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由作者從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工作以來的學術成果二十余篇論文組成,主要有《非遺十題——我國非遺保護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論“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方式》、《新課題:都市民俗保護》、《春神句芒考》、《重建國家與節日文化——繼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斷想》、《論古村鎮的非物質遺產保護》、《民俗文化是一條滔滔巨流》等,從理論、實踐、立法、保護、傳承、發展等不同方面和角度對中國非物質文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既有對“非遺”理論的歸納,也有具體個案的分析;既顯示了對“非遺”保護和發展的反復思考過程,也將對“非遺”的傳承實踐引向深入。
劉錫誠,男,山東昌樂人。1935年2月生。文學評論家、民間文藝學家、文化學者。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研究員。1957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先后供職于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新華通訊社、中國作家協會。1997年退休。現兼任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民間文化論壇》特約主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小說創作漫評》、《小說與現實》、《作家的愛與知》、《河邊文譚》、《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原始藝術》、《象征——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文壇舊事》、《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實踐》、《走出四合院》、《黃昏的眷戀》等。
1 提升理論在“非遺”保護領域的先導地位(代序
上編
3 “非遺”十題
——我國“非遺”保護若干理論問題的探討
66 對新文化理念的認同
68 “保存”和“保護”并重
——讀“法”心解
71 新世紀新理念:文化作為資源
76 論“非遺”傳承人的保護方式
95 “非遺”保護應向農村傳承人傾斜
99 什么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之我見
103 亞洲應攜手合作保護東方文化傳統
107 民俗文化是一條滔滔巨流
112 論古村鎮的非物質遺產保護
119 遵循規律 適應時代 融入生活
——再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之道
133 重建國學與節日文化
——繼承與弘揚傳統節日斷想
144 “非遺”產業化: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159 探索城鎮化進程中“非遺”保護新途徑
167 對民間文學類“非遺”項目數字化采集的一些理解
180 反思與進言:聚焦“非遺”名錄之民間文學
下編
205 及怪及戲 無侵于儒
——走進巴渝文化
225 民間故事:端午習俗的流傳與變遷
230 春神句芒論考
259 民族文化傳統的基因庫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文藏典》叢書總序
265 新課題:都市民俗保護
270 破解人類文化密碼
274 刻刀下的歷史
——以蔚縣高佃亮剪紙為例
279 堅守適應 重現輝煌
——簡論佛山木版年畫的保護
書挺好,買的超值!
封面漂亮
配套叢書買的參考資料,搭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