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發生在80年代末期的愛情故事。故事主人翁小關在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鄂西利川縣一個土家族山寨工作,偶遇了自己的中學初戀麗雯,兩人再續了一回糾葛虐心的愛戀。最終,以小關回城作結。時隔多年,在一次同學聚會中,兩人再次邂逅,斗轉星移,物是人非之后,兩人終于無法抑制深藏在內心多年的暗涌。而小關在最終明白麗雯對自己的深情后,將再也無處安放剩下的余生……
野夫回望自己的前世,將共和國歷史上那段清純時代的愛情用飽含深情的筆墨娓娓道來,讓人經由暗中淚水透視慘痛的歷史之時,明了了作家及一代人心中隱秘的驕傲!
《鄉關何處》作者野夫自傳體小說,帶我們一同追憶廢墟上生長出來的美好時光。
文學評論家敬文東作序推薦;散才毛喻原插畫5幅;柴靜、章詒和誠摯推薦。
愛情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野夫用他深沉的情感、唯美的筆觸考驗讀者的淚腺。
野夫癡迷于這個故事已經十年,真實抑或虛構,都漸漸在不斷的質詢里變成了回憶的一部分。回憶也讓野夫日漸明白了這個故事的真正意圖,他用本書來追憶那個隱約并不存在的年代。
獨家野夫詩歌手跡八幅,每本贈送一幅。
野夫,本名鄭世平,網名土家野夫。畢業于武漢大學,曾當過警察、囚徒、書商。曾出版歷史小說《父親的戰爭》、散文集《江上的母親》(獲臺北2010國際書展非虛構類圖書大獎,是該獎項及時個大陸得主)、散文集《鄉關何處》(被新浪網、鳳凰網、新華網分別評為2012年年度好書)。散文集《身邊的江湖》同期出版。
80年代初,山中的鄉鎮公路像是結繩記事的麻索,疙疙瘩瘩地蜿蜒在山谷之間。一輛三十八座的舊客車,近乎是一個渾身叮當作響的貨郎,費力而又間歇著行走在那山路上。
下坡的盡頭,是一棵古樹,古樹的后面隱約看見一些瓦脊——通常這就是一個街口,街身則埋伏在那些曲折的土坡巖石之后。
客車沿坡沖下來,很早就開始踩剎車,發出吱呀的怪叫。甚至剎車片被摩擦出黑煙,像一個打屁蟲似的連滾帶爬地滑下,很臭地彌漫在山路上。但它仍舊地停靠在了小街頭,停穩前一刻的晃動,把車上所有人都搖醒了。
我懷抱吉他下車,在路邊放下吉他。同行的鄉民和街頭的閑散老少,都好奇地盯著這個奇怪的樂器打量。我從車后爬上車頂的貨架,掀開網繩拎起行李跳下來,一臉迷惘地問路,然后遲疑地走向鄉公所。沿街的皮匠鋪、理發店和端著碗吃飯的大人小孩,都古怪地看著我這個形貌時尚的外鄉人。
那是1982年的秋天,大學畢業的我,就這樣被分配到了一個名叫公母寨的鄉鎮。
2.
/
公母寨是鄂西利川縣最偏遠的一個土家族鄉鎮。
鎮子被鐵桶般的高山圍住,一條來歷不明的河流,嘻嘻哈哈地迤邐在街邊。臨河的房屋,都是土家人典型的吊腳樓——看上去似乎一半的木樓,都被幾個柱子斜撐在河面的石礎上。這些老屋年久失修,次第層疊的瓦頂,俯瞰多是歪歪斜斜的,仿佛一群戴著斗笠的醉漢,依偎在一起取暖似的。感覺如果抽掉其中哪一個房子,也許整條街就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地連串倒塌。
作為“”結束之后,及時批考上大學的應屆生,畢業之后卻從城里分配到這樣一個窮愁潦倒的鄉野,我的內心不免郁悶至極。我看見那時的我,扛著和整個鄉鎮不和諧的行李,一副明珠暗投的負氣模樣,趾高氣揚地找到了鄉公所——這個畫面令我慚愧至今。
鄉公所在上街的一個老院子里,除了門口掛著幾塊木牌,注明了這是基層政府之外,基本看不出來這還是曾經的土司衙門。只有門口蹲著的兩個傻大粗的石頭獅子,缺胳膊斷腿的滿身傷痕,提示著這個院子的曾經威儀。
我進去打聽,經人指點走向后院深處的黨委辦公室,給書記遞上介紹信。書記先是打量了一下我那一身不合時宜的著裝,然后低頭看縣人事局的介紹信。我略略有些局促不安地王顧左右,不知道我人生的及時位上司,要將我如何發落。
書記看完,起身很穩很重地握手,看似熱情地說,歡迎歡迎,小關,你可是來我鄉的及時個大學生!人事局早就給我們來電話了,說你是回鄉的才子啊。
他回身對門外叫道:老田,那間招待室收拾出來沒得?這是新來的宣傳干事。
那個被喚作老田的老頭,應聲從廚房鉆出來,搓著手點頭哈腰地說:這就到了么?我馬上去馬上去。
書記略有不豫地嘀咕了一句:早就喊你弄好的,日馬又喝麻了忘了吧?
