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通識》以先秦至清代古文為研究和論述的對象,力求勾畫出中國古文發展的脈絡和源流,探究古文的文本寫作規律,兼及歷代古文中名篇的閱讀和鑒賞,同時為古文讀者提供必要的入門參考書目。
讀古文通識》是文學通識系列之一,文學通識系列共五冊,分別是《讀詞通識》、《讀詩通識》、《讀賦通識》、《讀曲通識》、《讀古文通識》。《讀古文通識》古文是指文言文形式的文體,以少量文字承載大量信息的一種文體。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學的主要呈現形式,也是人們記錄生活、思想、事記的主要方式。本書系統介紹了歷代古文的創作脈絡,中國文化脈絡與古文的發展歷程。作者也介紹了古文這種文體形式所蘊含的中華文化魅力,讓那種精簡不失文理、宏大不綴繁雜的文化思想呈現得淋漓盡致,也讓讀者在欣賞、理解古文上有一個清晰的參考思路。
李振峰(1978— ),吉林省德惠市人,哈爾濱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先秦兩漢專業博士,現任職于高校,主要從事文學理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業余從事小說和詩歌創作,發表作品多篇。
及時章古文源流 /
及時節先秦古文 /
一、六經皆文——儒家元典與古文 /
二、百家建言——先秦時代的諸子古文 /
三、先秦歷史散文 /
第二節秦漢及魏晉南北朝古文 /
一、秦漢古文 /
二、魏晉南北朝古文 /
第三節唐宋元明清古文 /
一、唐宋古文 /
二、元明清古文 /
第二章古文寫作 /
及時節古文立意 /
一、立意與選材 /
二、立意與志識 /
第二節古文謀篇 /
一、開篇之法 /
二、承轉之法 /
三、收束之法 /
第三節古文修辭 /
一、積極修辭 /
二、消極修辭 /
第四節余論 /
第三章古文鑒賞 /
及時節先秦之文 /
一、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僖公三十年》 /
二、季札觀周樂《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 /
三、祭公諫征犬戎《國語 周語上》 /
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座 《論語 先進》 /
五、齊桓晉文之事 《孟子》 /
六、逍遙游《莊子 內篇》 /
七、勸學《荀子》 /
八、自相矛盾《韓非子》卷第十五 /
第二節兩漢之文 /
一、報任少卿書《文選》 /
二、過秦論《新書》卷及時 /
三、前出師表《三國志》 /
第三節魏晉之文 /
一、蘭亭集序王羲之 /
二、桃花源記陶淵明 /
第四節唐宋之文 /
一、原道韓愈 /
二、捕蛇者說柳宗元 /
三、醉翁亭記歐陽修 /
四、六國論蘇洵 /
五、墨池記曾鞏 /
六、答司馬諫議書王安石 /
七、留侯論蘇軾 /
八、黃州快哉亭記蘇轍 /
第五節明清之文 /
一、送東陽馬生序宋濂 /
二、項脊軒志歸有光 /
三、登泰山記姚鼐 /
第四章古文書目 /
一、古文正宗:《古文辭類纂》 /
二、文章津梁:《古文觀止》 /
三、諸子淵海:《諸子集成》 /
四、個性選本:《明人小品選》 /
五、源頭尋覓:《先秦學術概論》 /
六、文話巨典:《歷代文話》 /
七、賞析薈萃:《古文鑒賞辭典》 /
八、走近莊子:《莊子新釋》 /
九、文運小史:《唐宋古文運動》 /
十、桐城脈絡:《桐城派》 /
古文之名,因韓愈倡導散文復古而起。曾國藩謂:"古文者,韓退之氏厭棄魏晉六朝駢儷之文,而返之于六經兩漢,從而名焉者也。"(《復許孝廉振祎書》)韓愈自謂:"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題后》)值得指出的是,古文雖然是唐人提出的文體概念,但古文之存在卻早于唐代。在古典文學里,古文的含義包括兩層:其一是和韻文對立的,指不押韻的文章;其二是和駢文對立的,指句法不整齊的文章。本章從先秦古文講起,至清代古文結束,略述古文的發展源流。
及時節先秦古文
先秦時代,是中國古文的發軔期。貫穿這一時段的古文有兩條線索:一是西周以來的王官文化下移,形成先秦諸子學術空前繁盛的局面,轉而孕育出異彩紛呈的先秦諸子古文,諸子的思想則為后世古文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資源;二是中國古代的史官文化在此期間蓬勃發展,《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史書均源于此,成為后世的歷史散文寫作的杰出范例。需要指出的是,中國古文歷來以儒家之文為正宗,故在下面關于先秦古文的闡述中,先論以六經之古文,后以先秦諸子、歷史散文比次。
一、六經皆文——儒家元典與古文
民國學者劉師培說:"夫作文之法,因字成句,積句成章。"(《文說》)無字則無以成文,中國目前能夠見到的最早文字,是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字和青銅器銘文,雖然它們都保存了一定數量的古文,卻大多極其短小,雖不乏也有敘事要素齊備、長篇巨制的例子(如《毛公鼎》),但數量并不多,恐怕難以反映古文發展初期的全貌。
