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是反映一座城市獨特風景的窗口,也是體現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縮影。書店的生存狀態能反映出文化形態。《獨立書店,你好!:第三季》延續及時季、第二季的風格,除了收錄國內的獨立書店,從"主題書店""書吧""藝文空間""閱讀體驗""書店聯盟"等創新經營的角度深入地探討獨立書店的生存與未來。并且此次的觸角更是延伸至海外,從海外吸取獨立書店的生存和創新的經驗,試圖為獨立書店的未來和出路給出答案。
在沿襲第二風格的基礎上,加入獨立書店堅守與創新的內容,更深刻地探討實體書店的未來。《獨立書店,你好!:第三季》圖文并茂,介紹世界各地書店特色,是書友嘗試開店的必備書,研究獨立書店不可缺少的一手資料。讀者可從從世界各地有特色的獨立書店的經驗中學習,給中國獨立書店以借鑒。
新浪網董事汪延 知名書評人楊小洲 萬圣書園創始人劉蘇里 讀易洞創始人邱小石 青苑書店創始人 萬國英 聯袂推薦
薛原系《青島日報》副刊編輯。著有《閑話文人》《檢討》《藍桅桿》等,編有《獨立書店,你好!》《獨立書店,你好!》(第二季)等。豆瓣網ID:書魚知小。新浪微博:weibo.com/u/1641317201 新浪博客:青島薛原。
001 另一種可能:主題書店
臺灣的幾家主題書店
英國倫敦的主題書店
臺灣的兒童書店
青少年閱讀體驗大世界
夜上海的主題書店
南寧書巢
韓國寶水洞書房胡同
英國倫敦查令十字街
惠州的舊書店
臺灣胡思二手書店
071 書香+咖啡香:書吧
臺灣小藝埕—1920書店
成都毓秀苑
合肥的書吧
青島的"繁花"與"雨楓"
南昌化文書舍
義烏湖畔書榭
深圳與木書房
書店的10杯咖啡
139 我們不止賣書:多功能藝文空間
臺灣信鴿法國書店
湖南弘道書店
廣州唐寧書店
西安今日閱讀書店
時尚廊?誠品?方
臺灣的幾家主題書店
文/周郁文
超級市場取代了傳統市場,便利商店取代了柑仔店,早期羅列在臺北的咖啡店,現在變成星巴克與各種連鎖咖啡店,甚至化成一張隨行卡,你走到哪都可以喝得到它。
書店亦是如此。1989年,臺灣出現了誠品,用精致的中產階級品味吸引了大眾。1995年,博客來網絡書店推出,幾乎與Amazon的出現同時,買書不必受時空限制。到了2004年,誠品宣布轉虧為盈,其時已經擁有全臺灣四十幾家分店,成為知識分子與普羅大眾最重要的見面據點、觀光客來到臺灣必定朝拜的圣地。一年一度的國際書展,在近幾年我們甚至不用親臨現場,因為經營成熟的博客來早已推出網絡國際書展共襄盛舉,不必塞車停車提款趕時間,就可以在家里輕松享受超低折扣的購書樂趣。
我們都知道誠品的確是個好空間。我們也無法抵抗博客來每日一書6.6折的誘惑。
全球書籍大連鎖 Amazon,世界較大的網際網絡搜尋引擎Google,這十年的科技發展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我們在電腦屏幕上閱讀(而數字出版正要開始),科技改變了人性。在我們手端一杯連鎖平價咖啡,接收著E-mail轉寄信件中網絡書展上的折扣優惠時,手機短息忽然傳來,通知到巷口便利商店取幾天前在網絡上買的書。我們幾乎忘了還有幾家獨立書店如何走過這變化甚巨的十年。
先來說說臺灣的幾家獨立書店。
女書店的堅持
女書店成立于1994年,由當時推動婦女運動的重要組織"婦女新知"所創立,其時為臺灣第二波婦女運動的高潮,鄭至慧、蘇芊玲、李元貞等重要的婦女運動領袖,以書店作為婦女運動的落實。當時女性主義尚被視為洪水猛獸,女書店以英國女性主義先驅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一間自己的房間》為理念,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開辟了一個女人的原地,創造了一個"女有、女治、女享"的書鄉。女書店的創立,是華語地區婦女運動的重要里程碑,她是華語地區及時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如今,除了以同志為主題的晶晶書庫之外,在亞洲,我們看不到第二家這樣的主題書店。
