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描述中國各地人文書店(含人文書吧),即文人筆下的中國人文書店風景。由各地的作家學者以他們的親身體會和多年觀察來描繪和展現各地人文書店的生存狀態。書店被稱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風景的窗口,也是體現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縮影,有什么樣的城市,就有什么樣的書店,從書店的生存狀態也可以反映當代中國的文化形態。
薛原,豆瓣網ID:書魚知小。系《青島日報》副刊編輯,2006年參與創辦良友書坊。著有《檢討——舊檔案里的中國海洋學術》《留戀之矢》等,編有《青島記憶》《談文說畫》等,合編《良友》《閑話》等MOOK叢書。
西海固,混跡圖書出版、銷售行業十余載。近年隱身某藝術類獨立書店,甘當書店小二,每日或灑掃書塵,或躬身迎客,或陶醉于文字中,不知世事幾何。曾與人合著《書店之美》等。
關于書店的愛恨情仇
文/朱曉劍
對于愛書人來說,逛書店是一種享受了,在大型書店游走,可以盡覽書業的繁華如夢,而小書店則讓人找到理想的田園。不僅如此,那些跟書有關的活動,讓書與生活變得更為親密一些,缺乏了這些,一個城市的書生活,恐怕會大打折扣的了。在有關書的愛恨情仇的這些年中,留下來的是一道道風景,裝幀著這平凡的都市生活。
當然,這些回憶可能更多的是碎片式的,但又是不可或缺的,沒有了這樣的生活,我猜,一定會寂寞許多。這讓我想起曾經寫下的詩句:不需拒絕,在那里,仰望新天地。
逛書店,享受下生活
逛書店在剛淘書的時候幾乎是亂逛的,遇到書店都忍不住走進去觀望一番,但過了一段時間,也不是什么書店都隨便進——有的書店隔上幾個月去一次,也未必遇得上一冊令人滿意的書,想再去的動力自然大打折扣。那么,中意的也就那么幾家書店了,有那么段時間在新華文軒上班,因為逢年過節都有購書券發放,也就沒少去那兒買書,后來離開了,去的就少了。記得上次去的時候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倒是四川書市時常過去,因為那里的書時常會打折到八折甚至更低的緣故吧。
在成都,新舊書店放在一起,大概有幾百家之多吧。大的有新華文軒、布克書城、昆明新知書城等等,小的更是不計其數了。外地書店到成都曾開的有席殊書屋、明君書店,都在不經意間死掉了。不過就時常去的來說,卻不是很多,如果說是獨立書店,似乎算不上,只是個人喜歡的情趣更多一些罷了。在上個世紀末,成都具獨立精神的書店要算唐丹鴻的卡夫卡書店和三一書店了。那時候剛抵達成都,也沒余錢購書,錯過了這兩間書店——它們早已經歇業了,只成為成都書店歷史上的傳說。后來在三一書店所在的柵子街街口開了家求知書社,算是延續了三一書店的人文路線。成都的小書店東開一家西開一家,開個三五年就歇業的時常會遇到,哪怕你惋惜得不行,都不能不感慨,書業看上去是那么高貴的事情,卻也時常是要面對著經營、人氣之類的問題的。
2011年7月,一部關注獨立書店的書——《獨立書店,你好!》出版,書里涉及了二十余個城市的獨立書店。在獨立書店的式微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刻,這種關注獨立書店的夢想、實踐與信念非常值得贊賞。——信息時報
國內的一幫"青年知道分子",操作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獨立書店,你好!》。這個書名,頗有向獨立書店致敬的意思。 ——中國經濟時報
獨立書店其實是一座城市呈現文化生態的窗口,難以想象,一座現代化的大都市里,會沒有人文書店或獨立書店的影子。——科學時報
獨立書店的倒掉,往往意味著城市人文精神的弱勢。所以,大家發出的近乎悼念之詞,其實是對人文精神失落的緬懷與感慨。——時代信報
眼下,獨立書店的式微是不爭的現實,至于未來如何,還需時間檢驗,或者說我們仍想保留美好的愿望。最起碼在習慣于逛書店的讀者心里,獨立書店是永遠存在的,是記憶中抹不去的風景。——深圳晚報
看看《獨立書店,你好!》里描述的那些書店,他們風格各異,在每個城市幾乎都算得上是人文坐標點,但因為人文,不走大眾路線(賣雜志固然不壞,但看上去雜亂了些;賣創意產品,又不是雜貨鋪;賣咖啡紅酒,又不是餐廳),不僅如此,在選書上基本上就把通俗的,老板自認為不上檔次的書,一一剔除在書店門外。——春城晚報
更全面地反映當代中國的人文書店風景,既有可讀性和實用性,也有收藏價值!
