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新聞出版署"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成果,是為高等院校本科生編著的藝術理論類教材。本教材深入地討論了藝術中七個方面的內容:什么是藝術,藝術與社會,藝術家,藝術創作,藝術形態與藝術作品,藝術傳播與接受,藝術的發生與發展。與同類教材相比,本書在解釋藝術的復雜性、歷史性、具體性和性上有所突破,更有助于學生有效地理解人類不同歷史時期的藝術,特別是當今豐富而又多元的藝術實踐。本書主要適用于公共藝術教育,也町作為藝術類各專業教學用書和藝術愛好者的參考讀物。
鄒躍進1958年生于湖南。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主任、美術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博士。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他者的眼光——當代藝術中的西方主義》、《通俗文化與藝術》、《時代美術(1942—1976)》、《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與李小山合作主編《明朗的天——1937—1949年解放區木刻版畫集》等。
緒論 藝術導論課程介紹
一、藝術導論的性質
二、藝術導論的對象和范圍
三、講授藝術導論課程的方法
四、學好藝術導論課程的幾點要求
及時章 什么是藝術
及時節 藝術觀念及其演變
一、西方關于藝術的觀念及其演變
二、中國關于藝術的觀念及其演變
第二節 模仿論與再現論
一、他律論的模仿論
二、再現論的自律論
第三節 形式論
一、歷史
二、文學理論中的形式論
三、音樂:漢斯立克的形式論
四、美術理論中的形式論
第四節 表現論
一、表現論的基本含義和出現的原因
二、克羅齊的表現論
三、科林伍德的表現論
四、表現論的兩個問題
第五節 慣例論
一、慣例論的基本觀點
二、慣例論的理論意義
第二章 藝術與社會
及時節 藝術在社會中的地位
一、馬克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
二、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
三、布爾迪厄的藝術場域理論
第二節 藝術在社會中的功能
一、巫術和宗教功能
二、認識、教育和審美功能
三、意識形態功能
第三節 作為社會對象的藝術世界
一、什么是藝術世界
二、藝術制度與藝術機構
三、藝術制度與社會形態
第三章 藝術家
及時節 社會變遷與藝術家的身份和地位演變
一、分工與職業藝術家的誕生
二、作為文人和人文主義者的藝術家
三、知識分子與藝術家
第二節 藝術家在創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工具與人理論
二、主體說
三、"死亡"說
第三節 藝術家的文化身份
一、藝術家與文化身份
二、藝術家的文化身份描述
第四章 藝術創作
及時節 藝術史中的幾種藝術創作方式
一、藝術制造
二、藝術創造
三、藝術生產
四、挪用與拼貼
第二節 藝術創作過程
一、藝術創作的發生
二、構思
三、傳達
第三節 藝術創作與藝術思維
一、形象思維
二、靈感
三、無意識
第四節 藝術發展與創作方法的演變
一、寫實與敘事
二、表現與抽象
三、觀念藝術
第五章 藝術形態與藝術作品
及時節 社會變遷與藝術形態的演變
一、圖像生活中的藝術
二、藝術作品
三、文化工業的產品
四、無名的文本
第二節 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一、藝術作品的構成因素
二、功能、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三、藝術作品的相關屬性
第三節 藝術作品群的風格、流派、思潮
一、藝術風格
二、藝術流派
三、藝術思潮
第四節 藝術分類
一、藝術分類的邏輯
二、藝術門類概述
三、社會學的藝術分類
第六章 藝術傳播與接受
及時節 藝術接受的性質與特征
一、藝術接受與藝術的本質
二、藝術接受與藝術作品
三、藝術接受是一個無限的創造過程
第二節 藝術傳播與社會接受
一、藝術傳播的途徑和方式
二、藝術傳播的性質和作用
第三節 藝術接受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二、初級階段
三、高級階段
第四節 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
一、藝術欣賞
二、藝術批評
第七章 藝術的發生與發展
及時節 藝術的發生
一、藝術發生學的發生
二、幾種藝術發生的理論
三、藝術發生的幾個階段
第二節 藝術的發展
一、藝術史的含義
二、藝術發展的動力理論
三、藝術發展模式的理論
第三節 藝術傳統與藝術發展
一、什么是藝術傳統
二、藝術傳統的繼承與創新
三、全球化與各民族藝術的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