開書店,是許多愛書人的夢想,女書店的經營者除了愛書之外,最重要的是理念的支撐。學者與婦女運動人士擁有專業理念,卻沒有連鎖團隊那樣的專業經營,因此女書店這十二年來隨性卻堅持的經營模式,隨著科技改變行銷與經營技術,也吃了不少苦頭。
溫羅汀一帶書店林立,本有著隱性的競爭,誠品也漸形成氣候,1999年還加入網絡書店的行列,書店業的競爭更激烈。女書店風雨飄搖,到了千禧年之后,仍然以古舊紙本的方式經營,卻也令人發現許多寶藏。由于兼具出版部與實體書店,經營上更加復雜,如何做到小而美且專業,需要相當精英的人力。
2003年,SARS來襲,女書店爆發熄燈危機,婦女運動領袖李元貞以"女書店已完成階段性任務",說明女書店可能關閉。然而,她還是活了下來,許多讀者的支持,書店的e化與營銷手法的更新,使得女書店在2005年轉虧為盈。
現在的女書店,依然躺著1994年開始就未曾間斷的留言本,里面藏有許多匿名的讀者在自己房間里的心事。女書店網絡書店與女書沙龍博客,也增加了不分時空與讀者分享的可能,
現在發達國家許多產品物價都比中國低,唯獨圖書比中國高很多,網店違背經濟規律的低價傾銷策略不可能長久持續,書店依然是一個可以重新迎接挑戰的朝陽行業。——新浪網創始人汪延
獨立書店的升降沉浮關系到一個國家的文明興衰成敗——萬圣書園創始人 劉蘇里
薛原的《獨立書店,你好!》讓人們領略了各大城市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態和獨特氣質。——城市快報
在《獨立書店,你好》的作者薛原那里,"有什么樣的城市,就有什么樣的獨立書店。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有什么樣的獨立書店,也就有什么樣的城市。"如今,滿含著精神向心力的獨立書店,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面旗幟,僅僅活在粉絲們的精神供奉里,或單純以讀者多年的感情來維系,恐怕難以長久,政策、經濟層面更多切實給力的支持,或許才是當下最迫切需要的。——工人日報
一部關注獨立書店的書——《獨立書店,你好!》出版,書里涉及了二十余個城市的獨立書店。在獨立書店的式微已經不可避免的時刻,這種關注獨立書店的夢想、實踐與信念非常值得贊賞。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該書的編者之一薛原。薛原說,獨立書店直接體現其所在城市的讀書人口的生活狀態,而他們做這部書的初衷,不是為式微中的獨立書店譜寫挽歌,而是強化我們對于一種文化存在的困境的感受。——信息時報
國內的一幫"青年知道分子",操作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獨立書店,你好!》。這個書名,頗有向獨立書店致敬的意思。——中國經濟時報
讀來既像游記又像傳記,還有些像營銷匯總,我也想開一家小書店,希望從中獲得一些經驗
對于一個想開書店的人來說在里面應該能找到很多不錯的靈感哦~喜歡
這本書收集了很多有特色的書店,很不錯~~強烈推薦
非常喜歡讀書,也很喜歡逛書店,自然不會錯過這本書。
關于國內的獨立書店的介紹,很喜歡,有圖有文字,是我喜歡的
莎士比亞書店,多么希望可以去。當做旅行目標也很好。
忘了是怎么知道這本書的了,但是看過一本之后就想要三本全部收藏到手慢慢看。從小到大愛書愛到愛不釋手。真想開家書店。
很有感覺的書,而且也好想去這些書店坐坐,真好。
這本書紙張很好,文筆也清新,建議想開獨立書店的人購買,里面介紹了一些經營的方法
一直很想擁有一家像書中的書店,可惜種種原因耽擱了,只能在書中看看那些理想的書店,以后有時間一個一個都去參觀下。
一二三都買了,救救獨立書店吧~~以這樣的方式,或許真的能幫到他們。
書店這東西,小時候的夢想要么成為一個大俠要么開家書店。可惜都沒實現。。
獨立書店,我們繼續關注,關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周末一個人靜靜的在書房看獨立書店第三季,不錯,有品味好書
這是一本將獨立書店的定義廣義化的一本書,將來想開書店的朋友可以借鑒這本書。——2014年05月01日
坐落在不同城市的獨立書店,也許沒有久遠的年代,但是有他獨特的味道
我想以后開一家獨立書店,這三季都買了,想要拓寬一下視野,鉆研一下書店的經營方式,希望得到一些好的創意來與網絡書店相抗衡!
