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既是一本的官方導游詞,也是一本最精彩詳盡的廣州自助游指南。書中既有最深度的人文解讀,又有最詳盡的景點介紹,更有最合理的線路規劃,從廣州地理概況、淵源歷史、文化藝術、商業特色、風景游樂、粵劇曲藝、粵菜美食、節慶習俗、現代交通等各個方面展現了最原汁原味的魅力新廣州。書中還附有56條經典的旅游線路規劃、廣州地區A級景區名錄、廣州地區星級酒店名錄、廣州地區省級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廣州地區省級以上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名錄,帶給你最最詳盡的新廣州吃喝玩樂游購終極大體驗!
這是廣州市旅游局打造的官方版廣州導游詞,適合各級導游,參加導游資格考試的人員,全國旅游行業特別是旅行社、旅游管理公司的從業人員,各旅游院校的師生等閱讀;也適合所有希望深度了解廣州或準備來廣州旅行的旅游者閱讀,本書將帶給你最地道的廣州體驗。
廣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是嶺南文化中心地,是近現代革命策源地,是改革開放前沿地。千年商都、文化名城、美食天堂、時尚前線、市井文化……廣州市旅游局官方打造,帶你領略這一座充滿魅力的城市。
廣州市旅游
及時章 南粵大地放光彩——物華天寶
一、廣州概況
(一)自然地理
(二)人口物產
(三)歷史淵源
(四)經濟發展
(五)城市建設
(六)人民生活
(七)民俗風情
(八)地方特色
二、廣州特點
(一)歷史文化名城
(二)國際商貿名城
(三)世界美食名城
(四)休閑度假名城
(五)海上絲綢之路發源地
(六)近現代革命策源地
(七)嶺南文化中心地
(八)改革開放前沿地
三、廣州旅游形象
(一)羊城
(二)花城
(三)歷代羊城八景
(四)"十年蝶變"羊城新八景
第二章 風華千載詠古今——鐘靈毓
八、山水工巧,畫境天成——嶺南建筑
(一)特色概述
嶺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與嶺南園林的有機結合,建筑有輕巧通透的體形,富有嶺南傳統文化的韻味。
廣州地處南亞熱帶地區,氣候炎熱多雨,常受臺風吹襲,因此傳統的建筑在解決通風、隔熱、防風、防雨、防潮等方面都具有特色。以廣州為代表的嶺南建筑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及時階段是明清時期的書院、祠堂建筑;第二階段是清末民初的西關大屋、竹筒屋和商業騎樓建筑;第三階段是西洋建筑的傳入,中外建筑師將中西建筑融合起來;第四階段是新中國成立后,中西建筑技術融合,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嶺南建筑逐漸進入現代建筑的發展階段,形成地方特色鮮明的嶺南派建筑新風格,涌現出以佘畯南、莫伯治等為代表的一大批老中青嶺南派建筑大師。廣州的嶺南建筑有許多代表作,余蔭山房、小畫舫齋、陳家祠、西關大屋、竹筒屋、商業騎樓建筑等都充分表現了嶺南城市的風貌。20世紀50年代以后廣州又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了諸如北園酒家、泮溪酒家、白天鵝賓館、花園酒店、中國大酒店、東方賓館、礦泉別墅、白云山雙溪別墅等一大批園林賓館和酒店,它們都是現代嶺南建筑的作品。
這里向大家介紹構成嶺南市井風情圖畫要素,讓旅游者們充分領略嶺南建筑文化風貌的寶墨園、余蔭山房、嶺南印象園和被譽為"嶺南建筑藝術寶庫"的陳氏書院(陳家祠)等。
(二)主要景點
1、廣州陳家祠(陳氏書院)
陳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又稱陳氏書院。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籌建,光緒十九年(1893年)落成。
