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薦:
在英國倫敦,他是天生的人民娛樂家,永遠精力旺盛,天生自帶光芒。他是約翰 威廉姆斯,他成長在一個“光明”的世界。約翰 威廉姆斯偶然發現另一個男孩——他的兒子,生活在一個 “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黑暗、孤獨、充滿折磨,男孩迷失在其中,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約翰 威廉姆斯決定與男孩開啟兩個人的探險旅程。
他說:“漂亮的男孩,守護孤獨前行的你,是我驕傲無比的宿命。” 屬于男孩的“星星”出現了嗎,他付出一切能否治愈他的孤獨?
當耐心一點點耗盡,勇氣是否真的依然存在?
一個真實而偉大的心理故事,以愛療愈孤獨之心。你想要的那種愛,就在這本書里。
《每日郵報》報道推薦。BBC網站、《衛報》熱門作家約翰 威廉姆斯成名之作。
外媒評論稱“如果你今年只讀一本書,那么,就選擇這一本。”
我想和你旅行世界,兩次。一次,去看看世界。一次,去看看你看這個世界的方式。
約翰 威廉姆斯從親身經歷中挖掘滋養小說深度和人物的力量,他的書寫,每一頁都散發著溫暖、關懷和激情,更時不時令人捧腹大笑。這是一個讓人心靈顫動的小說,不會讓讀者失望。
聽說,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出現一道特別的光。猶如閃耀在夜空中引導著自己,永恒的星星。
附書贈摘星星的“男孩”手繪書簽
作者簡介:
約翰 威廉姆斯(John Williams)
約翰 威廉姆斯,英國心理療愈小說家,獨立喜劇演員。同時在BBC網站和《衛報》發表了許多文章。代表作《摘星星的男孩》。他說:“我只是個爸爸。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好的工作。”
目錄
C O N T E N T S
1無你不歡 001
2夢想延續 008
3漂亮的孩子 018
4家庭事件 029
5及時課 036
6怪獸出沒 046
7大丹狗史酷比 055
8少年游 065
9墜落 076
10匍匐前行 088
11父子相依 096
12娛樂悶蛋與冷漠兒童 109
13你生命里好的時光 122
14鱷魚的朋友 134
15讓我們給它貼個標簽 144
16學校之旅 155
17朝九晚五 165
18大長腿 177
19迪斯科發燒友 186
20有他罩著你呢 202
21學校放暑假了 212
22我想講個故事給你聽 219
23明天 229
24神來之筆 234
作者后記 235
鳴謝 236
關于康納 斯巴沃克與 238
“為了微笑男孩的正義” 238
關于Express CIC 240
關于作者 241
1
無你不歡
本來,今天是我爸爸的生日。他七十七歲的生日。我童年時代的那個大塊頭壯漢沒能活到這歲數,叫人難以理解。更令人費解的是,他所有活泛的精力和快樂從世上消失已經二十三年了。
我常想,要是爸爸能夠大駕光臨一小時,他會如何看待當今之世。對外星人、互聯網、24小時全天候電視,以及過去我們家附近的環形路口——已經安上交通燈了,他會怎么看?
