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多得的深度了解日本歷史與建筑的文化旅行讀物!日本知名建筑學家強強聯合,日本建筑人必讀《日經建筑》雜志王牌專欄結集,帶你大開眼界,重新發現日本!
精選日本全境60處宮殿、神社、寺廟、城堡、民居、茶室、庭院、公共建筑、車站、工業遺址、洋館、考古聚落等震撼人心的古建筑,遍覽史前、奈良、平安、江戶、明治時期古建筑風華,帶你真正看懂這些木石寫成的史書,體驗前所未有的精彩旅行!
海量照片 暖萌手繪 簡潔精辟又風趣逗比的文章=看熱鬧也看門道,笑著漲姿勢!
實景探訪攝影 多角度手繪圖=提供視角與拍攝建議,兼顧趣味與知性的絕佳旅行導覽!
貼心條列交通信息 地圖 入園信息=更有效率的行前規劃,不一樣的文化之旅,這一本就夠了!
超值收錄:建筑用語關鍵詞圖解特集、日本建筑5000年發展史綜述特集。
隨書贈送:日本5000年建筑史年表、日本全境建筑景點手繪路線圖大拉頁。
再去日本,一定要帶上這本書!為獨特而有意義的旅程無限加分,讓旅行的樂趣無限翻倍!
內外雙封面設計,外紅內白,熱烈又恬靜,愉悅你的眼球;外封雙面印刷,內面展開即是日本5000年建筑史年表,活潑而不失穩重;全書近400頁全彩印刷、鎖線裝訂,觸感柔滑,打造近乎的閱讀體驗,讓你的雙手重新愛上書本!
磯達雄
1963年生于埼玉縣。1988年畢業于名古屋大學工學系建筑專業。
1988-1999年,任職于《日經建筑》編輯部。
2000年獨立。2002年起,主持弗里克工作室編輯事務所。
同時任桑澤設計研究所、武藏野美術大學兼職講師。
宮澤洋
1967年生于東京,長于千葉。
1990年畢業于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政治專業,后入職《日經建筑》編輯部。
至今一直供事于建筑行業。
已合著出版《昭和現代派建筑巡禮》《后現代派建筑巡禮》《菊竹清訓巡禮》《我們夢想中的未來都市》等。
東日本
Part1 北海道
建議仔細觀賞 建議瀏覽觀賞
01 ● 五棱郭 函館市/江戶時代末期 五角形的烏托邦
02 ● 手宮機車庫 小樽市/明治18年 形態服務于軌道
03 ● 日本銀行舊小樽支店 小樽市/明治45年 特別保留的“辰野色彩”?
04 ● 舊函館區公會堂 函館市/明治43年 這就是想象中的“洋樓”
05 ● 網走監獄 五翼放射狀平屋舍房 網走市/明治45年 由內向外擴展
Part2 東北
06 ● 三內丸山遺跡 青森市/繩紋時代前期~中期 不要小看繩文時代的建筑能力!
