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記》最解讀!
時值1986版《西游記》開拍30周年之際,楊潔導演首次著書公開當年拍攝細節。當年激情澎湃的她,立志要把名著《西游記》改編成雅俗共賞的電視劇,因此肩挑重任,與主創人員一起開始了激情燃燒的奮斗歲月。在選角、選景、拍攝過程中,出現了數都數不清的難事、趣事、神奇事,讓人吃驚、擔心、大笑、感動!這不僅僅是一本拍攝手記,更是楊潔導演等一代藝術家的鏗鏘人生,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時代乃至整個中國的時態變遷,讀來感人,激人勵志,振奮人心!
25集電視劇拍攝6年,劇組也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一部《西游記》 鏈接一個時代的傷痕和榮耀,這不是娛樂曝光,這是一個藝術家的錚錚風骨和勵志人生。
多家出版機構爭搶版權,百余家主流媒體一致公認的“年度期待好書”!
30年間重播2000多次,老版《西游記》已成為無法逾越的經典。它串聯著幾代中國人的情感記憶,影響著一個時代的影像歷史。總導演楊潔83歲高齡首次著書 真實地披露不為人知的拍攝內幕,還原一段被塵封的歷史,致敬所有的工作人員和《西游記》劇迷。
全新披露200多幅珍貴劇照及工作照。
楊潔:
四川營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陽,中國電視劇及時代導演,代女電視藝術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制片人、導演。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榮譽會員。
曾多次獲“飛天獎”“金鷹獎”“星光杯獎”及其他獎項。1988年,以249萬張選票獲得“新時期十佳電視劇導演”之首;2005年,及時屆電視劇風云盛典獲得“終身成就獎”;2010年1月,獲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主要執導作品:
1982年至1987年電視劇《西游記》
1993年電視劇《朱元璋》
1994年電視劇《武夷仙凡界》
1995年電視劇《司馬遷》 楊潔:
四川營山人,出生于河南信陽,中國電視劇及時代導演,代女電視藝術家,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制片人、導演。中國電視劇導演工作委員會榮譽會員。
曾多次獲“飛天獎”“金鷹獎”“星光杯獎”及其他獎項。1988年,以249萬張選票獲得“新時期十佳電視劇導演”之首;2005年,及時屆電視劇風云盛典獲得“終身成就獎”;2010年1月,獲中國電視劇導演委員會頒發的“杰出貢獻獎”。
主要執導作品:
1982年至1987年電視劇《西游記》
1993年電視劇《朱元璋》
1994年電視劇《武夷仙凡界》
1995年電視劇《司馬遷》
1996年電視劇《西施》
1998年至1999年電視劇《西游記》續集
前
及時章 從選景到選角
一 天任
二 路在何方
三 始于足下
四 風雪黃山
五 拜謁九華山
六 驚艷張家界
七 意外收獲
八 三個徒弟和三個師父
九 綠葉扶紅花
第二章 拍攝中的那些事兒
一 開拍之前
二 牛刀初試前
及時章 從選景到選角
一 天任
二 路在何方
三 始于足下
四 風雪黃山
五 拜謁九華山
六 驚艷張家界
七 意外收獲
八 三個徒弟和三個師父
九 綠葉扶紅花
第二章 拍攝中的那些事兒
一 開拍之前
二 牛刀初試
三 道觀生活
四 洞中日月
五 天河牧馬
六 茅草屋之戰
八 玄奘走過的路
十 我們的團隊
十一 趣事、樂事
十二 險事、異事
第三章 大幕落下以后
一 是禍?是福?