我最想知道,他將怎么跟他的孫子相處。我知道他會很愛他,但他能理解他嗎?這孩子可能連“自閉癥”都不會寫,更別說用它組詞。對我的生命影響較大的兩個人卻永遠不會相見,這是所有事情中最奇怪的。
這孩子打一出生就沒了爺爺,總有點遺憾。他永遠不會知道,被一個滿頭發乳、身高一米七八的大個兒馱在肩上,周身繚繞著老帆船牌須后水和絲卡牌香煙的濃烈氣味,那是什么感覺。然后有24小時我突然想到,雖說在物理意義上他倆從未見過,但爺爺一直都沒有離得很遠。兒子,你知道爸爸怎樣按汽車喇叭,并向陌生人揮手看他們會不會還禮嗎?那是爺爺的游戲。你知道爸爸什么時候告訴過你,他做肺結核手術留下傷疤和在戰場上吃槍子兒的是同一個地方嗎?爺爺也是如此對我說。吹口哨,聽法蘭克 辛納屈的歌,教你下飯桌時說“謝謝”,都是他。
越想起這些,我越覺得,他無處不在。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他的影子。
博客:《摘星星的男孩》
我感到有一種要從這孩子的出生開始講這個故事的沖動,就仿佛世界以他為發端,而在此之前出現過的一切純屬偶然。但其實,這故事早已開場,甚至在他進入我的意識之前就已開場。甚至在我邁出我人生的及時步之前,甚至在威廉姆斯家族的任何一人想到某個后代從英國西北部一路遷徙到南方并扎根倫敦就犯怵之前,它就已開場。在所有地方開場。
一切因你而起,爸爸。
我沒有太多關于他早期的記憶。平心而論,在我們成長的年歲,他算不得是一號大人物。我母親家經營餐飲公司,他和她結婚的好處之一就是能在那里工作。他一星期干六天六夜的活兒,負責共濟會會員的禮堂、婚禮、喪葬及其間的各項事務并提供飲食。若非服務內容有變動,這差事不值一提。為了拿到五英鎊巨款,我十三歲起就跟去幫他的忙。今晚也許給市政廳置辦一桌酒宴,明晚可能是送一份老式火鍋套餐到工人俱樂部,那兒的女人們袒胸露乳,在臺上跳舞。我那時覺得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有些東西一定會勾起我對爸爸的回憶:那種你能在一英鎊店買到的小小的棕色工資信封,每周四都奇跡般地出現在壁爐架上的馬車時鐘后面,屢試不爽;掛到二擋沖上馬路的福特全順面包車的響聲,本來應該掛一擋,但司機累得連換擋都沒力氣了;寒冬的早晨,打開液化加熱器開關,發出“咔嗒”一聲響。這一切都意味著:爸爸在家。
這樣描述一個人,聽起來好像很可怕。我深知他不是最聰明的人,但我確實記得,他曾很自豪地告訴我們他通過了語法學校的錄取考試。注意,他還對我們說,他與小薩米 戴維斯跳過舞、和蒂娜 特納約過會,好讓你把牛皮跟一小撮鹽一塊接過去。不管怎樣,他就是一個天生的江湖藝人,一個骨子里的雜耍家,長不大的男孩。如果以前有人要搞一檔黃金時間的電視節目,叫人哼著強尼 馬蒂斯的歌,同時大侃你擦皮鞋的德行(“別忘了鞋跟!只刷鞋面的人都是懶蛋,你一逮一個準!”),那他肯定是頭牌。但如果說這么些年我懂得了什么,那便是“從來長不大的爸爸”是一個混賬丈夫。
我是四個兒子中的一個。加上我爸爸,從許多方面說,我可憐的媽媽就相當于有了第五個孩子。有時候,當她想盡一切辦法要把我們拉扯大,看到我們因為爸爸偶爾24小時在家而興奮不已,那該有多傷腦筋?快樂先生進城啦。
我記得大概我九歲那年,全家破天荒一回,去奧爾頓塔主題公園一日游。那可是陳年舊事了,當時那兒似乎就只有一架秋千和一個旋轉平臺。滑滑梯應該是第二年才開放的。那真的過了太久了,人們不是在售票廳(總讓你等上大半天)而是在開車進公園的時候買票。有位女士坐在小木屋里,你把車停到她跟前,她點點車里的人頭數——四個小孩,兩個大人,付了錢就放行,隨你們逛去。
我仍然記得那次,爸爸駕著我們那輛忠實的尼桑藍鳥車拐下M6號高速路,到離奧爾頓塔公園出口約莫6英里遠時停在路旁打尖。來前我們就討論過,就像我們總討論在Beefeater餐廳吃完飯怎樣才能不結賬就開溜。我們根本沒想到他會付諸行動。當他從駕駛座下了車,拖出一把曲柄走到后面,撬開后備廂時弄出的噪音成了我們最深的恐懼。你們信得過老爸,對吧?我們四兄弟有三個爬進了后備廂,仿佛是被領去宰殺的替罪羔羊——真跟那沒什么區別。然后,爸爸給我們蒙上一張毯子(“小子們,以防檢查”),關上蓋兒,開完了到奧爾頓塔公園剩下的6英里。他在小木屋前停下,那守在里面的女人往車里瞄了幾眼——一個小孩和兩個大人。爸爸很配合地買了票開進大門,遠遠地把車泊在公園的一頭。他打開后備廂的那一刻,我是記得那么清楚:我的眼睛正在適應日光,四星級的汽油臭味引起的幻覺感正在消失;他那張大臉齜牙咧嘴地笑著俯向我們,上面的表情就好像他剛剛把全家偷運過了整個加沙地帶似的。“小人物的勝利,孩子們,”他眉開眼笑地說,“小人物的勝利!”
