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入行20年的傳記作品,立體展現楊瀾20年非常媒體生涯,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楊瀾和楊瀾眼中的時代真相。
在本書中,楊瀾將告訴你:她從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個節點自由瀟灑地轉換;她對“贏”的重新理解和體悟;她的20年非常媒體生涯和她眼中的傳媒江湖……
楊瀾親自講述她聚光燈下的臺前幕后,真實呈現她的“陽光二十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辦陽光衛視、《楊瀾訪談錄》、申奧形象大使……
楊瀾對自己20年媒體人生的審視與展望:以提問為生的她,對“贏”有了新的感悟;對“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對“問”有了執著的回歸。
在事業上,楊瀾是博學媒體人,具有極強的社會影響力;在家庭中,楊瀾是幸福的太太,有著兩個可愛的孩子,是什么讓她在人生的每個角色里轉換自如,讓她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游刃有余?——楊瀾將親口告訴你她幸福人生的秘密。
楊瀾兒時照片首度曝光,其與世界政要、商業領袖、文藝名人的百余張合影繽紛呈現,值得珍藏。 ○我們生活在一個渴望成功的時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證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尋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詢問他們有沒有什么成功的秘訣。我采訪了500 多位精英人士,對成功的定義有了質疑。到底什么算成功?更成功又怎樣?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患了“成功綜合征”?
我相信幸福要靠運氣,但更要靠能力:夢想的能力、創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和分享的能力。總之三個字:幸福力——追求和給予幸福的力量。我要的幸福是豐富而有價值的生命,是充滿愛和溫暖的情感,請不要讓我取舍。
我要的幸福是豐富而有價值的生命,是充滿愛和溫暖的情感世界,請不要讓我取舍。所以,也請不要再拿“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這個老掉牙的問題來問我啦!
當你為了一個理想去努力奮斗,而且經歷過挫折的時候,我認為你對整個世界的理解,會更深一步……這是人生非常寶貴的財富,你經歷過很大的歡喜,也經歷過很大的挫折,但是你還是能夠站起來,重新回到你要做的事情上來,我覺得這是對一個人很大的考驗,我很高興我經歷了這樣一次考驗。
當一個人決定離開床那熟悉的舒適,去石頭上睡覺時,他就已經擺脫了某種惰性,而帶來許多種可能。有24小時,一塊頑石上也會留下他的溫度。
“你是怎么平衡事業與家庭的?”這是我每次接受采訪都會被問到的問題。這問題沒什么不妥,只是為什么很少有記者問男性這個問題?男人們就不需要平衡事業和家庭嗎?
如果非要有人問女人們如何取舍事業與家庭,她們會直接把問題頂回去:“誰規定的只能二選一呢?”就像我不會問你左腿、右腿你更喜歡哪條。人不是需要兩條腿走路的嗎?!我更想問:“你想找到什么樣的幸福?”
更多精彩推薦
楊瀾,博學傳媒人,著名節目主持人,現任陽光媒體集團、陽光文化基金會董事局主席。
朱冰,中國傳媒大學知名學者,博學策劃人,獨立作家。
01 你真的那么有遠見嗎?
02 你不想贏嗎?
03 誰能在石頭上輕松睡覺?
04 為什么總問女人這個問題?
05 奧運可以是件很浪漫的事嗎?
06 你是否曾站在空空的舞臺?