07 ● 大湯環狀列石 秋田縣鹿角市/繩文時代后期 雙子之環
08 ● 中尊寺金色堂 巖手縣平泉町/平安時代后期 邊境線上的佛堂
09 ● 會津榮螺堂(圓通三匝堂) 福島縣會津若松市/江會時代后期 雙重螺旋的并行世界
10 ● 舊濟生館本館(現山形市鄉土館) 山形市/明治11年 革命時代的純粹幾何學
11 ● 斜陽館(原津島家住宅) 青森縣五所川原市/明治40年 “咚咔咚咚”的聲響
Part3 關東
12 ● 圓覺寺舍利殿 神奈川縣鐮倉市/室町時代中期 THIS IS“禪宗樣”
13 ● 笠森寺觀音堂 千葉縣長南町/安土桃山時代 通往現代的“空中”表演
14 ● 日光東照宮 栃木縣日光市/江戶時代前期 動搖的布魯諾陶特
15 ● 三溪園聽秋閣 橫濱市/江戶時代前期 流暢的左右不對稱
16 ● 成田山新勝寺三重塔 千葉縣成田市/江戶時代中期 流露出的奢華感
17 ● 富岡制絲廠 群馬縣富岡市/明治5年 壁與柱的混搭
18 ● 舊巖崎久彌邸 東京都臺東區/明治29年前后 來自紅茶之國的宅男
19 ● 日本銀行本店本館 東京都中央區/明治29年 來自鏡之國的建筑家
20 ● 迎賓館赤坂離宮 東京都港區/明治42年 左右對稱中的近代化
21 ● 東京站丸之內站舍 東京都千代田區/大正3年 堪稱國技的建筑樣式
Part4 中部
22 ● 伊勢神宮 三重縣伊勢市/及時次遷宮是在690年 永遠活在當下
23 ● 安樂寺八角三重塔 長野縣上田市/鐮倉時代后期 呈放射狀的八角形
24 ● 松本城 長野縣松本市/安土桃山時代 看與被看的統
后記1 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
基于周游日本各地著名建筑的構想,身為建筑作家的我與編輯兼插畫家宮澤洋先生一起,在日經BP出版社發行的建筑專業雜志《日經建筑》上開了一個名為“建筑巡禮”的系列連載。迄今為止,以這個連載為基礎已經出了4本書——《現代建筑巡禮 西日本編》《現代建筑巡禮 東日本編》《后現代主義建筑巡禮》和《菊竹清訓巡禮》。
在最早的“現代建筑編”中,我們主要列舉了從戰后復興期到高度經濟成長期這段時期內建成的建筑;在接下來出版的“后現代主義建筑編”中則列舉了之后20年間(1975年-1995年)建成的建筑。因為這一系列都是按照時代來劃分的,再往下講的話,就到現在了。“那么往后該寫些什么呢?”我倆商量的結果,就是回溯過去?!度毡具z產巡禮》就是從這個構想出發,到各地取材訪問之后,匯總而成的成果。
建筑的醍醐味
其實我們的內心也有些忐忑不安。我們都有報道現代建筑的經驗,但一涉及到古代建筑,既不是建筑史專業出身,又缺乏相關知識的兩個人,到底能不能順利完成這個寫作任務呢?
一旦著手采訪,才發現這個過程是如此有趣。我們基本上是按照古代、中世、近世和近代的順序規劃行程的,通過在短時間內欣賞大量的古跡,我們逐漸了解到隨著時代的變遷,日本建筑中有哪些設計發生了變化,又有哪些一直維持著原狀。所謂建筑的醍醐味,就在其中。
不過,本書中提到的不少觀點都與建筑史中經過研究、并被廣泛認可的解釋并不一致。原本在寫作時,我就傾向于提出一些“非主流”的看法。這點還請讀者朋友們注意。
話說回來,通過假說將古代的神社與現代建筑聯系在一起——例如把著名的茶室與代謝派建筑相提并論——難道不是很有意思嗎?借助想象的翅膀,我充分享受到了欣賞建筑的樂趣,所以樂此不疲(當然,一切的想象必然以尊重學術成果為前提)。
寫到這里我不禁回想起20世紀50年代在日本建筑界掀起的一場關于傳統的爭論。圍繞著“現代建筑應該參考彌生時代還是繩文時代”之類的主題,當時著名的建筑師丹下健三和白井晟一展開了交鋒。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反響,正是因為這種超越時代的思考實驗——以過去的建筑為基準評判現代建筑,同時也反過來以現代建筑為根本來考量古代建筑。對于當事人而言,想必是一場非常過癮的頭腦風暴。