在中國正統文學觀念里,真正代表中國文學早期發展成就、可以為后世所取法的文學典范是儒家的"六經"。古人認為,儒家的"六經"是后世文學之源,"文本于經"是古典文藝理論中一種流行的觀點。儒家六經指的是《詩》、《書》、《禮》、《樂》、《易》和《春秋》(此處順序依《禮記?經解》、《莊子?天運》所載)。其中《詩》為韻文,《樂》今不傳,《禮》之原貌不可復見,故在儒家六經之中,可代表古文發軔期成就和面貌的僅《書》、《春秋》而已。
尚書》包括《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所收文章大多數是當時重要政治人物的訓話、戰爭誓辭、政府文告等,即后人所謂的"尚書六體"(典、謨、誓、命、訓、誥),是當時的大政憲典。《尚書》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上古史官文化的產物,"史"字始見于甲骨文,甲骨卜辭中習見"大史"、"小史"之辭,可見中國古代設置史官的制度甚早。據《周禮》記載,周代史官有大史、小史、內史、外史的職責分工,有負責宮廷文件起草之人,亦有負責檔案保管之人,而《漢書?藝文志》則說:"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在這樣的意義上,《尚書》實際上是我國最早的記言史書。
一般認為,《虞書》、《夏書》不是虞夏時期的作品,而是出于后人追述,而《商書》和《周書》則基本上是商周時期的作品,但也經過后人的一些加工和整理。《尚書》中多數篇章屬于說明文和議論文,個別篇章記事成分較大,如《周書?顧命》和《周書?金縢》,但總體仍以記言為主。《尚書》中文學成就較高的,有《盤庚》、《金縢》等篇。
商書?盤庚》是的商代作品,是商王盤庚主張遷都到殷地,遭到部分貴族反對時所作的演說。《盤庚》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敘述盤庚向貴族訓話,說明遷都的緣由。他把從舊都遷到新都,比喻成"若顛木之有由蘗",來形容新生的希望和前景。用打魚和稼穡告誡群臣只有聽從他的命令才有好的結果:"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如若像"惰農自安,不昏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則不會有好的結果。同時,盤庚也告誡貴族不要煽動百姓,他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來形容語言的威力。眾多比喻生動貼切,具有很強的文學性。
周書?金縢》寫武王克商后患病,周公向先王禱告,愿意以己身代替武王服務于眾先王身旁,以己之命代武王之死,后武王疾病痊愈,周公將代禱之辭密封于金匱之中,勸眾人勿言此事;成王即位后,周公攝政,武王的弟弟管叔等散布流言誹謗周公,并與殷后裔武庚等遺民叛亂。周公率軍平定叛亂,但成王因此前流言對周公心存猜疑,周公無奈蟄居,但隨后"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縢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至此真相大白,流言不攻自破,成王深受感動,親自迎接周公回朝。整篇文字情節離奇曲折,富于傳奇色彩。
因為《尚書》是用"古體文言"寫作,故而具有典麗古奧的語言特征,常被譏諷為"混混灝灝噩噩","周誥殷盤,詰屈聱牙",但若拂去語言自身的古奧特質,《尚書》自身還是非常富于文學特色的,而且這種古奧的語言風格還間接啟迪了后世類似的文學創作(如韓愈)。另外,以典、謨、誓、命、訓、誥為標志的"尚書六體",也成為中國文學的重要文體范疇,而《尚書》的文本自身,則成為專門從事宮廷文獻寫作的官吏的文章典范。
春秋》是我國古代較早的編年體史書。周朝從王室到各諸侯國都有這類史書,墨子言:"吾見百國春秋",孟子則說:"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由此可見早期史書撰述之盛。但是列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春秋》,則是孔子根據魯國史書《春秋》加工整理成書的,原來的各國春秋今已不傳。《春秋》共16000多字,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240多年間的歷史大事。春秋的記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序》),其敘述簡潔而謹嚴,語言平淺精當,但過于簡略,長的不過40多字,短的僅有一字,更像是大事年表,故此有"斷爛朝報"之譏。
這個書最來氣,申報質量問題,結果換了一本還是同樣質量問題的書,換書環節的工作人員太粗心馬虎。建議當當將責任人教育一番或辭退。最后還是送來了一本質量好的書,挽回了我對當當的信心。
包裝不錯哦整體感覺不錯性價比很高印刷很紙質好排版不錯
還不錯
經典的書,價格便宜,非常實惠。
好書,十分棒
好書!好書!好書!
好
非常不錯,物流慢!
好評
好書,滿意!
內容不錯,價格實在,值得一購。
非常好的系統的書
這么快就收到了,真是我沒有想到的。包裝也不錯,書的質量很好,性價比很高啊,好滿意啊!馬上開始讀了
內容不粗。坊間關于閱讀古文的書很多,但多說不在正點上,百度上搜,這個作者是老師,應該是在教學一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