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雖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如今依然有用。內省是了解自我的途徑嗎?我們費盡心力,究竟想發現什么?正如現代心理學重新定義的那樣,在頗具啟發性的潛意識之旅中,提摩西 威爾遜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由判斷、感覺和動機構成的潛藏的內心世界。
我們為何不了解自己——我們的潛能、感覺或動機?因為我們建構了一個脫離適應性潛意識的、似是而非的自我敘事。威爾遜指出,如果我們想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感覺如何,可以關注一下我們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
我們的幻覺就是,相信自己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個人。
——瑞士哲學家亨利?弗里德里克?阿米爾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可能只有一次生命,與其浪費時間懷念過去和幻想未來,不如現在就開始追尋內心的真實自我,成就惟一的自己。
-------------------------------------------------------------
入選《紐約時報》“2002年度思想性的100本圖書”,為當今心理學界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哈佛大學出版社受熱捧的心理學著作,長期盤踞亞馬遜心理學圖書暢銷排行榜榜首。
社會心理學大師提摩西?威爾遜繼經典暢銷書《社會心理學》之后的作品。
作為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受學生歡迎的心理學教授,威爾遜的研究領域包括潛意識心理、內省、情緒預測以及幸福等,他在本書中不但創造地提出“適應性潛意識”這一概念,還給讀者提供了諸如內省、自我觀察等許多實用的方法來認識自我。不管是心理學的業余愛好者還是心理學專業的讀者,閱讀本書,都能從中發現一個以前從未了解的自己。
-----------------------------------------------------
為什么我們會對初次遇見的人怦然心動,卻說不出所以然?
為什么我們總是喜歡為未完成的事情找借口,而不是直接說出真相?
為什么我們歷經辛苦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時,卻不如原來設想的那樣幸福?而失去生命中寶貴的人或物時,也沒有想象中那樣痛苦,反而恢復得如此之快?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是誰嗎?
我們真的明白該如何度過一生嗎?
我們為何不了解自己——我們的潛能、感覺或動機?
只要遵循社會心理學大師提摩西?威爾遜教給我們的方法,保持清醒的內省和洞察,多關注我們正在做什么以及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不難了解自我判斷、感覺及動機的真實原因,從而更有效地開發內在潛能,重新發現生命的意義,活出美好、真實的自己
提摩西 威爾遜(Timothy D.Wilson),世界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大師和暢銷書作家,同時也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潛意識心理、內省、情緒預測以及幸福等,他參與主編的《社會心理學》教材,是該領域最暢銷的心理學經典著作之一。2001年,他榮獲高校杰出教學獎(Outstanding Teaching Award);2009年,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聘用;2010年,榮獲弗吉尼亞大學杰出科學家獎(Distinguished Scientist Award)。
目錄
及時章沒有被說出的秘密
試問,世間還有什么能比心底之事更重要、更難破解?有些人很幸運,他們清楚地知道自己內心的渴望,但他們又很不幸,不知如何實現它。雖然未實現愿望,但這些人至少知道他們想要什么,比如,期待孩子的忠誠、情人的擁抱或者內心的平靜。而比較悲慘的命運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內心的真正渴望是什么,以至于經常盲目地做出選擇,陷入糾結與痛苦之中。那么,人為什么不能很好地了解自我——他們的感覺、目標和能力呢?
及時節 適應性潛意識:高效心靈的必備武器
第二節 無意識自我蘊藏的巨大潛能
第三節 未經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第二章做一個高適應性的人
當馬路上有一輛卡車向我們迎面駛來時,我們立刻就能判斷出“那很危險”,會毫不猶豫地奮力跑開,根本不會先去想卡車為什么會這樣。但失去潛意識的笛先生沒有經歷過這種突發狀況,不知道該怎么辦。同樣,當我們初次見到某個人時,會迅速設想一下他是怎樣一個人,然后根據經驗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這在幾秒鐘內就能完成。所有這些行為,都是高效適應性潛意識的功勞,假如失去了這種適應性,我們的人生將不堪設想。
及時節 無法正常起床的“笛先生”
第二節 你所不知道的潛意識
第三節 影響人們行為的潛在力量
第四節 人們為什么總是自我感覺良好
第五節 凡有所得,必有所失
第三章誰在掌控
我們似乎總感覺意識在控制著自己的行為,所以你可能會問:為何會這樣?通常,我們每產生一個想法,就會緊跟一個行動,并認為是想法催生了行動。事實上,這個潛意識動機,可能已經產生了意識的思想和行動。例如,我決定從沙發上站起來去吃點東西,似乎是一個意識的行為,因為在我站起來之前會意識到:“如果現在有一碗草莓味的麥片該多好。”然而,很可能是我潛意識內產生了吃東西的欲望,才使我想到麥片并走進廚房的。既然如此,那真正的掌控者又是誰呢?
