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08年)
華語圖書傳媒大獎(2006年度歷史傳記)
葛兆光作序、謝泳、蘇小和等書評推薦
何兆武
1921年生,原籍湖南岳陽,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先后就讀于土木、歷史、哲學、外文四系。1956至1986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6年后,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譯作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歷史與歷史學》等。
文靖
1975年生,本名文靜,畢業于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哲學系,曾任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編輯,現為自由撰稿人。
目次
修訂版序言………………………………………………………………………………何兆武
序 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幸福和自由………………………………………………葛兆光
及時章 (1921-1939)
我的祖上沒有名人
三民主義的少年兵
“一二 九”見聞
上學記 甲
力矯時弊,以古為則? 無事亂翻書 天籟幻想 鬼子來了
返鄉
也是故鄉,北京
湖南印象
上學記 乙
中央大學附中 西洋教科書 逃離“修道院”
第二章 (1939-1946)
上學記 丙:遷徙的城堡
自由散漫的作風 三個大學從來都“聯”得很好 自由,學術之生命力 逃課、湊學分與窗外的聆聽 圖書館不是藏珍樓 茶館聽吹牛,里根掛二牌 兼職做教師 鬧戀愛? “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轉變 大學之謂:憶先生
一包熱情的聞一多 民主人士張奚若 戰國派雷海宗 吳晗印象 馮友蘭先生 金岳霖先生 中國通溫德,白俄噶邦福 曾昭掄先生 數學系 10. 物理系
戰火硝煙
“一二 一”運動
“打到孔祥熙!” 一多先生被刺 一個人的政治底線 五柳讀書記
憶同窗
“科里紅”何佶(呂熒) 殷福生(殷海光)印象 大才子王浩 因言獲罪的陳良璧 老友鄭林生 高干子弟?
第三章 (1946-1950)
教書臺灣
日日江樓坐翠微
上學記 丁:革大學習
零敲碎打
后記:把名字寫在水上
增訂版后記
3. 一個人的政治底線
過去的學生運動,凡游行我都參加,因為像“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張我們當然擁護。但除此以外,別的活動我都不參加,從中學到大學都是如此。及時,自己不是那塊材料,既不會唱、不會講演,也不會寫文章做宣傳。第二,從小我就有一個印象,政治是非常之黑暗、復雜、骯臟的東西,一定要遠離政治,父親也是這樣告誡我的。所以實際上,我就給自己劃了條底線:愛國是大家的義務,反對侵略者是國民的天職,游行我參加,回來也是挺興奮的,宣言里也簽名表態,但是實際的政治活動我不參加。
我的二姐何兆男(后改名何愷青)在北大讀經濟系。那時國民黨還控制著北京,憲兵第三團團長蔣孝先是的侄子[1],時常到學校里抓人,兇極了,我二姐就被關了一年。所以她本來應該1936年畢業,結果1938年才畢業。三姐何兆儀讀北大化學系,她是地下黨,“一二 九”的積極分子。那時候蔣的所謂中央勢力撤退了,憲兵第三團也走了,情況好一些。1936年抬棺游行,她被宋哲元的29軍抓起關了十多天,蔣夢麟校長把他們保了出來。可是的時候,又說我三姐是美帝特務、蘇修特務,弄得她得了神經病,不久就去世了。我曾想,假如當初她只念她的化學,解放后也一直搞她的專業,雖然不見得一定能有什么成績,但無論如何最多只是個走白專道路的帽子,不會有那么沉重的精神負擔。我的妹妹1942年入學,聯大中文系,也是“一二 一”的積極分子。她和愛人肖前1946年底去了解放區,改叫柯炳生,算是投向革命陣營的,不過下場也都不好。解放以后,我的妹妹曾是人民大學語文教研室的黨支部書記,拔白旗的時候受命去組織批兩位老先生。1959年毛退居二線,劉少奇到了及時線,定了許多新的辦法,加之“自然災害”和三年饑饉,政治上緩和了很多。白旗不拔了,又讓她向遭批判的老先生道歉。她想不通,自殺了。或許這樣也好,不然你連這么一點小事都承受不了,時候多厲害?那早晚也逃不過去的。
