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生于1930年代的中國,出身中產家庭,1948年進入清華大學,是當時的學界精英。他們受業于中國最知名學者,近距離領略了王竹溪、錢三強、何成鈞、孫瑞藩、翦伯贊、嚴景耀、雷潔瓊、陳岱孫等大師的風采。他們在求學期間親身經歷了諸多歷史事件,見證了那個風云變幻的大時代。本書既是個人大學生活的回顧,也是當時社會和國運的縮影與投射。
1.本書作者董貽正1948年從上海租界考入清華大學;薛傳釗則1948年從香港考入燕京大學,后轉入清華大學;他們詳細回憶了以清華大學為代表的解放前的大學教育,與后來的大學狀態不同。這些敘述不僅給我們提供了珍貴史料,更讓我們了解曾經有過的大學的風貌。
2.1948-1953年,中國社會經歷突變,清華大學不僅親自聆聽了現當代著名的大師的授課,還經歷了國民黨炮臺架進校園、炮彈扔進會堂、地下黨風起云涌的組織活動,更經歷了青年學子迎接北平解放、參加開國大典在天安門游行等重大歷史事件。這些來自親歷者一線的熱血經歷和溫情回憶,是不可多得的口述歷史。
董貽正,男,1931年間月出生于上海市,漢族。1948—1952年就讀于清華大學電機系。
薛傳釗,女,原籍廣東中山,1930年生于上海,年幼時隨父母逃難,流離顛沛,輾轉數年。抗戰勝利后,在廣州培道女中念完高中。1949年夏從香港飄海北上,考入燕京大學社會系,1950年轉入清華大學經濟系。
一路向北
我們當年考大學
馬桶上聽到被清華錄取的消息
一路向北
來到北京,來到清華園
1949年的清華
國府末日
清華的學習生活和我的老師們
清華特色
特殊背景下的社團"團契"
新民主主義青年聯盟
國民黨走了,共產黨來了
參與迎接北平解放
三次申請入黨
在清華園參加的政治運動
在畢業證書上蓋章的兩位校務委員會主任
我們這個班
畢業奔赴東北
重返北京
用土辦法來測算所需各類專業人員的比例關系
學于天地間
奔赴解放區
穿越封鎖線
燕京一年
翦伯贊教我中國社會史
體育和音樂史的陶冶
燕京的課外生活
參加開國大典
到京郊參加
轉學去清華
清華的學風與校訓
大學有大師
馬約翰教授的體育課
課外的錘煉
多才多藝的清華學子
孫曉邨、張君秋和烏蘭諾娃的指導
到印度大使館借服裝
去廣西參加
董必武送行團
前奏
進駐山區"土匪村"
那些事兒
邕江江畔的彩虹
及時次參與"戰地手術"
一只掉出來的眼球
從看攤到接生
團部工作剪影
向知名的人民藝術家學習
張定和的委屈
同安娥和田漢的接觸
巧遇詩人艾青和作家李又然
豐收中凱旋
畢業前
騎河樓老校舍和皂君廟新校
清華的學習生活和我的老師們
清華校長梅貽琦早就說過:"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蓋有大師之謂也。"事實上,清華不僅有大樓(當然,同現在幾萬人規模的大清華相比,這些樓顯得小了些,但即使現在,看到科學館、化學館等建筑,仍然會肅然起敬),但更重要的是,清華有聞名國內外的大師們。這些大師,既是學術殿堂的締造者,也是民族堡壘的捍衛者。清華在1952年"以蘇為師",進行院系調整前,工學院固然在國內外頗有影響,但文、法、理,甚至農學院更有過之。看到清華如此學習環境,真是滿心歡喜。能夠在這樣大師云集的學校里求知,真是一生的幸事!
