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醫話》是李教授處理臨證與課堂教學關系的力作,從中可窺見他多年來思考、實踐中醫教育教學改革之一斑,感受到他與學生之間充溢著的、為傳承中醫學的嚴謹與激情。尤為可貴的是,李教授在臨床和科研領域卓有建樹,雖工作任務極繁重,然在當今追名逐利、忽視甚至鄙薄教學工作的時風中,能不忘初心,堅持醫教研并重,樂于百忙之中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研究心得,為學生整理、編寫教學用書,實實在在地堅守著教師誨人不倦的傳統。《旗山醫話》亦是師生協同教改創新成果。真實記載了李教授臨床案例的診療過程,以及學生們從中獲得的體會、啟發,對復雜病例,還記錄了學生們的討論和李教授的總結,字里行間充滿了對醫學教育的真誠和良好的治學態度。每則案例仿佛是一堂病例討論會,細細品來讓人有如親臨其境。書中尚附李教授弟子重抄的病歷和其親筆工整的處方。彰顯了李教授職業態度和人文素養。李教授認為,寫醫話是好的案例教學和自主學習。他臨證強調身心并調、四診合參、病證癥結合、理法方藥一致,尤其注重“從痰”“從郁”論治,常思有“四兩撥千斤”之效,他特別欣賞孟河醫家費伯雄的一句名言“天下無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極乃為神奇”。這些理念在《旗山醫話》中均有所體現。一冊在手,開卷定有益。
李燦東,男,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中醫藥大學校長。兼任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中醫健康管理專業委員會會長、教育部高等中醫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醫學考試專家指導委員會中醫專業副主任委員、世界衛生組織(WHO)ICD-11項目專家組成員。擔任《中醫診斷學》部級精品課程、部級精品共享課程和部級教學團隊負責人,擔任十二五、十三五部級規劃教材《中醫診斷學》主編,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健康科普首席專家,全國首屆中醫藥科普“金話筒獎”獲得者,入選部級“百千萬人才工程”,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中醫藥報評論
著書話醫 誨人不倦
——評臨床跟診力作《旗山醫話》
單寶枝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報評論
醫師用藥,在堅信辨病辨證正確的情況下,不效亦不更方,做到“證不變,機不變,方亦不變”。
醫話中還有對小孩子發燒的治療,有些方法也很實用,記錄下來,生活中遇到一定用用看。
很好的一本書,講的都是李燦東老師的醫案,從辨證到遣方用藥毫無保留,非常值得學習。
大醫精誠,中醫臨床,是基石,望,聞,問,切,辯證精準,是高明中醫師體現水平,才是良醫,造福一方,
早就關注了國醫博士團隊公眾號,里面的旗山醫話板塊很喜歡,現在出版成書了,開心,一定要收藏!
早就聽說國醫博士團隊,里面的醫案都是學生在跟診期間總結老師的臨床經驗,是個學習的好方法。
喜歡看醫話,這次又買了醫話,希望能從中學到東西,不過我同學們都強烈給我推薦這個,忍不住買了。
該書是李師臨床案例的整理,體現老師的臨證思維,尤其五辨提出,讓人耳目一新,思路拓展。好書推薦。
臨床經驗用方、加減用藥之心得、臨床實踐之感悟,仔細揣摩,必能提高中醫學術和臨床技能。很滿意。
這本書,我很喜歡。對病人病情的描述很清晰,在診治用藥及病情演變上也很詳細。很適合閱讀,有參考價值。
好像很厲害的樣子,但有些會看明白。不過沒關系,可能自己還沒達那種程度,希望通過臨床積累能慢慢參透。
這本書是朋友當作生日禮物送給我的,對于一個從小對中醫就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我今年收到最喜歡的禮物。
古人云:“治病之難,難于識病也”,又云:“識病認識癥為第一”。“識病”即今之診斷方法,本書醫案中的診斷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我是中醫學大二在讀學生,讀到“弦脈收斂病,氣機不舒展,宣疏泄。”這句的時候感慨自己得再好好重溫教材中脈診的部分了。
這本醫話是我讀過最易讀懂并能用之臨床的好書!字字珠璣!雖然易懂,但在醫話背后的中醫辨證思路值得細細推敲、研磨。
醫者辨證,不可據一兩個癥狀就妄下結論,當具體分析,泛酸案一文中前人的誤診,也是現在許多醫家常犯的錯誤。此書,警醒我輩。
這書里面提及的病案有很多都是基層比較常見的,但解決的思路都是基層醫生沒有想到的,或者說是沒有時間想的。非常好,支持。
當西醫治療無效的時候,無比慶幸我們還有中醫治療方法,更慶幸有像李教授這樣的醫生孜孜不倦傳播中醫,為中醫培養新生力量。
一般很少評價,但是這本書真的值得我來評論,是我同事推薦的,是很有影響力的大師寫的書,買來好好拜讀一下,希望自己功力能夠長進。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李燦東教授的臨床醫案讓我學習到大師的中醫臨證思路,鞏固了中醫的基礎思想,為今后的臨床處方用藥做好指導。
只要肯沉下心來讀,哪怕其中的一個短短的片段,都能讓人受益!出書不容易,文字工作很辛苦。李老師完全不指這個來獲得名利,希望將畢生所學授予后學者。
對于一個學習傳統中醫的醫學生來說,多讀醫案是必須的。本書對于醫案的講解清晰易懂,有助于加深對疾病的認識,書中的一些治療經驗以及啟發有助于開闊臨床思維,加深對疾病用藥的理解!
看到整理成冊的醫話內心實在激動不已,感覺李老師坐診的畫面浮現在眼前,病人們一次次的復診,一次比一次舒展的眉頭也真實重現。身為李老師的學生,我自豪的同時更真切感到學習的動力。共勉。
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看了很多中醫類書籍,很多書翻幾頁就看不下去了。唯有這本書除外。這本書寫的太棒了!文筆流暢、邏輯清晰、誠摯感人,更重要的是道理講的明白,而且還附有李教授的處方樣稿!
這里我們需要認識到痰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聚濕成痰,那當然要溫藥和之,并且認識到其制在脾,其本在腎。如果是煉津為痰,那就當滋陰泄火,不能火上澆油。天冬和熟地相似,在后者都可產生降火化痰的作用。應該說后者更針對病機,前者重在病所,病理產物。但我們是否也要考慮到中藥的陰陽互補作用?雙向調節作用?這些還有待進一步深論。
《旗山醫話》是一本好書!不管是對剛入門還是已經有一定閱歷的中醫人都很適用。對于剛入門的中醫小白來說可以起了一個很好的引領的作用,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開拓感,還能激發多閱讀中醫古籍的想法;對于已經工作了或是已經形成一定想法的中醫人來說,可以從中開拓一條新的辨證思路,解決一些在臨床上遇到的疑惑。
我是一個喜愛祖國傳統醫學的大學青年教師。我很愛看李老師的弟子們在醫案后寫的心得體會,可以看出他們學得認真,體會得深,語言文字基礎也很好。我不僅看到中醫事業有新人,還能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有繼承人。李老師的團隊=伯樂+千里馬。
這次是幫同學買的,這是我第二次買這本書了,因為他看了我那本之后表示太贊了,想買一本回去研究。這本書很通俗,但又很精準,我是中醫專業人士,相信我的專業眼光,非專業人士看這本書也毫無壓力的,專業人士則覺得很生動但又很合乎道,看了之后你會明白,中醫本就該是像這本書里描述的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