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外科手術學》共分為5個部分。其中第1部分為基礎知識,講述各種常見脊柱手術入路的解剖結構。第2~4部分分別講述了頸椎技術、胸椎技術、腰骶椎技術和其他技術(包括骨移植取帶血管蒂肋骨技術和取髂骨技術等)。在第2~4部分詳細描述了各種技術的不同手術入路的優點和缺點,操作方法;不同內植物的優點和缺點,操作方法;術后治療以及潛在并發癥等。
脊柱外科領軍人物與其他專業的專家學者一道編著,詳細綜述脊柱外科相關解剖結構和手術步驟。涉及多學科交叉領域,不論是在培醫生還是已經完成專業培訓的外科醫生都可以從中獲取所需的信息。
主譯皮國富,男,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畢業于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河南省脊柱脊髓損傷學會副會長、河南省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州市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副主任委員、河南省骨科學會骨腫瘤學組副組長、河南省全民健康促進會骨科分會常務委員、河南省醫學會骨科專科分會骨質疏松學組常務委員、河南省骨科學會委員、河南省骨科學會專家會診組成員、河南省司法鑒定人、多家醫學期刊特約編委。主攻專業:脊柱外科、關節外科。主治: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管狹窄癥、腰椎滑脫、脊柱側彎、脊柱骨折、脊髓損傷、脊柱腫瘤、骨質疏松癥、脊柱結核、股骨頭壞死、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等疾患。尤其對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脊柱側彎、脊柱骨折和脊髓損傷、人工髖關節置換、人工膝關節置換等手術治療有獨到之處,技術精湛,療效優良。曾先后多次到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歐美亞多國進行學術交流。30余篇,著書4部,獲科技成果獎5項。
及時部分外科解剖
1. 經口入路外科解剖 2
•• 概述 2
•• 手術計劃需考慮的解剖關系 2
•• 經口入路咽部及咽后解剖 2
•• 顱椎交界處的解剖 4
•• 經口入路暴露硬膜內解剖結構 6
•• 新進展 6
•• 關鍵點 7
•• 參考文獻 7
2. 經上頜入路行枕骨斜坡及上頸椎手術 9
•• 概述 9
•• 手術指征 9
•• 手術步驟 10
•• 潛在并發癥 11
•• 關鍵點 13
•• 參考文獻 13
3. 咽后路暴露上頸椎 14
•• 概述 14
•• 手術指征 14
•• 手術步驟 15
•• 術后護理 17
•• 潛在并發癥 17
•• 關鍵點 17
•• 參考文獻 18
4. 顱頸交界遠外側入路 19
•• 概述 19
•• 指征與操作改良 19
•• 顱底遠外側入路 20
–– 手術計劃與選擇 20
–– 體位 20
–– 皮膚切口和肌肉瓣 21
–– 切開硬膜及硬膜內操作 23
–– 閉合切口 24
•• 術后頸椎不穩及固定與融合的必要性 24
•• 并發癥 24
•• 關鍵點 24
•• 參考文獻 24
5. 顱頸交界處與頸椎后柱結構的后方入路 26
•• 概述 26
•• 解剖 26
•• 上頸椎入路(包括枕骨) 28
–– 手術適應證 28
–– 手術步驟 28
–– 潛在并發癥 29
•• 關鍵點 29
•• 下頸椎入路 29
–– 手術適應證 29
–– 手術步驟 29
–– 潛在并發癥 30
•• 關鍵點 30
•• 參考文獻 30
6. 中頸椎的前方入路 40
•• 概述 32
–– 解剖 32