陳氏書院坐北朝南,總體布局中軸對稱,以中路為主線,兩側以廳堂、廂房圍合,廳堂兩側以青云巷隔開,建筑間以長廊相連,深三進。祠堂前辟有寬闊的庭院,還有東院、西院和后院,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
中軸線上主要建筑有頭門、聚賢堂和祖堂。頭門面寬五間26.9米、進深三間12米。梁架、駝墩、斗拱、雀替均刻有花卉、瓜果、人物等紋飾。頭門大門上懸"陳氏書院"橫匾,兩邊有石砌包臺,門前兩側立一對直徑1.4米、連座高2.25米的石鼓,兩扇大門上彩繪門神。大門內設4扇雙面縷雕屏門。頭門明間與次間梁架高10.09米,稍間梁架高9.69米,形成高低錯落兩個屋面,硬山頂封火山墻,屋面鋪碌灰筒瓦,正脊塑花鳥、人物灰塑與石灣陶塑,垂脊塑壽果、蝠鼠和獅子等灰塑。兩側東、西廳堂面寬14.05米、進深三間11.9米,其建筑規模、裝飾比頭門稍次。
聚賢堂原是陳姓族人舉行春秋祭祀和議事聚會的地方。面寬五間26.9米、進深五間16.7米,梁架、駝墩、斗拱、雀替雕刻花紋,后外金柱明間、次間裝12扇鏤雕屏門,稍間設花罩;堂前設月臺,月臺寬16.7米、深8米,石雕望柱以嶺南佳果為裝飾,欄板嵌鐵花。正脊上陶塑瓦脊是1981年修復時重新燒制。
后進祖堂及大廳三間原是安放神祖牌位及祭祀的廳堂。祖堂面寬五間、進深五間,后金柱間各設高8米的木鏤雕龕罩,后稍間設神龕,內設21級木階放置神主牌位。
除中軸線主體建筑外, 其他廳堂、廊廡、齋室、廂房等建筑中廣泛采用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等不同風格的工藝做裝飾,梁架、斗拱、駝墩、墻壁、墀頭等均以花鳥蟲魚、嶺南佳果、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為裝飾內容。
陳家祠于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新世紀羊城八景"評選活動中,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中外聞名的陳家祠, 其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氣勢雄偉,裝飾巧奪天工、富麗堂皇,無怪乎人們稱它是嶺南建筑的明珠,又說它集嶺南裝飾工藝之大成。在此,僅從嶺南建筑、裝飾工藝的角度向大家介紹這座廣東規模較大具嶺南文化風格的古建筑,其中主要介紹其"三雕"、"二
塑"的高超技藝。
陳家祠集嶺南建筑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嶺南建筑的"三雕二塑",即石雕、木雕、磚雕和陶塑、灰塑,以及鐵鑄工藝的高超技藝。
[木雕]
陳氏書院的木雕,是以樟、柚等木材鏤雕屏門、神龕、花檐、花欄、花窗、梁架和雀替等。首進頭門梁架有8塊以王母祝壽、晉文公踐土會盟、曹操大宴銅雀臺等為題材的柚木雕刻。首進大廳的4扇屏門有以金殿比武、金殿賞賜、孟浩然踏雪尋梅、漁樵耕讀為題材的木雕。中進聚賢堂的12扇屏門有渭水訪賢、六國大封相、李太白醉酒退蕃書等人物故事的雕刻。東西兩廳屏門分別鏤刻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后進三間有11座雕工精美、氣勢雄渾的木雕龕罩。
[石雕]
陳氏書院的石雕主要有:大門左右兩側的一對抱鼓石,基座雕以日神、月神和八仙;聚賢堂前的月臺以獅子、花鳥、佳果為題材的石雕望柱。各廳堂前有雕刻渭水訪賢故事的石柱挑頭,有雕刻暗八仙、蘇武牧羊、畫龍點睛的石欄板。這些石雕造型秀麗,線條圓潤簡練,玲瓏剔透,流暢灑脫,不愧是嶺南石雕藝術精品。
[磚雕]
陳氏書院的磚雕主要用于檐墻、墀頭、門楣等處。書院正門兩邊東西檐墻上有6幅大型磚雕。東檐墻正中為"劉慶伏狼駒圖",左右分別為"百鳥圖"和以鳳凰、仙鶴、鴛鴦、鵓鴣、黃鶯為代表的"五倫全圖"。畫旁分別刻以明代陳白沙、唐代杜牧、北宋程顥的七言絕句。西檐為取材于《水滸傳》故事的"聚義廳",兩旁分別刻有宋代范中淹《岳陽樓記》名句及清代詩人的七言絕句。這些磚雕以浮雕、圓雕、透雕等多種手法鑲嵌而成,布局嚴謹,層次分明,造型生動,氣勢磅礴,極富嶺南特色,堪稱磚雕藝術的奇葩。