老田也不言語,急忙幫我把行李拿著,走向了后院的一個木樓。我跟書記點點頭答謝,就跟著老田來到了我的新家。
房間很小,隱隱有一點霉味,木樓板走著咯吱咯吱作響,就像是和一個哮喘病人在同居。屋里恰好放下一張床、一個桌子和一把椅子。床板上已經鋪上了新收的干枯稻草,老田咕噥說剛換的,沒有臭蟲。他幫我把我帶來的棉絮被單等鋪好,推開那的狹小的窗戶說透透氣。我聽見了窗外的嘩嘩聲,俯身過去,看見了那條讓我頓時感到親近的無名河流。翡翠般的清波,蠕動在大小不一的卵石上,在陽光下波光粼粼,使生活頓現溫軟。
老田一看就是那種近乎木訥的老實人,渾身油膩邋遢。后來知道,他是的伙夫,同時還是整個鄉公所的雜役,還要負責打掃衛生和看守院落,等等。他面對我這個縣里派來的后生干部,依舊有著拘謹和敬畏的表情,微笑里既有傳統鄉民的質樸,還有一些惶然。
他幫我收拾行李時,不小心一下子碰到了吉他的琴弦,琴聲大作,他似乎被嚇了一跳。他緊張不安地看著這個不明所以的響器,惶惑得有些不知所措。我那時還有著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的傻逼德行,我裝模作樣地說:沒事,這是“給它”。老田疑惑地重復一句——給它?還是不解地苦笑了。他讓我先休息休息,一會兒飯好了,再來叫我。
那時的鄉公所,辦公室內沒幾個人。鄉干部們幾乎每天都要下鄉。由于轄區在深山老林之中,面積很大,下鄉的人通常一走就是幾天,不是開大會,很少能見到全鎮的干部。
我這個所謂的宣傳干事,是一級基層黨委必需的配備;實際上沒有正事,就是幫領導起草各種文案和講話報告。順便還要負責書寫橫幅標語之類,拿去小街上懸掛。
書記是基層老吏,文化不高,但經驗豐富。明顯看得出來,他并不喜歡我這種城里來的所謂知識分子。但是,他能立馬洞穿我這種城里長大的官宦子弟,是他不必得罪的對象——我既不會是他的權位競爭者,更可能很快調走,甚至未來變身成為他的領導。因此,他對我的工作安排,顯得不卑不亢,不像對其他吏員那樣,可以經常呵斥臭罵。
他也懶得派我下鄉,知道我下去,不僅于事無補,甚至更是農民的負擔。于是就叫我守辦公室,或者偶爾說,小關,你先看看這幾份文件,結合黨報的提法,回頭起草一個關于“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動員報告。
我通常起身接過,點頭,坐下無聊地看報紙寫文件,也無須格外地搭訕找話說。某次內急,我沖進鄉公所那沒有隔欄的公廁,發現書記正一臉愁苦地蹲在那里,白花花的屁股有些觸目驚心。但我不能退出,只能也嘩啦一下蹲在邊上,噴薄而出。兩個大男人屁股幾乎挨著屁股,在那兒各自鑼鼓喧天地排泄——這情景無論如何都顯得有些尷尬。
書記真是人情練達的人,為了轉移視線,打破這種沉悶且臭氣熏天的局面,率先關心起我的私生活——小關啊,你談朋友沒有啊?
那時,似乎戀愛這種話題,特別適合在廁所研討。我憋紅了臉囁嚅說:談是談了一個同學,人家在省城,天知道能不能走到一起。
書記在艱難擠出了一截便秘之后,斷續而語重心長地勸慰我——個人大事嘛,還是要依靠……組織。晚婚晚育好,計劃生育很重要。你別看不起我們這個鄉鎮,呵呵,其實也還是有些好姑娘的,我看街上小學就有一個,可能適合你……
我一邊道謝,一邊趕緊屁滾尿流地起身提褲,落荒而逃。無論如何,和頂頭上司如此親密地裸裎相對,我還是不免尷尬。我甚至擔心,我還未婚,他就要動員我結扎。
3.
