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一個成功又富爭議、顯赫又為危險的矛盾人物,是愈挫愈勇、屢敗屢戰(zhàn)之堅忍典范。本書是曾國藩傳記中的經(jīng)典之作。此書的精彩之處,不僅在于寫透了曾國藩一生的政界傳奇,更寫透了人物行為背后的精神和靈魂,寫透了他的“不做圣賢,便為禽獸”,他的安不忘危、極度自省,他的定力和遠見,他的克制和果斷……
本書成功塑造了一個在血雨腥風的時代,非憑借智力而能脫穎而出、有著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復雜形象。
唐浩明
湖南衡陽人,1946年出生,文學碩士、編審,長期致力于近代文獻的整理出版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著有經(jīng)典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楊度》《張之洞》,其中《曾國藩》于1999年被《亞洲周刊》評為20世紀華文小說百強之一,2003年獲得首屆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另著有《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奏折》等。
藝篁館里,曾國藩縱論天下人物
(《曾國藩 黑雨》第七章)
曾國藩上上下下地梳理著長須,沉思良久,才慢慢地說:“月旦人物,從來非易,身處高位之人,一言可定人終生,故對這類話尤須謹慎。我向來不輕易議論別人,即因為此。今日晤談,非比尋常,有些話再不說,恐日后永無機會了。不過,我也只是隨便說說,你聽后記在心里就行了,不必把它作為定評,更不要對旁人說起。當今海內(nèi)及時號人物,當屬在西北的左季高。此人雄才大略,用兵打仗,自是及時好手;待人耿直,廉潔自守,亦不失為一良友賢吏。但喜出格恭維,自負偏激,這些毛病害得他往往吃虧,而他自己并不明白。金陵收復后,他不與我通往來,后人也許以為我們兇終隙末。其實我們所爭的在兵略國事,不在私情。我一直認為他是大清開國以來少見之將才。我想,他若平心靜氣地談起我,大概也不會把我說得一無是處。”
李鴻章說:“門生聽楊昌浚說,浙江的餉糈只要晚到幾天,左季高便會火速函催,不管青紅皂白,開口便嚴厲責問:‘你的官是誰給你的?誤了我的大事,我立即參掉你的巡撫!’”
“這就是左季高!”曾國藩笑道,“這話只有他說得出。左宗棠之下當數(shù)彭玉麟。此人極富血性,光明磊落,疾惡如仇,且淡泊名利,重情重義,我常說他是天下一奇男子。他每次都跟我說起要回到他的退省庵去。”
“他曾對我講過,陳廣敷先生有次仔細看了他的骨相,說他前世是南岳一老僧。”李鴻章插話。
“這或許是真的。”曾國藩正色道,“廣敷先生的相是看得很準的。他要回退省庵,我也不再強難他了。今后小事,你也不要再去驚動他。倘若洋人與我有戰(zhàn)事,你用忠義二字一激,我料他哪怕七十、八十歲,也會像老廉頗一樣勇赴前線。”
李鴻章點頭應(yīng)允。
“此外還有郭筠仙。前幾年在粵與寄云鬧得不可開交,衡情衡理,自是筠仙不對。早年在都中,寄云見筠仙之文采,便極欲納交,央我從中紹介。后任湘撫,又屢思延之入幕。比任粵督,廷寄問黃辛農(nóng)能否勝粵撫之任,寄云即疏劾黃及藩司文格,而保郭堪任粵撫,令兄堪任藩司。寄云才具固然不如筠仙,但畢竟有德于筠仙,而筠仙與寄云爭權(quán),弄得督撫不和。筠仙自己亦不檢點。先是棄錢氏夫人,后迎錢氏入門,其老妾命服相見。住房,夫人居下首,妾居上首,進撫署則與夫人、如夫人三乘綠呢大轎一齊抬入大門。你看,輿論怎不鼎沸?而筠仙竟悍然不顧。”
“怪不得粵撫做不下去了。”這些趣聞,李鴻章聽得甚是有味。
“不過話要說回來,筠仙之才,海內(nèi)罕有其匹,然其才不在封疆重寄上。他才子氣重,不堪繁劇。他只能出主意、獻計謀,運籌于帷幕之中。他對洋務(wù)極有見解,明年合適的時候,我擬保薦他出洋考查一次,他的所見必定會比志剛、斌春要深刻得多。我觀他的氣色,絕不是老于長沙城南書院的樣子,說不定晚年還有一番驚人之舉,從而達到他一生事業(yè)的頂峰。”
“我對這個同年多少有點了解,他最適宜與洋人交往。去年津案發(fā)生,舉國主張強硬,反對柔讓,筠仙力排眾議,痛斥不負責任的清議,真正難能可貴。”
“是呀,他在這方面的見識遠勝流俗,也勝過孟容。”曾國藩說,“另外,劉印渠長厚謙下,心地亦端正,性能下人,是有福之相。官秀峰城府甚深,與人相交不誠,然止容身保位,尚無險陂。沈幼丹胸次窄狹而本事不小。楊厚庵不料病重得臥床不起,他學問不足,事業(yè)怕就只做到這一步了。黃翼升人極老實廉潔,但本事不及,長江水師提督一職,今后遇到合適人再更換。丁日昌精明能干,辦洋務(wù)是一把好手,但操守方面欠檢點,物議頗多。”
“關(guān)于丁日昌的議論我也聽說過,天津有人罵他丁鬼子。此人有點像門生,做事太不留后路。”李鴻章自嘲似的笑了笑。
“近日戶部有一折,言減漕事,據(jù)說是王文韶所作。你認識此人嗎?”