二 山雨欲來
三 險遭腰斬
四 觀眾的回饋
五 音樂的風波
六 特技的玄虛
七 如何比較
八 “齊天樂”晚會
九 龍駒悲歌
十 大幕落下以后
后 記 甲子緣
九 龍駒悲歌
在取經路上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是西海龍王三太子的化身,是唐僧的第四個徒弟:白馬。
從《除妖烏雞國》、《偷吃人參果》、《禍起觀音院》,到《三打白骨精》,我們都沒有一匹自己的白馬。原想養馬很麻煩,不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找馬,但是這給我們增加了很大困難:例如在海南島拍攝時,找不到白馬,劇務好不容易才借到一匹很漂亮的棕色大馬。美工師用大白把它渾身涂滿,看上去還能湊合。但這馬被刷上顏色后,猛然亂蹦亂跳起來,掙開了束縛,一直跳到水田里去!這下可糟啦,它身上的顏料一沾水,就都掉了色,成了一匹花馬!而且它提高了警惕,人們休想再靠近它,根本不可能給它補顏色!我們只好給他們師徒拍個遠景,走個過場算了!
更可笑的是在湖南張家界。打前站的李誠儒報告說,那里根本沒有馬,更別說白馬了!我叫他繼續找。可是我們到了張家界,已經開始拍攝了,白馬還沒有找到。我給了外號“王鐵嘴兒”的副導演王小穎一個任務:不管在哪里,三天內找到白馬!王小穎想盡辦法,急得嘴里起了燎泡,可是連湖南的周邊都沒有!后來他在火車上聽說湖北與湖南交界處有白馬,于是他就奔了湖北。
三天內,王小穎在電話里告訴我:
“這里有一匹白馬,可以借給我們,但主人要跟來,要多少多少錢。”
我說:“什么條件也不要講!拉回來就是!”
白馬果然按時來了。大家一看,傻眼了!這馬又矮又瘦,皮包骨頭,還總是低垂著頭,似乎連抬頭的力氣都沒有,哪里有一點兒白龍馬的氣勢!
我問它的主人:“它怎么這么瘦?不是有病吧?”
他說:“是趕路趕的!”
不管怎樣,總算有了馬,而且是白的,這就不錯了!但是一到拍戲,又有問題了。汪粵一上馬,腳就踩到了地上,這小馬歪歪咧咧地直要倒!我說:“算了,別騎了,就拉著吧!”
所以在《三打白骨精》這集戲里,唐僧就沒有騎過馬。我們拍攝時也盡量避開全景,免得人和馬比例失調。唐僧師徒上山的戲,我準備只上一次黃獅寨,讓師徒四人化上妝,一路拍著走。煙霧師在山頂放煙霧,以造成妖怪出沒的效果。 九 龍駒悲歌
在取經路上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他是西海龍王三太子的化身,是唐僧的第四個徒弟:白馬。
從《除妖烏雞國》、《偷吃人參果》、《禍起觀音院》,到《三打白骨精》,我們都沒有一匹自己的白馬。原想養馬很麻煩,不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找馬,但是這給我們增加了很大困難:例如在海南島拍攝時,找不到白馬,劇務好不容易才借到一匹很漂亮的棕色大馬。美工師用大白把它渾身涂滿,看上去還能湊合。但這馬被刷上顏色后,猛然亂蹦亂跳起來,掙開了束縛,一直跳到水田里去!這下可糟啦,它身上的顏料一沾水,就都掉了色,成了一匹花馬!而且它提高了警惕,人們休想再靠近它,根本不可能給它補顏色!我們只好給他們師徒拍個遠景,走個過場算了!
更可笑的是在湖南張家界。打前站的李誠儒報告說,那里根本沒有馬,更別說白馬了!我叫他繼續找。可是我們到了張家界,已經開始拍攝了,白馬還沒有找到。我給了外號“王鐵嘴兒”的副導演王小穎一個任務:不管在哪里,三天內找到白馬!王小穎想盡辦法,急得嘴里起了燎泡,可是連湖南的周邊都沒有!后來他在火車上聽說湖北與湖南交界處有白馬,于是他就奔了湖北。
三天內,王小穎在電話里告訴我:
“這里有一匹白馬,可以借給我們,但主人要跟來,要多少多少錢。”
我說:“什么條件也不要講!拉回來就是!”
白馬果然按時來了。大家一看,傻眼了!這馬又矮又瘦,皮包骨頭,還總是低垂著頭,似乎連抬頭的力氣都沒有,哪里有一點兒白龍馬的氣勢!
我問它的主人:“它怎么這么瘦?不是有病吧?”