可以說,這本書就是繼承了這種有趣的鑒賞方式。如果能與讀者朋友產生共鳴,那就再好不過了。
反復尋訪才能發現的東西
為了完成這本書,我們四處奔波,實地取材,最終合計呈現出了60處建筑。這些建筑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及時種是像法隆寺、東大寺、清水寺和日光東照宮這樣游人如織的著名觀光景點;第二種就是凈土寺凈土堂、如庵、桂離宮這類一般不會出現在熱門旅游線路中,但是得到過建筑大師們高度評價的作品。
及時種類型的建筑,我已經不是頭一次去了。其中有些還是早在修學旅行中就游覽過的景點。上小學的時候去過日光東照宮,讀初中和高中的時候分別去過京都和奈良,把法隆寺、東大寺和清水寺等地轉了個遍。
要說到當時的觀后感,基本上已經沒啥印象了,說不上是好還是差。畢竟也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小孩子也記不了許多。但既然已經“到此一游”,要不是為了寫作本書,很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去第二次。
關于這次“巡禮”的感受,簡而言之,就是每一座建筑都非常“耐看”。積累至今的現代建筑觀感和建筑學以外的知識幫助我發現了這些建筑的優點和特點。
不過這也并不意味著修學旅行沒有任何效果。當時看的時候,肯定會有一些專屬于年輕人的獨特體驗。長大成人之后重游故地,看待建筑的眼光變得不一樣了,也就發現了更多有趣之處。也就是說,個人的教養越深厚,可欣賞的角度就越多元。通過反復尋訪所得到的不同體驗,證明了建筑是能夠見證自身成長的一個對象。
所以我希望閱讀本書的朋友也能夠從第二次、第三次的建筑鑒賞之旅中獲得樂趣,培養這種鑒賞方法也是寫作目的之一。
而尋訪第二種建筑,即專業者會感興趣的那些建筑,對我而言幾乎是全新的旅程。
在取材過程中,初次見面的新鮮感和驚奇感每每令我興奮不已。更別提進入寫作階段后,光是通讀著名建筑師和建筑史家針對各個建筑的高談闊論,就又頗費了一番功夫。對于建筑的不同解讀,也帶有歷史的痕跡。
這些資料是我的寫作基礎,但在行文中我盡量避免重復前人的觀點。
在參觀這類建筑時,可能會遇到需要提前提交申請或者交通不便等種種麻煩,但我可以保障,不虛此行。
那么,趕快出發吧,一起踏上尋訪日本遺產之旅!
2014年11月
磯達雄
后記2 品位提升的表現與網絡時代的新樂趣
在前往奈良或者京都進行修學旅行之前,老師們經常會提醒大家:“站在這些建筑面前要好好看!好好感受!”不過在筆者(宮澤洋)看來,這樣的建議沒什么用場。在還是少年時,不管去參觀哪個歷史遺產,除了“這玩意兒好古老”之外,并不會產生什么別的想法。
我的搭檔磯達雄先生在前面提到過,長大成人之后再次重游故地,獲得的體驗與兒時大不相同。從頭到尾都在感慨“好厲害”“原來如此”“呦呦呦”……難道只是因為上了歲數,所以感受不同嗎?我覺得并非如此。說得好聽點,這叫“品位提升了”。
因為是分內的工作,所以在出發之前,我們都會做好功課。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腦海里就會形成一個大概的印象,然后再去實地考察。自然,肯定會有與想象一致的地方,但超乎想象的部分還是居多。這就是引發感慨的原因。如果有人沒調查過就能大發議論,我想要不是審美層次特別高,就是胸中自有丘壑。
回到東京后,就開始著手查證那些令我好奇的地方。一旦找到答案,就自嗨不已——“原來是這么回事!”
