及兩個結論
及時講 管仲變法:兩千多年前的“凱恩斯主義”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放活微觀,管制宏觀”
“鹽鐵專營"的始作俑者
鼓勵消費的異端思想
“以商止戰”與和平稱霸
中國古代版的“凱恩斯”
第二講 商鞅變法:命令型計劃經濟的鼻祖
以農立國:及時個在中嘗到甜頭
軍爵制度:打造出世界上及時個平民社會
郡縣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的政治雛形
強國邏輯:中央集權制度的奠基之人
:“百代都行秦政法”
第三講 漢武帝變法:頂層設計的集大成者
“文景之治”的成就與后果
劉徹:大一統制度的集大成者
產業改革:鑄錢、鹽鐵與釀酒
流通改革:均輸與平準
稅收改革:告緡令與算緡令
變法造就及時個“半億帝國”
變法的負面效應及爭論
鹽鐵會議與“桑弘羊之問”
第四講 王莽變法:及時個社會主義者的改革
變法背景:世族經濟威脅中央集權
改革三戰場:財政、貨幣和土地
最慘烈的改革結果
劉秀對世族開戰的失敗
“桃花源記”的經濟學詮釋
第五講 世民治國:最盛的王朝與最小的政府
科舉制以及世族勢力的式微
李世民解決吏政、兵政之患
關于專營政策的反復與爭議
城市經濟的空前繁榮
劉晏變法:專營制度的歸來
民間工商資本的五條出路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的整體配套改革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寬松與禁榷并舉
士紳經濟的定型
千年第二回的“延和殿廷辯”
一次整體配套體制改革
“改革標本”王安石
“世界時間”里的變法
第七講 明清停滯:大陸孤立主義的后果
四大基本制度的惡質化
鐵桶陣:對外閉關鎖國
散沙術:對內男耕女織
城市化率的下滑
對“自轉慣性”的預警
陷入官商泥潭的工商經濟
被槍炮打破的“超穩定結構”
第八講 洋務運動:缺乏現代性的現代化變革
洋務運動不是一場“遲到的運動”
以鐵路為例:發展與穩定的取舍
以輪船招商局為例:國營與民營的取舍
中日對比: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
商人與知識精英在體制外“會師”
立憲運動: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的選擇
洋務運動的制度性遺產
第九講 兩個民國:從極度自由到“統制經濟”
四個基本制度的崩壞
空前強大的民營經濟
地方自治的試驗
被歡呼回來的獨裁者
國民黨的經濟主張
擠壓民間資本的五種辦法
1945年之后的經濟政策失誤
第十講 計劃經濟:從自負到自毀的大試驗
上海試驗:計劃經濟的體系雛形
“及時個五年計劃”:計劃經濟的建設模式
七年消滅私營經濟
兩次自毀性的經濟運動
回收土地:政府的三大收益
“”:紊亂十年
第十一講 改革開放(上):沒有藍圖的改革
第三種社會主義經濟模式
增量改革:由農民發動的工業化運動
中央政府的角色:放權與非均衡戰略
地方政府的角色:積極參與和冒險支持
“哪里是改革的主戰場”
物價闖關:轉折點上的“意外失利”
80年代:“一切改革都從違法開始”
第十二講 改革開放(下):集權主義的回歸
分稅制:從增量改革到整體改革
1998年的“三駕馬車”
國有企業的絕地復蘇
“大國崛起”與朱氏邏輯
從鐵本案到四萬億計劃:第六次“國進民退”
發展與公平:2013年的雙重困境
結語 回到歷史的基本面
一個不容置疑的前提:“統一文化”是一切自由化改革的邊界
兩個永恒性的主題:分權與均富
三個最特殊的戰場:國有經濟、土地和金融業
四股前所未見的新勢力:互聯網、非政府組織、企業家和自由知識分子
跋
被嚴重誤讀的“士農工商”
在漫長的前工業時期,經濟治理的流派無非兩種,一個是重農主義,一個是重商主義。哈耶克認為,東西方的早期文明都是重農輕商,對商業的厭惡是一個共同的早期傳統。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把國民分為三等:及時等是哲學家,第二等是戰士,第三等是商人、手工業者和農民。在中國,儒家孟子輕蔑地把商人稱為“賤丈夫”。然而,商人出身的管仲,是極其少數的重商主義者。管仲興齊,用的正是商人的辦法,司馬遷評論他的當國之道時曰:“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也就是說,管仲最擅長的是配置資源,提高效率,以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很有“企業家精神”。
管仲變法中有一項頗為后世熟知、引起較大誤讀的政策:“四民分業,士農工商”。