但是,我這個人資質平庸,學習方法又不對頭,因此面對眾多大師如此豐富的知識寶藏,我卻未能從中汲取充分的營養,更不能從他們智慧的腦袋中獲取探索科學門徑的密碼。但畢竟在這種強大氣場的影響下,也多少學到了為人、求知、做事的正道,使我以后在社會上能堅守底線,奮發求知,雖然沒能為母校增添光彩,但也沒有辜負母校的期望。
回顧在清華4年的學習生活,確實是平平而已。所以,有的同事在向初次見面的朋友介紹我時往往會說:這是清華的高才生,我會立即否認。這不是謙虛,而是實事求是。因為,進清華的,絕大多數確實都是高中學校的高才生;但出清華時,就不一定是清華的高才生了。當然,清華不乏高才生,他們善于思考,鉆研問題深,總結概括能力很強。
大一課程工學院各系基本相同,有國文、英文、微積分、普通物理、畫法幾何、經濟學概論。普通物理是理、工學院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多,分4個大班,國文、英文、微積分則都是二三十人的小班,物理課分別由王竹溪、錢三強、何成鈞、孫瑞藩講授。其中,王竹溪和錢三強都是教授。按清華的規定,所有教授都要輪流講授基礎課,他們倆也不例外。1947年錢三強回國時,已以其發現核反應三裂變的重大研究成果轟動世界科學界;王竹溪的資歷更深。1971年夏,楊振寧及時次回大陸探親訪友時,曾向總理點名要求拜見的少數幾個人中,就有他在西南聯大做研究生時的導師王竹溪,王竹溪這才從北大在江西鯉魚洲的五七干校回到北京。但據高年級學長介紹,他們認為講課講得好的還是何成鈞老師,工科的很多同學都選他的課,我也選了何老師的課。他用四川話講課,抑揚頓挫,條理清晰。
物理課有兩位助教,其中一位是陳篪,中等個兒,長個娃娃臉,說話細聲細氣,對學生很客氣,但要求又很嚴格,對實驗數據的處理就是從他哪兒學到的。新中國成立后他主動要求去鞍鋼工作,這在當時也是一種小潮流,認為搞建設了,還是要以工為主。我們班上兩位女同學也是從物理系四年級轉到電機系二年級的。以后陳篪又調入鋼鐵研究院,任物理室主任。在他確診為甲狀腺癌癥后,住院期間,還堅持看書學習,進行運算,并表示要寫信給黨支部:"生命不息,戰斗不止。"但就是這樣一位好同志,被當作"白專"典型來批判。粉碎""后,冶金部黨組把他樹為"冶金科技戰線的鐵人"。
數學課馬良老師講微積分。開學前,高年級學長就向我們介紹了一些老師的特點,總的印象是學識淵博,要求嚴格,特別是會對新生來個"下馬威"。開學后,果真體驗到了。馬老師上課時經常來個10分鐘的小測驗,有的在講課前,有的在課程的10分鐘。本來,微積分我在中學時就自學過,覺得并不難,但幾堂課下來,把我"烤煳"了。好在老師們采取的方針是"考試從嚴,給分從寬",有的老師按實際得分的開方乘以10,作為正式成績,這樣算來就是36分算及格,也算是放我們一馬。
畫法幾何由褚士荃老師主講。他是清華的訓導長。在我印象里,訓導長都是國民黨的黨團骨干,是鎮壓學生運動的幫手。但褚老師是慈眉祥目的,聽說他還幫助黑名單上的學生逃離清華。但這門課一般安排在下午及時節,那時有些發困,但主要是自己對三維圖像概念差,因此,這門課也沒學好。
好像也是在一年級,有一門金工實習,由機械系強明倫教授主講。該實習課要求要親自動手把一塊粗鋼加工成長方形的鋼塊,四周要挫得有棱有角。這又暴露出我的動手能力差的弱點。至于車床等機器設備,也只是大概知其操作方法而已。
一年級下學期已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清華了,課程也多少有些變動。原本要上的普通化學和工程測量課,電機系的學生就免修了。英文課,凡是考試合格的也免修了。
進入二年級,有兩門重點課程:一是電工原理,二是材料力學。前者是電機系的專業基礎課,這才開始同電機系接觸了。清華電機系是1932年秋創立的,及時任系主任由工學院院長、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時個中國博士顧毓琇教授兼任。電機系的辦學宗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甚至教材選擇,都采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系的模式。早在上海讀高中時,我就久仰MIT(麻省理工學院英語的縮寫)的大名,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稱號,有眾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至2009年,先后有78位諾貝爾獎得主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或工作),在我的心目中MIT甚至超過了哈佛、耶魯。而在MIT的眾多專業中,尤其以電子工程系名聲最響。現在,在眾多大學排名榜里,麻省理工學院均位列世界前五位。