他說:“是趕路趕的!”
不管怎樣,總算有了馬,而且是白的,這就不錯了!但是一到拍戲,又有問題了。汪粵一上馬,腳就踩到了地上,這小馬歪歪咧咧地直要倒!我說:“算了,別騎了,就拉著吧!”
所以在《三打白骨精》這集戲里,唐僧就沒有騎過馬。我們拍攝時也盡量避開全景,免得人和馬比例失調。唐僧師徒上山的戲,我準備只上一次黃獅寨,讓師徒四人化上妝,一路拍著走。煙霧師在山頂放煙霧,以造成妖怪出沒的效果。
上山時還算好,盡量少拍帶馬的鏡頭。拍戲時就讓豬八戒拉著,不拍時,馬的主人一路使勁拽著它,幫它使點勁。下山可慘啦!它的腿一個勁地抖,下山的山路狹窄拐彎處,它就拐不過來!我們的人拉著它的尾巴,它的主人拽著籠頭,旁邊還有人護著,怕它掉下去!
不管怎么樣,這集總算湊合過去了。我暗下決心:一定要買一匹白龍馬!
三打白骨精》拍完后,1983年的6、7、8三個月,我們在北京攝影棚內拍攝凌霄寶殿,蟠桃園,南天門等內景戲。9月份,我們到內蒙錫林浩特去拍孫悟空天河放馬的戲。
使我高興的是,這里有許多好馬!里面有兩匹白馬,一匹最漂亮,高高大大,很有精神,一根雜毛也沒有。但它的性子很烈,一般人都調教不了它。另外一匹白馬是騎兵團團長的。它個子稍微小一點,樣子一樣漂亮,只稍稍有幾根雜毛,可是脾氣溫順多了。它馱著“唐僧”在馬場過了好幾天,我們的戲也拍完了,他們也處熟了。
臨走前,我向馬場的負責人問起可不可以把這匹馬借給或者賣給我們?他們表示:按道理,軍馬是不能賣的,除非除了軍籍!但如果我們為了拍攝需要,他們可以向領導匯報。我對他們說:馬是一定要的,我會再和他們聯系,請他們等我的消息。
回京以后,我向制片部門提出要買白馬的事,沒想到兩個制片主任大為反對。他們提出增加一匹馬會增加幾十萬開支——到處要用車皮,還要有專門養馬的人工,會增加多少麻煩等許多理由。我則堅決要買下這匹白馬。難道以前因為找不到白馬而產生的麻煩還少嗎?更別說白馬總是變樣,已經直接影響了藝術質量;再說根本不會有那么大的開銷。爭來爭去,弄得面紅耳赤,急頭白臉,誰也說服不了誰!我就直接向領導打了必須買白馬的報告。領導很快批準了我的申請。
我立刻和馬場的同志聯系,問問是否可以把那匹白馬賣給我們,誰知他們已經把這匹馬除了軍籍,只等我們的消息了。只要給八百元錢就能給我們送來!沒有幾天,這“第四個徒弟”就到我們劇組來報到了!
這“第四個徒弟”沒有辜負眾望,它四歲就來到劇組,跟著我們轉戰南北,跋山涉水,一共相處了五年!
有兩個人專門伺候它的生活,長途時坐火車,它和道具服裝在一起,共用一個車皮,這兩個養馬師傅和它一起坐在那悶罐車里。因為是慢車,他們有時要在悶罐車里坐上十幾天!短途時是用卡車運送。
養馬的師傅非常盡力,不論白天夜晚,馬的飼料都不會短缺。不多久,它就被養得皮毛光滑,更加漂亮精神,真有個白龍馬的樣兒!
白龍馬的前身——龍宮三太子應該是個英俊瀟灑的小伙子,由北京電影制片廠的王伯昭扮演。他要在龍宮與龍女開打,還要在武夷山與悟空對打,必須會些武功。王伯昭不會武功。我問他,武打部分的戲是用替身還是愿意親自上?他希望自己能學些武術,不愿意用替身。我有點懷疑:這不是一時片刻的功夫,只有幾天的時間就得拍!他能學成啥樣?也許還得備著替身。但王伯昭不怕苦。林志謙一招一式地教給他,他連摔帶打地用心學。到了該拍他的戲時,他果然摸爬滾打的還真不錯!我對志謙說:“這是兩個人的功勞!教的學的都好!”