這一政策的要點是,把國民分成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個階層,按各自專業聚居在固定的地區。《國語 齊語》記載,管仲規劃士鄉十五個,工商之鄉六個,每鄉有兩千戶,以此計算,全國有專業軍士三萬人,職業的工商臣民一萬兩千人(均以一戶一人計算)。此外,在野的農戶有四十五萬戶。
管仲認為,四民分業有四個好處:一是“相語以事,相示以巧”,同一行業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經驗,提高技藝;二是“相語以利,相示以時”、“相陳以知價”,對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有很大作用;三是營造專業氛圍,使民眾安于本業,不至于“見異物而遷焉”,從而造成職業的不穩定性;四是無形中營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使子弟從小就耳濡目染,在父兄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專業技能。
專業分工、子承父業的制度讓齊國的制造業技術經驗豐富于其他國家,《考工記》對齊國手工業作坊有很多記錄,以絲綢為例,我國最早出現的絲織中心就在齊國首都臨淄,當時,臨淄生產的冰紈、綺繡、純麗等品質絲織品,不僅齊國國內供給充分,還大量暢銷周邊各諸侯國,乃至“天下之人冠帶衣履皆仰齊地”。
把社會各階層按職業來劃分管理,管仲是歷史上的及時人,這種專業化的商品經濟模式,自兩漢以來被尊奉為基本形態及指導原則。細致的職業化分工及世代相傳的制度安排,是中國早期文明經驗豐富于世界的重要原因之一。臺灣學者趙岡認為:“中國的社會職能分工比歐洲早了至少一千年,主要的傳統生產技術(工業革命前的非機器生產技術)在中國出現的時間也比歐洲早八百年至一千年。”他甚至認為:“明清以前的產品商品率未必就比明清時期低。”自秦以后,嚴格意義上的“四民分業”就被揚棄了,不過它成了戶籍制度的雛形,而匠籍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
引起重大誤讀的是“士農工商”。
后人論及于此,先是用知識分子或有學問的官吏替代了軍士,然后,又認為這是尊卑排序,以士為首,農次之,以工商為末,這就形成了所謂的“末商主義”。而實際上,管仲提出的“士農工商”,乃并舉之義,并沒有先后尊卑之分。
古人對工商的態度有過數度戲劇性的轉變。
遠古的中國人似乎并不輕商。早在殷商時期,人們非常樂于、善于經商及從事手工制造業。商亡周興之后,周朝的建國者們在反思商朝滅亡的教訓時認為,殷商之亡就是因為民眾熱衷工商而荒廢了農業,造成民心浮躁,國基不穩。因此,轉而推行鄙視工商的重農政策。在周制中,工商業者的地位非常低賤,金文中“百工”常與處于奴隸地位的臣、妾并列。《易 遁卦》曰:“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逸周書 程典》曰:“士大夫不雜于工商。”《禮記 王制》曰:工商“出鄉不與士齒”。也就是說,士大夫必須遠離商人,不能與工商業者混居在一起,工商業者離開居住地則不得與士大夫交談。《周禮 地官 司市》中還規定,貴族們不能進入市場進行交易,否則就會受到懲罰。
管仲的立場則不同, 他將“工商”與“士農”并列,認為這些人是“國之石民”,他說:“齊國百姓,公之本也。”這種把工商業者抬升到與“士農”并列地位的觀念,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并非共識,《戰國策》中記載的姚賈與秦王的對話中就有一句:“管仲,其鄙之賈人也。”對管仲的商人經歷頗為鄙視。當代史家李劍農依據《史記》、《國語》和《左傳》中的記載斷定:“中國商業之開化,當以齊為最早。”
如果當年管仲提出“士農工商”,是以“士農”為優,“工商”末之,那就很難理解之后的變法政策了。
一直都想買一本有關我國經濟的書,趁此機會趕緊拿下,也算是了了一件事。
很有趣的一本書,從歷代的經濟改革中總結規律,以史為鑒,更能夠認清中國經濟的發展的內在規律,值得好好研讀。
吳曉波一直是一位較好的經濟學者,該書全面分析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得失。
經濟變革的得失沒有一個定論,經濟學和社會學就是這樣。精致的一本書,喜歡吳曉波的寫作風格,從中受到很多啟發。
這本書評價很高啊,像一探究竟就買了下來,很好。
從古至今講解歷代經濟得失,這么大的跨度難得講的面面俱到。感覺還可以吧
寫了歷朝歷代的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對了解建國初期和改革初期的經濟有很大的幫助
比想象中寫的要簡略一些,較薄一些,但內容寫的還是極精煉的,寫的視角與眾不同,前所未聞,給人以很大的啟發!
