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廣泛覆蓋超出了眾人的預期,“互聯網 ”不僅成為眾人創業的重要平臺,而且漸進成為國家的行動戰略。作為新興業態的“互聯網 ”醫藥,同樣在這一大潮中不斷地發展和壯大。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法律法規和政策予以扶持與監管,以維護患者安全,助力分級診療,優化就醫體驗,改善醫患關系。然而,無論是執法者還是相對人,均深切地感覺到,現有的衛生立法已經難以適應互聯網醫藥的發展節奏,衛生政策囿于自身位階較低和制定主體繁多等因素,有的難以貫徹執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社會實效不夠理想,健康有序、良性發展的互聯網醫藥行業尚未形成。這一窘境也從側面折射出我國對這一領域缺乏針對性尤其是基礎性研究。基于此,我們組織了20余位理論學者與實務專家共同探討互聯網醫藥法律問題,希冀為立法機關、互聯網醫藥企業等相關主體提供些許對策建議和理論證成。
申序
劉序
王序
前
及時節 互聯網醫藥的內涵
一、互聯網醫療
(一)互聯網醫療與醫療互聯網
迄今為止,學術界對何謂“互聯網醫療”遠未達成共識,甚至有部分學者直言,不應稱之為“互聯網醫療”,而應稱之為“醫療互聯網”。我們認為,如果從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觀之,使用“互聯網醫療”比“醫療互聯網”更為達意。理由是,“互聯網醫療”與“醫療互聯網”相比,其更為強調“連接、共享、開放、創新”等思維理念,而不僅僅強調互聯網之“便捷、增效”等工具屬性。換言之,“互聯網醫療”更加強調作為患者的用戶體驗,是真正意義上的“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模式,而“醫療互聯網”盡管也不同程度地向“以患者為中心”靠攏,但本質上仍可能是“以管理為中心”的服務模式。因此,互聯網醫療是醫療互聯網發展的充分階段,亦是高級階段。
(二)互聯網醫療的概念爭議
我們注意到,使用“互聯網醫療”這一概念的理論學者和實務人士中,對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同樣存在認識上的重大分歧。例如,有的學者認為,互聯網醫療是數字醫療(digitalhealth)在中國語境下的一種較為普遍的詞語發明,是用數字手段和傳統醫療結合進行服務的醫療模式。數字醫療的載體可以是移動端,如手機、平板電腦.也可以是基于互聯網的。數字醫療設計涉及很廣,包括醫療類IT技術,比如電子病歷、云檔案;可穿戴設備和APP;移動端的產品和工具;網絡醫療社區,比如病友社區和醫生社區;遠程醫療;生物傳感設備等。(1)有的學者則認為,“互聯網 ”醫療健康是以互聯網為載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包括通信(移動)技術、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與傳統醫療健康服務深度融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醫療健康服務業態的總稱。“互聯網 ”醫療健康應用于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物管理、計劃生育、醫療保障、綜合管理、電子商務等醫療衛生各個領域,包括網絡健康教育、醫療健康信息查詢、在線疾病風險評估和疾病診療咨詢、網上就診預約、網上或遠程醫療服務、線上醫療支付、互聯網延伸醫囑和電子處方、診療報告查詢、藥品配送、在線健康監測、慢病管理、康復指導、基因檢測以及由云醫院、網絡醫院等提供的多種形式的醫療健康相關服務。(2]還有學者認為,互聯網醫療就是把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和平臺,為用戶提供醫療咨詢、疾病風險評估、在線疾病咨詢、健康指標監測、健康教育、電子健康檔案、遠程診斷治療、電子處方和遠程康復指導等形式多樣的健康管理服務。
(三)概念評析
我們認為,前述及時種概念界定過于簡單,且描述不清,盡管該種界定試圖通過列舉揭示出互聯網醫療的外延,但整體上過于寬泛。例如,網絡醫療社區(病人社區和醫生社區等)在本質上主要是一個互動交流平臺,部分網絡醫療社區在準人資格、醫師的技術水平等方面與互聯網醫療相距甚遠,至少不宜全部納入互聯網醫療的范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