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葡萄牙里斯本聚集了許多等待前往美國的流亡者。24小時深夜,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在碼頭相遇。一人因沒有船票而徘徊,另一人愿意送出自己的兩張船票,條件是對方要聽他傾訴至天明,故事就此展開。
送出船票的是德國人約瑟夫 施瓦茨,他因反對納粹政權,被他做蓋世太保的妻弟告密,關進集中營,后逃出德國,卻冒險回國探望妻子海倫。海倫決定和約瑟夫一同離開德國。他們輾轉瑞士、法國、西班牙,經(jīng)過數(shù)次分離與重聚,逃過種種追捕與監(jiān)禁,終于到達了里斯本,卻在后關頭不能登船去往“應許之地”了……約瑟夫和海倫的逃亡之路是一首“由恐怖、喜劇、逃跑、官僚政治、絕望和愛情組成的史詩”。
◎ 20世紀杰出的小說家。
茨威格、君特 格拉斯推崇的大師,林語堂、巴金鼎力推薦。
◎ 以浪漫對抗殘酷——我們用瘋狂的愛抵抗瘋狂的時代。艱難時世里,沒有愛,他活著也無味;有了愛,她對于死也無畏。
◎ 《西線無戰(zhàn)事》作者雷馬克的柔情力作。
◎ 翻譯家朱雯經(jīng)典譯本,絕版20年重新面世。
埃里希 瑪麗亞 雷馬克(Erich Maria Remarque,1898 ~ 1970),德裔美籍小說家。出生于德國一個工人家庭,18歲時志愿參加及時次世界大戰(zhàn),在前線負傷,戰(zhàn)后做過教師、記者、編輯等多種工作。1929年,小說《西線無戰(zhàn)事》出版,引起轟動,迅速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使他成為蜚聲世界的作家。因為他的反戰(zhàn)立場,納粹上臺后,將他與托馬斯 曼等人的作品公開焚毀。1938年,他被剝奪德國國籍,后流亡美國。1947年,他加入美國國籍,次年返回歐洲并定居瑞士。1970年9月25日,雷馬克在瑞士逝世。1991年,雷馬克的家鄉(xiāng)奧斯納布呂克設立埃里希 瑪麗亞 雷馬克和平獎。
雷馬克的著作大多帶有自傳色彩,用詞精練,抒情的書寫中卻透出客觀、冷峻的氣質,被比作德國的海明威。他一生共著有十五部小說、三部劇本和兩部文集,其中,《西線無戰(zhàn)事》《凱旋門》《三個伙伴》《愛與死的年代》等多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
譯者:朱雯(1911—1994),江蘇省松江縣(現(xiàn)屬上海市)人,著名翻譯家、作家。1928年,朱雯進入東吳大學文學院學習,讀書期間即開始翻譯丁尼生、高爾基等人的作品,同時也有小說和詩歌發(fā)表,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說集《現(xiàn)代作家》和首部長篇小說《旋渦中的人物》。大學畢業(yè)后,朱雯任省立松江中學國文教員,業(yè)余時間仍進行翻譯和創(chuàng)作,還曾與施蟄存合編《中學生文藝月刊》。抗戰(zhàn)爆發(fā)后西行,于廣西桂林高級中學任教。1939年,朱雯初到上海,曾任中學教員和新聞翻譯。1943年,因“抗日罪”被捕,出獄后前往安徽屯溪的上海法學院任教。戰(zhàn)爭結束后,他返回上海定居,在高校任教并翻譯。
朱雯一生譯著頗豐,主要有雷馬克的《西線無戰(zhàn)事》《凱旋門》《里斯本之夜》等多部作品及阿 托爾斯泰的《苦難的歷程》三部曲。他所譯的雷馬克作品雖然是從英文轉譯,但譯筆忠實而流暢,感情充沛,影響深遠。
