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出色的研究,絕不止于就事論事,它必然能給人以更廣義的啟發,引發更深刻的思考。穿過奧運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這一"名中之題",有心的閱讀者,或將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文化境遇和現實命運衍生更多有益的反思。
萬曉紅 1968年生于湖北孝感,現為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獲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體育新聞傳播與實務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多項,獲湖北省高級教學成果獎2項。兼任中國體育學科學學會體育新聞傳播分會委員、中國傳播學會體育傳播分會常委、湖北高教學會新聞傳播分會副會長。
總序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新聞傳播實踐呈現出越來越紛繁復雜的景象,作為積極回應現實的學科,新聞傳播學面臨諸多新的挑戰,這些挑戰反過來也成為推動學術研究發展的新動力。
在全國眾多的新聞傳播院系中,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的新聞傳播教育富有自己的辦學特色與研究特色。
從辦學特色看,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努力把自身打造成新聞教育的基地和體育記者的搖籃。從2001年開始,新聞傳播學院先后開辦了新聞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廣播電視編導、視覺傳達設計等本科專業,2013年獲批成為湖北省省級試點學院,這也是全省新聞傳播類的試點學院。2014年,由新聞傳播學院牽頭,聯合湖北師范學院、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三校的新聞傳播院系,與湖北廣播電視臺共建省級實習實訓示范基地。
從研究特色看,新聞傳播學院堅持新聞傳播學與體育學融合研究,探索融媒時代新聞傳播的前沿問題。為此,新聞傳播學院設立了媒體體育研究中心這一校級科研平臺,建立了全國及時個科研型的體育節目數字處理實驗室。2012年10月,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傳播學獲批省級重點培育學科,從而迎來了學科建設發展的新契機。2014年,張德勝教授牽頭申報的"融媒時代的體育新聞傳播研究"獲批湖北省中青年科技創新團隊項目。
學科建設是龍頭,專業建設是基礎,團隊建設是關鍵。"搶機遇,入主流,創特色,出精品",這已成為武體新聞傳播人的基本共識。本叢書即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出,從科研方面彰顯出2013年度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省級重點培育學科建設的成果。
"新聞傳播學重點學科建設叢書"及時批書目收錄了五本專著,包括:張德勝教授的《媒體體育與體育媒體》,萬曉紅教授的《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以柏林奧運會、東京奧運會和北京奧運會為樣本》,付曉靜博士的《1990年代以來媒介體育傳播中的民族主義話語建構》,姚洪磊博士的《紀錄片審美經驗現象學》以及周榕博士的《中國公共危機傳播中的媒介角色研究——以2000—2013年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為例》。
這些著作既有對體育傳播現象的深入考察與理論透視,也有對新聞傳播學新鮮話題的深入解析與回應;既涉及宏觀的理論問題,又涵蓋了微觀的實踐分析。這五本著作,理論視角多元,研究思路豐富,關注問題深入,都是在作者博士論文的基礎上進行思考與沉淀,經過不斷的修改與補充得以問世的。
這套叢書的出版,標志著新聞傳播學院學科建設在科研能力提升上進入了快車道,對于武體新聞傳播學院師資水平,也是一個多方位的展現。從體育傳播學研究來看,本套叢書中的前三部,集中體現了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對于體育傳播學前沿問題的關切,展現出新聞傳播學院教師在體育傳播學領域的研究水準與研究實力。而姚洪磊博士與周榕博士,均是近年來學院引進的新聞傳播學博士,他們都有著較長時間的新聞從業經歷,再加之博士期間系統的學術訓練,使他們的著作鮮明地體現了理論考察與實踐體悟的結合。
"新聞傳播學重點學科建設叢書"得以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湖北省教育廳與武漢體育學院對新聞傳播學重點學科建設的資助,其次還要感謝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的關心與支持。我們期待這套叢書的問世,能從不同視角豐富現有新聞傳播學與體育傳播學的研究,引起學界的關注與回應,從而進一步推動學院重點學科建設的發展。
這五部著作的問世,只是新聞傳播學院省級重點學科建設的起點,不是終點。
張德勝
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東湖學者特聘教授
序
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競爭中,國家形象傳播被提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作為全球性媒介事件,奧運傳播對國家形象的塑造舉足輕重,世界各國無不高度重視利用這個特殊的場域建構和塑造本國形象,本書正是研究這一重要議題的學術專著。作為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教授,作者的研究充分體現了體育院校的專業特色,從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高度進行綜合性學理分析,其選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雖然做的是小口徑專題研究,卻能體現胸懷天下的風范,這對一個學者而言,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想當年,萬曉紅教授在體育新聞傳播研究領域已頗有影響,但她在學術上仍孜孜以求,虔心攻讀博士學位,我們因此結下師生之緣。如今,她的新著邀我作序,我備感欣然。
誠如作者所說,奧運傳播給舉辦國帶來的不僅僅是體育層面的意義,其對國家形象的建構,主要外化為奧運政治、奧運經濟、奧運文化等多個微觀層面。她的這本新著,援引傳播學基本理論、場域理論、跨文化傳播理論、媒介理論和消費社會理論,選擇了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以及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為研究樣本,從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三個維度探討了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的關系與規律。其研究非常系統,思考頗為深刻,給人的啟發是多方面的,其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
本著作系統闡述了國家形象、奧運會以及奧運傳播等核心概念,辯證分析了奧運會、奧運精神、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的關系,確立了政治、經濟、文化三個研究維度,由此搭建起了全書的理論框架。在此前提下從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的政治建構、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的經濟建構、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的文化建構三個層面,對柏林奧運、東京奧運、北京奧運三個樣本進行了具體分析,總結出不同歷史環境、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文化背景的奧運舉辦國,采用不同方略,通過奧運傳播宣傳政治理念、推動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傳播,以達到建構國家形象的效果。在樣本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歸納了奧運傳播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角色與地位,剖析了影響奧運傳播角度與立場的因素。指出政治傳播是奧運傳播建構國家形象的表象目標、經濟傳播是奧運傳播彰顯國家實力的直接證明、文化傳播是奧運傳播塑造國家形象的途徑的結論,為后來的奧運傳播乃至全球性媒介事件與國家形象建構的傳播策略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借鑒。
一直以來,對于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的研究一般都基于微觀層面,萬曉紅教授提出了奧運傳播建構國家形象的三個維度,并通過經典奧運案例來進行具體解讀,這在相關研究中也是及時次。在研究過程中,她力圖從學理的高度,深入、系統地對奧運傳播建構國家形象這一問題進行了的歸納與總結,深刻而地揭示了奧運傳播與國家形象建構的內涵與實質。
此外,其研究不僅僅是一種解釋性的定性研究,也是一種綜合性研究,通過運用數理統計和框架理論方法,將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緊密結合,從塑造國家形象的角度,對奧運傳播的議程設置與新聞框架行為以及框架中的要素進行了梳理,并對北京奧運傳播建構國家形象的傳播效果進行了實證研究。這一數據的獲得以及相關研究成果也將進一步夯實體育新聞學研究的理論根基。
一項出色的研究,絕不止于就事論事,它必然能給人以更廣義的啟發,引發更深刻的思考。穿過奧運傳播與中國國家形象塑造這一"名中之題",有心的閱讀者,或將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文化境遇和現實命運衍生更多有益的反思。
看完此書,讀者會各有各的收獲。而作為序言,我不應取代大家,給出單一的結論。所以,就此打住了。
石長順2013年11月20日于華中科技大學喻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