教"電工原理"的是孫紹先教授。新中國成立前這些課程都是英文講課,原版教材;可是到了二年級就是新中國成立后了,在新時期,在"一邊倒"的思想指導下,要肅清"親美、恐美、崇美"思想,教授們都是用中文講課,"電工原理"當然不能例外,也是自編中文講義了。孫紹先是東北人,1945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他講課語速較快,對所講內容爛熟于心,十分重視概念的理解。但在""中,他被誣陷為美國特務,曾兩次自殺未遂。有意思的是,他的兒子孫立哲卻被親自圈定為5名知青先進典型之一。孫立哲""中從清華附中到延安插隊,成了赤腳醫生,自學成才,在農村做了上千例手術,治愈了不少鄉親的病。1983年,他獲得美國西北大學博士學位。
這門課配了4名助教,足見其重要性。他們平時對學生進行輔導、答疑、指導實驗。考前幫助同學進行復習,對同學很關心,也很有耐心。四位助教都不是泛泛之輩,他們后來都是教授。其中王先沖當時已是講師,是批博士研究生導師之一,還有一位吳佑壽,他們兩人后來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另一位南德恒,我們給他起的外號叫"難得很";金蘭,同學們也是取其諧音,取外號"真難"。從中也可看出同學們對這門課程的敬畏之情。三位老師也回校參加慶典,竟然還能叫得出很多同學的名字。
遺憾的是,這門課我沒學好,學期末了的考試,我居然成為極少數幾個不及格的人員之一。雖然同學們沒有任何輕視之意,但這畢竟是我及時次在學習上遭遇滑鐵盧,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這年暑假,我沒有回家,我把這事寫信告訴了父親。從上學以來,父親從來不過問我的學習成績,我也從來沒有給他看過成績單。這次我把成績告訴了他之后,他回信毫無責備之意,只是要我總結學習方法,加以改進而已。
這次滑鐵盧對我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過去中學那一套學習方法,主要是靠死記硬背,靠多做習題,對基本概念缺乏深刻理解,不能把各種觀念融會貫通。而有的同學,老師講完一章,就把這章內容歸納成一張圖表,各種概念之間的聯系說得一清二楚。于是第二年重修時,也朝這個方向努力,這次得了80多分,多少有了些進步。
二年級的另一重頭課是材料力學,有兩個班,分別由錢偉長和張維教授講授。一般機械系的都安排在錢偉長的班上,非機械系的則是由張維教授講授。錢偉長是無錫人,個兒不高,戴副眼鏡,言談溫雅,風流倜儻。雖然不擔任我們的課程,但他的名氣很大。他是有"火箭之父"美稱的美籍猶太人馮·卡門教授的弟子。1937年他考入清華時,國文和歷史都是100分,而數學則是接近零分。九一八事變后,他決心棄文學工,經過一番嚴格的考核,終于轉系成功,最終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張維教授是柏林工業大學的博士。他不僅講課講得好,而且關心同學的發展。雖然他是機械系的教授,但是在春假帶領我們電機系學生外出郊游的老師,記得地點是在黑龍潭,現在我們同學中還保存有郊游時的照片。他的夫人陸士嘉是航空系的教授,也是留德的博士,他們是在德國留學時結為伉儷的。他們夫婦都是中國科學院及時批院士。
三年級開始分組了。那時沒有專業之分,電機系下分三個組:電機制造、發電、電訊。我選擇了發電。三個組的課程不盡相同了。發電組的,本系的課程有章明濤教授的"交流電機"、鐘士模教授的"電機原理"、楊津基教授的"高壓工程"、黃眉的"輸配電工程",還有范崇武、唐統一教授等的課程。外系課有劉仙洲的"機械原理"、莊前鼎的"熱力學"、張光斗的"水力發電",都是這方面的。此后的課程,就不那么吃力了,分數也上去了。
章明濤是電機系系主任,也是浙江鄞縣人,和我該是小同鄉吧。1929年22歲時,他在英國獲得碩士學位。1932年清華電機系成立時,25歲的他就被聘任為教授。新中國成立后,他當選為及時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2年,朱镕基的一篇短文《為學與為人》,就記錄了章先生的一段話:"你們來到清華,既要學習怎樣為學,更要學會怎樣為人,青年人首先要學`為人`,然后才是學`為學`。為人不好,為學再好也可能成為害群之馬。學為人,首先是當一個有骨氣的中國人。"這番話,擲地有聲,終生難忘。
鐘士模是MIT電機工程系的博士,教授"電路原理"。他身材比較魁梧,圓圓的臉,膚色黝黑,講課條理清晰,課后同學生互動較多,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之一。以后他奉命籌建全國及時個自動控制系,并被任命為系主任。1971年5月11日在一次會議上,他心臟病突發,經搶救無效逝世,時年僅60歲。
楊津基教授是留德的,講授"高壓工程"。希特勒執政時,他正好在德國。他私底下同我們閑聊時,說起當時德國的經濟發展,還是推崇有加。這些話,如果晚幾年被人聽到,肯定是"吃不了兜著走"。
劉仙洲教"機械原理",在這些教授中他的年齡較大,執著于研究中國機械史。1952年春節,我們幾個同學去他家拜年,他的書桌前攤放著一些線裝書,正在專心研究。他說,他年紀大了,過年的事無所謂了;他當時是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委員,我們談起剛被處決的劉青山、張子善,他也不加表態,給人感覺是一位"只做學問,不問政治"的忠厚長者。1955年他加入了共產黨,在教授們中影響很大。