三太子變成了白馬,王伯昭以后又在1985年1月軍藝禮堂拍了《掃塔辨奇冤》里的龍宮奪寶、鬧洞房等內景戲,之后就離開了劇組。后來那年的4月,我們在昆明的曇花寺拍攝白龍馬救唐僧時需要三太子本人的形象,可是找不到他。他的單位沒有人,那時也沒有手機。怎么辦?我想了個招兒:讓白馬來試試。讓豬八戒逗弄白龍馬,聲音大一點,我們把錄像機對著白馬,錄下它所有的動作和反應,然后配上畫外音,試看效果如何?我們本來準備拍它一個晚上,看看能不能得到合適的鏡頭。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想,我們這匹可愛的白馬,居然和馬德華對著演成了這段戲,它點頭,抬頭,咬住豬八戒的衣服,看起來天衣無縫!
這匹白馬非常通人性。每當想起它來,我就像想起一位朋友。它不是一匹馬,而是一個人!它是那樣勤懇忠實,從不偷懶,永不背叛。它不能說話,但卻可以用它的目光表達感情。它在拍攝的生活中,曾經經歷過幾次險情。這幾次險情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記憶中。
那是在蘇州的24小時,劇組出發前,白馬每次都要上卡車。它必須踏上一塊斜搭在卡車上的木板才能上車。這次,它不知是踏空了還是踩滑了,一下就摔倒了!身體卡在了房屋前面的水溝里,身上還馱著笨重的馬鞍。它倒在那里,四蹄掙扎著努力想站起來,但馬鞍卡在水溝里,使它站不起來,人們也拉不動它。大家忙亂著去拿東西來弄它起來時,它無助地倒在那里。我心疼地蹲在它面前,安慰它:“你疼嗎?你怎么不小心些?別著急,我們就來拉你起來的!”
這時,我居然看到它的眼睛里流出了淚珠!真的,一大顆淚珠!天啊,它就像聽懂了我的話,傷心得流淚了。當時,我也要幾乎哭了。因為我感覺到它心里有那么多話卻說不出來,這種無法表達的痛苦不是我們人類所能理解的!
好在大家立刻拿來了工具,七手八腳地把它扶著拉著弄了起來,然后拉著它在院子里走動走動,看它有沒有受傷。活動了一會兒以后,它就行動自如了。我一直擔心地看著,直到它小心翼翼地走過那個加寬了的木板,上了卡車。我望著它,不知道它那驚魂未定的心是不是安定了下來。
還有一次,是1987年的6月,我們在九寨溝拍攝《錯墮盤絲洞》。我們拍完了瀑布下面的戲,準備拍攝師徒四人在瀑布上面行走的鏡頭。人們拉著它和師徒四人從另外一條路上往瀑布上面走。當時我和攝像師、場記等人在山下等待,只聽見遠處一陣嘈雜,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一切都是他們后來告訴我的:
就在上坡的時候,在非常濕滑的石頭上,它又滑倒了,躺倒在亂石溝的縫里,山溝里淌著急流的水,沖擊著它。大家都慌了手腳,急著想把它從水溝里拉出來,但是這次可不像上次,亂石溝比較深,水流又急,真怕把它嗆著,但是水溝旁邊的地方很狹窄,大家擠在那里,不管費多大的勁也拉不出來,兩個養馬的人也束手無策。圍觀的人很多,卻沒有一個能幫上忙的。
這時,有一位游客過來了,他推開了我們的人:“讓我來!趕快先把它身上的馬鞍卸下來!”
我們的養馬人趕緊卸下馬鞍,這位游人叫大家讓馬休息一會兒,讓大家聽他的口令,一起使勁。幾十秒鐘后,他拉著馬的韁繩,一聲呼喝,一蹬韁繩,大家一同使勁,我們可憐的白龍馬就勢從水溝里站起來了!