網絡盛行的今天 獨立書店生存似乎都變得很難 一家書店溫暖一座城
對于書店有著深深眷戀,對于書香有著深深癡迷的我們,隨著實體書店的一個個消逝,為了還能感受那份溫暖,還能在書香中的沉醉浸淫,這套《獨立書店,你好》是一定要收入手中的,這本書里介紹了很多臺灣的主題書店,撫摸著書頁質樸的粗糙,看著書中造型各異林林總總的書架,鼻端嗅著墨香,心中充滿了安寧與滿足,這種坐擁書城的幸福感是愛書的人才能體會到的,書店主的堅守讓人感動,支持獨立書店!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希望能有更多的不功利的撫慰心靈的獨立書店的存在,它們將會是一盞盞明燈照亮整個城市。
很好的書,希望想開書店的,愛書的朋友能看看,關注獨立書店!
書里所寫的書店,都是一些默默無聞的小書店,但也是最有文化氣息的圣地。很想把里面的書店都好好逛一遍。
無意中在書店買了這本書的第二季,看后覺得很喜歡,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專門介紹書店的書但是是我喜歡的類型,富有人文歷史氣息,本想打算在買第一季和北京的紅塵舊夢,可惜缺貨了,希望能快點到貨
《獨立書店,你好!》是一本難得的好書。這本書全面描述中國各地人文書店(含人文書吧),即文人筆下的中國人文書店風景。由各地的作家學者以他們的親身體會和多年觀察來描繪和展現各地人文書店的生存狀態。書店被稱為反映一座城市人文風景的窗口,也是體現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縮影,有什么樣的城市,就有什么樣的書店,從書店的生存狀態也可以反映當代中國的文化形態。《獨立書店,你好!》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它是反映當代新人文書店的讀物,以期更全面地反映當代中國的人文書店風景,既有可讀性和實用性,也有收藏價值。一種獨特的氛圍,一種結合小區、人文與讀者的…
我的夢想是立志走遍全國的獨立書店 支持獨立書店
獨立書店已經出了2冊,這是第三冊,收錄了各城市的好書店。
里面介紹很多經營方式不同的書店,這點我很喜歡!我也很喜歡逛書店的!只是覺得很難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店,一旦去到自己喜歡的書店心情就超級好!肇慶大潤發樓上的書店也不錯,有些角落裝飾很漂亮,有人文情懷,還有咖啡區,可以邊看書邊喝咖啡,這點非常好!
這本書我是在書店看到的,是不是有點諷刺?和書中所說一樣,獨立書店當前的困境正是由我們這些人共同參與造成的,可是現實就是這樣,大家都喜歡書店的氛圍,但像我這般口袋空空的愛書之人只能被網絡購書的折扣所吸引,糾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