也有的教授因為在國民黨時擔任過一些職務,以致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得不到任用,未能發揮其專長。直到粉碎""后,才重新煥發其青春。
到四年級下學期時,已經是1952年,全國性的"三反""五反"開始了,四年級大部分同學都抽出來搞運動,所以上半學期還是按正規上學,下學期除還有極少的課程外,主要是做畢業論文。后來,課基本上都停了,畢業論文也免做了。
翦伯贊教我中國社會史
我不能忘懷的課程之一,就是翦伯贊老師的中國社會史的講授方法。他能把每一階段的社會狀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的角度來描述,當然還要講述一些史實加以說明。因為沒有課本,我比較注意做筆記。講到一定階段則組織討論,一般由他親自來主持。我記得及時次參加討論時,人數不多。他要求每個同學在每個階段聽課后,要將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都提出來,似乎希望每人都要提出一兩個問題。學歷史,一般地講,很少有聽不懂的問題,重要的是要求每個人開動腦筋去想、去理解并從中發現問題。當時我真不知提個什么問題好,迫于無奈,挖出一個莫明其妙的問題:"從猿到人,是先直立起來用手勞動的呢?還是先會用手勞動,再直立起來的呢?""怎么證明人是從猿演變而來,而不是兩種不同的品種呢?"老師立刻笑著說:"哈哈,她提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大家討論吧!"每次討論會,他都要求大家提問題、發言,然后由他做總結。這樣的討論會使我深知:必須認真去消化課堂上的內容,還要參閱一些資料之后,才能提出像樣的問題。平時討論的問題我已經記不清楚了,但及時次討論會使我留下深深的印象,促使我認真地去對待這門課程。不管怎么說,這種教學方法在中學里是沒有經歷過的。新中國成立后一般的學習討論會是比較常見的,所不同的是并非所有討論會都像翦老師主持的那樣,參加的人從老師到同學都那么認真,而且都能敞開思想進行探索。時間長了,習慣了,探討的問題就更寬廣、更深入。有時我們會討論劃分封建社會(或奴隸社會等)的依據是什么?為什么歷史時期的劃分總是以朝代、君王為界線?勞動人民創造歷史在歷史書中如何來體現?……除了在討論會上能探討學習中我遇到和想到的問題,每次考試的題目也是充滿了探索學術的氣息。一年的課程,確實使我學會了許多知識,學會一些研究問題的方法,學會了一點治學的應有態度。這都是翦伯贊老師帶給我們的。我不僅對這門課產生了興趣,而且對翦老師的博學多聞,以及他那種平易近人、諄諄教導、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留下了難忘而深刻的印象。對他的治學、教學態度更是由衷地尊敬。他宅前有幾棵桃樹,當桃子熟了的時候,他都會約請我們這幾個學生到他家聚會聊天,或一塊嘗嘗新鮮的桃子。一年學習結束時,我整整做了兩大本筆記,還有一些大幅圖表。翦老師看了很高興。他為了編寫新書,向我借走了全部筆記和圖表。當然,我非常樂意為他做一點對他有用的事情。我后來也沒有想到問他取回來。現在,我們每一想到這位大師級的恩師在中的悲慘遭遇,就免不了黯然傷神。
燕京的課外生活
1949—1950年燕園的風物人情給我留下的回憶是如此深刻,如此激發著我的情感;然而燕園墻外的巨大變化卻震撼著我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改造著我的價值觀、世界觀。新中國成立前后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震動了神州大地,也震動了整個世界。其實,首都的變化早已引起燕園墻內悄悄地變化,只不過我開始時也察覺不多罷了。但是后來發生的幾件大事,卻猛烈地沖擊著每一個青年的燕園學子和師長們,而且深深地吸引了我。
有24小時,社會系的同學們聚在老師家中的客廳里,聚精會神地聆聽著翦伯贊老師,還有嚴景耀(注4)、雷潔瓊(注5)等老師的談話。他們是那么興奮,熱情向我們介紹1949年9月21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及時次政治協商會議的盛況。不但告訴我們參加會議的人物和討論的內容,還拿出不同樣式的國旗、國徽方案,并詳細說明這些圖樣象征著什么?還解釋為什么采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等,并告訴我們1949年10月1日將在天安門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師生們十分興奮地度過了這難忘的一席夜談。這時,我才知道,我們系里竟有這么多老師都是受國家、人民尊敬的政協委員,而且他們都曾為祖國的解放做出過許多貢獻。我及時次為國家大事而振奮,而激動!
