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個個如雷貫耳,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他們的治校理念、辦學實踐與個人風范是今日諸多校長難以企及的,故對其進行歸納整理,以期對當今大學校長提供借鑒與思考,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1.執掌中國教育界之牛耳,開一代之風氣,引領時代之潮流!民國史愛好者決對不能錯過的一部作品!
2.本書將再現民國老校長們倡導通才教育的遠見卓識;當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突出,讀本書可以知道民國校長們是如何看待學生學習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能的關系;民國社會動蕩、戰爭頻仍、學潮四起,本書將為你講述民國校長在學生運動中如何舍己護犢的故事。
作者簡介:
布衣
中國互優網主編、著名草根圖書策劃人,打造很多暢銷類精品圖書。
及時章 蔡元培:崇尚自由,樹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新風 蔡元培談大學精神:
“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無論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運命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展……”
“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諸君須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入法學者,非為做官;入商科者,非為致富”
來到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在蒼松翠柏之間,矗立了一尊半身銅像,他就是我們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北大校長蔡元培。正是這位博大胸懷、思想,給北大帶來盎然生機,讓北大成為令世界矚目的校長,用自身的勇氣與魅力啟蒙、注視著北大的發展。
翻開北京大學的歷史光輝史冊,或許很難找出一位能與蔡元培相提并論且關系密切的人物了。甚至可以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北大。北大與蔡元培好像是一個結合的整體。也正因為如此,后人才會對這位”北大楷模、學界泰斗”的老校長蔡元培投以崇敬的目光。正如他所崇尚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一樣,他的精神,他的個人魅力深深影響著后人,是個讓人肅然起敬的傳奇人物!
1.“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1916年9月1日,在法國潛心工作和求學的蔡元培收到一封電報。電報出于當時教育部總長范源濂之手。范源濂在電報中稱,國家形勢已趨于平緩,但教育卻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希望蔡元培盡快回國,出任北大校長一職,為國家教育事業盡一份力。蔡元培明顯能感覺到范源濂在電報中的誠懇,但看完電報的他,心潮起伏,思緒難以平靜。
蔡元培雖然是清翰林出身,但很早之前便成為忠誠的革命黨人,走上了教育救國、民主革命的道路。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蔡元培,為了將中西文化融合在一起,通才碩學,以便以教育救國,來到法國留學。在法國留學期間,他和吳玉章等人發起了專門為有志青年勤工儉學創造必備條件的勤工儉學會以及華法教育會。在當時,很多留法中國青年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一些人開始接受到馬克思主義教育,并得到快速成長,其中一些人也成為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的共產黨員。留法勤工儉學會在蔡元培的精心創辦下得到了快速發展。但他本人并不滿意。在他看來,在法國經營的教育事業雖然進行得有聲有色,但畢竟是在國外,沒有在國內那樣切實。現在機會到來了,不得人心的袁世凱倒臺了,新的希望和轉機正在共和國大地上冉冉升起。雖然北京大學在當時的口碑和名望并不好,但它作為所國立大學的事實不能改變,同時還是由中央政府組建,在全國教育系統中具有特色意義的高等學府。蔡元培敏銳地意識到,北京大學或許是自己施展抱負的基地。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他打算回國接受范源濂的邀請,出任北大校長一職。正是他的這個舉動,影響著北大的發展,甚至讓中國教育事業也出現轉機。