后記:我的好奇心無可救藥
我前后三次采訪臺灣“云門舞集”現代舞團的創始人林懷民先生。及時次是在1993年,那時我所主持的《正大綜藝》是及時個把臺灣從北到南“走透透”,系統介紹臺灣風土人情的節目。我在臺北郊區長滿荒草的山上采訪林懷民時,他正吩咐舞者們利用排練空隙,采摘練功房旁邊池塘里盛開的荷花,運送到香港,作為即將在那里上演《九歌》的舞臺布景。第二次是在2003年,還是在臺北,那間鐵皮屋頂的練功房依然孤獨而倔犟地站立在山草中。我正感慨舞團練功條件的簡陋,他卻像看著自己心愛的寶貝似的述說它的種種好處:安靜、接近自然、鍛煉舞者的承受力。第三次是2007年他帶領舞團來北京保利劇院演出《水月》、《行草》和《紅樓夢》。
已經60歲的他,眼神依然清澈明亮,說起話來手舞足蹈,容易激動。
他說自己年輕時脾氣很急,為了排出舞團的及時部舞劇《薪傳》,對人對己都到了苛刻的程度。一次他看到兩位舞者在應該排練熱身的時間還蹲在外面吃面,就沖上去演講了一番排練的重要性,說你們這樣不珍惜自己,那還跳什么舞!說著手掌啪的一下敲碎了旁邊的玻璃窗,頓時血流如注,但他還在繼續慷慨陳詞,說我們要創造自己的現代舞劇需要克服多少困難!場面駭人而悲壯。談起這些,林懷民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曾經由于缺乏資金,舞團幾近破產,他也心灰意冷放棄過。一次坐出租車,司機無意中提到自己看過他們的舞蹈,很喜歡,要林先生加油。林懷民就因這樣一句話呆住了,淚流滿面,當下決定從頭再來。
如今云門已有160多個舞蹈作品,成為亞洲具影響力的現代舞團,林懷民也因成功地將中國文化轉化為能與世界溝通的身體語言而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編舞家之一。如果說他早期的作品更多地表現了祖先不屈不撓的奮斗史,而后10年的作品則更多地在追求一個“靜”字。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里,靜,成為人們的向往。為了演繹中華傳統文化的神韻,讓“靜”成為心靈與身體的一種自然狀態,他讓演員們放低重心,練習太極、吐納、書法、靜坐。為了體驗天人合一的境界,他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就是讓舞者們在河邊被水沖刷得光溜溜的大石頭上躺下來,放松身體,看誰能先睡著!你一定要放松身心,讓肌肉順應石頭的弧度,把石頭變成一張天底下最舒服的床。居然,舞者們做到了,他們先后安然入睡,也許是因為林懷民的這一番催眠,更大的一種可能是:他們真的累壞了!如果你看過《草書》或《水月》,你會被那其中充滿動感的靜謐氛圍感動,仿佛自己的呼吸也隨著舞者的吐納變得深沉悠長,或隨著他們的騰轉挪移動靜相宜。
藝術家大多有流浪者的內心,無法忍受按部就班的生活,即使身體安頓了,精神還是需要漫游,永遠在尋找什么。因為這樣尋找是勞筋骨、苦心智的,所以總有那么一些階段,他們讓自己和周圍的人很不舒服。按作家劉震云的說法,就是“擰巴”。他們與命運的關系這就像林懷民的那個實驗:躺在石頭上睡覺。
看起來光滑的大石頭實際上并不平坦,何況生硬,先是怎么躺著也不得勁兒,后來發現,你沒法改變石頭,也不需要改變自己,你只需要找到兩者相適宜的角度。
有時,大時代會把人逼人生存的死角。畫家黃永玉把自己稱為“無愁河上的浪蕩漢子”,并以此為題寫自傳體小說。不知是他記憶力太好還是經歷的趣事太多,他寫啊寫,好幾年才寫到自己小學畢業那時候,而文稿已達30多萬字。出生于湘西鳳凰的黃永玉中學沒有畢業就隨劇團四處奔波,靠木刻賺點小錢,不料因此而成名。20世紀40年代末,他在上海參加左翼運動,為避免迫害,去了香港。
