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典舊版再現(xiàn)
以正宗的香港明河社舊版為文字底本,參校臺灣遠流舊版、大陸三聯(lián)書店版,訂正以往版本中的訛誤、脫漏,大程度還原舊版經(jīng)典作品原貌。
億萬金迷翹首期待,精致典雅,傳世收藏!
封面設計以流傳廣泛、深入人心的姜云行、王司馬兩位插畫大師繪制的金庸作品內文插畫為素材。采用精致紙張、精良工藝,盡展典雅書香。
金庸,(1924年2月6日—),香港“大紫荊勛賢”。原名查良鏞,江西省婺源縣人,出生于浙江海寧,當代著名作家、新聞學家、企業(yè)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的杭州高中,離開家鄉(xiāng)海寧。1939年金庸15歲時曾經(jīng)和同學一起編寫了一本指導學生升初中的參考書《給投考初中者》,暢銷內地,這是此類書籍在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及時本書。1941年日軍攻到浙江,金庸進入聯(lián)合高中,那時他17歲,臨畢業(yè)時因為寫諷刺黑板報《阿麗絲漫游記》被開除。另一說是寫情書.1944年考入重慶國立政治大學外文系,因對國民黨職業(yè)學生不滿投訴被勒令退學,一度進入中央圖書館工作,后轉入蘇州東吳大學(今蘇州大學)學習國際法。抗戰(zhàn)勝利后回杭州進《東南日報》做記者,1948年在數(shù)千人參加的考試中脫穎而出,進入《大公報》,做編輯和收聽英語國際電訊廣播當翻譯。不久《大公報》香港版復刊,金庸南下到香港。建國不久,金庸為了實現(xiàn)外交家的理想來到北京,但由于種種原因而失望地回到香港,從而開始了武俠小說的創(chuàng)作。
從五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1972年宣布封筆,開始修訂工作。1981年后金庸數(shù)次回大陸,先后受到鄧小平、等領導人的接見,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1986年被任命為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政治體制”小組港方負責人,1989年辭去基本法委員職務,卸任《明報》社長職務,1992年到英國牛津大學當訪問學者,1994年辭去《明報》企業(yè)董事局主席職務。1999-2005年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歷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chuàng)了形式獨特、情節(jié)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舉凡歷史、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歷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金庸還是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yè)家、報人,曾獲法國總統(tǒng)“榮譽軍團騎士”勛章,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及兩所學院榮譽院士,多家大學名譽博士。
及時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第二回 絕世奇事傳聞里 好交情見面初
第三回 符來袖里圍方解 椎脫囊中事竟成
第四回 無跡可尋羚掛角 忘機相對鶴梳翎
第五回 金戈運啟驅除會 玉匣書留想像間
第六回 可知今日憐才意 即是當時種樹心
第七回 古來成敗原關數(shù) 天下英雄大可知
第八回 佳客偶逢如有約 盛名長恐見無因
第九回 琢磨頗望成全璧 激烈何須到碎琴
第十回 盡有狂言容數(shù)子 每從高會廁諸公
第十一回 春辭小院離離影 夜受輕衫漠漠香
第十二回 語帶滑稽吾是戲 弊清摘發(fā)爾如神
第十三回 翻覆兩家天假手 興衰一劫局更新
第十四回 放逐肯消亡國恨 歲時猶動楚人
及時回 縱橫鉤黨清流禍 峭茜風期月旦評
風如刀,滿地冰霜。
江南近海濱的一條大路上,一隊清兵手執(zhí)刀槍,押著七輛囚車,沖風冒寒,向而行。
前面三輛囚車中分別監(jiān)禁的是三個男子,都作書生打扮,一個是白發(fā)老者,兩個是中年人。后面四輛囚車中坐的是女子,一輛囚車中是個少婦,懷中抱著個女嬰,女嬰啼哭不休。她母親溫言相呵,女嬰只是大哭。囚車旁一清兵惱了,伸腿在車上踢了一腳,喝道:“再哭,再哭,老子踢死你!”那女嬰一驚,哭得更加響了。
離開道路數(shù)十丈處有座大屋,屋檐下站著一個中年文士,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那文士見到這等情景,不禁長嘆一聲,眼眶也紅了,說道:“可憐,可憐!”