網上書店的實惠快捷使我們逐漸遠離了實體書店啊
去年,青島的薛原兄說要編一本關于獨立書店的書,邀我寫寫鄭州的獨立書店。猶豫再三,我還是未敢承接,至今沒有交稿。現在回想起來,去年的那個時候,整個人都比較迷茫,在這個城市生活了將近六年,卻沒感覺到多少親近,反而愈加疏離。鄭州這個城市跟之前我讀書的那個商業之城比起來,文化底蘊算是深厚,但是這里的文化是陳舊的,還大都埋在地下,發掘出來的也只是擱置在博物館,供人瞻仰和膜拜,生活中并沒有多少文化的因子。這里的民風尚好,人大都老實厚道,人情也不冷漠,倒是適合生活居住,但是如果想要在文化上有所作為卻就難了,志同道合者少之又少,只有蜷縮…
想買這本書很久了,終于買到了!書的設計很漂亮,內容也很好,里面介紹的書店各有特色,讓人耳目一新,非常有趣!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親自去一遍書里提到的書店
書店一直以來給我們的都是很傳統的印象,平實的書架,常規的模式,以及呆板的環境。的確,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商務以及數字時代的到來,常規書店的發展已經走到的了生死攸關的十字路口,改革急需進行。特別是國外還有港澳臺的書店經營發展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像是臺灣的誠品書店,結合咖啡廳、文具店、CD、飲品以及多種服務的綜合性的書店應運而生,為我們打開了眼界。書店的經營方式和經營品種開始變得非常的多元,的確很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包括現在的一些小眾書店,類似于光合作用等等,發展也都受到了掣肘;的確,我們應該從多方面去考慮,改變經營方式還有…
正當我攢錢打算開個有味兒的書店的時候突然發現民營書店大批跳水,你好,獨立書店!
書店是一種氛圍,以后去各地旅游可以順便逛逛書店也不錯
書店是讀書人的夢,雖然書店的經營越來越艱難,但有愛紙質書的人,獨立書店定會一直出現在城市的某個角落。
書非常好,詳細介紹了各地的特色書店,對書店現狀的了解
愛書的人都會有書店情懷吧,當自己開書店還未成真時,逛逛獨立書店就是最好的寄托了。本來想寫篇關于自己呆過城市的書店的文章,搜到這本書,決定先領略這些書店,每個書店都有自己獨特的人文情懷,在城市里雖渺小,但是足以引起你我的共鳴
涵蓋了各個城市的書店文化,書店的消亡及反抗
很久以來,都會被此類與書店有關的書籍吸引。像是《舊書與珍本》,《書店的燈光》,《偷書賊》等等。獨立書店越來越稀有,生怕有朝一日只能在回憶里見到它們。愛當當,也愛獨立書店。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人文坐標,在如今獨立書店的稀缺不只是消費習慣的改變更是精神家園的荒蕪。這本書詳細介紹了各大城市獨立的有特色的書店讓人心向往之。
獨立書店,你好!(一種獨特的氛圍,一種獨特的精神,這就是獨立書店;最好的、最不該消失的人文風景!) 獨立書店,你好!(一種獨特的氛圍,一種獨特的精神,這就是獨立書店;最好的、最不該消失的人文風景!)
這本書收錄了各種人寫的各地城市里曾經存在或消失或繼續存在的獨立書店,記敘過往的記憶,寫者水平參差不齊,而對于不同人,因為心目中理想的書店又不同,自己關照的點不一定是敘述著濃筆勾模的,讀著又拍手大贊的,也有不愿再讀得,總的來說,它是一本很好的書店索引圖書。
按我自己的喜好,這本書很值得收藏。畢竟十幾二十年后,不知道這些書店是不是還熬得住經濟的沖擊,書店代表的是一種不可多得文化。是這個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了解中國各地的獨立書店 ,就像把中國轉了一圈一樣。制作這本書的人真的很有心。書店的味道真的是不可替代的。
少次買第三季的時候顯示缺貨,這次買其他的書看到有貨就一起買了。平常就喜歡沒事逛逛書店,但周圍沒有那種獨立書店,邊看這本書就想能親自去瞅瞅這些書店,有自己特色文化風格的書店。
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網絡基本快要代替了一切,現在的我們很難靜下心來看一本書,好的書店也越來越少,一個書店反應了一個城市的文化的一角,看一看這類的書籍還是很不錯的呃。個人比較推薦。但是感覺書店介紹的還不是很全啊。
如今獨立書店越來越少了,在夾縫中生存,這本書介紹了全國各地的不錯的獨立書店,正如書名所說,這是一個永遠不該消失的人文風景!
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播方式,書店已經在這日新月異的生活中,漸漸淡出了咱們視線,但還有一批孜孜不倦的愛書者,追逐著他們開書店的夢,盡管可能都趨于逐利,我們還是要向他們表示深深的謝意,正如書名所說,這是一個永遠不該消失的人文風景!
現在獨立書店越來越少了,在夾縫中生存,這本書介紹了全國各地的不錯的獨立書店,雖然書發行的時候有不少已經倒閉了,但是就像一本影像集,讓我記住了他們曾經的堅持,他們對于書店這種文化傳播形式的傳承,不但是懷念,也是致敬。
幾年前看了鐘芳玲的《書店風景》,對那些富有特色的書店真是無比向往,可惜那些城市大多難以企及,現在出了本介紹國內獨立書店的書,太好了,似乎有機會去那些城市逛逛書店了。現在實體書店境況越來越難,真心希望這些獨立書店能堅持下去。
因為一直對獨立書店很興趣,恰好前一段時間看完《書店風景》,所以想看一下介紹國內獨立書店的 書。相比較而言,這本書的質量沒有《書店風景》好,內容不是一個人撰寫,而是一個書店一個作者,所以,和《書店風景》相比,沒那么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