10月2日,蔡元培和吳玉章登上了回國的輪渡,11月8日到達上海。當得知蔡元培即將要出任北大校長的事情上,他的友人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很多人建議他不要涉足于北京大學這個是非之地,稍有不慎或許會讓自己的名聲掃地。但熟知蔡元培性格的孫中山卻建議他去北大任職,因為在傳播新思想、支持全國性教育事業上,和其他人相比,蔡元培略高一籌。最終,蔡元培在孫中山的寄望和囑托下決定來北大任職。12月22日,蔡元培抱著堅定的決心,踏上了赴京就任北大校長的職務。有意思的是,蔡元培為了表示整頓北大的決心,說出了流傳很久的”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句話。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1917年1月,他到北大就職視事,也從此開始了一生中最為重要且備受矚目的輝煌時代。
與北大前任校長不同的是,蔡元培是個既有民主作風又有創新精神的校長,從他踏入北大校門的及時刻起,就注定他是個能給北大注入鮮活生機的校長。到校的及時天,校工們便整齊地站在大門口面帶微笑地向這位新校長行禮。他改變了前任校長高傲自大、目中無人的慣例,向和他行禮的校工脫帽回禮。此后,也經常可以看到他彬彬有禮地向校工還禮的情景。這一件事讓學校所有人都對蔡元培肅然起敬。他的這個舉動猶如一股勁風一樣將封建積習吹得一干二凈。同時也說明北大正吹來一股平等、民主的和煦春風。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舉動的開學典禮上發表了激蕩人心的演說。他針對當時北大在學風上存在的不良風氣,提出”拍定宗旨”、”砥礪德行”、”敬愛師友”三項要求,提出并闡明的大學的性質,即:成為研究高深學問的發源地。還指出,大學里的學子最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專心術業,而不是謀求官職。突出強調學生就應該把求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當他演說完后,臺下的師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方向。
在蔡元培出任校長沒多久,便舉辦了一次奮發人心的校慶活動。校慶20周年的紀念歌詞中,北大師生將蔡元培意欲為春風和春雷,也就是象征生命與希望。這反映出北大師生對蔡元培的熱切期盼。
教育界文化泰斗,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值得一讀!發貨快,包裝好!
還沒看,可是書的質量沒預期的好,輕飄飄的,勝在便宜
不錯的通俗讀物,有利于了解民國的教育,了解民國的牛人,了解那個時代的風骨。
中國的大學就是那個時期開始的 可以從中學到很多 也能反思現在的教育
民國 造就了眾多的有格調 有格局 有態度 有知識的人!!!欣賞!!!
非常喜歡,講的很不錯,容易讓人一讀就停不下來了,讀完之后了解了很多。
現在教育缺少的就是民國名校長們的理念和氣度~~~
透過敘述等方式闡述了諸位任務與高校的淵源對于教育工作者有一種啟迪更是引領不錯每日一個小故事伴我成長
民國大師,漸漸遠去的大師,一本好書,讓我們走近這些大師
太受感動了,終于感覺到民國時期之所以人才濟濟是因為有一群偉大的人在辛苦的付出,為了中華民族學術的發展,傳承,點贊。
民國時候校長為人師表值得后人尊敬,買來仔細了解一下
很喜歡的書,喜歡這樣的校長,可惜現在沒機會再見。
真心覺得書的內容不錯,感謝這些大師大教育家為中國的教育作出的貢獻。
當了老師,才知不易。自己不足的地方還有很多,希望能和前輩多多學習。當然,學一學“大學之道”。
一本介紹民國校長的書,詳實報道了每個人的功績!
不錯還沒開始看看看那時候的校長跟現在的有什么區別
他們是教育界的泰山北斗,培養了無數學者和大師他們力圖通過發展教育振興國家,實現民族復興他們為我國學術界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之前看過楊早的《民國了》,其封面與這本書有點像就買了,還沒開始看,但楊早的那本書古文氣息比較重,這本會更白話一點
這本書雖然講的是民國校長,但實際上講的卻是中國近代西化教育的發展史!
書質量很好,這樣的內容應該早點閱讀,會激發想報考名校的欲望,也適合教育工作者借鑒學習。
民國的校長是很遠近聞名的。其對教育的重視,對教育自由的執著,對知識的追求,對學術
時代造英雄,英雄推動時代進步。看大家如何治校育人!
對民國時期有代表性的大學校長逐一進行了細致的介紹,很好。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的書,書中所寫的幾位民國校長都是教育界的泰山北斗,他們是一代大師,大師遠去,再無大師。
書中介紹了民國時候幾個注明大學的校長,他們對各個大學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性格魅力極大,可以當做故事來看看。
好評,介紹了校長治校的方式,有些現在仍然值得學習借鑒。
這本書不建議購買,內容質量太差。我只讀了前兩頁就決定扔了。語句不通、用詞錯誤、標點錯誤,讀起來直感覺累心別扭。真不知道這樣的書怎樣通過三審三校的。
民國風骨來自于哪里?一部分來自于教育戰線的大學校長。一個校長是能夠擔當起大學的靈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