他那張大臉盤和燦爛的笑容在我19歲之時永遠離開了我們。
在我青少年時代的多數時間里,他一直身體抱恙。長年喝酒吸煙侵蝕著他的身體,他先是得了心臟病,然后——也是——癌癥。他回到家等死,遺愿是“對他這輩子有個交代,死得體體面面”。我認為這是一句貼切的話。對于媽媽,這話真正的意味是:(他)向她懺悔他喝光了酒柜里的伏特加還為了不叫她知道而往瓶子里灌水冒充,以及告訴教區牧師他不想在他的葬禮上“排出一點點不健康的糞便”。
我倒愿意告訴讀者,他的那些日子就如同電影里的一樣,會是一段對人富有啟迪、影響至深的時光,在其中,寧靜祥和的氣氛地洗滌著我們的人生。但實際上,當嗎啡量似乎老也拿捏不太準,而他不屈不撓的意志猖狂起來反抗那正在消逝的光芒時,那些日子是丑陋可怕的。最終的最終,夜深人靜,一切沉入寂滅……重讀前文,將一個人的生與死濃縮進及時章,這樣開始寫一本書的方式似乎怪怪的。但我的爸爸必須是這故事的開頭。他的幽默感,他的風趣,都像刻在巖石上的字符,貫穿我的人生。他塑造了如今成為一名父親的我。我不覺得作為孩子的我們,真正了解作為人——活生生的、呼吸著的人——的父母;我們只當他們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他教我懂得,世上真正的超級英雄通常就活在我們中間。只是要到許多年以后,當我回首往事,我才認識到他也有他的脆弱。
他從不認為自己足夠好或足夠聰明。
我對許多日子和時間都沒多少記憶,常把生日、周年紀念日搞混。我無法告訴你,約翰 列儂死的時候我在哪里,又或哪支球隊贏了2002年的世界杯。然而,我能告訴你兩個無可逆轉地改變了我的人生的日期:1991年10月16日,我一次對爸爸說晚安;3825天后,2002年4月6日,我及時次與兒子打照面。這二人形塑了我的人生,卻永不會與彼此相遇,只靠我錯漏百出的記憶和我堅決要譴責的遺傳得來的增膘慣性維系著。
你干得不錯了,爸爸。你干得不錯了。
這是一次有趣、意義非凡的閱讀,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體驗。威廉姆斯對幽默有著天生的感覺——對于任何一個家中有“不同”的孩子或兄弟姐妹的人來說,這本書都能讓他們捧腹大笑,并會引起他們內心深處的強烈共鳴。——《每日郵報》(Daily Mail
如果你今年只讀一本書,那么,就選擇這一本……我很久很久沒有這么喜歡讀一本書了! ——《自閉癥雜志》(Your Autism Magazine)
作為約翰 威廉姆斯的粉絲,我對這本書給予厚望,當然,它并沒有讓我失望。在一個漫長的下午,我大笑,然后哭了起來。我像一個尋常的讀者一樣,向男孩的生活和他家人的一生投以親密的一瞥。讀者被帶向青春歲月,跟隨人物起起伏伏的命運,感受作者獨特的觀點和思考方式,了解精神疾病和自閉癥、讓人矛盾的分裂卻溫馨的家庭……這不僅是一部心靈療愈小說,它只是整個演奏中的旋律。這是一部父與子主題的成長之書,它講述關于家庭,和我們生活的意義:我們是否真的足夠努力的了解和接受我們所愛的人。我們都活在一個顛沛流離的時代,而,愛,是終歸屬。
——英國亞馬遜讀者 georgeju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