“沒見過。”
“這道折子寫得好,其人有宰相之才,今后要注意接納。”
“噢。”李鴻章在心里記下了這個名字。
“至于令兄筱荃,血性不如你,但深穩(wěn)又過之。”
“恩師,你看門生較大的不足在哪里?”
李鴻章突然心智大開,冷不防向曾國藩提出這個問題。憑他多年與老師相處的經(jīng)驗,知道用這種突然發(fā)問的方式,往往可以得到老師心中最直率的真言。果然奏效。曾國藩隨口答道:“你的不足在欠容忍。我一生無他長處,就在這點上比你強。還是在京師時,邵位西便看出來了,他說我死后當謚文韌公,雖是一句笑話,卻真說到了點子上。我那年給你講的《挺經(jīng)》的及時條,你還記得嗎?”
“記得,記得。”李鴻章連聲答。那年曾國藩說的兩個鄉(xiāng)下人在田塍上互不相讓的故事,給他極深的印象。他曾經(jīng)認真地思考過很長一段時間,也體味出了這個小故事中所包含著的許多內(nèi)容,但他把握不準老師本人的意思。“恩師,門生和其他幕僚當時都猜不透那個故事中的含義,您啟發(fā)我們一下吧!”
望著李鴻章這副虔誠的態(tài)度,曾國藩笑了:“其實也沒有什么很深的含義,一樁鄉(xiāng)下時常可以看到的小事罷了。都是兩個犟人,在那里挺著,看哪個挺得久,不能堅持下去的人就自然輸了。我這個人年輕時就喜歡與人挺著干,現(xiàn)在老了,不挺了,也就無任何業(yè)績了,看來還要挺,所以提醒你注意,世間事誰勝誰負,有時就看能挺不能挺。”
李鴻章似有所悟地點頭。隔了一會兒,他說:“門生當時想,恩師講這個故事,是要告誡我們:天下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如同那個老頭子樣,乃有成事之望。好比后來發(fā)生的天津教案,主戰(zhàn)者全是局外之人,他們不負責任,徒尚意氣,倘若讓他們?nèi)刖重撠煟膊粫暗媚敲雌饎帕恕iT生這個理解,不知也有道理否?”
“有道理。”曾國藩會心一笑。心里想:這個聰明過人的年家子,真的能見人之所不能見,發(fā)人之所不能發(fā),你看他把那個爭過田塍的小故事,與津案輿論聯(lián)系得真是天衣無縫!
“第三件大事,是希望賢弟把徐圖自強的事業(yè)進行到底。這一兩年先要把選派幼童出洋一事辦好。賢弟于此成績斐然,我最為放心。”說起辦洋務(wù),李鴻章興趣較大,也自認為研究最深,他不覺高談闊論起來:“洋務(wù)非辦不可!歐洲各國百十年來,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東北,闖入我邊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載,亙古之所未通,無不款關(guān)而求互市。我皇上以如天之度,一概與之立約通商,合地球東西南北九萬里之遙皆聚于中國,這的確為三千年一大變局。中國之弓矛、抬槍、土炮,不能敵洋人之來復槍炮;中國之舟楫艇船,不能敵洋人之輪機兵船,故而受制于洋人。處今日之局勢而侈言攘夷、驅(qū)逐出境等,固虛妄之論,即欲保和局、守疆土,若無槍炮船艦,亦是空話。門生以為,自強之道在師其所能,奪其所恃,故不能不辦機器局,辦造船廠。門生想,洋人之槍炮艦船,也不過創(chuàng)制于百數(shù)十年間,就能持之而侵凌我中國。若我們果能深通其法,也就能造出如洋人一樣的船炮,說不定還可超過他們,那時就不愁攘夷自立了。所以門生極為贊成派幼童出國留洋之事,并竭盡全力協(xié)助恩師辦好。”
曾國藩握須凝神聽完李鴻章這番宏論,對他所提出的“三千年一大變局”的論點激賞不已。這是一句振聾發(fā)聵的呼喊,但愿太后、皇上、中樞諸大臣,以及各省督、撫、將軍、提督都能聽到這聲呼喊!
