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曾經懷揣芭蕾夢的純真少女,是英國前首相布萊爾盛贊的“人民的王妃”,是世界人民心中永遠的慈善天使。她是善良、美麗、自信的擁有者,是優雅、時尚、高貴的代言人。她是戴安娜 弗朗西斯 斯賓塞,是永不凋謝的英格蘭玫瑰。
然而,在那頂名為“情人結”的皇冠之下,卻掩藏著鮮為人知的辛酸與無奈。戴安娜王妃私人護衛官肯 沃爾夫和“皇家報道教父”羅伯特 賈布森共同執筆,以肯的親身經歷和見聞為基礎,真實還原出皇室光環下那個脆弱又堅強、復雜又純真、高貴又親切的戴安娜王妃。
王妃的私人護衛官和皇家報道教父的真實報道,捍衛真實的戴安娜,還原歷史的真相。
《紐約時報》暢銷書,獨家授權。
英國BBC、《每日電訊》、《星期日時報》傾情推薦。
1999年《時代》雜志將戴安娜評為“20世紀100位重要的人”之一。2002年BBC票選活動“偉大的100名英國人”第三位。
英國首相托尼 布萊爾盛贊“人民的王妃”,她屬于世界。
她失去了婚姻,卻贏得了全世界的愛,她的熱情與友愛惠澤我們每一個人。
花團錦簇的婚禮,萬人同悲的葬禮,讓我們走進戴安娜王妃的美麗與脆弱,愛心與不幸。
精美圖文,感受戴安娜王妃的傾世風采。
肯 沃爾夫(Ken Wharfe),英國皇室安全官、戴安娜王妃的私人護衛官。他陪伴戴安娜度過了最困難的時期,也因此成為其生命中重要的角色。他是威爾士王妃最親近和信任的知己,戴安娜和他分享了許多秘密。他也是及時位出版傳記的皇室安全官員。
羅伯特 賈布森(Robert Jobson),皇家評論員,獲獎記者,暢銷書作家,一直站在皇家新聞報道的前沿。被《華爾街時報》譽為“皇家報道教父”。他是《倫敦旗幟晚報》的皇家編輯,也是美國國家新聞廣播電臺的皇家評論員,常駐英國廣播電臺(BBC)、英國獨立電視臺(ITV)、天空新聞臺(Sky News)。
作者序 (及時版)_ 01
作者序 (第二版)_ 02
引子 _ 06
Part 01 戴安娜的堅強與柔軟
時光深處的優雅 _ 002
穿上水晶鞋的少女 _ 007
世上最迷人的媽媽 _ 012
愛冒險的母子 _ 016
心照不宣的秘戀 _ 022
我們會成為好搭檔 _ 027
憂傷的藍眼睛 _ 031
在音樂中樂觀 _ 037
Part 02 每個人都需要被關
這是個何其諷刺的日子。
這些年來,我一直用生命保護著這個女人,現在卻在她的葬禮上負責安保工作。1997年9月6日,我站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西門觀看戴安娜的葬禮,感覺就像攝像機錄下的好萊塢悲劇電影的長鏡頭,眼前的畫面像慢動作一樣冗長而肅靜,空氣中回蕩著威廉•哈里斯(William Harris)的《序曲》(Prelude)中的風琴聲。伴隨著空洞的鐘聲,從各路顯要——親王、首相、總理等——到普通民眾,都紛紛趕來向這位杰出人士致以的敬意。
20世紀末是屬于戴安娜王妃的時代。當時,就全世界的關注程度而言,也許只有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可以和她相提并論。現在,36年過去了,她的卡米洛特已經成了殘垣斷壁,她的魅力也消失不見了。當護柩人——威爾士禁衛軍官兵——吃力地抬著有襯鉛的靈柩時,很難想象,那個曾令世界為之傾倒的女性正靜靜地躺在里面。也許在她過于短暫的一生當中,這是一次徹底安靜下來的時刻。激情、愚蠢和人為失誤扼殺了那條生命。和世界上很多人一樣,我最初的憤怒漸漸變成了麻木,只覺得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
在成為戴安娜的保護官之前,我曾經負責保護她的兩個兒子。此時他們在不幸面前表現得非常堅強。小時候熱衷于打架的他們,現在正面臨著生命中最嚴峻的考驗。他們身穿黑色套裝,走在媽媽棺槨的后面,儼然是兩個男子漢,而不是兩個男孩兒了。覆蓋著皇家旗幟的靈柩上,一張手寫的卡片躺在一大片百合花中,上面“媽媽”兩個字似乎說出了一切。
當天上午,倫敦市中心一片寧靜,上百萬悼念者走上街頭,站在靈車必經道路的兩旁。王妃的靈柩將由一輛炮車從肯辛頓宮運到威斯敏斯特教堂。由于道路封閉,我從白金漢宮徒步走向教堂,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花香。戴安娜的棺槨昨晚已經從圣詹姆斯宮王室小教堂轉移到肯辛頓宮。成千上萬份紀念這一歷史事件的報紙和雜志特刊,出現在街頭巷尾的報攤上,隨處可見她那張熟悉的臉。電視報道也紛紛涌入千家萬戶中,整個英國處于停滯的狀態。全球有超過20億人在電視機前觀看報道,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有生之年會看到這則新聞。不同于肅穆的氣氛,有不少穿著牛仔褲和T恤衫的悼念者,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送葬隊行經的道路兩旁擠滿了人,威斯敏斯特教堂低沉的鐘聲,一直回蕩在這座幾近沉寂的首都。