那位游客,是一位藏族同胞,是一位專業的養馬人!難怪他了解馬的習性和需要,他和馬的關系和比我們大家都要親密,他和馬默契到不用語言就能溝通。
白馬站起來了。師徒四人和它又上了路,到我指定的瀑布上面拍完了師徒們行走的那個鏡頭。他們回來后,我聽說了詳細情況,感到自己太殘忍了!在它經歷了那樣痛苦的事件后,還要它若無其事地繼續拍攝!如果是人類,他起碼會要求休息片刻,可是它是一匹馬!它不能夠訴說痛苦,不能提出要求!
第三次,是7月份,我們從九寨溝回來在灌縣的二王廟拍攝蜈蚣精的戲。
進廟時,為了方便,我們從廟的后門進去,走向事先選定的景點。白馬走在我們中間。二王廟是依山而建,從后門的許多臺階一路往下。臺階旁邊是一溜排水的水溝,水溝旁是個水泥的斜坡,白馬就馱著“行李”在斜坡上走。大家新到一個地方都挺興奮,一路上嘻嘻哈哈地聊著天。
沒想到,險情突然發生了!路旁有一棵歪脖子樹,傾斜地伸向路中央。我們的白馬本來可以過去,但是它的身上的行李包撞在樹上,馬就一下子騰空掉進了旁邊的排水溝里,走在它旁邊的徐霆雷被馬撞了一個跟頭,小徐身體輕便,就勢竄到了旁邊,落到了溝里。這排水溝很寬,長年是濕的,還長著青苔,很滑,地勢又很陡,所以白馬雖然是站在溝里,卻站不住,一直往下滑。這水溝是直通的,沒有邊,水可以一直流到下面去。這次的危險是較大的!如果拉不住它,它就會掉到下面去!
這時大家都奮不顧身了:項漢一個箭步躍到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頂在馬前面。但他的力量遠遠不夠,他和馬一起向下滑。徐霆雷則在馬的旁邊,拼命地抱住馬腿。其他許多人都撲上來,有的揪住馬尾巴,有的拖住馬鞍,從各個角度想拉住我們的白馬,但他們還是跟著白馬一起下滑!眼看快到水溝邊,就要馬毀人亡!但是就在將要達到邊緣的那一刻,因為水溝的坡度稍微緩了一些,加上大家的努力,這番生死拼搏終于停止在水溝的最邊緣。
可憐的白馬,可愛的小伙子們!雖然我記不住當時所有參加搶救的人,但那驚心動魄的場面,至今讓我感動不已!
匆匆五年過去,我們的戲拍完了。一切都有結束的時候,我也得和親愛的白龍馬告別了。
它在我沒有能力顧及到它的時候離開了劇組,不知被人弄到哪里去了。后來,我聽說它和我們劇組所有的布景道具一起,被弄到無錫去了。還聽說它被人當做一景,在無錫搞了個賣點,立了個“《西游記》的白龍馬”的牌子,游客出××錢就可以和它一起照相,出××錢就可以騎著它照相,出多少錢就可以溜一圈……我聽了這個消息真是太吃驚了:它居然被當做賣錢的工具了!它可是《西游記》的功臣哪!它辛辛苦苦五年多,風里雨里,爬山越嶺,出生入死好幾次,這不應該是它的下場。但是我自己都深陷于痛苦之中,無力自拔,哪有權力有能力去為它鳴不平呢?從它的遭遇,我深深感受到人類的冷酷。
多年以后,我記得是1995年,為了拍攝《司馬遷》,我們到無錫基地去采景,我特地打聽這匹親愛的老馬的下落。基地負責人說:“它還在!它如今享受退休干部待遇:住單間,吃小灶。”
于是我立刻去找它,看看它到底如何“享受退休干部待遇”的。
我們走到基地邊上半山坡一條靠墻的小路,發現路邊貼墻的地方有一間像洞穴一樣的小“屋”,其實只是一個山坡上挖出來的洞窟,很陰暗,很狹小。靠近門口還算有點光亮,那里有一匹孤獨的瘦馬,獨自無精打采地嚼著馬槽里的稻草。這么遠就能聞到屋里滿是馬糞味。它很臟,幾乎看不出它原來的白色,這就是我們的白龍馬?我不禁沿著小路走到它跟前,從近處打量它。它回過頭來,望著我。我震驚地認出來了,它就是我們當年一同共過患難的白龍馬,但是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精氣神。
我輕聲地問它:“你還認得我嗎?老朋友?”