[陶塑]
陳氏書院的陶塑五彩繽紛,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書院的正脊采用石灣陶塑共11條。首進5條和聚賢堂脊飾分別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和十九年(1893年)燒制,中、后進東西兩廳的4條脊飾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和光緒十八年(1892年)燒制,后進大廳的脊飾則完成于光緒十六年(1890年)。11條脊飾中以聚賢堂的規模較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共塑224個人物,題材包括劉備過江招親、武王伐紂、四郞探母等,整條脊飾恰似一個巨大的舞臺。其他脊飾的題材主要是龍鳳、花鳥、瑞獸、山水,以及歷史故事和人物群像等。
[灰塑]
陳氏書院的灰塑主要用于屋脊基座、山墻垂脊、廊門屋頂、廂房和庭院連廊及東西齋的屋脊上,總長1800余米,灰塑的題材與陶塑相近,主要是人物、花鳥、亭臺樓閣、山水美景等,均具有濃郁的嶺南特色。
[鐵鑄通花]
陳氏書院聚賢堂前后石欄桿中嵌有鑄鐵欄板。其正面6幅為麒麟玉書鳳凰圖,臺階兩邊是雙龍戲珠,還有三陽開泰、金玉滿堂等。這些鐵鑄通花欄板是以低碳鋼為材料打制或鑄造而成,工藝精湛,構圖精美。
此外,陳氏書院內還有中國傳統建筑特有的裝飾美術形式—壁畫和楹聯。書院東西廂房各繪有一幅壁畫,壁畫的題材分別是滕王閣圖、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書院的楹聯主要表達對祖先功績的頌揚和緬懷,光大先祖文風宏業的理想和愿望。楹聯多為楷書,自成一格。
交通
地鐵1號線至陳家祠站下,公交17路、104路、107路、109路、114路、125路、128路、244路、250路、夜27路、夜30路、旅游公交1線、旅游公交2線至陳家祠下,或114路、181路、204路、238路、夜3路、夜45路至康王北路下。
2.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稱余蔭園,位于番禺區南村鎮,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同治十年(1871年)竣工,歷時5年。該園主人鄔燕天,為番禺當地舉人。此園面積不大,占地僅1598平方米,但汲取了蘇杭園林風格,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特點,將亭、臺、樓、閣及水池、小苑間以曲徑小橋,并廣植古樹名木,珍貴花卉相襯托,從而形成一座以布局精美小巧、玲瓏剔透為特色的嶺南園林與佛山梁園、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合稱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
余蔭山房以"浣紅跨綠"廊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大景區。廊橋是園中最有特色的建筑之一,前后各5級石階,橋下為一石拱券,橋亭為卷柵歇山頂,前后分別題額"浣紅"和"跨綠",故稱浣紅跨綠橋,橋上設欄干,亭下設掛落,前后兩端有風雨廊連接,廊兩邊設長靠椅,西區以深柳堂為主,以臨池別館為輔。堂前庭院盤繞著兩株炮丈花古藤,花開時節,落英繽紛,瑰麗非常。東區主體建筑為玲瓏水榭,此亭為八角,又建于一個八角形水池中央,故又稱八角亭。東南角有楊柳樓臺,東北角有孔雀亭、來熏亭、欖枝廳等小巧玲瓏的古建筑,并栽有菠蘿樹、臘梅、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名卉。
