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百科全書》旨在幫助大眾讀者了解那些原本只在專業學術領域才能接觸到的經濟主題。通過其查找便捷的版式和簡單易懂的文風,《經濟學百科全書》在對一般讀者和專家來說都日益重要的領域內為非專業人士提供了基本觀點。《經濟學百科全書》包羅萬象,涉及該學科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涵蓋諸如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類專業性較強的論題,也包括像消費者滿意度測量這類理論性較強的論題。該書的393個詞條源自經濟學的12個領域,從貨幣理論到靠前貿易,從福利經濟學到經濟思想史,都包括在內。其中有48個詞條是關于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作為經濟學家的工具的抽象定理和假設。有31個詞條通過討論過去的經濟理論學派來歷史地考察上述定理和假設。有8個詞條論述過去和現在的幾種特定的經濟制度,包括殖民主義、共產主義和福利國家。有8個詞條涵蓋影響社會經濟基礎的諸如工業革命和大蕭條等事件和立法,提供更深層的歷史視角。經濟學家試圖通過運用諸如數學方程和模型、經濟計量學、統計學等方法科學地考察經濟現象,則是另外33個詞條的論題。還有22個詞條論述增長和發展,尤其是與欠發達國家和區域問題相關的增長和發展方面的論題。
經濟學百科全書(套裝上下卷)》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美國)弗蘭克 N 馬吉爾 (Frank N.Magilll) 譯者:吳易風
上卷優勢加速原理會計學和經濟學調整過程和穩定性廣告總供給和總需求老齡化和經濟學農業經濟學攤銷反托拉斯政策套利仲裁阿羅-德布魯模型阿羅不可能性定理資產和負債分配問題拍賣和拍賣者奧地利經濟學派自動化平均成本定價和邊際成本定價阿弗奇-約翰遜效應商品貿易差額國際收支平衡表銀行結構和競爭中央銀行體制和自由銀行體制銀行學派、通貨學派和自由銀行學派銀行類型談判進入壁壘物物交換和交易貝葉斯推斷債券類型盈虧平衡分析布雷頓森林體系預算赤字和盈余內在穩定器重金主義論爭經濟周期企業組織形式資本預算國際資本流動資本品和投資資本理論資本主義卡特爾中央計劃需求的變動芝加哥學派古典經濟學科斯定理共同決定和利潤分享柯爾貝爾主義集體行為和市場行為共謀殖民主義命令經濟共產主義比較優勢競爭和不競爭互補品和替代品企業集團消費者價格指數消費者剩余消費函數連續時間隨機模型合約合作社《谷物法》公司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成本函數成本加權定價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成本類型生產成本易貨貿易信用信用社擠出效應通貨關稅同盟決策理論赤字融資赤字支出去產業化需求函數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存款機構折舊和損耗蕭條政策性貶值區域發展發展和貿易條件發展理論貼現離散選擇模型歧視的種類分配理論股利和股利政策二元經濟對偶性雙頭壟斷計量經濟學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經濟學家效率彈性 1946年《就業法案》就業理論捐贈:戰略性重新配置能源經濟學恩格爾法則和恩格爾曲線企業家和企業家行為環境經濟學一般均衡長期均衡平等 歐洲經濟共同體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 匯率和利率 擴張性政策、 預期 實驗經濟學剝削 出口和進口美國外債外部性 因子分析聯邦儲備銀行融資 企業:理論及分類 財政政策:需求方效應財政政策:凱恩斯主義觀點財政政策綜述財政政策:供給方效應預測 外國援助自由貿易與保護期貨市場博弈論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德國歷史學派吉芬悖論黃金與金本位劣等品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大蕭條格雷欣法則現實國民生產總值和潛在國民生產總值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和名義國民生產總值出口推動型增長和進口替代型增長增長理論增長與發展哈羅德—多馬分析衛生經濟學赫克歇爾—俄林貿易理論經濟學史住房經濟學人力資本惡性通貨膨脹進口限制收入類型收入效應收入彈性收入不平等指數化證券指數化指標產業組織產業革命工業化通貨膨脹效應創新和市場結構投入—產出分析制度經濟學利息和利率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利率的期限結構利率和貨幣政策國際債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貿易:理論綜述國際貿易與專業化收益發明存貨對外投資投資決策標準投資稅抵免看不見的手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勞動經濟學婦女的勞動供給勞動價值論拉弗曲線自由放任、自由通行和自由主義的歷史 