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尼米茲到海軍部報到,出任航海局局長。1947年12月尼米茲退出軍職,告別海軍大樓。在海軍部的任職的八年期間,尼米茲將軍從海軍少將晉升為五星上將,擔任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本書也主要針對這一時期尼米茲的軍旅生涯進行了詳實而又精彩的描述。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在中將南云忠一的率領下奇襲美國太平洋海軍艦隊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由此拉開了世界海戰史上規模空前的太平洋海戰序幕。繼偷襲珍珠港后日軍主動出擊,先后進行了馬來亞海戰、威克島海空戰、爪哇海海戰,擊敗了太平洋上的美、英、荷、澳等盟軍,占領了許多具有戰略意義的關鍵島嶼。此時的太平洋上到處飄揚著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的軍旗,盟軍在太平洋的形勢十分危急。
珍珠港事件發生后不久尼米茲臨危受命,擔任太平洋艦隊總司令,他來到了人生中壯闊也激烈的舞臺——太平洋。
為了提振士氣,尼米茲首先策劃了空襲東京的行動。在日軍占有顯著優勢,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戰略形勢都壓倒美國太平洋海軍的情況下,空襲東京的計劃順利實施。日本朝野震驚、臣民目瞪口呆。太平洋的彼岸被悲觀情緒壓抑的美國軍民信心大增。接下來尼米茲先后指揮或策劃了多次太平洋戰爭中的經典海戰。珊瑚海海戰,人類歷史上次航母對決,美軍雖然損失大于日軍,但是戰略目的達到,而且對接下來的中途島海戰產生了有利影響。保衛中途島海戰,尼米茲將軍通過的指揮藝術以少勝多,使日本遭受了太平洋戰爭中慘重的損失。瓜島爭奪戰,日美雙方在瓜達爾卡納爾島附近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爭奪戰,戰斗十分激烈,終日軍被迫撤離,此役也使得美軍由戰略防守轉向了戰略進攻。馬里亞納海戰、萊特灣海戰……這些戰役使美軍奠定了太平洋戰爭的勝勢,摧毀了日軍主力,勝利在望!
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對尼米茲將軍的太平洋海戰生涯進行了條理清晰的描述。將軍高超的海戰指揮藝術、精彩跌宕的海戰傳奇、廣袤的太平洋上兩軍對峙的驚心動魄、名將之間的斗智斗勇……這些都可以在書中覽獲。
除此之外作者還展示了尼米茲將軍的生活、性格等個人特點。不管戰事多么激烈尼米茲都會堅持每天給妻子寫信,勝利的喜悅,失利的沮喪盡訴諸于信中,這使得在太平洋上除了鐵血炮火外還不乏將軍柔情。不像歐內斯特 金、麥克阿瑟等名將性格孤傲執拗,尼米茲為人稱道的還有他的平和高尚,深受部下愛戴。這些都為我們刻畫了一個有血有肉,幾近的海軍將領!
書中還描述了作風勇猛、人氣極高的哈爾西,沉默寡言、踏實能干的斯普魯恩斯在性格平和、運籌帷幄的尼米茲將軍的指揮下組成的太平洋海戰傳奇組合。相信讀者能從中感受到不一樣的傳記風格。
將軍與大海戰
●美國十大五星上將之一,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尼米茲將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經歷的傳記!
●這是一本解讀尼米茲的傳記,也是展現太平洋上日美海軍博弈的史詩!
●以尼米茲將軍身為指揮官的視角解讀太平洋海戰,感受波瀾壯闊的海上傳奇!
●海空結合、島嶼攻防、人類歷史上次航母混編大規模作戰,一本傳記就能領略一段人生和一場海戰!