“少荃,你以‘三千年一大變局’這句話來概括今日形勢,非常簡明動聽。你回保定后,就以這句話為宗旨,把剛才說的這些內(nèi)容,給太后、皇上上一個折子,讓天下人都能受到震動。”
“好,我回去就寫。”李鴻章也早有這個想法了,他要給醇王和前不久去世的倭仁一類的人敲敲警鐘。
“少荃,有一點我要提醒你,無論辦洋務(wù)也好,引用洋人的好辦法好制度也好,還是派人留洋也好,有一個基本之點要時刻記住,那就是必須以我中華名教為本。這個意思,你的幕僚馮桂芬早在十年前便用最明確的語言表達了:‘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shù)。’這句話,我很贊賞。”
“這也是門生的意思。景亭老先生《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許多觀點,都與門生磋商過。刻印時,門生還資助他二百兩銀子。”李鴻章笑道。
“那就好。”曾國藩滿意地頷首,“洋人的長處要學,老祖宗的衣缽更不能丟!”
稍停片刻,他又問:“少荃,直隸是外交及時要沖,這一年多來,你與洋人交涉,抱定一個何等樣的態(tài)度?”
李鴻章思索一會兒,說:“門生與洋人交往,也無一個固定的態(tài)度。洋人狡詐,門生只同他們打痞子腔。”
說完,眼睛看著曾國藩。曾國藩以五指捋須,久久不語。李鴻章知此話說得不得體,便不再說下去了。
“啊,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你的痞子腔是何打法,你打兩句給我聽聽。”曾國藩的手在花白的胡須上一上一下地移動了好幾個來回,才慢慢地說出這兩句話來。
李鴻章忙說:“門生這是信口胡說的,究竟應(yīng)以何種態(tài)度與洋人打交道,還求恩師指點。”
曾國藩的手仍未離開胡須,將李鴻章諦視良久,說:“依我看,還是一個誠字適當,誠能動人。洋人亦是人,中國人可以誠動之,洋人豈能例外?圣人言忠信可行于蠻貊,這是斷不會錯的。我們眼下既無實在力量,盡你如何虛強造作,他是看得明明白白,都是不中用的。不如老老實實,推誠相見,與他平情講理,雖不能占到便宜,也或不致過于吃虧。無論如何,我的誠信身份,總是靠得住的。腳踏實地,蹉跌亦不致過重,想來比痞子腔靠得住些,你說是嗎?”
“是,是。”李鴻章點頭不已,“門生今后一定遵循恩師的教誨辦理,與洋人推誠相見。”
斑竹林邊,藝篁館里,師生倆推心置腹地暢談著。西邊天空漸由明朗而轉(zhuǎn)成緋紅,,夕陽終于頑強地沖出云層,在即將墜入西山的一瞬間,露出了它火紅的一角。余暉將兩江總督衙門照得通明透亮,預示著明天將是一個晴朗的日子。曾國藩對著窗外的仆人招招手。那人進來,雙手捧著一個約七寸長三寸寬,以暗紅織錦飾面的小木盒。曾國藩接過小盒,打開盒蓋,露出兩個墨綠色的精美玉球來。他指著玉球?qū)铠櫿抡f:“這兩個和闐玉球,原是穆中堂的愛物,在他的手心里轉(zhuǎn)過二十余年。咸豐四年穆相病重期間,托康福送給了我。從那時起,在我的手心里又轉(zhuǎn)過十七八年了。現(xiàn)在,我也不需要用它了。賢弟目前雖精力充沛,然亦需早加保養(yǎng)。明天是個晴天,正好啟程,我一生無奇珍異寶,穆中堂的這兩個玉球,就轉(zhuǎn)送給你,權(quán)作我留給你的一點紀念吧,愿賢弟為國珍重!”