我姐姐熟識的那些同學里,如果繼續革命的話,好多都是名人了,但也多是坎坷一生。關士聰先生和我姐姐很熟,地質系的,后來是中科院院士。西南聯大五十周年紀念的時候,我在昆明見到他,談到我姐姐時,我說:“一個人貴有自知之明。不是搞政治的材料就別去搞,結果把自己弄成那個樣子,有什么好?”他不同意,說:“不能那么說,當時都是愛國。”這一點我也承認,當時都是愛國。可你應該適可而止,自己是不是干政治的材料,得有個判斷。你要把政治作為職業的話,就得有長遠的眼光,不能僅憑當時的一陣熱情。畢竟愛國之后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都是想不到的。
42級物理系里有個同學叫李振穆,也是我的中學同學,比我高兩班,上大學的時候比我高一班。李振穆學習很不錯,而且是非常進步的,后來我才知道他是地下黨。1941年皖南事變的時候,傳聞要抓共產黨,學校里有一批進步的學生就都跑了。他也跑了,只念到三年級。我幾十年沒見過他,他大概也不認得我了。開頭的時候,有一次在黨校開斗爭大會,讓我們單位的人都去參加,我也跟著去了。臺上揪了六個人,這邊三個是“三家村”,吳晗、鄧拓、廖沫沙。那邊三個不大認得,可一個是李振穆,我一眼就認出來了,幾十年沒見,還是老樣子。我不知道他是哪一路的英雄,旁邊的人告訴我,說:“這個人是北京市委高教局局長,叫李晨。”這時候我才知道他改了名字。
一開頭,凡教育界、文藝界崗位的負責人幾乎都被說是劉少奇資產階級司令部的人,沒有不挨斗的,所以那時候我倒沒覺得意外。可是后來又過了幾年,美籍華人紛紛回國,包括一些大名人,我才覺得李振穆有點兒冤。當年李振穆一直是進步的,學習也挺好,怎么就成了黑幫?挨批挨斗、吵架、關牛棚,給整得挺慘。可是在我的印象中,有的美籍華人學者以前一直比較右,還參加過三青團的夏令營,那是國民黨的特務頭子康澤主持的,和戴笠等等一些人被稱作的“十三太保”。當然,參加的學生也不一定就是三青團,不過那個組織的性質總是國民黨官方的。再者,解放后強調的思想改造,首先就要明確為誰服務的問題。他們后來一直在美國,無論怎么說都是為美帝服務的,還入了美籍,結果回來卻成了座上客?所以,一個人的一生有幸、有不幸,看你選擇哪條路了。如果李振穆當年不參加革命,就學他的習,只念他的物理、走白專道路,念完了書出國,也不回來,我想他也會是知名的科學家了。而且應該混的不錯,假如又是美籍學者,回來也被待如上賓,這樣倒挺好。可是他選擇了革命的道路,結果淪為階下囚,成了黑幫上去挨斗,……,人間似乎有點太不公平了。
[1] 此系誤傳,蔣孝先實為族孫。
第三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2008年)
華語圖書傳媒大獎(2006年度歷史傳記)
葛兆光作序、謝泳、蘇小和等書評推薦
“對我來說,平生讀書最美好的歲月只有兩度,一次是從初二到高一這三年,另一次就是西南聯大的七年……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六年,我在西南聯大度過了整整七年,讀過四個系,現在回想起來,那是我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
——何兆武
當我們隨著這些親歷歷史的長者進入細節,歷史便好像變得陌生起來,仿佛另有一個我們沒有見過的時代。
——葛兆光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學教授
我以為想要了解那個時代的中國歷史和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都應該看這本書。因為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真實生活體驗。我過去留意過西南聯大的歷史,也讀過相當一部分當時的歷史文獻,我以為何先生的回憶是真實的,特別是它所體現出的精神是真實的。
——謝泳 著名學者
一個博學的同事推薦的,還沒看,但想必非常好,因為我那同事很厲害!