那小孩問道:“爸爸,他們犯了什么罪?”那文士道:“又犯了什么罪?昨日和今朝已逮去了三十幾人,都是我們浙江有名的讀書人,個個都是無辜株連。”他說到“無辜株連”四子,聲音壓得甚低,生怕給押囚車的官兵聽見了。那小孩道:“哪個小女孩還在吃奶,難道也犯了罪么?真沒道理。”那文士道:“你懂得官兵沒道理,真是好孩子。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鼎鍋,我為麋鹿!”
那小孩道:“爸,你前幾天教過我。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就是給人家斬割屠殺的意思。人家是切菜刀,是鐵板,我們就是魚和肉。“人為鼎鍋,我為麋鹿”這兩句話,意思也差不多么?”那文士道:“正是!”眼見官兵和囚車已經(jīng)去遠,拉著小孩的手道:“外面風大,我們回屋里去。”當下父子二人走進書房。
那文士提筆醮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這種野獸,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為平和,只吃青草和樹葉,從來不傷害別的野獸。兇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給人家吃力。”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只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爭奪,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只又肥又大的鹿。
那文士提筆醮上了墨,在紙上寫了個“鹿”字,說道:“鹿這種野獸,雖是龐然大物,性子卻為平和,只吃青草和樹葉,從來不傷害別的野獸。兇猛的野獸要傷它吃它,它只有逃跑倘若逃不了,那只有給人家吃力。”又寫了“逐鹿”兩字,說道:“因此古人常常拿鹿來比喻天下。世上百姓都溫順善良,只有給人欺壓殘害的份兒。《漢書》上說:“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那就是說,秦朝失了天下,群雄并起,大家爭奪,漢高祖打敗了楚霸王,就得了這只又肥又大的鹿。”
那小孩點頭道:“我明白了。小說書上說“逐鹿中原”,就是大家爭著要作皇帝的意思。”那文士甚是喜歡,點了點頭,在紙上畫了一只鼎的圖形,道:“古人煮食,不用灶頭鍋子,用這樣三只腳的鼎,下面燒柴,捉到了鹿,就在鼎里煮來吃。皇帝和大官都很殘忍,心里不喜歡誰,就說他犯了罪,把他放在鼎里活活煮熟。《史記》中記載藺相如對秦王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也,臣請就鼎鍋。”就是說:“我該死,將我在鼎里燒死了罷!”
那小孩道:“小說書上又常說‘問鼎中原’,這跟‘逐鹿中原’好象意思差不多”。
那文士道:“不錯。夏禹王收九州之金,鑄了九大鼎。當時的所謂“金”其實是銅。每一口鼎上鑄了九州的名字和山川圖形,后世為天下之主的,便保有九鼎。《左傳》上說:“楚子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只是楚國的諸侯,他問鼎的輕重大小,便是心存不軌,想取周王之位而代之。”
那小孩道:“所以”問鼎“,”逐鹿“便是想做皇帝。”未知鹿死誰手,就是不知那一個做成了皇帝。”
那文士道:“正是。到得后來,問鼎,逐鹿,這四個字,也可借用于別處,但原來的出典,是專指做皇帝而言。“說道這里,嘆了口氣,道:“咱們做百姓的,總是死路一條。未知鹿死誰手',只不過未知是誰來殺了這頭鹿,這頭鹿,卻是死定了的。”
他說著走到窗邊,向窗外望去。只見天色沉沉地。似要下雪,嘆道:“老天爺何其不仁,數(shù)百個無辜之人。在這冰霜遍地的道上行走。下起雪來,可又多受一番折磨了。”
忽見南邊大道上兩個人戴著斗笠,并肩而來,走到近處,認出了面貌。那文士大喜,道:“是你黃伯伯,顧伯伯來了!”
快步迎將出去,叫道:“梨洲兄,亭林兄,那一陣好風,吹得二位光臨?”
右首一人身形微胖,額下一部黑須,姓黃名宗羲,字梨洲,浙江余姚人士。左首一人又高又瘦,面目黝黑,姓顧名炎武,字亭林,江蘇昆山人士。黃顧兩人都是當世大儒,明亡之后,心傷國變,隱居不仕,這日連袂來到崇德。顧炎武走上幾步,說道:“晚村兄,有一件要緊的事,特來和你商議。”
這文士辛呂名留良,號晚村,世居浙江府崇德縣,也是明末,清初一位有名的隱士他眼見黃顧二人臉色凝重,又知顧炎武向來富機變,臨事鎮(zhèn)定,即說是要緊事,自然非同小可,拱手道:“兩位請進去先喝三杯,解解寒氣。”當下請二人進屋,吩咐那小孩道:“葆中,去跟娘說,黃伯伯,顧伯伯到了,先切兩盤羊膏來下酒。”
不多時,那小孩女葆中和兄弟毅中搬出三副杯筷,布在書房桌上。一名老仆奉上酒菜。呂留良待三人退出,關上了書房門,說道:“黃兄,顧兄,先喝三杯!”