可他一心想著北京,終于1953年如愿成為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那時他還不到30 歲。他天陛活潑風趣,屢次在政治運動中被指“不沉重”。不沉重哪行! “” 中他被批斗,背上被打得鮮血直流,經常被倒拎著雙手做“噴氣式”。可是脾氣不改。甚至發展到他自己在家里也練習“噴氣式”,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神,鍛煉身體柔韌性以更好適應批斗。在勞動改造期間,他躲在被窩里打著手電筒為妻子張梅溪寫下長詩《老婆呀,不要哭》:“中年是滿足的季節啊,讓我們欣慰于心靈的樸素和善良。我吻你,吻你稚弱但滿是裂痕的手,吻你寂寞而勇敢的心,吻你的永遠的美麗。因為你,世上將流傳我和孩子們幸福的故事。
” 他的好朋友中也不乏這樣天真而樂觀的人。黃苗子、郁風夫婦在“” 中日子也不好過。黃苗子被下放到東北去勞改,寄了一張明信片回來,說自己如何翻過山,遇到大雪,眼前一片蒼茫,還要在這一片蒼茫中搭窩棚。郁風看了哈哈大笑:“哈,好一個北國風光啊!”黃永玉回憶說:“她一定在背后哭。” 眼看那些老友先后辭世,黃永玉稱自己是晚上八九點鐘的月亮,靜靜地看待人間的事情。他把自己的墓志銘也想好了,五個字:愛,憐憫,感恩。他愛荷花,把鄉村別墅稱為“萬荷堂”。近90歲高齡的他依然在畫大幅的作品。他說自己在牛棚里錯過了人生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現在不能再錯過。而他畫的荷花于生動中透露著張揚與隱忍的混合氣質。
我在紐約認識譚盾時及時印象就是他很狂,這個靠少一根弦的小提琴考人中央音樂學院,20歲寫出一部交響樂《離騷》的天才,他的口才,介紹起他的各種稀奇古怪的音樂理念更是眉飛色舞,沒完沒了。對我這樣的門外漢來說,要想從那些幾乎沒有旋律的先鋒作品中找到多大享受是徒勞的。但是出于對藝術家和創新的尊重,我總是盡可能地出席他的音樂會,還資助過他把交響樂與原生態歌曲結合的作品《地圖》,并且在他的各種發明:改良的塤、水的琴、紙的鼓中聽出些神秘詭異的味道。
給譚盾帶來音樂啟蒙的正是楚文化中鄉村音樂,祭神的、結婚的、哭喪的,仿佛可以連接人間與天堂。這應該就是時下最時髦的“穿越”了。而他事業上的較大轉折是與李安合作的《臥虎藏龍》,他的音樂因此進入了大眾視野,更因此獲得了奧斯卡原創音樂獎。他跟李安說:“我要借助中國戲曲里的打擊樂,把中國文化的魂打出來。再用馬友友的大提琴把神秘與傷感拉出來。”他用一個比喻形容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的結合:辣椒巧克力。原來譚盾的母親是湖南人,吃什么都要加辣椒。一次他給媽媽送去一盤巧克力蛋糕,老太太拿出一包辣椒醬佐餐,吃得津津有味!后來譚盾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島上真的吃到了當地名產辣椒味巧克力,印證了媽媽的“前衛意識”。這種跨界的靈感讓他左右逢源,于是帕爾曼的小提琴拉出了馬頭琴的悲涼,日本的大鼓呼應著《越人歌》的凄美,上億年的頑石敲出了禪宗的意境,創意無法阻擋。他說藝術創作的魅力就是讓你在孤獨中痛苦,也在孤獨中找到一線無法比擬的光芒,成就你生命的意義。
他應該已經找到了在石頭上睡覺的姿勢了。
電影《梅蘭芳》中邱如白有一句臺詞:“誰要是毀了這份孤獨,誰就毀了梅蘭芳。”編劇嚴歌苓寫的是她對梅蘭芳的理解,也是自己對寫作的體驗。
她發現孤獨的奇妙之處在于,你可以用頭腦構筑一個世界,可以自由地設計每個人物的命運,讓每個人物說出你要說的話。這給她帶來快感。老天給了她發達的創造力,也讓她的大腦由于過于興奮而失眠。她較高紀錄是連續30天睡不著覺。
那種經歷痛苦不堪,她在煎熬中無語流淚,整天在家里穿一件寬大的睡衣,老公上班時她如此,下班回家時發現她還是如此。