/
鄉公所的干部,家都在街上或周邊鄉里。到了晚上下班之后,院子里只有我和老田住著。也就是說,晚飯只有我和老田自個兒吃。中餐人多,伙食稍有一點油水,晚餐基本就是吃中午的剩菜剩飯。老田寡言少語,每天也確實很累,收拾完就回屋睡覺。他和我雖然熟絡了,但基本也不巴結說話。剩下我孤零零地在寂寞空院中彈吉他、看書或打拳。
這樣的日子一月下來,就不免有些厭煩。好久沒收到女朋友的回信,心中更是多了惆悵。周六下班早,干部們都回家團聚了,斜陽還在山頭那高懸的寨子上晾著。我在簡陋室內,一臉苦相,掐掉煙頭,找出一個杯子然后出門。我似乎是想起了老田說過的那個供銷社,有酒,還有一個他某次酒后認為配得上我的姑娘。
我讓老田準備飯菜,我要他等我回來喝酒。他看我拿著大瓷缸,就說下街頭上,拐角處就是供銷社,就那一處。那里有散酒賣,苞谷烤的,很純。
街上的人,漸漸都認識了我這個城里人。和他們的土著對襟服裝比,我的“港衫”和直筒小喇叭褲,顯得很有些奇裝異服。一街的嫂子大嬸,往往在我上街的時候,會交頭接耳地盯著我看。我端著大瓷缸往供銷社走去的路上,似乎全鎮都在觀望,仿佛我是一個單刀赴死的愣頭青,要去挑戰一個盤絲洞似的充滿了悲壯。
那一刻簡直萬籟俱寂,我甩落一背的目光,懵然不知地邁向下街。遠遠看見供銷社的簡陋門臉,像一個破落戶一樣橫躺在街面上。門洞黢黑,簡單的貨架,各種蒙塵的日用品,沒有一個顧客。似乎對鄉民來說,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來此奢侈消費的。
那個傳說中的女孩,果然背對著門窈窕著身姿。她正踮著腳,努力伸手從架上取下蒙塵的一瓶白酒,仔細地擦灰。她的麻花辮隨著身體的波動而搖擺,她淡藍碎花的薄薄襯衣陳舊而合體。就算是從背地看,依舊看得出某種氣質和態勢,使她區別著本地的鄉民。
我悄然進門,獨自陶然于這樣鮮有的背影,生怕驚擾了她的沉靜。我又太想立即看見她的面容了,只好緊張地說:同志,打一斤酒。——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公家人,都是互稱“同志”的。
在我話音之后,她忽然凝佇在那里了。有那么一刻,我感覺她似乎猶豫著不敢回身,像一幅壁畫釘在那里了。我手上的表嘀嗒嘀嗒,仿佛和心跳在賽跑一樣地轟鳴在那寂靜的一刻。多么漫長的一瞬,她掙扎著像從前生轉世一樣,艱難脫胎地回過頭來。四目相對之際,彼此皆一臉驚訝。她如白日見鬼般驚駭,手中的酒瓶落地,一聲碎響,空氣中彌漫著一種陳年老酒的芬芳和沉醉。一根火柴便能點燃的空間,使得兩個人不敢輕易動彈,我們剎那間陷入深深的沉默。片刻之后,我顫抖著發問——
怎么會是你?麗雯!
你怎么會在這里?——轉瞬她似乎已恢復沉靜,故作淡然地問道。
我盡量克制住激動,說:大學畢業,縣里向省里要人,分回來了,在縣委,又派到鄉下鍛煉半年,一個月前剛來。你呢?你怎么也在這里啊?
她有些回避似地說:你住哪兒?
我說我住鄉公所。你一直沒復讀再考嗎?
她很克制地苦笑了一下,說:山里涼氣大,你剛來,多注意冷暖。
她邊說邊去墻角拿出掃帚,回身掃地,并無老同學重逢應有的熱情。她似乎毫無驚喜,也無意深談的漠然樣子,令我突然有些失望,失望中還有一點隱隱受傷的疼痛。
我只好強裝平靜,也有些負氣地說:謝謝,那給我來瓶酒吧。
她溫婉地說:你打這散酒吧,山里人自釀的,不上頭。
我有些不理解地看著她打酒、收錢,找我零錢的時候,她翻遍柜臺下的抽屜,咕噥說還差五分錢。我說不要了,沒事。她嚴肅地說那怎么行,然后進里屋去拿出她自己的五分錢給我。我忽然很掃興也很落寞,無趣地道別,黯然走出了供銷社。
1980年代是奇跡,是共和國歷史上罕見的清純時代。那時,野夫年輕,愛情更年輕;那時,野夫純潔,不敢褻瀆神圣的愛情。
他回望80年代,不知道是為了給今天療傷,還是為了諷刺今天,或是為了給自己增添活下去的力量?