近年來,我總是聽到關于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不愛旅游的傳聞。隨著網絡的普及,只消動動手就能獲得國內外的信息,用不著親自去跑就能身臨其境——我也不是不能理解這種想法。
雖說如此,但只有在真真切切地看到實物時,才能體會到那些聲名遠揚的歷史遺產到底妙在何處。在去往現場的路途中,就如同進入到了歷史劇中一般。當建筑最終出現在眼前時,它的大小、手感、味道、光線、濕度等感受就撲面而來,這種“預想之外的體驗”,單憑網絡上獲取的那些信息是體會不到的。
本書中所列舉的30處東日本歷史建筑,是筆者從眾多的歷史遺產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所依據的標準就是“不去一趟就感受不到它的好”。
這篇文章看起來像是在批評網絡,其實這并非我的本意。網絡所提供的信息正是用來證明那些“預想之外的體驗”。如果身處在一個沒有網絡的時代,我們兩個人連參考文獻都查不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下就是一個連外行也能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欣賞歷史遺產的好時候。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通過本書了解到旅行中別樣的樂趣。
下面所列的日本遺產,就是最令我激動的十處建筑。姑且以此來代替采訪后記吧。
希望有更多讀者能夠通過本書獲得不一樣的歷史遺產鑒賞體驗和樂趣。
大吃一驚 日本遺產BEST5(東日本篇)
1. 會津榮螺堂(福島縣會津若松市)
雙重螺旋結構,上下并不相交——雖說在去之前就了解到了這些特點,但置身之中時,還是倍感驚艷。特別是地面的曲度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東日本09篇中印有榮螺堂的照片,不過光憑這個恐怕并不能體會到那種扭曲的空間。僅用木材就能做出來三次元的曲面,真是令人難以置信。而且經過200多年的風吹雨打,現在仍可以招待游客,實在了不起。
2. 岡太神社 大瀧神社(福井縣越前市)
在某本雜志的日本建筑特輯中我看到了一張照片,拍的是一間帶有彎曲屋頂的神社。“這到底是個啥?”帶著疑問,我千里迢迢跑到福井,沒想到實物看起來更加“波濤起伏”。我去的時候雨剛停,就在那個屋頂的上面,有神秘的光線透過林間的樹木投射下來。當時我感覺自己面對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個活物。感謝天公作美。
3. 迎賓館赤坂離宮(東京都港區)
這是一座既保持了陽明門(日光東照宮)的設計密度,同時又數百倍大于它的建筑。到底是畫了多少設計圖紙才創造出了赤坂離宮?。【退闶菦]有進到建筑物內部,光是看看正門就能想象得出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希望讀者們能夠體會到當心血之作被明治天皇以“奢侈”為由拒絕入住時,那位在建筑上沒有絲毫懈怠的片山東熊先生的心情。
4. 白川鄉合掌集落(岐阜縣白川村)
合掌造的建筑固然了不起,但舉全町之力進行保護的態度更能打動人心。如同插圖中所體現的那樣,宛如一座“風之谷”。這里沒有那些影響景觀和諧性的路邊商店和彈子房。更不用說大多數房子并不只為展示所用,迄今仍在供人居住。有些被改造成了旅館,我們倆個也因此有幸體驗了一把居住者的感受。
5. 斜陽館(青森縣五所川原市)
我以前雖然讀過太宰治的作品,但總覺得跟自己沒什么關系,這座房子也不過就是他住過的地方而已。但進去游覽之后,卻獲得了沖擊性的體驗。最能感染我的就是走廊。原本充滿西洋風情的走廊在一截拱門之后就陡然切換成了實實在在的日本風。不能不說這樣的格局曾對少年時的太宰治產生了精神上的影響。如果你是太宰治的粉絲,那么這里是非去不可的地方。
大吃一驚 日本遺產BEST5(西日本篇)
1. 三佛寺投入堂(鳥取縣三朝町)
從來沒有哪座建筑像它這樣令我如此深刻地感受到“體驗”的重要性。因為想要見到他的真面目,簡直要拼了老命。原本以為連女演員都能上去,過程肯定很輕松——結果卻是大錯特錯。就不說佛堂本身的設計有多么精妙了,光是參拜路線的安排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必須走到才得以見到它的真容。據說正在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那些聯合國的官員們能爬得上去嗎?