果期長達一個人的時候我的人家都在想什么都沒有
看網上推薦的這本書,這種類型的書還沒怎么接觸過,讀起來很有感覺,不錯的!
包裝不錯,沒有折痕或者變形,物流很快,一天就到了。好評
慕名而來,看看真實的民國。止于49年,不言而喻。
很不錯的一本書,我也喜歡紙質的書,書的內容質量什么的都很好,很值得一看
口述類的經典,讓你了解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
回望真實的歷史細節,彌補冷冰冰的歷史教科書的重大缺失。
意猶未盡,老一輩在西南聯大的學習生活真令人向往
很不錯的一本書,內容不錯,書也不錯。我的女神老師推薦的書就是好啊……
書沒得說,書少時咱用泡沫袋子裝是不是更好些
看其他書推薦的,作者描述了當年求學經歷,有意思
終于等到貨了,非常開心,果斷買了,包裝不錯快遞給力,期待已久的書,感謝當當
很有意思的一本書,之前買了一本,再買一本收藏
何兆武先生的傳記,之前網上評價很高,買來看看,了解一代學者的心路歷程。
我個人蠻喜歡這本書的,對于一個老先生的口述,以前中國的大家,看著十分歡喜。
非常喜歡這類書,又真實又人文,讀起來可以回到那種氛圍中,既看了歷史,又感受到情懷。這個是新的版本。
除了有一點褶皺外都很好 就是比預計時間晚到了一天哦 如果不能做到的話最好就不要承諾了吧
何兆武先生閑來之語,一個人就是一部歷史,窺探近代大家的細微精神
書內容很好,文風樸實平淡,卻娓娓道來,尤其是西南聯大的經歷,很出彩。
上學記的兩個版本都買了,《上班記》非等到何老辭世才能出嗎?天朝的出版制度,威武!!!!!!
何老的書說的至少是真話吧。和《平如美棠》一樣,序言或者后記是個敗筆。能不能別登這些女文青矯揉造作處處是“我”的所謂推薦。它們本身值得擁有。
上學記是值得珍藏的好書,何老先生的求學心里路程,對人生,對幸福的求索理解給人以思考啟迪。
之前買過精裝本的上學記,買這本書是覺得該書好,送給朋友的。
很佩服何先生不為尊者隱的史家精神,讓我們直達內心,直達歷史深處
當當的信譽一如既往的好,書目全,快遞也給力,真是太貼心了。 我可以說是忠實粉絲了,有活動沒活動的都會來當當買書, 當當網做的真是很不錯。期待更多跟大力度的活動。
在西南聯大的七年,是何先生一生中最愜意,最值得懷念的好時光,那個年代大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最好的時光。何先生這樣從民國待過的人是怎么樣挺過了。比正史溫情,普通人,不普通的年月,自己就是歷史歲月。物流快,書質量好,包裝好
彼時上學真的不同于此時上學,所以要好好學學當時是怎么上學的。
口述歷史真是一種溫情的存在,通過何兆武先生的所見所聞所感,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特殊的年代中,特別是關于西南聯大求學的那些篇章,對于生于昆明并從小到聯大舊址過五四、聽歷史的人來說,很有共鳴……
舊社會沒有標準教科書,考試沒有“標準答案”,各個老師教的不一樣,各個學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我覺得這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來講,至少比死盯著一個角度要好得多。“轉益多師是吾師”,學術上獨尊一家,其會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簡單化了。人類的文化也是這樣,什么都絕對化、純粹化總是很危險的。
從昨天開始,我第二次讀這本書。因為聯大,才找來這本書讀。我不想做什么評價。你從中得到的啟示應該是你自己思考的來的。我就說兩點,在本書16頁導讀中,我看的是13年重印版,緊挨著結語有這樣一句“上學記 談到1949年便戛然而止,這讓我覺得遺憾。”在17頁第一行 “我曾經向何先生建議把口述歷史繼續下去,何先生笑而不答。”好一個笑而不答啊。對于一個49之后留在大陸并活到現在的人,他的笑包含了什么。通讀這本書,你一定會有答案。順便一提,何老還有一本書,定稿,貌似礙于一些情況尚不初版。可以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