——文學評論家 敬文東
野夫筆下那些美妙溫軟的情感,是怎樣被一陣一陣的風雨沖光刮凈——我讀到的是他的心,看到的是他的淚。那獨立之姿,清正之氣,令我心生莊嚴。
——章詒和
野夫一半像警察,一半像土匪。他天憎好惡比常人劇烈,人和文字都使到十二分氣力,不留余地,蠻力拽動情與仇,樂與怒;他對這個時代總有一份“不忍心”;他的一生,多為激情支配的選擇,最痛苦的是內心與外物不調和。
——柴靜
野夫的經歷,沉淀,注定讓他用文字來釋放自己的前半輩子,書看完了,有點感觸:被裹挾入歷史的洪流,迎風破浪也有無奈之時,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獨立,可能意味著牢獄之災,家破人亡,父輩的愛情故事,讓我更加珍惜新時代的“自由”。
一直在當當網買書,還是不錯的,今天下單,明天就收到了。不過這次買到的書有點破損,不影響看書的心情。還是很滿意的。《1980年代的愛情》沒雨附贈詩歌手跡。不知道為什么。還是會一如既往的在當當網買書。
買回來的第二天晚上一個半小時就看了,看的淚眼花花,故事很感人,雖然情節簡單不曲折,但野夫是真性情的一條血性漢子,寫的小說絲毫不遜色他的散文,雖然我更喜歡的可能是他的散文。
一部抵心愛情之作,純樸如《山楂樹之戀》。野夫的每一本書都是用他的生命來書寫的,他身上背負了太多的苦難,而他卻有著野草般的堅定勇敢又仁慈悲憫。文字空靈又帶質感,空靈是飛翔的靈魂,厚重是他腳下那片沉重的土地。
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週五下班之前收到@土家野夫 的新書《1980年代的愛情》,書名下用小字寫著,前世的愛情構成了野夫心中隱秘的驕傲,那是整整一代人的驕傲。去讀書囉,去看看那個隱約並不存在的年代!
一個故事,出自不同作家之手,會給人不同的感受。野夫是一個詩人,生命的詩人,他以'我'的角度去訴說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真實故事,是對時代影響下的命運與似水年華的謳歌與慨嘆,小說很短,因為它是一首詩,一首用生命中最寶貴的青春譜寫的血的詩歌,無需太長。
這本書之前是從朋友那里看的,很少有文章的語言讀起來那么心里舒暢,也很少有人將愛情描繪得如此的美,小清新的愛情,難得見,雖然有電影,但是書更好看,野夫的文字,都喜歡。
野夫的半自傳體小說《1980年代的愛情》,曲折的人生經歷,獨特的文筆,激情的內心,超然的思想,就是這本書的內涵。 很喜歡野夫的書,激情中隱含著古意,凄涼當中透著淡然,儒雅之風中略帶著一些草莽之氣,讀后讓人回味。
多么漫長而百轉千回的半生隱忍,似乎只為等待江洪爆發之時那一回噴薄而出,然后,一切戛然而止,生命復歸于寂靜。深夜看完這本《1980年代的愛情》,心如刀絞淚如注~多么希望這小說之前沒印上"自傳體"三個字。哭得太痛快了。
1980年代的愛情。看過故事梗概,唏噓不已。如果不是因為他,或許我要很晚才發現對那個年代的眷戀,八十年代初的孩子,父母都不是上山下鄉的一波,所以小時候對那些故事都是懵懵懂懂,大都從老爸泛黃的雜志里看到一星半點。這本書一定讀!