園門位于西南角,園門兩邊有一對楹聯"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既體現了"余蔭"之名,又體現了"紅雨"、"綠云"的園中特色。
余蔭山房面積雖小, 但設計巧妙。園、臺、池、館與游廊、拱橋、假山、花徑交相穿插,構成曲折幽深、小中見大的庭苑空間,充分體現了嶺南園林的特色,使游人耳目一新。
交通
公交番51路、番65路、番72路、番75路至廣州科貿學院下,或番10路、番51路、番69路、番186路、至南村鎮下。
3.廣裕祠
廣裕祠位于從化錢崗古村, 莊嚴古樸,始建于明朝永樂四年(1406年),距今近600年。它是全國一座有5次重修年代記載的祠堂。廣裕祠獲得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杰出項目獎及時名。
廣裕祠堂共三進, 建筑面積共816平方米,占地約992平方米。坐北向南,主座均為木構架,兩旁山墻承重、屋面素瓦、懸山屋頂,是珠三角地區祠堂中具明顯北方風格的實例。廣裕祠兼具歷史價值、建筑價值和美學價值,是考據北民南遷歷史以及南北建筑風格互相借鑒發展的一座重要古建筑文物。聯合國的獲獎公告指出,廣裕祠的修復是村民、政府機構和技術顧問組織精誠合作保護地方遺產的杰出范例。
廣裕祠被專家認為是一部"中國從明朝到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斷代史"、"確鑿的時間,記載著該祠堂所留下來的建筑風格作出明確的斷代,這是極其珍貴的。它(廣裕祠)簡直就是嶺南建筑歷史的一把標尺"、"非常寶貴的建筑標本"。
2006年5月,由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B1路、B26路、B29路、B31路等至沙埔站下。
4.沙灣留耕堂
留耕堂位于番禺區沙灣鎮,始建于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后幾毀幾建,現規模是于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比廣州陳家祠(建于1893年)早了600多年。沙灣留耕堂又名何氏宗祠,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祠堂。"留耕"兩字取自"陰德源從宗祖種,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
沙灣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巧、書聯豐富、氣勢雄偉。留耕堂計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當時是從東南亞國家采購回來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了嶺南庭園的精巧的建筑藝術。
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依次為大池塘、大天街、山門、儀門(牌坊)、丹墀(天井)、月臺(釣魚臺)、享殿(象賢堂)、寢殿(留耕堂)及東西廡廊和襯祠。
及時進是山門。留耕堂山門前是寬闊的、用大青石鋪成的大天街(廣場),大天街正對一池塘,在臨近池塘處兩邊有駐馬石和8個安裝旗桿的石座,這種旗桿是古時考取功名后用以豎旗褒揚的。大天街東西兩邊各有堵紅磚墻,墻上附有彩色灰塑,內容有"雙龍戲珠"、"龍鳳呈祥"、"麒麟呈瑞"等,做工精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天街正北面是恢宏肅穆而又富麗堂皇的留耕堂正門,門上為紅底金字"何氏大宗祠"橫匾。正門的兩扇大門由質地堅硬的木料制成,門上各繪金盔金甲的武將一員作門神,用的是我國重彩壁畫的傳統手法,極其鮮艷奪目,大門東西兩側是各由3條石柱和木柱及金字托梁所組成的包臺。前是禮臺,接禮所用;后是"八音臺",迎賓唱名所用。另外,還有"出孝"、"入弟(悌)"兩間鼓樓,它們一起構成留耕堂的門面,已初步展現出這座古建筑的恢宏氣象。