從那時起,我除了努力學好所選的課程外,開始擠出更多的時間關心課堂以外的事情,并開始閱讀各種有關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小說和書籍,如《新兒女英雄傳》(注6)《趙一曼的故事》(注7)《青年近衛軍》(注8)《西行漫記》(注9)……這些書過去沒有看過,從那時起就很快被我迷上了。一到周末我們還會同一些同學到清華大學看《白毛女》(注10)《劉胡蘭》(注11)等歌劇或話劇。它們嶄新的內容、嶄新的唱腔和表演方式,使我覺得既樸實又感人,這一切生動活潑而潛移默化的教育,也使我思想的深處在不斷地變化著。
與此同時,還有兩件實事也在我們身邊發生了。1950年春天,學校里分了一塊菜地給我們社會系一年級的新生,讓我們五個人一塊在那片不算很大的地里種菜、種瓜,我們每周要到菜地里澆水、除草、施肥,勞動一兩次。燕京大學其他的院系和鄰近的清華大學也都這樣地發動和組織同學自己學種一部分蔬菜。這件事雖小,但對我們這些從未接觸過土地的年輕人來說,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知道撒下種子,讓它發芽、長出來并不難,但要讓它長得"茁壯""像樣"倒并不容易。不僅要有一點種植的知識,更要我們精心地呵護它。我們要時刻惦記著它是"渴"啦,還是"澇"啦;是否會被風刮倒,或是否被蟲子咬了?終于菜是長起來了,但都不那么"光彩奪目"。這讓我們知道干什么事,包括農民、工人所干的"力氣活"都不是那么容易的。
另一件實事是讓我們到校園附近的農民居住區,給失學的農家孩子上課。這是我生平及時次給別人上課。這些孩子家境貧困、衣衫襤褸、渾身臟兮兮的,還有些難聞的氣味。他們人數不多,程度不齊,擠在一間破舊的土屋里,充滿好奇地、擠眉弄眼地等待著我們給他們上課。讓我教的是小學三年級和五年級的班,他們分開坐在兩側,我只能給一側的孩子講算術,讓另一側的孩子做作業;隔一會兒再交換地講課和布置作業,搞得我手忙腳亂。這雖然純粹是盡義務,但我的確從心底里挺樂意為此而忙碌。因為這讓我有機會接觸社會,認識到一墻之隔的差異竟然這么大,老百姓要解決的困難實在太多了。
大學有大師
清華的老校長梅貽琦(注19)先生有一句論大學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進清華的時候,無論是理、工、文、法、農學院,都是大師云集,舉國聞名者何止數十上百人。我們的法學院院長兼經濟系主任陳岱孫老師就是一個經濟學方面的泰斗。經濟系的主要課程之一是"財政學",這就是當時由陳岱孫(注20)教授開的課。這門課主要是為三年級同學開設的主課。我們這些長期向往名教授,又是剛轉學到清華的同學,總惦記著去旁聽他的課,盡早親自體會他講課的風采和魅力。當時,"財政學"對我來說還十分陌生,并認為是一門非常深奧、難懂的課程。到校不久,我們終于擠出了時間踏進了陳先生講授財政學的大教室里,全神貫注地先聽為快,并努力記好筆記。陳老師講課十分嚴肅,他有理有據,侃侃道來,既旁征博引,又闡述自己的獨立見解,內容精煉而豐富,邏輯性強,很有理論深度。可惜我當時的經濟學水平還缺乏根基,有些道理在課堂上一時消化不了。下課后,我再次細讀所記的筆記,我這才發現陳先生所講的課,都是一篇篇沒有任何多余詞句、內容精彩、富有條理性的文章。如果用心去理解和運用這些內容,對經濟學是可以較快升堂入室的,有些難點也可以迎刃而解。遺憾的是,由于我當時的社會工作占去了較多的時間,最終不得不放棄這門重要的旁聽課,而集中精力去學習好規定的二年級的必修課。但陳岱孫大師的高大形象在我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陳岱孫二三事