及時節 我們到底是什么樣子的
第二節 先行動,再思維
第三節潛意識是精明的還是呆板的
第四章認識你自己
在蕭伯納的劇作《賣花女》中,亨利希金斯成功地將粗鄙的賣花女伊萊莎改造成一位優雅的淑女——然而,對他自身可憎的人格,卻未做出任何改變。希金斯自視為溫文爾雅、正直開明、有內涵的英國紳士,他的一切舉動都會受人尊敬,但他從未發現,他也有粗暴、歧視女性、控制欲很強、過分挑剔的一面。所以,當管家皮爾斯太太對他口出惡言,用他的睡袍當餐巾使用,并把滿滿一鍋粥打翻在干凈的桌布上時,希金斯大為不解。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自以為很了解自己,其實未必如此。
及時節 何為真實的自我
第二節 為什么我們很難了解自己
第三節 不的自我界定
第四節 自我究竟源于何處
第五節 積極的自我與消極的自我
第五章我們為何如此反應
我們或許很難發現,人格中那些根深蒂固的方面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但卻很容易知道,我們生約翰的氣是因為他爽約,我們難過是因為祖母生病,我們感到惡心是因為吃了一整碗的蛤蜊。很顯然,我們善于發現即時情境如何影響我們;否則,在下次聚餐時,還是不能輕易地認出蛤蜊。但有時候,我們可能不太清楚自己感覺和信念的根源。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加扎尼加和勒杜的直覺是正確的,即我們的自我意識通常不知道自己反應的原因,所以不得不去虛構原因。
及時節 了解生活的奧妙
第二節 有趣的連褲襪和真空吸塵器實驗
第三節 人們為何不清楚自己行為的原因
第四節 自我有時是一種幻覺
第六章了解自己的感覺
山姆注意到他的妻子在晚會上和一個非常有魅力的男人聊天。那位男士邀請他的妻子一起跳舞,她欣然應允。在回家的路上,山姆一言不發,當妻子問他是否有什么地方不對勁時,他誠懇地回答:“沒有,我只是感覺累了。”即使其他人看到他的行為會認為他在說謊,山姆依然確信自己沒有嫉妒。第二天他意識到,當妻子注意其他男人的時候,他真切地感到了威脅。我們經常質疑人們對自己感覺的陳述,上述事例恰好強調了質疑的另一種方式:人們往往在事后意識到自己先前的感覺是錯誤的。
及時節 我們的感覺并不總是對的
第二節 我們為何不明白自己的感覺
第七章了解自己如何感覺
在自我認知中,情感預測占有重要的地位。像擇偶、擇業、是否生子、是否購買貓王模仿秀的服裝等,這些決定或大或小,但在做決定之前都需要預測這些事件將會給人們帶來多大程度的滿足感和愉悅感。就像我們對一個當前事件產生的情緒反應不僅有特定的意義,而且通常會進入意識之中,因此,對未來事件的情緒反應可能是實現自我認知的重要形式。大多數人都明白,相對于疼痛、貧窮、不幸的婚姻而言,健康、富有和幸福的婚姻使我們更快樂。如果我們對好壞都一無所知,那么我們很難在世界上立足。
及時節 瞬息萬變的情緒
第二節 發現生命的意義
第三節 從創傷中快速恢復
第八章撰寫屬于自己的傳記
我喜歡將內省比喻為個人敘事,即與傳記作者一樣,建構關于他們生活的故事。我們將觀察到的(我們意識內的思想、感覺、記憶、自我行為以及他人對我們的反應)變成故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還要抓取至少一個我們觀察不到的部分(我們潛意識的人格特質、目標和感覺)來填充這個故事。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件痛苦之極的事時,比如痛失愛人,在內心不斷回憶并重組我們和愛人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有助于我們減輕痛苦,改善糟糕的自我狀態,從而更快地回歸到日常生活中來。
及時節 人們是如何看待自我的
第二節 日常生活中的內省
第三節 通過內省找回自我
第九章從外部審視自我
我的朋友麥克堅稱自己很害羞,這令所有認識他的人都感到吃驚。他看起來很容易相處,因此他總有很多朋友。外出旅行時,他總能輕松地和其他旅客搭訕。他的故事講得很棒,聚會時總喜歡給人們講他童年在新澤西的故事。顯然,麥克擁有超強的人際交往能力,但他為什么會認為自己很害羞呢?原來,麥克小時候是一個非常內向的孩子,雖然長大后變得異常外向,但他卻沒有放棄對自我的“內向”界定。如果他能參考朋友們的意見審視自己,他將會發現,自己其實一點也不害羞。
及時節 學習心理學,了解自我
第二節 借助他人來了解自我
第十章開發潛能和改變自我
作家瑪西亞繆勒一直對自己很不滿意,后來,她通過模仿自己創作的小說中的女主角徹底改變了自我。她說:“她比我高、苗條,還比我勇敢。她四處游歷,不顧安危;不管是誰,有問題就問。而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在恰當時機,只要一撥電話,我就會變得異常緊張。,我雖然沒能長得更高,但是我成功瘦身,也變得更加勇敢和自信。在我以后的小說創作中,我更愿意積極探索未知的世界,不管安全與否;也敢于發問,不管對象是誰。最終,我宣告了自己的獨立!”