黃宗羲神色慘淡,搖了搖頭。顧炎武卻自斟自飲,一口氣連干了六七杯。
呂留良道:“二位此來,可是和《明史》一案有關嗎?”黃宗羲道:“正是。”顧炎武提起酒杯,高聲呤道:“'清風雖細難吹我,明月何嘗不照人?'晚村兄,你這兩句詩,真是絕唱!我每逢飲酒,必誦此詩,必浮大白。”
呂留良心懷故國,不肯在清朝做官。當?shù)卮罄粞瞿剿暶K]他為“山林隱士”,應徵赴朝為官,呂留良誓死相拒,大吏不敢在逼。后來又有一名大官保薦他為“博學鴻儒”,呂留良眼見若再相拒,顯是輕辱朝廷,不免有殺身之禍,于是削發(fā)為僧,做了假和尚。地方官員見他意堅,從此不再勸他出山。“清風,明月”兩句,意在諷刺清廷,懷念前明,雖然不敢刊行,但在志同道合的朋輩之間傳誦已遍,此刻顧炎武又讀了出來。黃宗羲道:“真是好詩!”舉起酒杯,也喝了一杯。呂留良道:“兩位謬贊了。”
顧炎武一抬頭,見到壁上掛著一幅高約五尺,寬約丈許的大畫,繪的是一大片山水,筆勢縱橫,氣象雄偉,不禁喝了聲采,畫上只題了四個大字:“如此江山”,說道:“看這筆路,當是二瞻先生的丹青了。”留良道:“正是。那‘二瞻’先生姓查,名士標,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大畫家,也和顧黃呂諸人交好。黃宗羲道:“這等好畫,如何卻無題跋?”呂留良嘆道:“二瞻先生此畫,頗有深意。只是他為人穩(wěn)重謹慎,即不落款,亦無題跋。他上個月在舍間盤亙,一時興到,畫送了我,兩位便題上幾句如何?”
顧黃二人站起身來,走到畫前仔細觀看,只見大江浩浩東流,兩岸峰巒無數(shù),點綴著奇樹怪石,只是畫中云氣彌漫,山川雖美,卻令人一見之下,胸臆間頓生郁積之氣。
顧炎武道:“如此江山,淪于夷狄。我輩忍氣吞聲。偷生其間,實令人悲憤填膺。晚村兄何不便提詩一首。將二瞻先生之意,表而出之?”呂留良道:“好!”當即取下畫來,平鋪于桌。黃宗羲研起了墨。呂留良提筆沉吟半晌,便在畫上振筆直書。頃刻詩成,詩云:“其為宋之南渡耶?如此江山真可恥。其為崖山以后耶?如此江山不忍視。吾今始悟作畫意,痛哭流涕有若是。以今視昔昔猶今,吞聲不用枚銜嘴。畫將皋羽西臺淚,研入丹青提筆呲。所以有畫無詩文,詩文盡在四字里。嘗謂生逢洪武初,如瞽忽瞳跛可履。山川開霽故壁完,何處登臨不狂喜?”
書完,擲筆于地,不禁淚下。
顧炎武道:“痛快淋漓,真是絕妙好辭。”呂留良道:“這詩殊無含蓄,算不得好,也只是將二瞻先生之原意寫了出來,好教觀畫之人得知。”黃宗羲道:“何日故國重光,那時'山川開霽故壁完',縱然窮山惡水,也令人觀之大暢胸懷,真所謂'何處登臨不狂喜'了!”顧炎武道:“此詩結得甚妙!終有一日驅除胡虜,還我大漢河山,比之徒抒悲憤,更加令人氣壯。”
黃宗羲慢慢將畫卷了起來,說道:“這畫是掛不得了,晚村兄得須妥為收藏才是。倘若給吳之榮之類的奸人見到,官府查究起來,晚村兄固然麻煩,還牽連了二瞻先生。”
顧炎武拍桌罵道:“吳之榮這狗賊,我真恨不得生食其肉。”呂留良道:“二位枉顧說道有件要緊事。我輩書生積習,作詩題畫,卻擱下了正事。不知究竟如何?”黃宗羲道:我二人來止,乃是為了二瞻先生的那位本家伊璜先生小弟和顧兄前日得到訊息,原來這場‘明史’大案,竟將伊璜先生也牽連在內。”呂留良道:“伊璜兄也受了牽連?”