●書中還描述了作風勇猛、人氣極高的哈爾西,沉默寡言、踏實能干的斯普魯恩斯在性格平和、運籌帷幄的尼米茲將軍的指揮下組成的太平洋海戰傳奇組合。
手資料編著,真實詳細
●E.B.波特,美國海軍軍官學校歷史系教授,曾與尼米茲合著《大海戰》等作品。
●該書大量關于尼米茲生活經歷的手資料是尼米茲生前親手交給主編的,并在尼米茲家人的同意和幫助下出版。
●書中大量筆記、書信、照片、地圖詳實生動地講述了尼米茲在“二戰”期間的真實經歷。
E.B.波特
美國海軍軍官學校歷史系教授,美國海軍研究所、美國歷史協會和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的成員。波特教授出版了多部關于美國海軍研究的論著,曾與尼米茲將軍合著《大海戰》一書,成為描述太平洋戰爭的暢銷書。
E.B.波特與尼米茲及其家族有著密切的交往,很多關于尼米茲生活經歷的及時手資料都是尼米茲本人親手交給波特教授的。本書也是尼米茲去世后,在其家人同意和幫助下完成的傳記。
及時章 任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軍五星上將切斯特 W.尼米茲統率著數以千計的軍艦、飛機和數百萬官兵,他的權力超過歷史上任何戰爭的指揮官。他曾經指揮,甚至組織、策劃了多次戰役,包括橫渡太平洋、回擊日本戰役。
在專橫刻薄的美國艦隊總司令歐內斯特 T.金上將和尼米茲上將那些頑固執拗、語氣強勢的下屬之間,尼米茲充當著中間人和緩沖帶的角色。新聞界給軍中的三人取了綽號:哈爾西“公牛”、特納“怪物”、史密斯“瘋子”。尼米茲把這些固執的男人們以及那些和他們一樣的人聚攏在一起,組成了史上最富有戰斗力的團隊之一。
尼米茲之所以成就斐然,一部分源自他對事物發展驚人的預見性,這種本領,從他和兒子在一次交談中說到的預言就能看出。那還是30年代中期,其子是美國海軍軍官學校的學員。當時,小切斯特問他:“爸爸,你在海軍中有什么抱負?怎么才能實現這種抱負?”他回答說,希望有朝一日能做海軍作戰部部長,也就是海軍的較高指揮官。至于怎么達到這個目標,他相信在海軍里,付出和得到是相應的。他會始終如一地為之努力。當然,運氣和時機也很重要。
尼米茲又說:“還有一點,我相信咱們要和日本還有德國大干一仗。戰爭會從嚴重的突然襲擊開始,美國軍隊遭到挫敗。那時,華盛頓方面將針對海上所有指揮官進行一次大調整,他們都會被清理,盡管這并不是指揮官的過錯。我希望自己能在一個足夠顯眼的位置,這樣就能被派到海上任職,因為這應該是個通道。”
大約三年后,海軍少將尼米茲到達了他的“顯著位置”。在執行海外勤務之后,1939年8月,他去海軍部報到,任海軍航海局(現在叫海軍人事局)局長。那年他54歲,充滿活力,膚色紅潤,淡黃色的頭發剛開始泛白。這個職位的確很高,但因為是案頭工作,他并不喜歡。加上又不喜歡在華盛頓工作生活,他其實更情愿留在海上指揮部隊。
但是這個職位涉及“采購、培訓、晉升、任免,軍官紀律以及招募”,讓尼米茲的才干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他尤其關注培訓的職能,這使他對海軍軍官學校、海軍后備軍官培訓團(他創辦的)、軍官候補生學校、海軍新兵培訓中心以及其他培訓設施擁有的管轄權。
回顧過去,小切斯特認為對他父親而言,這是個理想的職位。他說:“父親就是為航海局而生的。他對軍需局視而不見,對海軍的槍炮和技術也沒興趣。”事實上,在尼米茲還是年輕軍官時,沒少和海軍的技術和戰術打交道,曾被公認是潛水艇和柴油機的。他還在海軍中推廣過艦艇在海上加油、艦只環形編隊的新技術。