及時節 觀察行為,了解自我
第二節 行善方能成善
第三節 學會判斷自我認知的對與錯
提摩西 威爾遜的書采用一種易于理解的風格,涉及了心理學的多元領域,引用了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引人入勝的事例,提出了一種根本觀點: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幾乎不能真正理解我們如何工作,或者我們為何會做出一些甚至是常見的事情。這是一部新穎的、令人激動的作品——讀起來還如此生動有趣!
——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 巴奇
提摩西 威爾遜解決了心理學界的一個核心問題:我們可以真實了解自己嗎?威爾遜利用自己多年的潛心研究,引導讀者進入一段奇妙的心理之旅,沿途還順帶領略了人類學、醫學和哲學的風采。《熟悉的陌生人》是一本具有深度和廣度的作品,足以激起每個人對意識、自我認知以及人之為人的本質的興趣。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 彭內貝克
很不錯的樣子,看起來很有趣,娃娃很喜歡,學習上也用得著,希望能獲得更多知識,覺得值得。
故事很吸引人,通過一些的故事講述了很多人生道理,卻又用愛情的線索折射了人生的哲理,更多的還是體現了很多生活和人生的態度與哲理.這個還是表象更重要的是要我解開了很多身邊迷茫的疑惑,心中有了答案,似乎很多東西可以理解了也就豁然開朗了. 喜歡方威的膽魄和勇氣與不屈服,更喜歡他的聰明與癡情和永不放棄的精神,喜歡周銳的大將風范,領導才華和超強的責任感,已及成熟聰慧的頭腦,喜歡林佳玲的聰明,公正,魅力;也欣賞駱伽的能力,成熟與老道,更欣賞黃靜的駕御能力,雖然對她的描寫很少,但是卻把她的可愛已經照若展示. 作者如果不是銷售出身的話可能很多東西都不會有那么深…
發現自己、了解自己、成為自己的知己,我很喜歡,值得大家看看!
還沒讀完,但是感覺還不錯哦,專業又不乏輕松樂趣~認識自己的潛意識~
翻譯太爛了,標題還蠻吸引人,內容里的語句翻譯的不通順!
書還可以,但花1元附加的當當禮品卡很坑爹,一張小紙片,印字還很模糊。
不是普通的書呢 稍顯高冷 沒那么重的商業氣息
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本書不錯,解釋了一些心理現象。有助于深度剖析自己,解決一些平時遇到的困擾。
本套書非常好!精裝書,我有所值。就是包裝太過簡單易受損!
我這心理學白癡水平看著挺不錯。不要想著肯定和答案。心理學只有更多得問題
內容新穎,體現作者思維活躍性,在樂中汲取知識,不錯
對自己的了解很少,操別人的心不少,好好讀讀本書,也許你就會多關注自己。
書的質量不錯,發貨很快,稍微看了下,作者說得確實有理有據,也有很多生動的例子,比如金錢未必意味著幸福,中彩票未必快樂等,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相對應的有著放下的困惑和不解,希望能幫到自己活的更有定性,不再事后后知后覺的懊悔。
書的內容非常引人入勝,從潛意識的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值得一讀!
近來買了好幾本“認知”的書,才發現這里又是一個江湖。
我們每個人貌似一生都在向外探索一切,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博學強識,但惟獨對自己的內在了解甚少,自己的肉體與心靈似乎是分開的,當我們真正靜下來審視自己,看待自己時,覺得是在面對一個熟悉的陌生人,有著相同的容貌和習慣,但總覺得很模糊,看不清。。。很羨慕那些自我認同,自我認知自我接納做得好的人,我覺得當人達到那種內外合一的狀態后,幸福就觸手可及了。
感觸還是有,但是似乎是翻印本總感覺有點不太達意,里面大量的借用研究成果,但是感覺還是缺點什么,不知何故。
雖然沒有看完,但是對于初入心理學的人來說,很適合,不晦澀難懂。適應性潛意識
人生就是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嘛,認識自己這一命題什么時候都不會過時。
最近對書名中有認知兩個字的書很有興趣,通過了解自我能夠修正對這個世界的感官。
最熟悉的陌生人是誰?你想過嗎?其實就是你沒認識的那個你自己!好好讀書吧!
尋找自我與自我開發是一條漫長的路,我會保持好奇心豐富自我終身學習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秒。
剛開始看,前面提到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與適應性潛意識理論之間的分歧,對這部分的內容不是很懂,需要多學習。
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一場自我認知和潛能的發現之旅
認識自我是一個有趣的過程,去發現自己的潛能
實現自我認知,發掘自我潛能。老師推薦的書,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