在正門最值得細心欣賞的是門頂的橫梁,梁上的木雕極其精美,特別是在古建筑學上稱為"駝峰"的33個三重如意斗拱,雕刻內容花樣百出,或奇花異卉、飛禽走獸,或歷史故事人物,無不栩栩如生。整座前門,梁、枋、斗拱共同構成了一組精美的嶺南建筑藝術珍品。
進正門,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便聳立在人們的面前,這座碑坊在古建筑學上稱為儀門,屬于留耕堂的二進。門額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陳白沙所書"詩書世澤"的石刻,表明沙灣何氏是書香門第,歷代不少人考取科舉功名。
過碑坊,到丹墀(大天井),回首可見碑坊額上的"三鳳流芳"4個蒼勁大字。這是為了表彰沙灣何氏祖先在北宋后期考取進士的三兄弟,這三人在當時被尊稱"何家三鳳"而流芳后世。
第二進除了儀門外, 還包括后面的丹墀(天井)、月臺和兩邊的廡廊。天井由紅磚鋪成。月臺(又稱釣魚臺)依天井的北面而建,高出天井1米,原是族人在喜慶日子看戲的舞臺。其基石由一列1 5塊大理石構成,石上刻有"老龍教子"、"雙鳳牡丹"、"雙獅戲珠"、"犀牛望月"、"蒼松文理"及松、梅、竹、菊、牡丹等圖案,刀法渾樸自然、玲瓏剔透,是元、明年間的古石雕,非常珍貴。
享殿又叫象賢堂, 進深達1 7 米多,在古祠中是少見的,正中一前一后懸"大宗伯"、"象賢堂"兩塊紅漆金字木匾。"大宗伯"指的是沙灣何氏第二代何起龍,明朝洪武年間任禮部尚書。禮部尚書當時人稱"大宗伯"。"象賢堂"是為紀念沙灣何氏的宗祖何德明(號象賢)而設。象賢堂由4條石柱和24條兩人合抱的大木柱支撐,梁、枋、駝峰斗拱均有玲瓏剔透的云紋鳥獸、花果蟲魚等復雜木雕,令人嘆為觀止。
中座后面是后寢的東西廡廊,廊中有8個雕成仰覆蓮花瓣的紅砂石柱基礎,造型美觀別致,是明代的遺物。后寢是留耕堂的一進,分為中、東、西3間。中間的較大,正中的神龕呈長方形,精雕許多吉祥圖案,外鍍金漆,光彩奪目。正中檐下懸掛白底黑字"留耕堂"橫匾。現后寢東西兩邊是番禺歷史人物像展。西邊有廣東音樂典雅派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少霞、何與年3人的銅像。東邊有番禺清代詩人屈大均,嶺南畫派三杰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等塑像。在寢殿的東西間,有番禺馳名的民間藝術——沙灣飄色的雕塑。沙灣飄色有幾百年的歷史,以色彩艷麗、造型傳神、色梗纖細、裝置巧妙而聞名海內外。
留耕堂長期以來以其恢宏的建筑氣勢、高超的雕刻藝術、豐富的民族文化底蘊而受人青睞。1989年,留耕堂被公布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
公交番29路、番7B路至留耕堂下,或番12路、番67路、番108路、番130路等至沙灣文化中心下。
贊爆!
此書挺好,詳細介紹了廣州的歷史和各個景點
很喜歡,!
速度特別快!!
我以前也用這個,現在幫別人買的,說是還不錯
蠻詳細的!
挺好的,以前重來不去評價的,不知道浪費了多少積分,自從知道評論之后積分可以抵現金了,才知道評論的重要性,積分的價值,后來我就把這段話復制了,走到哪里,復制到哪里,既能賺積分,還非常省事,特別是不用認真的評論了,又健康快樂又能么么噠,哈哈哈
還行
送貨服務態度好,送貨超快的,東西經濟實惠,非常滿意!已經在當當買了很多個本了,質量都很好。
當當東西還是這么好,一如既往的喜歡。價格實惠,質量又好。值得信賴。
買書都是當當的!好書。好便宜!
很好,很詳細
心地感謝你,讓我買到了夢寐以求的寶貝,太感謝了!
不好 書都不是彩色的 而且有經水
內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景點都有介紹
作為一般的導游叢書,只能說內容翔實,算是一本收集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