小切斯特認為,他父親一生的成就,相比做航海局助理局長、局長以及之前做美國艦隊司令的助理參謀長來說都不算什么。他說:“其他工作,比如在潛艇任職等等,其實非常簡單,據我了解,也就是熟悉遠洋海軍的編制結構,但無法讓你勝任更高的指揮工作。供職艦隊司令參謀部和主管海軍人員的航海局,讓他視野更寬,學到更多,而這些在他后來的成功途中,恰是他的上級對他評價良多之處。我想說,這才是工作。”
尼米茲上將接任航海局局長時很低調,但人們很快就感受到他的存在。起初并沒有什么特別,只是感到未來有一項需要出色完成的任務。之后,很多具體的事情開始了:與各方面的溝通更加直接;陳舊的工作程序被取消或簡化。
為適應新的要求,改組當然是必要的。國會1934年的一條法案授權把艦隊擴建到條約的規模。1938年通過的又一法案撥款10億美元,建一支兩洋海軍。顯然,指揮、配備人員、為這些新戰艦及其后勤基地服務,遠不是正規海軍能承擔的。必須從社會上招募大量男性以及女性到海軍。經過培訓后,他們將成為后備軍,擔負起大量工作。1939年,歐洲戰事爆發,美國被卷入的可能性很大,讓海軍培訓項目快速擴張變得迫切,這項工作主要由航海局負責。
不久,航海局的培訓項目就和航空局的計劃產生了沖突。航空局認為,海軍飛行員的培訓,海軍航空兵的重要任命都應歸他們管。但在航空局成立之前,海軍所有的培訓和任命當然是由航海局負責的。兩者的矛盾讓尼米茲和航空局局長約翰 H.塔沃斯不可避免地對立起來。他們敬重對方的能力,但是塔沃斯認為,尼米茲只是戰艦司令,并不是飛行員,說到頭,也就是個被航空母艦和航空領域淘汰的舊學者。好在兩人通情達理,可以達成切實可行的妥協。尼米茲對航空知識的理解力和靈活性似乎讓塔沃斯感到意外。兩人保留著幾分戒備,同時又繼續禮貌地反對對方的計劃和觀點。
當海軍開始擴張時,尼米茲上將做了個明智的決定,要求后備軍人和現役軍人著統一制服。這讓一些現役軍人不滿,但尼米茲堅持這么做。英國皇家海軍就是個例子,其后備役軍官因穿著金色波浪條紋的制服而得綽號“起伏不定的海軍”。尼米茲認為這種差別是真正的不利因素,這讓后備軍人被打上記號,使他們在正規軍面前多少有些自卑,而正規軍和后備軍有著同等的和責任。制服的差別意味著缺乏統一,是不應該存在的。
擴建海軍的過程中,航海局也迅速擴張,憲法路的海軍機關已經容不下了。海軍機關所在建筑是在及時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是幢“臨時”建筑,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仍在使用。為解決日漸龐大的秘書處的工作場所,航海局遷到海軍部分區阿靈頓,和海軍陸戰隊司令部同樓辦公。這給尼米茲增加了困難。他既要和海軍部部長、海軍作戰部部長保持密切聯絡,又要讓自己管理的部門正常運轉,其中部分辦公地點還遠在波托馬克河對岸。
尼米茲定期和白宮保持聯絡。富蘭克林 D.羅斯福總統親自選拔了這位海軍高級指揮官,他信任尼米茲,因為尼米茲認識所有海軍高級軍官,而且知道每個人的專長。他們兩人之間建立了一種特殊的關系,尼米茲對作為總統的羅斯福深表崇敬,認可他的政治天賦,但同時,對羅斯福多少有些刻意的裝腔作勢有些反感。而羅斯福卻似乎毫無保留地佩服尼米茲。
好評
寫得比較好……
有種廉價的感覺,紙質也不光滑,書脊上很多膠,還沒看內容很期待,之前看的尼米茲的大海戰才買這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