李鴻章舉起雙手,鄭重地接過木盒,一時不知說什么是好。這時,曾紀澤拿了一件絲綿斗篷走了進來,對父親說:“剛才收到九叔從武昌發(fā)來的信,已于初二日起錨來江寧,這兩天內(nèi)怕要到了。”
“哦,沅甫是該到了。少荃,我們回上房吃夜飯去吧!”
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
——(1917年致黎錦熙信)
至于中文讀書寫字之法,在曾公家訓與家書中,言之甚詳。你們?nèi)缒茉斂雌浼矣柵c家書,不特于‘國學’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為中國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時代已過而忽之也。
——(1937年寫給蔣經(jīng)國信)
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梁啟超《曾文正公嘉言鈔序》
曾國藩是我國舊文化的代表人物,甚至于理想人物……在維持滿清作為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之下……一方面他要革新,那就是說,他要接受西洋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他要守舊,那就是說,恢復我國固有的美德。革新守舊,同時舉行,這是曾國藩對中國近代史的大貢獻。我們至今還佩服曾文正公就是因為他有這種偉大的眼光。
——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
在第43篇家書中,曾國藩告訴弟弟:對待老家父母官,應(yīng)該在若遠若近、不親不疏之間。很是警醒,不愧是深諳中國處世之道的“老狐貍”。以前看不上曾國藩,讀了這篇家書,我對他的看法完全改觀,一語點醒夢中人啊。
很喜歡,看著很上檔次哦。同事看到,直接又下一單。就是一個漂亮的盒子稍有些瑕疵,被壓了。
故事引人入勝,看了前幾章后入手的。曾國藩晚清名臣,從他身上看到什么是執(zhí)著的信念。
從商從政,曾國藩繞不過去,尤其在中國,從政不用說了,要研究曾國藩,因為曾國藩是為人處世的高手,因為在中國,“人事即政治”。《潛伏》中站長的這句話,我記憶尤深。
曾國藩的一生很是坎坷,幾乎是做啥,啥不順,讀書被賊笑話,打仗又老打輸,光是自殺就不下三次,簡直活得艱辛,但是即使如此,他最后依然是靠著自己的努力與拼搏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關(guān)于曾國藩的書太多了,唐浩明的這本堪稱是曾國藩傳記中的經(jīng)典,其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鐵血正直的曾國藩形象。
這個版本用盒子裝,里面還有生平大事記,感覺一看就大致清晰了曾國藩的一生,然后再看小說,就比較容易了。最喜歡里面的嘉言精選,200條,句句都是格言,曾國藩真不是普通人啊。
曾國藩的人生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他遇到過數(shù)不清的困境,從年輕的時候怎么也考不上秀才,到后來當官后差點因一道奏折被咸豐貶官,打仗更是九死一生,光是自殺就經(jīng)歷了三次,可謂一生艱險。
曾國藩的成功也是多得到貴人相助的結(jié)果,這說明曾國藩既有真本事,也是會做人,獲得大家的幫助的人,從骨子里曾國藩并不是一個迂腐的人。
對于曾國藩我們不能苛求,借小說中曾國藩評價王夫之的話:“船山之學確實宏深精至,但有時則嫌偏刻。比如對人的評價,求全責備的多,寬容體諒的少。若讓船山處置國事,天下則無可用之人了。
曾國藩這個人物有多面性,對其評價也是忽高忽低,反復無常,唐浩明的這本書雖然多都渲染,但是還是刻畫了曾國藩這個人物的多面形象,基本符合歷史史實,值得一看。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概括而言就是以拙勝巧,無論是當官還是做學問,抑或是打仗,曾國藩都不是那種頭腦很活絡(luò)的人,他做事永遠是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用別人看不上的笨法子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讀完本書,發(fā)現(xiàn)曾國藩真算不上是聰明人,甚至有些笨,有時就是死腦筋,該走近路的時候不走,該速成的時候還是按原來的步子磨磨蹭蹭。但是他最后還是成功了,這就是笨拙的力量啊。正所謂欲速則不達。
看小冊子中的家書精選,收獲尤其巨大。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談到自己的人生遺憾,感覺曾國藩骨子里還是文人,這也就可以理解他為什么在平定太平天國后不稱帝了,書生頭腦中的理想色彩、道德要求還是蠻重的。
