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克曉燕、高子芬兩位教授共同擔任主編,結合2016年提出的WHO造血與淋巴組織腫瘤分類的修訂及2017年NCCN指南(淋巴瘤部分),對第1版手冊進行了修訂, 從臨床實用性出發,內容新穎、言明扼要,是血液科醫師及腫瘤科醫師必備的案頭工具書。
本書從臨床實用性出發,內容新穎、言明扼要,是血液科醫師及腫瘤科醫師必備的案頭工具書
克曉燕: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血液科主任,中華醫學會血液學會北京分會委員,中國實驗血液學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淋巴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放射醫學與防護學會常委,輻射血液學組組長。高子芬:北京大學醫學部基礎醫學院繼續教育學院院長,1999年率先在國內病理界推廣世界衛生組織淋巴瘤新分類知識,2001年聯合血液科、腫瘤科醫生進行淋巴瘤分類及治療知識的普及宣傳,為我國淋巴瘤分類與世界接軌作出巨大貢獻。
及時章 淋巴瘤總論
及時節 概述和定
第二節 細胞的發育和淋巴瘤分
第三節 臨床表現
第四節 實驗室檢查
第五節 常用影像學檢查和診斷技術
第六節 診斷和鑒別診斷
第七節 分期
第八節 治療
第九節 療效判定標準
第十節 預后及預后因素
第二章 霍奇金淋巴瘤
第三章 淋巴母細胞淋巴瘤 65
及時節 前體B細胞淋巴母細胞白血病/淋巴瘤(B-ALL/LBL)
第二節 前體T細胞淋巴母細胞白血病/淋巴瘤(T-ALL/LBL)
第四章 成熟B細胞淋巴瘤
及時節 慢性B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性淋巴瘤(CLL/SLL)
附:Richter綜合征
第二節 單克隆B淋巴細胞增多癥
第三節 B幼淋巴細胞白血病(B-PLL)
第四節 脾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SMZL)
第五節 毛細胞白血病(HCL)
第六節 脾B細胞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類
第七節 淋巴漿細胞淋巴瘤(LPL)
附:華氏巨球蛋白血癥
第八節 重鏈病(HCD)
第九節 漿細胞疾病
附:原發性輕鏈型淀粉樣變
附:POEMS綜合癥
第十節 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
第十一節 淋巴結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NMZL)
附:兒童結內邊緣區淋巴瘤
第十二節 濾泡性淋巴瘤(FL
附:兒童型濾泡性淋巴瘤
第十三節 套細胞淋巴瘤(MCL
第十四節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
第十五節 伯基特淋巴瘤(BL)
第十六節 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伴有MYC和BCL2和(或)BCL6重排
第十七節 高級別B細胞淋巴瘤,非特指型
第十八節 B細胞淋巴瘤,特征介于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和經典型霍奇金淋巴瘤之間不能分類型
第五章 成熟T和NK細胞淋巴瘤
及時節 T幼淋巴細胞白血病(T-PLL
第二節 T細胞大顆粒淋巴細胞白血病(T-LGL)
第三節 NK細胞性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NK
第四節 侵襲性NK細胞白血病
附:母細胞性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腫瘤
第五節 兒童EB病毒陽性的T細胞淋巴增殖性疾病
第六節 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TLL)
第七節 結外NK/T細胞淋巴瘤,鼻型
第八節 腸道T細胞淋巴瘤
第九節 肝脾T細胞淋巴瘤(HSTL)
第十節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SPTCL
第十一節 蕈樣霉菌病/Sézary綜合征(MF/SS
附:蕈樣霉菌病的變異型和亞型
第十二節 原發性皮膚CD30 T細胞淋巴組織增殖性疾病
第十三節 原發性皮膚外周T細胞淋巴瘤,少見亞型
第十四節 外周T細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
第十五節 血管免疫母細胞T細胞淋巴瘤(AITL)
第十六節 濾泡性T細胞淋巴瘤(FTCL)
第十七節 伴有TFH表型的淋巴結外周T細胞淋巴瘤
第十八節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K陽性(ALCL,ALK
第十九節 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LK陰性(ALCL,ALK-)
附:乳房假體植入相關的間變大細胞淋巴瘤
第六章 組織細胞和樹突細胞腫瘤
及時節 組織細胞肉瘤(HS)
第二節 郎格罕斯細胞組織細胞增生癥(LCH)
第三節 郎格罕斯細胞肉瘤(LCS)
第四節 不確定樹突細胞瘤(ICT)
第五節 指突狀細胞肉瘤(IDCS)
第六節 濾泡樹突細胞肉瘤(FDCS)
第七節 其他樹突細胞瘤,少見類型
第七章 結外淋巴瘤
及時節 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
第二節 原發性皮膚淋巴瘤
第三節 原發性肝、脾、胰腺淋巴瘤
第四節 原發性泌尿系統淋巴瘤
第五節 原發性生殖系統淋巴瘤
第六節 原發性骨淋巴瘤
第七節 原發性心臟淋巴瘤
第八章 特殊類型淋巴瘤
及時節 兒童淋巴瘤
第二節 老年淋巴瘤
第三節 妊娠合并淋巴瘤
第四節 艾滋病相關淋巴瘤(ARL)
第九章 淋巴瘤并發癥
及時節 上腔靜脈綜合征(SVCS)
第二節 胸腔積液
第三節 腹水
第四節 腫瘤溶解綜合征
第五節 出凝血障礙
第六節 精神障礙
第七節 帶狀皰疹
第八節 溶血性貧
書很棒,收到就迫不及待的啃住了
凝住的關于發展中國家的知識廣度和分析洞見是驚人的,并確立了亨氏作為他同時代人中最杰出政治學家之一的聲譽。首先,亨廷頓論辯說,政治衰朽至少和政治發展一樣可能發生。新近獨立國家的實際經歷是一種愈演愈烈的社會和政治混亂。其次,他提出,現代性中的好東西常常向交錯的目標運動。特別是在社會動員超越政治機構發展時,新的社會行為者發現他們無法參與政治而產生挫折感。其結果便是亨氏名之為“普力奪主義”(praetorianism)的狀況,也是導致反叛、軍事政變以及軟弱和組織不力政府的主要原因。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不是同一事物的嚴絲合縫的組成部分。后者隨著諸如政…
兒子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