這本書挺不錯的,適合慢慢品讀,里面的描寫很細致,故事雖平淡,可是卻讓了想讀下去,感情細膩而柔和。本書是以過后歷史遺留給人們的沉重,里面的見解很是獨特,作者野夫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和作家,這一點不容質疑
真正的好書。毫無做作。說它“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清純年代”,不確。比艾米《山楂樹之戀》真實、美好。值得推薦。雖然,它目前不為當局者認可。但是,它會在我國文壇有一席之地。我希望野夫再好好學習俄羅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請酌。
世界上多數人的愛情,都是為了“抓住”。抓住便是抵達,是愛情的喜宴;仿佛完成神賜的宿命,可以收獲今生的美麗。在這里講了一個不斷拒斥的故事,這是一個近乎殘酷的安排,乃因這樣的愛不為抵達,卻處處都是為了成全,每一次的拒絕都是為了成全。
總以為自己長大了,成熟了,任何事不會再輕易感慨了。但1980年代的愛情,雖然不是雨打芭蕉,也不是紅泥火爐,但還是忍不住哭了。那種眼淚沒有委屈,憤怒和失望的情緒,而是自然的美的細泉汩汩流淌。掩卷扶額,大風大浪,大是大非,唯愛不是辜負矣。
書到手至讀完 花了不到六個小時。質樸的文字敘述,映襯著一段'不凡'的愛情。感嘆于麗雯的睿智和理性,那個時代塑就了這種早熟的智慧,1980年代的愛情,少了青春的奔放,朦朦朧朧卻又刻骨銘心。透過野夫的文字總能找到那一份緬懷。
很好啊!首先是物流上很準時很快的。其次是當當的包裝上每次包裝都是很愛護書籍的。再者快遞員配送態度給力和氣。最后,書籍內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薦買的,有待進一步閱讀然后給書友一些參考!
很喜歡。帶你回到真正80後,那種月光淡如水,純真如愛情的年代。雖然是一個悲劇,女主對男主的愛,是真誠\的愛,是一種凌駕於男女之愛上的愛。那種愛恨博大,可以包容,可以托舉,托舉出男主走向更遠方。
野夫癡迷于這個故事已經十年,真實抑或虛構,都漸漸在不斷的質詢里變成了回憶的一部分。回憶也讓野夫日漸明白了這個故事的真正意圖,他用本書來追憶那個隱約并不存在的年代。
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變遷中是如此微不足道,仿如一葉扁舟,任隨時代的洪流裹挾向前。《1980年代的愛情》,這是一本一開始就被其語言深深吸引的書。。。。,改革開放,89學*潮,一代人的青春在崎嶇中艱難前進,還有那被時代貽誤了的愛情。。。。
和平時普遍看的小說不大相同 屬于半自傳體的小說 情節沒有什么高潮和出人意料 但通過很多的細節描寫 看出作者對于這段80年代的愛情寫的足夠用力 即使最后的結局不是很好 會有遺憾 但那段愛情仍然是最純潔最美好的
1980年代的愛情,書名就會勾起人們對70,80年代的回憶,上山下鄉一個時代的烙印,一段青澀的回憶,愛情從不會退卻的話題。作者以自己出色的語言功力想我們展示了屬于他的年代的愛情。
有這么一種愛情叫《1980年代的愛情》,那是至情至純的愛情,不沾染一絲俗氣,讓人肅然起敬,讓人心懷神往,讓人潸然淚下。我想說土家野夫,你的這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讓我在書尾飽含熱淚,或許這不是我一個80后所能理解的時代,但我正試著去走進它。
但凡文學修養達到一定程度的人,就可以看出柴靜那所謂追求真實下的偽善,這從一個側面映射出野夫滔滔不倦的被人以及被己提及的入獄出獄等只不過是被咀嚼爛了的腐肉。其實,悲愴的人生不需要訴說,它只需要繼續,哪怕繼續的艱難與困惑。野夫的修辭和其想要的深度,一開篇就低了。
嘗有好奇地思忖愛情小說與言情的區別,多時的無解后終于給出了自己如下的答案:言情小說通過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劇情的刻畫表現單純的愛戀本身;而愛情小說則是通過愛、往往還是非常平淡的愛情的敘述反應時代的滄桑與生活的苦樂。如此說來,愛情小說就超越了其顧名思義的愛與故事的邊界,跳出了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藩籬,通過其對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濃縮而外延進入了嚴肅文學作品的行列。艾米的《山楂樹之戀》、本哈施林克的《朗讀者》和野夫的新近力作《1980年代的愛情》都是其中的優秀典范。 雨波之于麗雯,如同巨輪之于它靠岸稍歇的海港,這兩個在蒼茫大海上都渺小…
對于生于60年代的父母來說,他們曾經經歷過的末尾,又踩上了學潮的開頭,經歷過這個國度最為滄桑巨變起伏不定的幾十年;又或許是因為他們見到了太多這樣的變化,當孩子們長大,他們也就不愿意敘述他們充滿詩歌、狂熱、理想的青春與愛情,他們試圖樹立起一個模板——清貧的物質生活與現在提供給我們的豐富的供給。仿佛一夜之間,他們就成為了我們的父母,也正因為此,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仿佛也變得遙遠,他們太過不真實了,掩藏起來的秘密讓我們想要撕去他們必然正確的外殼,去看看他們曾經的脆弱的傷口,去聽聽他們放在心上的曾經的悸動與溫柔。 有鑒于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