2. 桂離宮(京都市西京區)
去參觀之前,我讀過井上章一的書《編造出來的桂離宮神話》,因此也有些懷疑:“是不是真的沒啥可看?”但當實物出現在眼前時,我與布魯諾 陶特產生了共鳴——真是美得讓人熱淚盈眶!除此之外,具有特征的雁行(鋸齒形)排列和父子兩代花費近50年的建筑歷程更讓我感慨萬分。
3. 龍安寺石庭(京都市右京區)
即便是毫無知識儲備就來游覽此地,也能有所收獲。不過,要想獲得更多觀賞體驗,我建議好先逛逛幾處京都附近有名的枯山水庭園,再過來也不遲。漂亮的枯山水有不少,但具抽象性的還是當屬龍安寺石庭。它的特征在于,與其說“能讓人看出什么”,不如說“誘導你開動腦筋,忍不住開始思考點什么”。
4. 吉野里遺跡(佐賀縣吉野里町)
我曾經以為無論哪兒的遺跡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這處遺跡里的復原建筑讓我改變了看法——即便是從現代的眼光來看也很有型??!因為它太美了,我忍不住想吐槽:與其說是復原,不如說是負責這項工程的“棟梁”田中文男先生的創造吧!他希望人們能從思維定式中跳脫出來,啟發大家在古代史研究中注入新的想象。
5. 平等院鳳凰堂(京都府宇治市)
人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鳳凰堂的圖形。沒錯,這就是10日元硬幣上面所鐫刻的細長建筑。說來慚愧,見到實物之后,我才知道它采用的居然是樁基樣式。細長的柱子支撐著細長的建筑物,強調出一種“漂浮感”。建筑正面還有一片水池,倒影清晰可見。原來它是如此的輕盈和有趣!在某種意義上說,可能這是日本最容易被人誤解的建筑。
2014年11月
宮澤洋
美觀戰勝了重量和地心引力,它和權力意志都力圖在建筑物中表現自己,建筑學是一種力量修辭學。
——尼采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
——歌德
偉大的建筑不僅能實現與展示它的目的,還能重新定義理想。
——約翰 奧姆斯比 西蒙茲
人、藝術家、個人在這些大建筑物上并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而人類的智慧卻在那里凝聚,集中起來。時間就是建筑師,而人民就是泥瓦匠。
——維克多 雨果
或許在我們的生活成問題的時候我們才容易接受美的事物。我們消沉的時刻反而為建筑和藝術提供了的入口,因為正是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對理想品質的渴望才為強烈。
——阿蘭 德波頓
好書,因為活動偶然發現,看了內容之后發現異常的好,既對旅游有幫助 ,也從專業的角度講了日本的建筑,值得收藏
慢慢讀,發現建筑之美,在他人之處,發現祖宗的璀璨
本以為是介召曰本生活住宅方面的建筑,結果不是,大多介召些廟宇,佛塔,寺院,神社的建筑。先留著吧。
介紹了很多日本微小建筑,能感覺到日本對細節的深挖,一方面覺得小煩人一方面覺得很敬佩。
想了解日本建筑,很好的一本書。內容比較枯燥。但是有料
如果你喜歡歷史,喜歡建筑,喜歡手繪,一定看看這本書,入手絕對物超所值,推薦
照片美,手繪圖也很漂亮。文字活潑,每處的介紹都突出重點和亮點。日本人的注重細節在書里有很好體現。精致小巧的一本書,值得收藏
貼心條列交通信息 地圖 入園信息=更有效率的行前規劃,不一樣的文化之旅,這一本就夠了!
是因為去了日本,回來還意猶未盡,這本書手繪居多,圖片偏少。但文字描述細致入微,值得一看]
這本書,唉,沒有多大吸引力,除非你是建筑迷,后悔入了,因為沒看幾頁就沒興趣看下去了
很喜歡 從裝幀到內容細節也體現了日本人的細節很好
日本現存的古建筑,文化底蘊來自中國,只是比中國保存得更為完整一些,可以透過其了解更多中國古代的建筑風格
本來是想去日本買的,多了解了解文化,但是現在還去不了...