在她腦海中時而想起的,是自己12歲去了西藏當兵,聞到的高原草場的芳香;是19歲在中越自衛反擊戰的包扎所里無法逃避的空氣中鮮血的腥味。
這些強烈的刺激讓她感受個體生命的可貴與脆弱,也讓她從一名文藝兵成為一名作家。她也想起30歲那年離婚,經歷了情感上的一次死亡,決定拋開國內的一切只身去到美國,幾乎從零開始學習英文乃至用英文寫作。還有與她相愛的美國外交官萊瑞,在嚴歌苓遭遇FBI幾近侮辱性的調查中,毅然用辭職捍衛自己與未婚妻的尊嚴,給她一份溫馨平和的生活。
嚴歌苓的經歷實在太豐富了,想象力也太豐富了,一個個女性的生命在她的筆下鮮活起來:《少女小漁》、《天浴》、《扶桑》、《一個女人的史詩》、《小姨多鶴》、《第九個寡婦》、《金陵十三釵》。這些女人各有各的不幸,卻都有一份天真與倔犟,一如扶桑,19世紀60年代生活在舊金山的中國妓女,接受白人男子的愛,卻拒絕他的拯救:“你可以愛我,但請不要來救贖我,因為這樣我們永遠不可能平等。”嚴歌苓就這樣為她們營造著一個個世界,她去那兒生活,跟她們聊天,聽她們苦笑,看她們生死。通過孤獨而自由的寫作,一個小女子終于擁有了一個大宇宙。而現實中的她,要趁著精力旺盛的幾年多寫一些,讓酒在的發酵期內成為佳釀。寫作讓她平靜,讓她與孤獨找到對話的姿態。
P93-97 ……
一直很喜歡楊瀾,那么優雅智慧的女人,但一直沒看過她的書,這次買了這本書,很耐看。這本書的序是楊瀾本人寫的,非常好,有見地,清晰,直入主題。楊瀾的思想是個性的閃亮的,非常值得回味。之前在圖書館看了她的第一本書《憑海臨風》,推薦給大家。
沖著楊瀾,我就會買這本書。她是一個非常有氣質的女人。而且相當有智慧。書的內容還沒來得及看呢。但是非常的期待。因為一下子買了十多本書,所以恐怕得花點時間才能來評論。但是物流包裝還有服務都非常的好。
楊瀾,我超喜歡!《一問一世界》超好看!真實真誠,太好了!何況,《一問一世界》會讓你通過楊瀾視線,了解世界,了解更多優秀的真實的各行各業的人和事!如果讓我一下說家人以外的人我最喜歡誰,我會毫不猶豫的說是楊瀾,我一直都喜歡楊瀾,喜歡你,楊瀾,會一直喜歡你
本書橫跨楊瀾進入電視圈二十年,重點講述了創辦陽光文化這十多年的楊瀾的經歷,以《楊瀾訪談錄》為視角,講述了她的經歷。看完之后除了更欣賞她的才情之外,更能佩服她心中的那份堅定執著。我認為是一部關于楊瀾的理想的實現,以及如何與現實的妥協的書。
楊瀾真的很厲害,這本書呢感覺讓我看到她的另一面,一個陽光電視臺到楊瀾訪談錄下成長的楊瀾
這本書是幫朋友買的,我本來勸她不要買這本書,但她對于楊瀾確實是十分喜歡,所以就下單了。拿到書后,我翻了翻,確實挺不錯的,都是楊瀾訪問一些世界政壇風云人物的回顧,讓我們更加近距離地了解那些成功的政治家,同時也對楊瀾刮目相看。
楊瀾將親自告訴你,她的人生秘密。作為資深媒體人,作為幸福的家庭太太,楊瀾用她的思維傳達她對生活的感悟。很喜歡她的語言和想法,值得回味。作為女人,真的應該向她學習,學習人生的態度。
從《正大綜藝》到《楊瀾視線》,從《楊瀾工作室》《楊瀾訪談錄》,從創辦大中華區到第一個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衛星頻道--陽光衛視。到大型談話節目《天下女人》,從華盛頓到肯尼迪表演藝術中的舞臺聯合國總部的特奧論壇……楊瀾的精彩讓天下敬佩不已。
第一次見識楊瀾的風采是在北京申奧上,她用流利的英語、端莊的儀態、柔和的東方女人美打動了全世界人,之后就關注起她 。《楊瀾訪談錄》斷斷續續看過些,得知這本書較全面地涵蓋了楊瀾的精彩訪談,就毫不猶豫地敗了回來。跟楊瀾學智慧、跟楊瀾學儀態、跟楊瀾學生活。。。
在《楊瀾訪談錄》節目團隊的背后故事著墨太重,楊瀾自己花的心思太少。讀者是本著楊瀾的內在體悟而來,但卻看了一堆溢美之辭。讀者也奔著嘉賓的人生閱歷和境界來的,但只收獲了寥寥星辰。楊瀾,這件事對讀者做得很不認真!
