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的首卷和示范卷,《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集成?貴州卷》是對2003年以來由馮驥才先生主持,大量文化學者參與的貴州民間美術、民俗的搶救性普查工作成果的一個梳理。以40位民族民間文化專家與工作者為核心,組成的包括收藏家、貴州民族學院師生、苗寨居民在內的約180人的普查隊伍在對貴州民間美術遺產集中做了一次前后遷延15個月的普查后,在8751個普查條目基礎之上編選打磨,終成此卷。
面對貴州民間美術遺產蘊藏的豐富和研究力量的相對薄弱的現狀,《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集成?貴州卷》在回眸一個世紀貴州民間美術資料的基礎上,改變過去搜集整理研究的方式,針對貴州民間美術遺產豐富性、獨特性、原生性、唯美性、變異性、瀕危性的六大特點,從文化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美術學的角度切入,以張道一先生提出的“二分法”為依據,強調文卷的科學性、性、專業性以及性。
作為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集成?貴州卷》的成書也是也是對以往各地區、各部門和個人所進行的調查工作的一次集大成。眾多從事民間文化研究的年長者長期深入田野,所做大量留存均不可重復。入選文卷圖片,除在普查中由專業攝影師拍攝外,也有部分遴選于數千幅前人成果。以此為基礎,文卷對貴州的刺繡、蠟染、剪紙、紙扎、地戲等民間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知識性講解,成就了一部由大量及時手資料組成的高質量的民間美術圖集。
整合前人所做過許許多多民間美術的田野作業,通過的、整體的、拉網式地搜索的方式為大地之花建立檔案,在中國當屬首次。這部耗時良久、投入巨大、制作精美的圖卷,既是民間美術遺產遭遇全球化和現代化沖擊的極其瀕危之時,當代文化界做出的富于高度文化責任感的選擇,也是為后人留存先人的天才創造的責任體現。因此,它有著不可估量的收藏價值。
作者簡介]:
馮驥才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七項重要職務。2004年2月,被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等各大媒體評為“2003年十大杰出文化人物”。
自20世紀90年代起,馮驥才先生全力投入文化遺產的搶救與保護工作,創辦了馮驥才民間文化基金會,組織多次大型文化搶救行動,出版各種相關著作,發表大量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辨性與呼吁性的文章,并在海內外舉行相關的演講,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倡導者和領導者,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的守望者”。
一、《中國民間美術遺產普查集成(貴州卷)》遵照中國民間藝家協會制定的編寫體例,本著科學性、民族性、代表性和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原則選編。
二、本卷所收作品,主要是從2005年5月至2006年7月全省民間美術遺產普查所得的8751個條目和萬余張實物照片以及少數博物館藏品照片中遴選。普查條目中含有各市、州、地的普查成果和省內各民族專家、收藏家幾十年來的調查、收藏精品。截至2006年年底,所選圖片中的物件除附錄一《百苗圖》中的一幅外,都在貴州省內保存。
三、本卷按民俗分類和美術分類相結合的原則,根據貴州的實際情況,將物件分為八大類和附錄一。上冊:刺繡織錦類、蠟染類、服裝類、銀飾類。下冊:祭祀類、游藝類、生活類、建筑類。附錄一:巖畫、百苗圖。有的物件有多種功能,可分屬不同的類別,我們選取其中的一種功能來歸類。在每一大類中又分若干小類,只在該小類首圖的頁眉標明其小類別。
四、各大類物件的尺碼標識方法有異,詳見各大類“圖錄”下方。
五、物件的年代劃分是:明朝以前的按朝代劃分;清朝的分為清代和清末。1911年至1949年稱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的都劃為現代。在同一類物件中如有各種年代的產品,原則上以年代久遠的為。
六、各大類“概述”配圖均為貴州人居環境和貴州各民族民俗活動、節慶活動圖錄。
七、為了更好地保存文化遺產,其產地只標注到縣,只有建筑類標注了部分地址。
上冊
總序
凡例
導
刺繡織錦類 概述
圖錄
蠟染類 概述
圖錄
服裝類 概述
圖錄
銀飾類 概述
圖錄
下冊
祭祀類 概述
圖錄
游藝類 概述
圖錄
生活類 概述
圖錄
建筑類 概述
圖錄
附錄一 巖畫
百苗圖
附錄二 普查提綱
調查表舉例
尋美記——道真仡佬族苗自治縣民間美術遺產普查報告
部分普查事項覽表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