兩位王子走在隊伍前面,威爾士親王、愛丁堡公爵和王妃的弟弟斯賓塞伯爵垂著頭走在他們身邊。炮車行至林蔭路,經過白金漢宮時,女王率王室成員站在王宮門外俯首致意,他們的頭頂上方是隨風飄揚的英國國旗。此前公眾一直批判女王對王妃之死的漠然態度,直到葬禮前幾天,女王終于做出了讓步,下令降半旗。這也是英國有史以來及時次為悼念君主以外的人降半旗。
送葬隊的后面,是500名挑選出來的送葬者。他們中有慈善工作者、護士、藝術家,還有其他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士,代表了王妃生前滿心掛念的那些組織和事業。這并非是這類事件的慣常做法,卻符合我前老板的秉性,她生前也從不會對王室的盛大儀式表現出很大熱情。
這座宏偉的哥特式教堂內,聚集著1900 名特邀嘉賓,陽光透過巨大的窗戶傾灑在地面上。10 點剛過,貴賓們陸續抵達,引導他們就座仿佛是一場軍事演習,需要時刻保持警惕,因為全世界恐怖分子的主要目標,大多都聚集在這座莊嚴的中世紀建筑里。美國及時夫人希拉里• 克林頓(Hillary Clinton) ——她丈夫比爾• 克林頓(Bill Clinton)總統曾在王妃去世僅幾小時后就公開贊揚她及其一生的成就——走過時看了看入口附近敬獻的鮮花。撒切爾夫人(Baroness Thatcher)和約翰• 梅杰(John Major)兩位前首相也從教堂西門走進來,來到托尼• 布萊爾(Tony Blair)首相和他的妻子切麗(Cherie)身邊,然后四人一起前往他們的座位。
斯賓塞一家到達后不久,穆罕默德• 法耶茲(Mohamed Fayed)夫婦也走進教堂。我的視線一直追隨著他們,尤其是戴安娜的媽媽弗朗西斯• 尚德• 基德(Frances Shand Kydd)。查爾斯王子一家不久后也抵達了,入場的是伊麗莎白二世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王太后和愛德華王子,他們在一片靜默中走到離圣壇不遠的位子,與斯賓塞一家只隔一條過道。這時,大本鐘敲響了11 點的鐘聲,送葬隊到達西門。8 名沒戴帽子的威爾士禁衛軍官兵繃著臉,吃力地抬著重達250 千克的靈柩,緩緩地走過教堂中殿。哈里王子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父親將他拉近身邊,哥哥威廉把手搭在他的肩上安慰他。
教堂里回蕩著國歌的旋律,悲痛的氣氛令人揪心,女王的窘迫幾乎可以察覺出來。王妃意外喪生后,斯賓塞家族和溫莎王室間的矛盾擺上了臺面。國家媒體想引開公眾的注意力,淡化他們在王妃的死亡中該負的責任。然而,無論是對哪方的指責都是毫無意義的。狗仔隊雖令人生厭,但并沒有蓄意謀殺,這可以說是一場本可以輕易避免的意外。
現在再說“如果怎樣怎樣”已經于事無補了。我所在的部門保護她長達15 年,而穆罕默德• 法耶茲的“保鏢”團隊保護她僅八個星期,她就死了,他們的失職讓我無言以對。
在1987年,一個許多人還相信愛滋病可以通過輕微接觸就能傳染的年代,戴安娜王妃坐到了一個愛滋病患者的病床上,握住了他的手。她告訴了世界愛滋病患者需要的不是隔離,而是熱心和關愛。——美國前總統比爾 克林頓
這才是歷史,因為這是肯 沃爾夫的親身經歷。——英國歷史學家大衛•斯塔克(David Starkey)
肯 沃爾夫認為,戴安娜的優良品質正在被“從歷史上抹去”,這是在為卡米拉擔任威爾士親王的公眾角色做準備。這本書深入描寫了戴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不和諧的婚姻,以及王妃得知婚姻結束的那一刻。——英國BBC
我讀過很多關于戴安娜的書,這是迄今為止我讀過的真實性的一本。肯 沃爾夫不僅成功地描繪了戴安娜的公眾形象,也寫了她私下的樣子。很精彩,很真實。作者本身對戴安娜是贊譽的,同時也指出了其缺點和矛盾,并解釋了戴安娜為什么有時候會那么沒有安全感。我是戴安娜的鐵桿粉。這本書寫出了戴安娜人性和真實的一面。對她的孩子來說,她是個的母親,這在皇室里是不可多得的。 ——亞馬遜讀者BySusan K.評論
這位前護衛官并非利用一個信任自己的女人的秘密賺取利益,而是希望能糾正歪曲的記載,讓戴愛娜能得到更公正的評判。——英國《每日電訊》長文章評論
戴安娜是個復雜的女人,她不應該這么快離開我們。作者把我們帶進戴安娜的世界,讓我們更加喜愛我們的王妃。愿她安息!——亞馬遜讀者BySusan K.評論
最近喜歡讀傳記
戴安娜活出了自己的價值,小和田雅子注定只能做一只困在牢籠的金絲雀
戴安娜王妃
用的韻達快遞,不送到家卻送到小區里的小超市,還要付費才能拿,只能退貨啊!告訴自己,以后再買書,一定選擇貨到付款,這樣就必須送到家了
孩子很喜歡,書的質量也很好。
很正規的書
真心不錯,值得購買
很喜歡,非常喜歡
女神 十年前就是這個評價
買了一本送了朋友,又買了一本
內容沒看,但是大致翻了下圖片精美,紙質也不錯,印刷排版喜歡
裝幀精美,本書的作者肯,戴安娜王妃的私人護衛官。親歷眾多鮮為人知的皇家秘密,也見證了戴安娜王妃的堅強與脆弱
很詳細、真實,有很多細節,讓人近距離了解真實的戴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