它一動不動地望著我,眼里沒有表情。
我又問它:“這些年,你過得好嗎?你怎么這樣瘦了?他們給你吃得飽嗎?”
它仍然在專注地聽著,一動也不動。我不知道它腦子里有沒有想起當年的日月?
“我們來看你了,你還記得《西游記》嗎?記得嗎?你想我們嗎?”
這時,可能別人以為我神經病了,一個勁地催我:“它聽不懂!快走吧!”
我們離開了,我一直回頭望著它,它也一直望著我,我覺得它認出我來了。我站住了,因為再走一步,就會走出它的視線。這時我大為驚異:它嘆了一口氣,有些悵然地回過頭去了。
我吃驚地對王崇秋說:“它嘆氣了!它認出我們了!”
他不信。我卻相信,它那一聲嘆息里包含了多少悲苦!我從心底感受到了:這就是它無言的回應。
我向基地的領導提出我的希望:“把我們的白馬照顧得好些,它是有功的。《西游記》有它的血汗!”他們答應了,但是又附加了一句:“現在夠好的啦,馬活不了多久,也該差不多了!”這句話使我寒心,有這樣的想法,能好好地照應它嗎?
1996年,我在無錫唐宮拍攝《西施》,又去找尋它的蹤跡。但這次比較難,已經沒有人去關心什么“白龍馬”了,好多人不知道它在那里。后來才打聽到,它和馬群一起,養在馬廄里。于是我們幾個人又到馬廄去找它。但是到處都找不到,那里都是棕色紅色的高頭大馬,就是沒有白色的馬。問到馬廄管理員,才知道它就在馬群里。
我們終于發現了它!可是令我大吃一驚:它矮小,瘦弱得不成樣子!它就在馬群里,卻被遮擋得看不見。這就是我們的白龍馬?真令人不敢相信。它怎么變成這樣了?現在是馬群開飯的時候,在這些高頭大馬中間,可憐的它根本擠不到馬槽前。那些年輕力壯的馬,一個個兇神惡煞地把它擠到一邊。它只能畏縮地躲開,免得被它們踩到。
我們在馬圈外觀察了好一會兒。我心痛地看到,它竟然連一口吃食也無法得到。它又老又無力,不被踩死也會餓死,真是一幅悲慘的情景!我預感到,像這樣下去,它的日子不會太久了,也許這就是我一次看到它。我讓管理員把它牽出來,讓它和我們一起照個相,留下一個影像,就算個的紀念吧!
在這個心酸的時刻,我對它說:“你還認得我嗎?我們都老啦!”但是我感受不到我的白龍馬的任何反應,它已經衰老得對外界的一切都木然而無動于衷。它只是低垂著頭,仿佛連抬起頭看我們一眼的力氣都沒有了。這不是和人的風燭殘年一樣嗎?如果沒有人來關心它、愛護它,它的生命也許瞬間就會消亡了。我心痛難忍,當時若不是有別人在身旁,我真會為它痛哭一場!
我氣憤地問管理員:“你們知不知道它就是《西游記》里的白龍馬?能不能給它改善一下現在的生活條件?難道沒有注意到別的年輕的馬欺負它,它根本吃不到東西嗎?為什么不把它分開,單獨給點吃的呢?”
他滿口答應,把它牽到另外一間屋里去了。他大概心里奇怪我們這幾個人怎么這么關心它吧。
我們離開了。不知道我們走后,那可憐的“白龍馬”是否能夠吃到一口食物?
第二年,我聽說我的“白龍馬”死了,它就埋葬在基地里,一個無人知道的地方。我無語!