法和經濟學收益遞減規律的起源和歷史綜述收益遞減規律的理論綜述超前和滯后最小二乘法有閑階級消費的生命周期模型線性規劃流動性 流動性偏好可貸資金和可貸資金市場 下卷洛倫茲曲線宏觀經濟模型擴張性宏觀經濟政策宏觀經濟學綜述馬爾薩斯經濟學邊際原理邊際消費傾向邊際效用邊際學派經濟學市場和基本經濟問題市場價格市場結構馬歇爾—勒納條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數理經濟學極大似然分析法均值—方差分析重商主義兼并微觀經濟學移民模型綜述增長模型貨幣主義發展中國家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國際收支的貨幣分析法貨幣均衡和非均衡貨幣機構貨幣政策綜述貨幣政策和匯率債務貨幣化貨幣創造貨幣需求貨幣、信貸和資本市場貨幣供給壟斷綜述壟斷定價和壟斷產量壟斷管制壟斷和競爭買方壟斷蒙特卡羅方法抵押貸款和抵押貸款利率乘數分析和乘數原理國債自然利率和市場利率新古典經濟學新李嘉圖主義國民生產凈值非營利性組織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營養、饑荒和食物經濟學提供曲線和相互需求曲線石油經濟學寡頭壟斷模型寡頭壟斷與產業集中機會成本性
宏觀經濟學家既尋求對經濟周期存在性的解釋,又提供減輕其沖擊程度的建議。在1930年以前,人們認為經濟周期是自發產生的,政府在制止周期或減輕它帶來的問題上是無能為力的。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學中強調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的凱恩斯范式的出現使得人們相信,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靈活運用可以消除經濟周期。在20世紀60年代,高的產出增長、低的失業率和低的價格水平似乎證明了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家們的預測。不過,60年代之后的70年代是災難性的,在那一時期經濟深受"滯脹"困擾,高失業和高通貨膨脹并存。此時,許多宏觀經濟學家轉向20世紀30年代以前的古典理論,認為經濟周期是經濟所固有的,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不能消除經濟周期。
測定經濟周期的時間很好重要,因為決策者通常希望提前知道衰退期或擴張期是否即將來臨。如果經濟正處于繁榮期,就應該采取政策來減輕價格上漲的負面影響。如果經濟正滑入衰退期,決策者可能希望進行擴大勞動機會的計劃或失業保障支出。不過,總體來說,很難確定經濟是否正步入衰退;因為即使經濟沒有進入衰退期,衡量經濟中生產產品總量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指標也可能下降好幾個月。
歷目前測定周期的經濟學家團隊集中于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NBER的經濟學家們研究產出、就業和其他宏觀經濟變量的歷史數據,從而確定經濟周期各階段的持續時間。不過,大多數測定發生在周期出現之后,即NBER的經濟學家不是提前預測衰退(或擴張),而是簡單地在低迷(或好轉)發生之后給經濟活動的低迷(或好轉)冠以衰退(或擴張)的標簽。NBER的經濟學家們的目標是解釋經濟周期而不是預測它們。
為了預測好轉或低迷狀態,經濟學家使用被稱為超前指標的宏觀經濟變量,這些變量在經濟波峰之前達到自己的挑選水平,在經濟波谷之前達到大力度優惠水平。主要超前指標的一個例子是商業存貨的規模。存貨衡量的是廠商生產出來而沒有賣出去的商品。如果存貨在積累,廠商認為這意味著它們的產品需求在下降,從而會削減生產。如果大部分產業的存貨都在增加,經濟學家會預測生產率的總體下降。隨著生產率下降,就業也會減少,這通常預示著衰退的來I臨。另一方面,如果存貨儲備下降,經濟學家將其視為經濟處于擴張階段的證據。其他的主要超前指標包括平均每個工作周的工作時數、股票價格動向(價格上升意味著擴張)以及設備訂單的規模(更多的訂單意味著更多的經濟活動)。應 用
資本主義經濟表現反復無常,會從高就業和高產出的時期轉向低就業和低產出的時期。在20世紀30年代、1974-1975年以及1982-1983年發生了幾次大規模的衰退。被稱為大蕭條的20世紀30年代,成為美國所經歷的很長和很深重的一次衰退。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其他國家也遭受了衰退,許多地區的衰退比美國來得更早并且持續時間更長。在大蕭條時期,美國有1/4的工人失業,其中大部分人無論在多么低的工資水平上都找不到工作。在1933年大蕭條很嚴重的時候,商品和服務的生產比1929年下降了30%,價格水平下降了23%。在美國,此次蕭條持續了整個30年代。
1974-1975年的衰退不像大蕭條時期那么嚴重,并且一般認為是歐佩克的成立使得1973年的石油價格上漲了三倍所致。在這一時期,失業率從5%上升到9%,商品和服務的產出下降。然而,與往屆衰退不同,這次衰退中價格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持續上漲。用來描述這一時期高失業和高價格并存現象的術語是"滯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