讀完這本書,知道曾國藩一開始也是很有沖勁和激情的一個人,充滿了傲氣,但是一次次碰壁使他覺醒了。現(xiàn)實的妥協(xié),卻沒改變他的遠大的目標。這是曾國藩令我佩服的地方。此書寫得不錯,值得一讀。
曾國藩的智商也許只是中人之資,但是古來成大事者,真正智商高的可能并不多,大多數(shù)人的天賦只是平平,他們靠的更多是日復一日的努力和能夠準確判斷自己所處形勢的眼光,曾國藩就是這樣的人。
以前曾國藩就是教科書上簡單的一個名字,一是平定太平天國,一是舉辦洋務(wù)運動。其他沒有什么概念,讀了這本書有了具體的認識,他的一生真不容易,在那個時代,那個環(huán)境之下,要辦成事情,真是太難了,由此我愈加佩服那個時代的人,除了曾國藩,還有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等等。
世間事,從來都是拿得起,放不下。對于功名利祿和權(quán)力而言,尤其如此。古來多少名臣將相,都倒在功成名就之時。曾國藩那么多史書沒有白讀,理學也沒有白修,他成功得在萬丈深淵前剎住了車,不僅剎住了車,還趕緊倒退了幾步。
我對曾國藩不是很了解,只能對書內(nèi)容進行評價。此書讀起來,感覺很流暢一氣呵成。書是編寫順序是按照曾國藩生平撰寫的。最主要的此書讓我對曾國藩有了了解他的興趣。我打算進一步對其進行了解。
買來書,先把最薄的那本看完了,小冊子真的不錯,既有生平大事記,又有家書,還有語錄精選。看生平大事記,把曾國藩一生的軌跡了解個差不多。看家書,知道曾國藩是個如此細心和耐心的人啊,語錄其實也是家書和日記的精選,句句都很精辟。值得推薦。
典藏臻品 希望讀有所獲 當當老客戶 尤其活動時買書還是不錯的 希望多搞些活動
這部書不愧為獲得姚雪垠獎,堪稱經(jīng)典巨著,全書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勾畫出了曾國藩的各個方面,讓讀者能夠?qū)υ鴩袀€全方位的認識。該書非常值得擁有。
這本書可以看到曾國藩一生的坎坷磨難、見識謀略,其實世人善惡好壞的評論不重要,我們從書中能看到他經(jīng)歷的一切,就夠了,是非均是站在不同的立場,但是有一點,要做成事情,不是光在局外聒噪能起什么作用的。
曾國藩是個很矛盾的人。他既維護傳統(tǒng)又越出了傳統(tǒng);他保守舊物同時卻抉破了舊物。作為“中興名臣”之首,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代表;作為“自強新政”的始作俑者,他又不自愿地為西方以技術(shù)為先導的文化開了引接的門洞。
任是繁華也凄涼。 合上曾國藩家書,心里輕輕的嘆了口氣,腦子里也只剩這句話。 他人看曾國藩,看的是人品、看的是修為、看的是謀略、看的是爭議、看的是萬丈紅塵里的建功立業(yè),看的是歷史塵灰里的名垂青史。 我讀來讀去,看見的,卻是一個一輩子不得舒展的人生。
雖然說曾國藩是千古完人,但是看完此書發(fā)現(xiàn)曾國藩不是沒有缺點,比如說他有些優(yōu)柔寡斷,比如說他過于守舊,從而導致女兒紀靜的早死等等。但是,我們不能苛求他所具有的缺點,責備求全地要求他是一個完美無缺的人,他身上深深地打著時代的烙印!
曾國藩屬于典型的中人之才,但最后卻取得舉世之功,原因何在?讀了這本書,明白了,他善于自省,善于克制自己,而且善于識人和用人,用現(xiàn)在話來說,就是具有超強的自控力,具有優(yōu)秀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時又善于借勢,善于管理他人,因此他成功了。
看了這本書,有點感動,也許是找到了共鳴,對于大多數(shù)的人來說,可能天賦都不夠高,或多或少也都有些毛病,就和文中的曾國藩一樣,平平常常。可是這樣的我們就不能成功了嗎?曾國藩告訴我們,即使天分不夠高,一樣可以成功。
曾國藩成為中國歷史上能同時做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儒家“三不朽”事業(yè)的少數(shù)人之一。就認為曾是“辦事而兼?zhèn)鹘讨恕保粌H成就事功,其思想也影響社會。他說“愚于近人,獨服曾文正”。還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讀這本書,加深了對他的了解。
看完這本,又看了《曾國藩家書》,合上曾國藩家書時,心里輕輕的嘆了口氣,腦子里也只剩這句話。 他人看曾國藩,看的是人品、看的是修為、看的是謀略、看的是爭議、看的是萬丈紅塵里的建功立業(yè),看的是歷史塵灰里的名垂青史。 我讀來讀去,看見的,卻是一個一輩子不得舒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