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史”是首套關于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列口述史叢書,它旨在搶救整理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的歷史資料(口述資料),使鮮活親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尋常百姓的生活,并使其在普及中得以保護和發展。本書為此叢書中的一本,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景泰藍制作技藝傳承人米振雄親自口述,涵蓋了景泰藍制作技藝的發展過程、昔日輝煌、傳承脈絡、工藝絕活、制作過程以及隱藏在這些背后的生命體驗、歷史變革。
本叢書歷時三年,耗資百萬,集百人團隊之心血,注重每個細節,是全國首套北京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口述史;本書為叢書一員,是全國首本景泰藍技藝口述史,內容真實,版式文雅新穎,圖片奪目出彩,是業界的良心制作。
米振雄,男,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942年出生于河北省南皮縣,1958年進入琺瑯廠工作。在學徒期間轉益多師,練就了精湛的掐絲技術。為了拓展藝術道路、提升藝術修養,后通過自學和進修等方式學習繪畫和藝術設計,從一名手工藝人成為一名藝術大師。于1993年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7年被授予北京特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9年退休后,并沒有離開景泰藍藝術行業,琺瑯廠為他準備了一間工作室,在這里,他開啟了自己更精深、更自由的藝術新階段。他設計的作品非常豐富,其中以傳統花鳥紋樣為代表。他的許多作品都獲得過的大獎,代表作《巨雄瓶》陳列于中南海紫光閣,并獲得北京首屆工藝美術展特別金獎。他對于景泰藍制作各個流程都有非常深入的把握,還在藝術創新與工藝改進的道路上不斷摸索,他恢復了失傳已久的鏨胎琺瑯工藝,并制作了鏨胎填色琺瑯作品《七星寶刀》,還研究出“原生態”藝術作品,甚至與鐘連盛等大師合作將景泰藍藝術引入室內外裝飾領域,制作出大型噴水池——《聚寶盆》。
6.我所知道的景泰藍
景泰藍真正的名字叫做銅胎掐絲琺瑯。在琺瑯器里面,銅胎掐絲琺瑯特別能體現手工藝的藝術高度,它比畫琺瑯的歷史要更久遠。畫琺瑯是在郎世寧的時候才傳到中國的,是用釉料直接畫圖案,看起來幾乎和陶瓷是一樣的。畫琺瑯歷史比較短,故宮博物院里還有當時歐洲進貢來的畫琺瑯。不過到現在,真正的畫琺瑯比掐絲琺瑯還貴,因為畫琺瑯技術在北京已經失傳了。咱們故宮博物院里有元代的景泰藍,據說歐洲的博物館里還有比這更早的作品。我一直認為這個東西是中國的,元朝的忽必烈把中國的版圖推向歐洲的時候,把那兒會手藝的都帶回了北京,景泰藍應該就是這樣傳到中國的。
當然關于景泰藍的起源,有各種各樣的觀點。有的人說是咱們中國的,也有的人講是外來的。我這里還聽說過一個故事:
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有一回故宮里面來了人,他帶了一個小爐,那小爐曾經被摔在地上,把藍都摔崩了,故宮的人就上這廠子來修理來了。修理時那人就跟我們聊起來了,就說到了景泰藍的來歷。那人說這個小爐怎么就掉在地下摔壞了呢,這個里頭有一段故事:據說是慈禧太后特別喜歡這個小爐,就放在自己的小桌上。有24小時李蓮英拿來一件郎世寧畫的西洋畫琺瑯,是一個小懷表,老佛爺看了以后非常喜歡,連連點頭說:“這個好,這個不錯。”并且還說,“它和我們景泰藍相比色彩要更漂亮。”洋人畫的那個東西確實是非常漂亮的,但是沒有咱們景泰藍顏色厚重,因為它是畫上去的,比較薄。那時李蓮英就說:“洋人的東西秀氣,就是輕薄。”又隨口說,“洋人管咱們的景泰藍叫掐絲琺瑯。”老佛爺聽了說:“我聽說過,這是波斯和西洋人的叫法。”這李蓮英就說了:“老佛爺,有的洋人說咱們的景泰藍是從西方傳過來的,也有的說是鄭和下西洋帶回來的。老佛爺您說,是不是可氣啊?”然后慈禧就有點不高興,說:“洋人看咱們大清的東西什么都好,幾次搶奪我們的財寶還不夠,還要把我們創造的寶貝的根源說成是他們的。他們就是喜歡往自己臉上貼金,景泰藍是咱們老祖宗創造的工藝,怎么就來源于西方呢?你管景泰藍叫掐絲琺瑯,我不反對;但說它來源是西方,我反對。什么叫鄭和帶過來的?鄭和是明朝的人,但我們景泰藍早在元朝就大量制作了。這不是胡說八道嗎?”慈禧這個意思沒錯,確實在故宮里面藏的有元朝時候的景泰藍。那慈禧越說越生氣,一拍桌子,把小爐震落到地上去了,摔壞了。這個小爐就是那么壞的。這掉了藍的小爐,就被拿到我們廠子里幫著修理。就是有過這么一個小故事,說明這景泰藍是咱們中國人自己發明的。
知識鏈接 6.我所知道的景泰藍
采訪手記
時間地點:2013年4月15日,北京市琺瑯廠
受采訪人:米振雄
采訪人:范雯、李昕桐
關于景泰藍的起源,研究者一直有各種說法。可是作為這一行業的傳承人,又會怎樣講述自己的歷史?我一提出這個問題,米大師隨口便講出一個故事來。故事由一只琺瑯小爐引出,借由慈禧之口強調景泰藍是中國自己的東西,這也許是景泰藍從藝者中最為流行的說法。其實,從景泰藍的中國起源說,到其作為皇家藝術的特性,再到建國初期景泰藍對國家的貢獻,米大師談起他深愛的景泰藍,每一句話都透著深深的自豪感。雖然過去工藝美術行業地位低下,雖然那時候學徒很苦,但這樣一種工藝,仍然是所有參與者的驕傲。
大師一直在關注景泰藍的歷史演變。雖然沒有經歷過民國時期,卻能向我們講述當時的景泰藍生產情況,作坊、師徒關系、藝人生活狀況,這里面都有他思考的問題,比如景泰藍到底適不適合大工廠生產,比如傳統師徒關系的優勢與缺陷。雖然平時很少提起,但米大師所關注的并不僅僅是產品的設計與制作,他也在整體上思考著這個行業未來的道路。這或許正是大師之所以為大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