•• 手術適應證 32
•• 手術步驟 34
•• 潛在并發癥 37
•• 關鍵點 38
•• 參考文獻 38
7. 頸胸交界處前方入路 39
•• 概述 39
•• 下頸椎-鎖骨上入路 39
–– 簡介 39–– 體位 41
–– 入路 41
–– 縫合 42
•• 經鎖骨與胸骨柄入路 42
–– 簡介 42
–– 體位 43
–– 入路 43
–– 縫合 44
•• 經胸骨與胸腔入路 45
–– 簡介 45
–– 體位 45
–– 入路 45
–– 縫合 45
•• 并發癥 45
•• 關鍵點 46
•• 參考文獻 47
8. 經胸腔側前方入路治療頸胸交界處疾病 48
•• 概述48
•• 解剖 48
•• 手術適應證 49
•• 手術步驟 49
•• 胸椎間盤切除術 50
•• 胸椎椎體切除術 51
•• 潛在并發癥 52
•• 關鍵點 52
•• 參考文獻 52
9. 頸胸交界處與胸椎的側后方入路 53
•• 概述53
•• 手術適應證 53
•• 手術步驟 54
–– 經椎弓根入路 54
–– 經肋橫突入路 55
–– LECA 56
–– 肩胛旁胸膜外入路 56
•• 并發癥 58
•• 關鍵點 58
•• 參考文獻 58
10. 胸腹部聯合入路 60
•• 概述 60•• 解剖 60
–– 膈 60
–– 膈的裂孔 60
–– 肋骨切除 60
–– 神經 60
•• 適應證 61
•• 禁忌證 61
•• 手術步驟 61
–– 體位 61
–– 胸腔入路 62
–– 膈 63
–– 縫合 64
•• 術后護理 64
•• 術中并發癥 65
•• 術后并發癥 65
•• 關鍵點 65
•• 參考文獻 66
11. 經腹膜后腰骶椎前方入路 67
•• 概述 67
•• 腰骶椎入路 6719. 后路寰樞關節融合術 121
•• 概述 121
–– 解剖和生物力學 121
•• 手術指征 121
•• 手術步驟 122
–– 自體取骨 122
–– 鋼絲固定 123
–– 經關節突螺釘 123
–– 寰椎節段固定 124
•• 術后治療 125
•• 潛在并發癥 125
•• 關鍵點 125
•• 參考文獻 126
20. 后路頸椎椎間孔切開術 128
•• 概述 128
•• 手術指征 128
•• 手術入路 129
–– 麻醉與體位 129
–– 暴露與定位 129
–– 椎間孔切開術 129
–– 神經根減壓 130
–– 關閉 131
•• 術后治療 131
•• 潛在并發癥 131
•• 總結 131
•• 關鍵點 131
•• 參考文獻 131
21. 微創頸后路椎板-椎間孔切開術 133
•• 概述 133
–– 解剖 133
•• 手術指征 133
•• 手術步驟 134
•• 潛在并發癥 135
•• 關鍵點 137
•• 參考文獻 137
22. 頸后路椎板切除術 138
•• 概述 138•• 解剖 138
•• 手術指征 139
•• 手術步驟 141
•• 潛在并發癥 142
•• 關鍵點 143
•• 參考文獻 143
23. 頸后路側塊螺釘固定融合術 145
•• 概述 145
–– 解剖 145
–– 生物力學 146
•• 手術指征 146
•• 手術步驟 146
–– 影像學檢查 146
–– 麻醉和監測 146
–– 體位 147
–– 消毒鋪巾 147
–– 手術入路或暴露 147
–– 器械 148
–– 關節突關節的處理 150
–– 骨移植 151
–– 閉合切口 151
•• 術后護理和康復 151
•• 潛在并發癥 151
•• 關鍵點 152
•• 參考文獻 152
24. 微創頸椎側塊內固定融合術 153
•• 概述 153
•• 手術適應證 153
•• 優勢 153
•• 手術步驟 154
•• 潛在的并發癥與挑戰 155
•• 關鍵點 157
•• 參考文獻 157
25. 頸椎椎弓根固定 159
•• 概述 159•• 解剖 159
•• 手術適應證 160
•• 手術步驟 160