黃宗羲道:“是啊。我二人前日晚上匆匆趕到海寧袁華鎮(zhèn),伊璜先生并不在家,說是出外訪友去了。炎武兄眼見事勢緊急,忙矚伊璜先生家人連夜躲避,想起伊璜先生和晚村兄交好,特來探訪。”呂留良道:“他……他卻沒有來。不知到了何處。”顧炎武道:“他如在府上,這會兒自己出來相見。我已在他的書房的墻壁上提詩一首,他若歸家,自然明白,知所趨避,怕的是不知音訊,在外露面,給公人拿了,那可糟了。”
黃宗羲道:“這‘明史’一案,令我浙江名士幾乎盡遭毒手。清廷之意甚惡,晚村兄名頭太大,亭林兄和小弟之意,要勸晚村兄離家遠游,避一避風頭。”
呂留良氣憤道:“清廷皇帝倘若將我捉到京,拼著千刀萬剮,好歹也要痛罵他一場,出了胸中這口惡氣,才痛痛快快的就死。”
顧炎武道:“惡臭兄豪氣干云,令人好生敬佩。怕的是見不到清廷皇帝,卻死于一般的下賤的奴才手里。再說,清廷皇帝只是個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朝政大權,盡操縱于權臣鰲拜之手。兄弟和梨洲兄推想,這次‘名士’一案所以如此大張旗鼓,雷厲風行,當是鰲拜意欲挫折我江南士人之氣。”
呂留良道:“兩位所見甚是。清兵入關以來,在江橫行無阻,一到江南,卻處處遇到反抗,尤其讀書人知道華夷之防,不斷根他們搗亂。鰲拜乘此機會,對我江南士子大加鎮(zhèn)壓。哼,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除非他把咱們江南讀書人殺得干干凈凈。”
黃宗羲道:“是啊,因此咱們要留著有用之身,和清廷周旋到底,倘若逞了一時血氣之勇,反是墮入他們的算中了。”
呂留良登時省悟,黃顧二人冒寒枉顧,一來固是尋覓查伊璜,二來是勸自己一時按奈不住,枉自送了性命,良友苦心,實深感激,說道:“二位金石良言,兄弟那敢不尊?明日一早,兄弟全家便出去避一避。“顧黃二人大喜,齊聲道:“自該如此。”
呂留良沉呤道:“卻不知避向何處才好?“只覺天涯茫茫,到處是敵人的天下,真無一片干凈土地,沉呤道:“桃源何處,可避暴秦?桃源何處,可避暴秦?“顧炎武道:“當今之世,便真有桃源樂土,咱們也不能獨善其身,去躲了起來……“呂留良不等他辭畢,拍案而起,大聲道:“亭林兄此言責備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暫時避禍則可,但若去躲在桃花源里,逍遙自在,忍令億萬百姓在清兵鐵蹄下受苦,于心何安?兄弟失言了。”
顧炎武微笑道:“兄弟近年浪跡江湖,著實結交了不少好朋友。大江南,見聞所及,不但讀書人反對清廷,而販夫走卒,屠沽市井之中,也到處有熱血滿腔的豪杰。晚村兄要是有意,咱三人結伴同去揚州,兄弟給你引見幾位同道中人如何?”呂留良大喜,道:“妙~,妙!咱們明日便去揚州,二位少坐,兄弟去告知拙荊,讓她收拾收拾。”說著匆匆入內。不多時呂留良回到書房,說道:“‘明史’一案,外間雖傳說紛紛,但一來傳聞未必確實,二來說話之人顧忌甚多,不敢盡言。兄弟獨處蝸居,未知其詳,到底是何起因?”