我想起當年在內蒙古草原拍攝馬群時,那可愛的白馬是多么英姿挺拔,它和朋友們一起在草原上盡情馳騁,抖著長長的鬃毛,迎風長嘶。那時的它多么年輕,多么快樂。是我把它從朋友那里奪了過來,使它過上劇組的生活,讓它和我們一起,辛辛苦苦,走南闖北,當上了“白龍馬”。但這對它有什么用呢?這并不是它自己的選擇。它再也沒有了朋友,是那樣孤獨。等到它被人們利用完了以后,就被冷酷地拋棄。現在,它因為衰老而被排擠,被疏忽,被看成了累贅,于是默默地死去。它的心情又有誰去關心,誰能理解呢?其實,人和馬一樣!到了沒用的時候,誰還會關心你的生死呢?人尚且如此,何談一匹羸弱不堪、不能講話的老馬呢!
總感覺回憶錄最后都變成成功日記一樣,或者說苦難記。所有的辛酸和不易不就是我們所說的追求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嗎。還有我們好像習慣與分享成功,為什么不能分享一些失敗的案例呢?這樣是不是更能幫助人們少走彎路
楊潔導演的作品,勾起一代人兒時的寶貴回憶,通過這本書,才能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到一部流芳百世的作品背后,需要多少人付出多少的努力。值得擁有
書里內容大部分是楊潔導演第一次寫出,以前看過幾篇楊導的文章,也介紹了西游的相關情況,但是這本和那個并不重復,楊導文筆很好,如果專攻文學,也是名厲害的女作家,楊導敢說敢干,是女丈夫。看了她的文字,我知道了西游記在現在是不可能再有了
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第一次看電視劇《西游記》的震撼,在我小小的心里,孫悟空是世界上最帥的人,女兒國國王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雖然以后又出了好幾個版本的西游記,但86版還是我認為不可超越的經典。楊導終于寫出了這本書,也算為我的童年記憶打上了完滿的句號。
一直知道西游記是歷經數年歷盡艱辛拍出來的,沒有想到那么難,楊潔導演很敢做也敢說出來,原來除了人力物力財力不足還有那么多彎彎繞,白龍馬的結局也很讓人心酸啊,當然也有驚喜,沒有想到家鄉有上鏡啊
西游記的拍攝過程堪稱是一條漫漫取經路,其中的艱辛想必也只有各位工作人員最明白,普通人無法真正的感受到。不過經典就是經典,后來翻拍的那些即使特效服裝更華麗,也超越不了這部。向經典致敬!
說實話,紙質一般,印刷更是一般。內容嘛,倒是挺能體現作者的個性。對于西游記拍攝過程,也有很多的描寫,值得一看。但西游記的故事實在太多了,總感覺作者只是說了一點點。
排版真心不喜歡……紙質也不喜歡看的累眼睛……但是楊潔導演寫的這本書真的不錯。既能認識西游記也能看到一個時代的一角。以及諸位為人的態度。很有意思。
《西游記》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歡的,86版的西游記堪稱經典,它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時光,整個書中記錄了拍攝的艱難過程,6年間仿佛也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也記錄了大幕落下后的悲歡離合!
很激勵人的回憶錄式的書,導演講了拍攝西游記的艱難曲折,電視劇的百看不厭來自與導演演員們的心血和汗水。這是第二次買了。
難忘經典,30年前的真相 說起西游記讓我想起小的時候的一件事,那次為了看《西游記》悄悄跑到有電視的同學家里看,結果爸媽一時找不到我,嚇得以為人被拐走弄丟了,急得不得了,后來找到了,狠狠揍了我一頓。《西游記》這部伴隨成長的經典電視劇曾讓人那么著迷,那么喜愛。
也許只有那個年代,只有楊潔這樣的導演和那些演員才會有永遠的西游記,一天幾天錢的收入,無加班費,真是歷經萬難,成就經典,西游記幾代人共同的經典
很棒的書,當年西游記拍攝的確十分艱難,但那種西游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傳承著。感謝楊潔導演,拍出了我至今最愛的一版西游記!