內容都是一些手繪,如果你想去日本旅游且屬于文藝范的人的話可以買,但是這個價格真的貴,并且書對于一般人沒用
關注日本的各類建筑,可以給旅行增加不少趣味
還沒去過日本,限于出行的安排,以及兩國之間的淵源,還是買書了解這個迷之過度方為上策,像人家說的,要了解古代的大唐就要看日本,是對的。
書的排版和繪圖都很棒,附贈的地圖列出了空間分布,而文字作者從歷史時間軸的角度來講解建筑,我一個門外漢看起來還是吃力的,看完之后才發現書后面有些簡單備注,早發現就好了,等我補完日本史再來看一遍吧~旅游類的書總能讓人感慨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見過經歷過,再去看這些歷史典故,建筑原理或許會更加印象深刻。
很多日本的建筑 正要去旅行看起來很方便 講解很詳細又很多照片很多手繪也很多
美侖美奐的一本書,對日本建筑、旅游感興趣的不容錯過,一年內已印五次,惜乎定價過高了。
為了了解日本文化買的,前面幾頁是彩色照片,之后就是手繪和介紹~我以為會有很多照片……性價比還是挺高的,200減80的時候買的
全彩印刷,日式輕松講解+大量插畫風格,有時候比真實照片更形象,非常喜歡。雖然某些景點真的因為地點偏遠,連自由行都挺有困難,但確實非常有特色。真希望日后也有一本能介紹中國的。
之前在書店看過,覺得比較貴,沒買,后來看到當當折扣不錯就買了,整個書以時間為順序分類,圖片精美,又附卡通講解,比較能讓人看得進去,開卷有宜,這么說也不為過吧
書籍詳細介紹了日本知名的建筑的細節,紙張厚,圖片是手繪的,如果能帶上相機拍攝的彩圖就好了。
對于喜歡日本建筑的攝影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很好的幫我確定了拍攝目標,以后就按順序一個個的將這些美麗的建筑留存在相機中、硬盤里吧!
很好很好,很喜歡日本的建筑,這本書很詳細,我們建筑老師去過日本,這本書上的很多地方他都親眼見過,羨慕啊!
一本不錯的書,所選建筑很有代表性。粗略地看了一下,感覺要比《日本建筑解剖書》好。去日本旅游時帶上它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
之前看到過日版的,被封面美到了,伏見稻荷神社的千本鳥居啊……內容樸實而且有趣,雖然看過不少旅游攻略和景點人文歷史簡介,對不少景點有個大概的了解,但是兩位作者親身探訪后從側面,或者個人留意到的細節再娓娓道來,的確有令人重新發現的感覺。插畫、文字以及編排都非常用心。
這部書對我們在常規旅游日本的同時換個角度看日本,雖然還沒有去過日本,但可以留著以后去尋覓,完全可以按圖書()索驥做一次個性游、自由行,很有參考價值。
非常有趣又專業的書本。作者畫工細膩活潑,并且從現代建筑專業的角度來詮釋對照,不僅得知古建筑的美,也同時了解與現代建筑的關系
除了價格太貴其他都很好。手繪跟圖片相結合,對學建筑的來說實在是本好書。對外行來說也能看個熱鬧,以后去日本旅行也可以裝big。喜歡日本文化和學建筑的可以入手
看完后會對日本比較有代表性或者特色的建筑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雖然不可能每個建筑都講得很深入(那就不可能是這種厚度的書了),但看著絕不深澀難懂,對于想初步了解日本建筑的朋友來說,是本不錯的書。
以海量照片與精致手繪體現建筑細節,以幽默精辟的文章深度解析建筑背后的政治歷史背景、建筑本身的設計意圖與文化意味,帶讀者全面欣賞日本建筑細致之美、深入淺出地認識日本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