顧炎武嘆了口氣,道:“這部明史,咱們大家都是看過的了,其中對清廷不大恭敬,那也是有的。此書本是出于我大明朱國楨相國之手,說到關外建洲衛(wèi)之事,又如何會對他們客氣?”呂留良點頭道:“聽說湖洲莊家花了幾千兩銀子,從朱相國后人手中將明史原稿買了來,以己名刊行,不想竟然釀此大禍。”
浙西杭州,嘉興,湖洲三府,處于太湖之濱,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盛產稻米蠶絲。湖洲府的首縣今日稱為吳興縣,清時分為烏程,歸安二縣。自來文風甚盛,歷代才士輩出,梁時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深的沈約,元代書畫皆至品的趙孟業(yè),都是湖洲人氏。當?shù)赜忠援a筆著名,湖洲之筆,徽洲之墨,宣城之紙,肇怯謁溪之硯,文房四寶,天下馳名。
湖洲府有一南潯鎮(zhèn),雖是一個鎮(zhèn),卻比尋常州縣還大,鎮(zhèn)上富負多,著名的富室大族之中有一家姓莊。其實莊家的富戶名叫莊允城,生有數(shù)子,長子名叫廷瓏,自幼愛好詩書,和江南名士才子多所結交。到得順治年間,莊廷瓏因讀書過于勤,忽然眼盲,尋遍名醫(yī),無法治愈,自是郁郁不歡。忽有一日,鄰里有一朱姓少年攜來一部手稿,說是祖父朱相國的遺稿,向莊家抵押,求借數(shù)百兩銀子。莊家素來慷慨,對朱相國的后人一直照顧著,既來求借,當即允若,也不要他用什么遺稿抵押。但那朱姓少年說道借得銀子之后,要出門遠游,這部祖先的遺稿帶在身邊,恐有遺失,存在家里又不放心,要寄存在莊家。莊允城便達因了。那朱姓少年去后,莊允城為替兒子解悶,叫家中清客讀給他聽。朱國楨這部明史稿,大部份已經(jīng)刊行,流傳于世,這次他孫子攜來向莊家抵押的,是的許多篇列傳。莊廷瓏聽清客讀了數(shù)日,很感興味,忽然想起:“昔時左丘明也是盲眼之人,卻因一部史書《左傳》得享大名于千載之后。我今日眼盲,閑居無聊,何不也撰述一部史書出來,流傳后世?”
大富之家,辦事容易,他即興了此念,當即聘請了好幾位士人,將那部明史稿從頭至尾的他認為何處當增,何處當刪,便口述出來,由賓客筆錄。
但想自己眼盲,無法博覽群籍,這部明史修撰出來,如內容謬誤甚多,不但大名難享,反而被人譏笑,于是又花了大批銀兩,延請許多通士文儒,再加修訂,務求盡美。有些大有學問之人非錢財所能請到,便輾轉托人,埤辭相邀。太湖之濱向來文士甚多,受到莊家邀請的,一來憐其眼盲,感其意誠,二來又覺得修撰明史乃是一件美事,大都到莊家來作客十天半月,對稿本或修正其誤,或加潤飾,或撰寫一兩篇文字。因此這部明史確是集了不少大手筆之力。書成不久,莊廷瓏便去世。
莊允城心傷愛子之逝,即行刊書。清代刊印一部書,著實不易,要招請工匠,雕成一塊塊木版,這才印刷成書。這部明史卷軼浩繁,雕工印工,費用甚巨。好在莊家有的是錢,撥出幾件大屋作為工場,多請工匠,數(shù)年間便將書刊成了,書名叫作《明書輯略》,撰書人列名為莊廷瓏,請名士李令皙作序。所有曾經(jīng)襄助其事的學者也都列名其上,有茅元銘,吳之銘,吳之蓉,李祁濤,茅次萊,吳楚,唐元樓,嚴云起,蔣麟徽,韋金佑,韋一園,張契,董二西,吳炎,潘圣章等,共十八人。書中又提到此書是根據(jù)朱氏的原稿增刪而成,不過朱國楨是明朝相國,名頭太大,不便直書其名,因此含含糊糊的只說是“朱氏原稿”。
……
“金庸的出現(xiàn),是當代文化的一個奇跡……我敢說,在古往今來的小說結構上,金庸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著名學者馮其庸
“看過《笑傲江湖》的次數(shù)連自己都數(shù)不清了……我欣賞(書中)風清揚的出招無形,卻無招勝有招。”
——馬云
“金庸先生的作品以大歷史為背景,視野廣闊。由于他的成功,奠定了武俠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日本國際創(chuàng)作學會會長池田大作
“我相信金庸對于世界文學的意義,絕不會因是武俠小說這一樣式而有絲毫減弱。”
——英國著名漢學家約翰 明福德
“他把儒釋道,琴棋書畫等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通俗了,所以金庸小說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的入門書來讀。”
——著名學者陳平原
“有一本武俠小說幫了我;金庸的《笑傲江湖》。我喜歡書中英雄的處世方式。”
——姚明
“金庸武俠小說包涵著迷人的文化氣息,豐厚的歷史知識和深刻的民族精神。”
——北京大學教授嚴家炎
“《鹿鼎記》是古今中外好小說,在金庸作品之中,排名。”
——香港著名作家倪匡
“金庸把正直、善良、俠肝義膽的中國文化精神傳遍了全世界。”
——中國文聯(lián)主席孫家正
“金庸的讀者是以億來計算的,是全世界古往今來讀者多的作家。”
——著名學者孔慶東
“金庸小說為萬千讀者爭贊,筆觸有千軍萬馬之力。”
——著名學者余英時
“金庸影響超越國界,對華人文化影響空前。”
——臺灣清華大學教授沈君山
“金庸使中斷了傳統(tǒng)的白話語言起死回生。”
——文藝評論家李
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嘻嘻,金庸的很經(jīng)典!