通過此書,讓我們跟隨楊潔導演,去深入了解經典《西游記》拍攝之時的前前后后,近距離的去感受演職人員當時所經受的艱辛。經典不是憑空而來的,一分耕耘才能獲得一分收獲!!!
這是我期待很久的一本書,楊潔導演和其他臺前幕后的工作人員用盡快7年的時間完成的一部嘔心瀝血的偉大巨作,也是我們國家的一部瑰寶。內容很不錯把西游記里一些不為人知的一面讓大家知道他們的多么不容易很勵志。
經典之作,那個年代的拍攝條件艱苦,但是拍出來的作品卻不是現在一些電視能比的上的,電視劇經典,書也不錯,就是很多東西可能太久了,有些內容略顯簡單,但是還是能明顯的看出拍攝的艱辛,也正是此才造就了經典,為上一輩的老藝術家們致敬
開篇我們能同當年的楊潔女士一樣感受到重任在肩,和一開始的斗志昂揚激情澎湃的想要去拍好這部西游記的迫切心情,當年同時開拍的還有紅樓夢,可是同為四大名著的拍攝待遇卻一個天一個地。楊潔女士帶領整個西游記劇組跋山涉水,西游記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旅游城市的縮影,我想對于一些人來說可能一輩子去過的地方都不會有西游記劇組走過的地方多。只不過接下來的過程并不如楊潔最開始設想的那么順利,無論是拍攝條件的艱苦還是技術上的難題都一一出現,我們很難想象在當年那種技術條件下,要拍出熒屏上那些騰云駕霧、光怪陸離的景象要克服多少困難,但是最后劇組還是向全…
以前只知道《西游記》電視劇拍得妙趣橫生,但真不知道電視劇背后那么多心酸。尤其看到白龍馬那里,忍不住眼淚嘩嘩的。楊潔導演為人處世的方式可能有些欠妥,但她是個偉大的女性、偉大的女導演,這點毋庸置疑。向那個偉大的團隊致敬!
86版西游記可以說是享譽全球的中國電視劇品牌,如同老酒經久不斷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國人。楊潔導演此書重新回顧了當年拍攝該劇的前臺背后,說不完的喜怒哀樂,道不盡的此情此景,讓人重溫經典倍受感動。經典是怎么練成的?就請大家也來好好欣賞此書吧
因為是看著86版的央視《西游記》長大的,因此,對這部電視劇有特殊的感情,很想了解它。通過這本書,讓我大致了解了這部戲的臺前幕后,收獲一份感動。當年老藝術家們艱苦奮斗,兢兢業業的藝術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值得學習的!
買回來兩天就看完了,之前在電視上看到過楊潔導演講述拍攝西游記的故事,書里則有更多節目上未曾提到過的艱辛,看了才知道當年是怎樣用一臺攝像機拍出了屬于大家童年記憶的西游記,感謝楊潔導演以及86西游記的參與者,感謝他們的付出成就了一部經典的電視劇。最后,書中還有明信片贈送哦。
86版西游記可以說是享譽全球的中國電視劇品牌,如同老酒經久不斷衰,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國人。楊潔導演此書重新回顧了當年拍攝該劇的前臺背后,說不完的喜怒哀樂,道不盡的此情此景,讓人重溫經典倍受感動。經典是怎么練成的?就請大家也來好好欣賞此書吧
86版西游記是伴隨兒時的情懷 楊潔導演拍攝這部劇克服了千難萬險 不亞于一次西天取經
這本書我是懷著感動和不平看完的,合上書就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感覺。86版的西游記已然是經典,但是我沒想到過經典的創造過程是這么艱難,讓人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敬佩之情。這本由86版西游記的導演楊潔女士記錄下來的點滴西游路,為了紀念西游記開拍30周年,我想更是為了紀念那段刻骨銘心的西游旅程。如果不是看這本書,我對于這部全中國人民老少皆宜經典劇仍會只停留在唐僧師徒三人西天取經途中歷險遇到各路妖魔鬼怪的層面上,我不知道原來86版說的是西游記集中放映的時間,而不是開拍時間,而她的開拍時間是在82年,整整6年時間!6年時間用來拍攝一部電視劇!這對于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