說起陳岱孫老先生,這里還有兩件事我必須提一下。一件事是陳老師不但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而且是一位關心弱小、仗義執言的長者。記得1980年清華校慶時,經濟系的校友們在清華園聚會,陳老師也去了。當他問起我現在的工作情況時,我如實匯報,說我從干校回京后,已不在冶金部機關工作,而分配到一個有幾十名家屬的"五七工廠"去了。陳老師一聽就直言不諱地說"冶金部還沒有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怎么把清華培養的人才送到一個家屬工廠去了"。后來有別的同志把這個話傳給了冶金部唐部長。唐部長很看重陳老師的意見,立即批示人事司、辦公廳把我從家屬工廠調到冶金經濟研究所去工作,以落實"學以致用"的政策。還有一件事是陳老師到晚年仍然孜孜不倦,為國操勞,體現出一種"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精神。陳岱老生于1900年,逝于1997年,可謂是世紀老人。他青年時代留學美(哈佛)、歐,回國后即任清華教授。他不但培育了十幾代經濟學人,而且在新中國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做出過很多學術上、政策上的貢獻。在他晚年時,黨和國家提出了建立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任務,陳老師為此奔走呼號。他在親自主編了《中國經濟百科全書》之后不久,立即著手組織力量,由他親自主編《市場經濟百科全書》。這時他已年近九十,但他仍是老當益壯、志在千里。他說,我是及時批到國外學市場經濟的,現在祖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我對編撰好這部《市場經濟百科全書》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他的豪言壯語感動了全體編撰人員。他不但坐而言,而且起而行,親自出面籌備編寫和出版工作。在他的鼓舞下,我們單位和我也有幸參加了由他領導下的編撰和籌集出版資金的工作。我和我的同事們如孫立、侯書森等同志,為陳老師主編的這本書寫了關于有關"工業"和"生產率"等方面的幾十個條目。陳先生在生前還對這本書的主要部分多次批閱,提出修改意見,極為認真。只可惜陳老師沒有來得及看到這本《市場經濟百科全書》(1998年10月第1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上下兩冊)的正式出版,就與世長辭了。他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成為我們這些晚輩學習的楷模和追思的德高望重的大師。
"統計學"和其他主課
當年給我們上"統計學"的老師是戴世光(注21)教授。上課的及時天,他就給我們留下清晰的印象。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口齒是那樣地清楚,重點是那樣地突出,邏輯是那樣地嚴謹,他的講課像磁石一般一下子吸引住課堂里每一個同學。他的課程總是安排得有條不紊,深入淺出地講述著。他從最基本的統計表如何劃,如何達到簡明,有邏輯地列表,一直到各種不同統計對象的統計原理,分析方法,如何從繁雜的現象中去蕪存精,表述清楚,都講解得入木三分。我在戴先生統計學課程的班上,整整學了兩個學期。他的教而不倦激起了我的學而不厭。一年中在上課時,總能讓我在課堂里目不轉睛地盯在黑板上,務求聽個明白,記住要點,甚至還要舉一反三,由淺入深地去理解。他講的每一章節都是那么簡明扼要、清晰有序、認真嚴謹。這一年的統計學學習是我以后參加工作后一輩子都受用無窮的。
對少數教授講課"技巧"較差或條理不那么清晰的課程,我就感到有些費勁了。我記得當時學"貨幣與銀行"這門課時,不知為什么總是不開竅,一處"卡"住,就環環不通,一時很難搞明白。直到放暑假時,我到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短期放款處實習時,才慢慢有所領悟。經過實習和請教行家,再重新學一下課本,才算明白一些。實踐證明,我對一些理論性較強、抽象一些的知識,一直不善于消化、吸收,或者說吸收得比較慢。"貨幣與銀行"是我當時學得比較糟的一門課程。
