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廷模教授是成都中醫藥大學知名教授,從事《中藥學》教學30余年,現為教育部精品課程《中藥學》和四川省精品課程《中藥學》負責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名師。
本講稿是在2004年全國《中藥學》主講教師進行示范性教學的錄音為基礎,予以整理而成。講稿分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總論介紹中藥和中藥學,中藥的功效、性能,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各論按功效分為二十二章,介紹常用或有代表性的中藥約350味。講授中不拘于以某一課本照本宣科,而是將不同版本的教材融為一體,展示其精華,評價其利弊;以藥物功效為核心,上聯性能,下推主治和證候禁忌,分析入微,注重引導將中藥基本理論應用于具體藥物學習之中,教學方法獨具一格,能收到執簡馭繁、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時結合中藥學的特點,注重學術傳承,又展示個人的獨到見解,在闡述中藥功效理論、性能理論、配伍理論及具體藥物功效應用方面,頗有創新性,能使繼承不泥古,發揚不離宗。通過本講稿的學習,對于學習、研究和應用中藥的人員都會開闊眼界,從中得到有用的具體知識,并得到學術思維上的啟迪。
本書可供各層次的中醫院校師生、自學中醫者學習使用。
張廷模,男、1944年生,四川省安岳縣人。自幼隨父母習醫,逐漸小有名氣。1963年至1978年在四川省瀘定皮膚病防治醫院從事中醫臨床工作,其間在該院衛校和甘孜州衛校任教數年,先后承擔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兒科學及醫用理化基礎等課程的教學任務。1978年考取成都中醫學院研究
總論
及時講 中藥與中藥學
第二講 中藥學的發展——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三講 中藥學的發展——隋、唐、兩宋和金元時期
第四講 中藥學的發展——明代、清代
第五講 中藥學的學習方法
第六講 中藥的功效
第七講 中藥的性能之一:概述、四氣
第八講 中藥的性能之二:五味
第九講 中藥的性能之三:升降浮沉、歸經
第十講 中藥的性能之四:引經與藥引、有毒與無毒
第十一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一:中藥材的品種、產地、采集與貯存
第十二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二:中藥炮制的目的
第十三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三:中藥炮制的方法
第十四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四:中藥的配伍
第十五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五:用藥的禁忌與劑量
第十六講 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之六:中藥的用法
各論
第十七講 各論體例和內容提要
第十八講 解表藥:概述
第十九講 發散風寒藥:麻黃
第二十講 發散風寒藥:桂枝
第二十一講 發散風寒藥:紫蘇葉、生姜、香薷、荊芥
第二十二講 發散風寒藥:防風、羌活、藁本、白芷、細辛、蒼耳子、辛夷
第二十三講 發散風熱藥:概述、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
第二十四講 發散風熱藥:蔓荊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
第二十五講 清熱藥:清熱藥及清熱瀉火藥的概述、石膏、知母
第二十六講 清熱瀉火藥:蘆根、天花粉、淡竹葉、梔子、夏枯草、決明子
第二十七講 清熱燥濕藥:概述、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苦參
第二十八講 清熱涼血藥:概述、水牛角、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
第二十九講 清熱解毒藥:概述、金銀花、連翹、大青葉、板藍根、青黛、穿心蓮、貫眾
第三十講 清熱解毒藥:蒲公英、紫花地丁、半邊蓮、魚腥草、敗醬草、大血藤、土茯苓、白花蛇舌草
第三十一講 清熱解毒藥:射干、山豆根、馬勃、白頭翁、秦皮、鴨膽子、白鮮皮、熊膽
第三十二講 清虛熱藥:概述、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黃連、銀柴胡
第三十三講 瀉下藥與攻下藥:概述、大黃
第三十四講 攻下藥:大黃(續)、芒硝、番瀉葉、蘆薈
第三十五講 潤下藥:概述、火麻仁、郁李仁;峻下逐水藥:概述、甘遂、京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商陸
第三十六講 祛風濕藥:概述;祛風濕止痛藥:概述、獨活、威靈仙、川烏、防己、香加皮
第三十七講 祛風濕舒筋活絡藥:秦艽、稀薟草、臭梧桐、絡石藤、木瓜、蘄蛇、烏梢蛇;祛風濕強筋骨藥:五加皮、桑寄生
第三十八講 化濕藥:概述
第三十九講 化濕藥:蒼術、厚樸、廣藿香、佩蘭、豆蔻、砂仁、草豆蔻、草果
第四十講 利濕藥:概述;利水消腫藥:冬瓜皮、葫蘆、赤小豆、澤漆;利水滲濕藥:茯苓、豬苓、薏苡仁、澤瀉
第四十一講 利尿通淋藥:概述、車前子
第四十二講 利尿通淋藥:滑石、川木通、石韋、萆解、海金沙、瞿麥、篇蓄、地膚子、冬葵子
第四十三講 利濕退黃藥:概述、茵陳、金錢草、虎杖