(一)
我目不轉睛地瞅著那條船。它亮著耀眼的燈光,停泊在塔霍河上。我來到里斯本雖然已經(jīng)有一個星期,可是對它那種無憂無慮的燈火通明還不太習慣。在我離開的那幾個國家里,一到夜晚,個個城市都像煤礦一樣漆黑,昏暗中的一盞提燈,簡直比中世紀的瘟疫還要叫人害怕。我來自二十世紀的歐洲。
那條船是一艘客輪,這會兒正在往船上裝貨。我知道明天下午它就要出航了。在裸露的燈泡那刺目的光芒里,一箱箱的肉、魚、罐頭、面包,還有蔬菜正在被裝進下面的貨艙里;甲板上,搬運工人正在搬運行李,他們把一只只箱子和一個個捆包悄沒聲息地扛起來,仿佛它們一點兒重量也沒有。那條船正在為出航做準備——如同洪水時代的方舟一樣。它確實是一艘方舟。在1942 年的那幾個月里,每一艘離開歐洲的船都是方舟。亞拉臘山乃是美國,而洪水還在24小時天上漲。很久以前,洪水就已經(jīng)席卷吞沒了德國和奧地利,現(xiàn)在波蘭和布拉格也被淹沒,而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哥本哈根、奧斯陸和巴黎也都沉在水下了,意大利的許多城市已經(jīng)聞到了一股滲水的味道,而西班牙也不再安全了。葡萄牙的海岸成了流亡者的希望。對他們來說,正義、自由和容忍遠比家園和生計更有意義。這是通往美國的大門。要是到不了那邊,那你就倒霉了,你就會注定要在領事館、警察局、政府機關的叢莽之中奔走得精疲力盡,那里既不給你簽證,也不讓你得到工作和居留許可,那是一個拘留營、官僚習氣、凄涼寂寞、懷鄉(xiāng)病以及無處不在、叫人萎頓的冷漠的叢莽。在戰(zhàn)爭、恐懼和苦惱的時日,這變得稀松平常: 作為個體的人不再存在了,只有一樣東西是重要的——一份有效的護照。
那天下午,我到埃斯圖里爾賭場去賭錢。我還有一套漂亮的衣服,他們便讓我進去了。這是向命運訛詐的孤注一擲。我們那張葡萄牙的居留許可,再過幾天就要到期,而露特和我都沒有別的簽證了。我們在法國曾經(jīng)考慮過一些計劃,草擬過一張可能去紐約的船期表。眼下停泊在塔霍河上的這條船,是我們的船期表上的一艘。可是早在幾個月前,船票都已經(jīng)賣光了。我們沒有美國簽證,連船費都還短缺三百多美元。我至少得試一試籌集這筆款子,用作為身在里斯本的一個外國人還可以采用的辦法——賭博。這是個荒謬的念頭,因為即使我把錢贏到手,要讓我們搭上那條船也還得出現(xiàn)一個奇跡。但是,在危急和絕望的時候,你會相信奇跡;要是沒有這個信心,那你也就完蛋了。我們還剩下六十二美元,結果我輸?shù)袅宋迨涝?/p>
夜已經(jīng)很深了,碼頭區(qū)差不多沒有什么人了。可是沒過多久,我發(fā)覺有個人就在離我不太遠的地方。最初,他漫無目的地踱來踱去,隨后他停下來,也開始朝那條船盯著看。又是一個走投無路的流亡者,我想,也就不再去注意他了,直到我發(fā)覺他正在看著我。流亡者對警察的恐懼是怎么也不會消失的,即使在睡著的時候,或者其實沒有什么可以害怕的時候——因此我就裝出一副無動于衷又充滿厭煩的神氣,轉過身子,挪步離開碼頭,走得慢悠悠的,如同一個毫無理由感到害怕的人。
過了一會兒,我聽到背后傳來腳步聲。我繼續(xù)往前走,可并沒有加快腳步,心里思忖,萬一我被捕了,怎么才能讓露特知道。碼頭盡頭那一幢幢彩色粉墻的房子,如同一羽羽蝴蝶在黑夜里沉睡著,離得還太遠,我沒辦法奔到那里消失在一條條湫隘街道的迷陣中間。
這會兒,那個人已經(jīng)走到我身邊了。他個頭比我稍微矮些。“你是德國人嗎?”他用德語問我。
我搖了搖頭,繼續(xù)往前走著。
“是奧地利人?”