這個非常好。紙質好,排版好。里面有幾個錯別字,但瑕不掩瑜,很喜歡
給女兒買的第一套武俠小說,機智幽默又能逢兇化吉的韋小寶很逗,從此武俠小說讓女兒著迷。
幫兒子買了全套,他很喜歡看,上癮了。紙質不錯,印刷好,沒錯字。
金庸的很喜歡鹿鼎記,拍第一,真真真正正開過一次完整的書,,這套書印刷還滿意,
不錯,看了電視劇,再來看原著,發(fā)現(xiàn)原著有原著的好,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第一次購買書皮有點破損了,馬上上圖換貨第二天就送過來了,這次沒問題,五星好評
一直在當當網(wǎng)買書,性價比很不錯。這本書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
還是看書比較有意思一點,電視劇來來去去就那么回事。
包裝摳門,外面就套個塑料袋,導致書部分地方損傷。
朗聲版一直是本人覺得最好的版本,從印刷到書本字體大小,非常讓人滿意。值得一看再看。
印刷質量不錯啊,老先生寫的也非常好,何為鹿,何為鼎。受教了。
晚上下的訂單第二天就到貨了,包裝非常好,書籍的字印刷得很清晰,很滿意!
炒雞優(yōu)惠炒雞好,金庸小說向來不怎么打折,貴得很,這次閱讀日活動力度杠杠的,果斷下手四套,看來等待還是值得的!
這套書的質量非常好,紙張厚實有韌性,字跡清晰端正,版式素雅古樸,保留了舊版的精華,插圖是姜云行的,已經(jīng)是金庸武俠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了。趕上搞活動拿下的,6折,性價比超高。
非常喜歡金庸的鹿鼎記,非武非俠。書包裝很好,整齊
書的質量挺好的,是正版。就是喜歡這個舊版的,這個版本寫得好,深得我心,值得紀念和收藏。書字跡清晰,紙張厚實,封面淡雅,娟秀書香,太喜歡了,很滿意,可以重溫經(jīng)典,滿意。
10歲女兒,金庸小女俠收藏的第9套書,目標全收齊
書很好,也很香,是正版,就是包裝比較差就一個塑料袋,有折痕而且書封面的角都快爛了,為什么不能用盒子呢四周加點軟紙墊墊,希望能改進,謝謝
快遞包裝一點也不用心,書角均已磨損,夲想拒收,但兒子實在要的太急了,請賣家以后多替消費者著想,把書包裝好了再發(fā)送,畢竟能買書的都是愛書的,ok
非常喜歡金庸的鹿鼎記,書包裝很好,整齊,字跡清晰
半價優(yōu)惠時買了金大俠幾套經(jīng)典的作品,以前就看過很多遍,買來留著閑時翻一翻。現(xiàn)在當當?shù)陌b太簡單,就一個紙盒,連一張廢報紙都不塞,有的書皮都擠皺了。唉,這服務……
很好,我們家金庸的武俠小說全買齊了,喜歡朗聲舊版。
金庸朗聲舊版鹿鼎記,上學時候看好多遍,也一直喜歡,包裝,印刷,排版,都超贊,經(jīng)典,值得收藏,趕上雙十一活動超值!
書是最棒的。但是物流太迷醉了,我寫的地址是對的,結果不知道誰寫地址的時候看錯了還是打錯了,送到了隔壁鎮(zhèn)另外一個地方,兜兜轉轉才拿回來,從沒有見過這么囧的錯誤。還好服務態(tài)度還算可以。
這個版本的質量非常好,封面設計和排版以及紙張都很不錯,不太喜歡看武俠小說,但是金庸作品除外,每部都看過了,有種久看不厭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小伙伴們常說的“經(jīng)典”吧。活動期間購買的,價格優(yōu)惠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