第四十四講 溫里藥:概述、附子
第四十五講 溫里藥:干姜、肉桂、吳茱萸、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蓽茇、胡椒
第四十六講 行氣藥:概述
第四十七講 行氣藥:陳皮、青皮、佛手、香櫞、枳實、枳殼、橘核、橘絡、橘葉、化橘紅
第四十八講 行氣藥:木香、香附、烏藥、沉香、荔枝核、川楝子、青木香、薤白、柿蒂
第四十九講 消食藥:概述、山楂
第五十講 消食藥:神曲、麥芽、稻芽、萊菔子、雞內金
第五十一講 驅蟲藥:概述、使君子
第五十二講 驅蟲藥:苦楝皮、鶴虱、南瓜子、鶴草芽、檳榔、雷丸、榧子、蕪荑
第五十三講 止血藥:概述
第五十四講 涼血止血藥:大薊、小薊、白茅根、苧麻根、地榆、槐花、側柏葉
第五十五講 化瘀止血藥:三七、蒲黃、茜草、五靈脂、血竭
第五十六講 收斂止血藥:白及、仙鶴草、棕櫚炭、血余炭;溫經止血藥:艾葉、炮姜
第五十七講 活血化瘀藥:概述
第五十八講 活血止痛藥:川芎、延胡索
第五十九講 活血止痛藥:郁金、姜黃、乳香、沒藥
第六十講 活血調經藥:丹參、紅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雞血藤
第六十一講 活血療傷藥:土鱉蟲、自然銅、蘇木、骨碎補、馬錢子
第六十二講 破血消癮藥:莪術、三棱、水蛭、虻蟲、穿山甲
第六十三講 化痰藥:概述
第六十四講 溫化寒痰藥:半夏、天南星、禹白附
第六十五講 溫化寒痰藥:白芥子、旋覆花、白前、皂莢
第六十六講 清化熱痰藥: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竹茹、竹瀝、天竺黃
第六十七講 清化熱痰藥:桔梗、前胡、海蛤殼、浮海石、礞石、海藻、昆布、黃藥子、胖大海
第六十八講 止咳平喘藥:概述、苦杏仁、紫蘇子、百部
第六十九講 止咳平喘藥:紫菀、款冬花、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矮地茶、洋金花
第七十講 安神藥:概述、朱砂、磁石、龍骨、琥
很早就準備要買這本書的,做活動這次直接拍下
曾親聆張老教誨,深感其謙遜和藹,乃當代不多之大師也!
大家都說好買了,很厚的一本書。講的內容很翔實,不過更喜歡讀課本和本經,別錄吧。
雖然內容不全面,但可以給予一個學習中藥的思維
張廷模的中藥真是把中藥講活了,學中醫的看看都大有裨益
名家名師寫的書就是比較實用,但有些藥物我感覺功效寫的太少了。
學了不少中醫理論 但中醫的一半精髓其實在對癥下藥的藥學 終于等到這本了 強烈推薦
不錯,這套書是講課錄音整理,挺好的。名家講課,沒有機會聽現場,看看講稿也有收獲。
很精致的一本書,封面設計的很有創意,內容就是張老師的講課記錄,張老師講得非常詳細,深入淺出,藥之間的對比也說得非常明確,一看就懂。推薦購買。
書紙質很好,內容相當厚實,張廷模先生不愧為一代大家,書中言語中肯而不偏激,有所保留而又尊重前人。很好。這次買的三本人民衛生出版社的書中,這本的紙質最好,當初就是想買這本,為了湊組150才買的其他。
張廷模臨床中藥學講稿(中醫名家名師講稿叢書)
作為一個學習中醫的學生。學完中藥之后的第二個學期看見了這本書,真的是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因為老師上課不能講很多,課時的限制嘛。但是從這里面,我了解了很多大師的經驗,體會。這些是學習中醫很重要的東西,畢竟是經驗醫學嘛。更是啟發了人的興趣,看出哪些什么四字功效下面更深刻的意思,讓人想學習。
書籍很好,整本書的內容都是根據視頻講座整理而成的,通俗易懂,很適合初學中藥的人,相比那些衛生機構出版的高深難懂的詞匯,這本是入門之人最好的選擇,配合網上的視頻,更易記憶!!!
這本書非常不錯,論述的藥物比較全面,學習中醫臨床的人可以用。
本書是將張廷模教授的視頻教學整理成文字,張教授講的中藥學很好,許多人都受益匪淺。
對中藥功效應用講解詳盡,多有自己的見解,比某些掛名用藥心得的書而言,這才應該是真正的用藥心得!臨床實用價值大,很好!
真的是很棒的一本書,建議在初學中藥學的同學們可以用這本!
作為工具書買的,對喜歡業余時間研究中藥的人來說是不錯的參考書。
這本講稿我覺得是中藥類方面最好的的一本,便于記憶,從藥物的形態,功效,主治等等。教材根本不能與之相提并論,不用多說,大家買來看看便知。
專業書籍,學習中藥學知識很有幫助,重要的中藥講解的很詳細,值得好好學習。
這本書內容豐富,老師講的很好,對于學習中藥學很有幫助。
感謝人民衛生出版社,讓我們不進大學也能學習中藥理論。
怎么說呢,學中醫的必備吧,雖然上學有筆記,臨床后有經驗體會,但是名家對一些中藥的理解對我們還是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的,中藥在發展,中藥理論也在發展,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對基層臨床指導很不錯,推薦購買。
原來我還懷疑會不會內容和課本一樣呢,那就沒什么意義了,但打開看來,著實要比課本好上數倍,講解的很細致,很有意思,不枯燥,能看上癮,準備在兩個月內讀完,相信應付考試一定是沒有問題的,還可能拿高分哦
學習了2個星期了,真的講得很細,每味藥的優勢和特點都講得很清楚,還有比較,總之真的很棒!看了這個書才知道教我們中藥學的那個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才知道自己還得花大力氣認真學好中藥。要努力學好中醫的同道,可以好好學習這本書!
中藥學的學習是中醫生的必須課程,學的好壞關乎其治療的療效,單純的看教材課本,很難看得出端倪來,畢竟是教條,不可能一一展述,然而這本講稿,恰好,就把每味中藥的臨床,及具體運用結合的淋漓盡致,想學好中醫的人,肯定要看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