我是到清華后才開始學習俄文的。對于我們文法學院的學生來說,學俄文似乎是形勢的需要,而不是學習的需要。因為我們的課本包括參考書都沒有俄文本,只有中文本和英文本。在當時的氣氛下,老師們也不會再開英文參考書讓我們閱讀,而多數同學也不具備專業英語水平,閱讀起來也不容易。在那個年代,法學院的學生只有中文參考資料和中文課本。學生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學俄文也不是一件容易事。當時課時很少,老師也少,但是學生很多,一般在大教室,甚至在大禮堂里上課。我記得光是俄文字母就學了很長時間,一年下來,收獲有限。同學們似乎是在"隨大流",既不會不及格,但也沒有學會去看書。學一種新的文字、語言是比較艱辛的,要堅持、積累,才會有成效,學了不用也會很快忘卻。果不其然,我這一輩子,除了在清華上了一年"大鍋飯"式的俄語課外,此后,在工作、學習中再也沒有機會接觸俄語。時至今日,連俄文的字母也記不全了。這就是我們那個年代法學院多數學生外語水平的狀況。
馬約翰教授的體育課
在清華給我留下記憶的另一門課程,居然還是體育課。可能我屬于對形象思維較為容易吸收而又感興趣的那一類型的學生吧。盡管我在體育方面沒有什么專長,運動時甚至是笨手笨腳的,但只要多留心、多練習,也能學會。體育課當時在學校里是作為一門不可缺席、不可不及格的課程。我想這是因為青年學生正是長身體的時期,需要學會鍛煉身體的技巧,以便人人堅持鍛煉、強身。不能光埋頭讀書,畢業后因為身體差而成為"廢物"。因此,學校對體育的設施、體育的師資都是相當重視的。那年,我的體育老師是全國頗有名望、白發蒼蒼的馬約翰教授。(注22)上課他只講英文,因為他的中國話是福建方言,我們聽不懂。他上課時有一位助教,為大家做翻譯,并做一些示范動作,或幫助同學掌握各項運動的要領之類的工作。馬約翰老師雖然那時快滿70周歲了,但體格仍然健壯,冬天還能穿著白短褲、白襯衫在戶外活動,還經常打打網球。他告訴我們,因為他經常運動,所以身體好。他每周要給我們(女生班)上兩節課,每天還要指導和督促我們進行"勞衛制"達標鍛煉。工作非常認真、熱情!
我們體育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而又比較獨特的。每節課的內容是馬老師自己編排,自編自教,而且每節課的內容幾乎都不相同。例如:為了鍛煉反應能力,他事先會在墻上畫許多白色的圓圈,直徑不到半米,每個圈內寫著不同數字,而且不按順序排列著。上課時,讓你站在離圓圈若干米的地方,持著一個籃球,快速順時針自轉。待你轉得頭昏眼花時,他發出命令,不許稍有定神的時間,叫你把球投向幾號圈。這樣連續做10次,記錄你投中次數,加以計分。一直練到你"及格",再讓你去打籃球。同樣,在打排球之前要先練發球。在對方排球場地上劃
當年一群有理想有道德有抱負的愛國青年,為了國家和民族大業付出了太多。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好
新奇,書不錯,比較有趣,看看有收獲
還沒讀,無法對內容做出評價,待讀后再予以仔細評價吧
好
從細微處感受大時代的變遷
書不錯,物流快包裝還行,值得看。
值得一看吧,具體內容不是很了解。
大家之作,很好
這本書,屬于稀世存書,又趕上滿減,買了
挺好看的。
不錯的圖書。
讀本書可以了解那個年代大學生們的所思所想。
動蕩的時代,充滿激情的學子……李四光、錢三強、翦伯贊、雷潔瓊、陳岱孫這些大師是如此親切。
50年代的大學生活讓人神往。十幾年前去過清華,北大則經常在西門附近溜達。物是人非,很多東西只屬于那個時代。
新中國成立時候的大學充滿生機,人們的精神面貌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凡事向錢看的社會的人有天壤之別。看完這本書,覺得應該重溫一下《青春萬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