•• 并發癥 164
•• 關鍵點 165
•• 參考文獻 165
26. 椎管擴大成形術 167
•• 概述 167
–– 解剖與生物力學 167
–– 手術適應證 168
•• 手術步驟 168
–– 體位 168
––
•• 潛在并發癥 171
–– 頸部軸向疼痛 171
–– 前曲角度變小 173
–– 切口并發癥 173
–– 神經損傷 173
•• 關鍵點 173
•• 參考文獻 173
27. 后路頸胸段截骨術 175
•• 概述 175
–– 解剖與生物力學 175
•• 手術適應證 175
–– SPO 176
–– 頸胸交界處PSO 178
•• 手術步驟 178
–– SPO聯合前方折骨術 178
–– 頸胸交界處PSO 180
•• 潛在并發癥 180
•• 關鍵點 182
•• 參考文獻 183第三部分胸椎技術
28. 后路胸椎椎間盤切除術 186
•• 概述 186
•• 解剖 186
•• 手術適應證 187
–– 定位正確胸椎節段 189
•• 手術步驟 189
–– 經椎弓根路徑 189
–– 經肋橫突入路 190
–– 側方胸腔外入路 190
•• 潛在并發癥 191
•• 關鍵點 193
•• 參考文獻 193
29. 開放下經胸腔側前方胸椎椎間盤切除術 195
•• 概述 195
•• 手術適應證 195
•• 手術步驟 196
•• 潛在并發癥 199
•• 關鍵點 199
•• 參考文獻 200
30. 胸腔鏡下胸椎椎間盤切除術 201
•• 概述 201
•• 解剖 201
•• 生物力學 202
•• 手術適應證 202
•• 手術步驟 204
•• 潛在并發癥 205
•• 關鍵點 205
•• 參考文獻 205
31. 前路胸椎椎體切除融合術 207
•• 概述 207
•• 術前準備 207
•• 手術步驟 208•• 并發癥 211第五部分其他技術適應證 440
•• 椎間盤造影步驟 441
•• 潛在并發癥 443
•• 關鍵點 444
•• 參考文獻 444
60. 椎體
能否妥善地治療脊柱疾病取決于扎實的脊柱解剖知識、實用生物力學原理與病理生理學知識。同時還要掌握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適應指征。由于脊柱外科發展較快,所以掌握上述知識非常具有挑戰性。
面對復雜的挑戰,團隊協作往往能夠取得的效果。脊柱疾病的治療不僅限于脊柱外科醫生與神經外科醫生,與其他外科團隊(如普外科、血管外科、創傷外科、整形外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合作常常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此書的編著就從這些外科領域獲益匪淺,當然,同時也得到了脊柱外科領軍人物的幫助。
為了方便讀者理解復雜的專題,同時便于根據不同主題搜索詳細的信息,《脊柱外科手術學》一書共分為五大部分。及時部分是外科解剖入路的綜合闡述,按照常見的手術入路,逐步講解解剖層次等知識。這一部分的章節由以下分論構成:手術入路的適應證;相關解剖結構;手術入路步驟詳解;術后護理及管理;手術入路相關并發癥。每章都會羅列出章節的關鍵點。本書的第二、三、四部分為手術技巧的描述,根據手術部位由枕骨至髂骨依次分章節講述。這些章節包含了大量必須掌握的手術技巧,從常見的腰椎減壓到復雜的骶骨、椎體切除術都有講解。對于椎間盤置換、棘突間固定、微創手術都有講述。一部分重點講述 其他相關技術,如取骨術、椎間盤造影、骨水泥成形術等。
我們希望《脊柱外科手術學》一書對于脊柱外科醫生及有意愿從事此專業的實習醫生是一種有價值的資源。因為在發展迅速的脊柱外科領域,能夠得到最前沿的資訊是十分重要的。
——Jason C Eck
——Alexander R Vacca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