這本書超棒的,對于我這種喜歡歷史和數學的人來說,根本停不下來。
還沒讀完,給人感覺就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尊重歷史,尊重改革,國家才能傷聲
老師推薦讀的,不過讀過真的覺得學到好多,對一些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相信對今后的學習也會有大大的益處
此書非常深刻,對歷次關鍵節點的經濟改革分析非常到位,給我們呈現出一副改革的宏圖。
這是朋友介紹的書目,因為本次買的書一下子太多,所以暫時還沒開,倒是一起買了天吳曉波的另外幾本書一起,全憑大家的評價來買的。
內容很好,已經讀完兩遍。改變了思路,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了經濟發展與治理的一些悖論!
對歷代總結的很好。我有一次覺得歷史太有用。呵呵。
已經成了吳曉波的粉絲,這本書讓我對歷史上的一些經濟現象有了新的認識。
吳的書總不會讓人失望,總想一口氣把它讀完,并能在大視野方面得到全新的理解,并能把你一些碎片化的知識聯結成整體。是我難得想推薦的一位作者。
從古至今講解歷代經濟得失,這么大的跨度難得講的面面俱到,非常不錯,很喜歡。
作者結合歷史,深入淺出的分析歷代經濟變革,觀點新穎!
對現在中國的改革有很深的參考價值,是中國歷代的改革縮影。
吳曉波的一部關于中國古代經濟改革史的圖書,觀點獨到,曾被評為‘新浪網2013年度十大好書。
吳曉波老師的見解入木三分。我以前傳統的認為封建社會的經濟就是書本上的小農經濟,短短數字不能完整的概括中國古代經濟。這本書將各時代的經濟事件做出了較為完整剖析,以古問今,由今探古。尤其是書中的“桑弘羊之問”,不僅僅限于當時,也在盤問這現在政府的改革方向。全本書簡單易懂(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適合我這種半吊子的理科生。
吳曉波的書值得一讀,詳細了解了中國經濟發展歷史,對現在經濟的發展有一定的借鑒
讀過吳曉波的《大敗局》,現在又收了這本《歷代經濟變革得失》典藏版,作為家庭藏書,有時間就拿來讀一讀
非常好的一本書,從歷史角度看待中國經濟,鑒古知今,對理解當代中國經濟很有幫助。從歷史的角度,從文化的角度,有時比曲線,比定律更能理解很很多事情。
吳曉波的書,了解中國歷代經濟變革得失這一段段歷史,典藏版,值得收藏。
吳波分析中國現狀結合二千年歷史上十次重大變革實例,這是一個不錯的嘗試,作者不是歷史學家,也不能算得上是經濟學家,但他的書還是有一定價值可以借鑒的。
宏觀了解中國經濟發展史,縱向比較,橫向聯系,極佳作品。
對中國歷史上十數次重大經濟變法的種種措施和實踐作了系統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變,坦陳利害得失,總括了中國式改革的歷史脈絡,又剖析了隱藏在歷代經濟變革中的內在邏輯與規律。值得一看,特別是深入細讀。
選取中國經濟史中有代表意義的人和時代,勾勒出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的脈絡,很好的一本書。
這是買給自己的,觀點很新穎,作為歷史老師,重新對整個歷史經濟發展有了新認識
講了很多經濟改革的案例,有成功的,有慘淡收場的,都很有深度,講的很到位,值得一讀,雖是遠去之事,但不失為啟發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