一直喜歡楊瀾,她的新書一出自然迅速收藏。由于寫論文的時候有些材料也引到書中的例子,所以,讀的很深。這是一本好書,可以看到楊瀾訪談錄和楊瀾的成長、成熟,更能從那些訪談故事的臺前幕后讀懂記錄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意義與啟示
一直很喜歡楊瀾....喜歡她的氣場....也時不時的看<楊瀾放談論>....歷經一個月終于看完了...由楊瀾的敘述....大部分還是朱冰筆的楊瀾....么有看到楊瀾自己筆下的文字有一點小失望~~~不過整本書給我的感覺還OK~
書里面有很多黑白和彩色的照片,記錄了楊瀾和她采訪過的那些平時只有在電視和報紙上才能看到的政壇要人和影視明星。一直很喜歡楊瀾,那么優雅智慧的女人,她也證明了只要想要也一定能得到,做該做的,活在當下,享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們也可以綻放光彩!
一直很喜歡楊瀾,那么優雅智慧的女人,但一直沒看過她的書,這次買了這本書,很耐看。這本書的序是楊瀾本人寫的,非常好,有見地,清晰,直入主題。楊瀾的思想是個性的閃亮的,非常值得回味。
知道楊瀾是在斷斷續續的媒體報道中,了解楊瀾是在《一問一世界》中,楊瀾有她的理想與信念,還有更多的成就。而成就過程中經歷的苦與累,或許只有她自己知道,可能吳征也理解到。為楊瀾致敬,因為為理想信念奮斗的女人是最美麗的!
我記得是在05年的時候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關于楊瀾的一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我就喜歡上了楊瀾,一問一世界我雖然還沒有看完,但是我看到了關于楊瀾,關于一個智慧的女性的美好。謝謝楊瀾姐給寫了這本好書,親們多買楊瀾的書,你會受益匪淺的哦。
因為特別喜歡楊瀾,所以買了楊瀾的書。買來后一天就看完了,內容很平淡,卻可以大概描繪出楊瀾的個性以及成長經歷。我把楊瀾當成我的偶像,她身上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去學習。挺不錯的一本書,喜歡楊瀾的可以看看,強力推薦!
楊瀾將親自告訴你,她的人生秘密,在事業上,楊瀾是資深媒體人,具有極強的社會影響力;在家庭中,楊瀾是幸福的太太,有著兩個可愛的孩子,是什么讓她在人生的每個角色里轉換自如,讓她在事業與家庭之間游刃有余?——楊瀾將親口告訴你她幸福人生的秘密。
楊瀾一直是我非常欣賞及敬愛的成功女性,她的書像她的人一樣,不嬌柔不做作。書中記錄了她采訪的一些名人的故事及他們之間的談話,告訴觀眾們那些名人背后的故事;而另一部分則是朱冰告訴你楊瀾背后的故事。同樣都很精彩,同樣值得人們去關注去學習,書里有這樣一段話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來自星云大師——“世上所有的神明都來自人的想象,土地公也好,財神爺也好,文昌君也罷,都是人們因為自身的需要創造出來的。信仰不是要求佛為我們做什么,而是增加我們自己行善的力量。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謂自作自受也是。”現在還在繼續拜讀中……
朱冰說:楊瀾并不漂亮,而是屬于美。我以為這話只說對了一半。作為一名男士,我以為楊瀾漂亮,尤為美麗。這就像她在《一問一世界》里描述她所看到的世界一樣,無論是政界大碗,還是藝界翹楚,乃至普通一老婦,都有著褪去光環或平凡后的,由內到外的大美。 楊瀾做《楊瀾訪談錄》,十年來做過500多期。這一對一的訪談,楊瀾面對的人物涵蓋政治、商業、文化、藝術、體育等社會各界,且這些人物大多“高端”。但是,楊瀾并沒有將訪談做成一次次展示“成功”的盛宴,楊瀾看到的世界不是屬于人的成功,而是作為成功的人,他或她的人性之美,以及這種美于大眾的無限可能。“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