我沒有回答。我望著那一幢幢彩色粉墻的房子,覺得它們挨近得實在太慢了。我知道有些葡萄牙警察德語講得很流利。
“我不是警察。”那個人說。
我不相信他的話。他穿的是便衣,可是在歐洲,我被這種穿便衣的人逮捕就已經(jīng)有六次了。我有證件,還挺像模像樣,是在巴黎由一位從布拉格來的數(shù)學教授給我做的,可是也經(jīng)不起仔細的檢驗。
“我看見你在盯著那條船,”那個人說,“所以我很好奇……”
我漫不經(jīng)心地打量了他一眼。看樣子,他的確不像是一個警察,可是上次在波爾多把我抓去的那個穿便衣的人,一副可憐樣子,簡直像是在墳墓里待了三天的拉撒路,其實卻是個最最殘酷的家伙。他明明知道第二天德國人就要開進波爾多,卻還把我關了進去,若不是幾小時之后有個好心腸的典獄長將我釋放出來,我可早就完蛋了。
“你要去紐約嗎?”那個人問。
我沒有搭理。只消再走二十米就行了。到那時,萬一有必要,我可以把他擊倒,自己撒腿就逃。
“這兒,”那個人說,把手伸進衣袋,“是搭乘那條船的兩張船票。”
我看見那兩張票子。在微弱的燈光下,我看不清那上面寫的是什么。不過我們走的路已經(jīng)夠多了。現(xiàn)在停下來也不會出什么事。
“這都是怎么回事?”我用葡萄牙話問他。我學了幾句葡萄牙語。
“這船票你不妨拿去,”那個人說,“我不需要它們了。”
“你不需要它們?你這是什么意思?”
“我不再需要它們了。”我瞪著他看。我理解不了。他的確不像一個警察。如果他真要逮捕我的話,那也用不著搞這種異想天開的詭計。可是如果這兩張船票是好用的,那他自己又為什么不用呢?而他又為什么要給我呢?有種什么東西開始在我心里顫動了。
“這船票我買不起,”我用德語說,“那要花一大筆錢咧。在里斯本,有錢的流亡者有的是,你要多少,他們能給你多少。你找錯了人啦。我是一個子兒也沒有了。”
“我不是要賣錢。”那個人說。
我又轉過眼去望望那兩張船票。“那是真的船票嗎?”
他把船票遞給我,沒說一句話。它們在我手指中間窸窣作響。是真的船票。把它們拿到手,是關乎毀滅與得救的大事。沒有美國簽證,這兩張船票我還不能使用,可我憑著它們畢竟還可以在第二天早晨再試一試——或者,至少我還能把它們賣掉。那就意味著可以多維持六個月的生活。
“我不明白。”我說。
“你不妨拿去,”他答道,“不要你一分錢。明天早晨,我就要離開里斯本。我只有一個條件。”
我的胳膊耷拉了下來。我知道這件事情太美妙了,簡直不像是真的。“什么條件?”我問。
“今天夜里,我不愿意一個人待著。”
“你是要我跟你待在一起嗎?”
“是的。一直到明天早晨。”
“就是這么一個條件嗎?”
“就是這么一個條件。”
“沒有別的條件了嗎?”
“沒有別的條件了。”
(二)
音樂停奏了一會兒。可以聽到舞池里傳來憤怒的話語。隨后,樂隊又開始演奏了,聲音比先前更響,一個穿著鮮黃色衣裳的女人,頭發(fā)上簪著一串假鉆石,唱起歌來。不可避免的事情發(fā)生了: 一個德國人跟一個英國人碰撞了一下。彼此都在指責對方,說對方是故意的。經(jīng)理和兩個侍者扮演著“國際聯(lián)盟”的角色,試圖叫爭論的雙方平靜下來,可是誰也不聽他們的話。樂隊比較聰明,他們換了個曲子。原來的狐步舞曲變成了探戈舞曲,那兩個外交官必須做出選擇: 要么是站著不動,叫人笑話,要么是重新開始,繼續(xù)跳舞。可是那個德國勇士看來不會跳探戈舞,而那個英國人卻只是打著拍子,站在原地沒有移動。兩個人都被別的舞伴推來擠去,一場爭論就此煙消云散。那兩個外交官都怒目相視,回到各自的桌子上去。
“為什么這兩個英雄好漢沒有互相挑戰(zhàn),來一場決斗呢?”施瓦茨鄙夷地問。
“就這樣,你來到了蘇黎世。”我說。
他微微地笑了一笑。
“我們干嗎還不離開這兒?”
“我們能上哪兒去啊?”
“總該有那么一家普通的酒吧通宵營業(yè)的。這個地方盡是些死尸,在跳舞,在扮演戰(zhàn)爭。”
他付了錢,問那個侍者還有沒有別的地方我們可以去。侍者從拍紙簿上撕下一條紙,草草寫了個地址,還告訴我們怎么去。
我們走到外面壯麗的夜色中。星星依然在閃耀,可是地平線上,海和清晨卻在及時縷藍幽幽的晨曦中摟抱了起來。天空比原先更高,鹽和花朵的味道也更濃了。天就要大亮了。在白天,里斯本有一種迷惑人、俘獲人的樸素的戲劇性的特點,可是到了黑夜,它卻是一個童話中的城市,順著燈光熠耀的一排排房屋下去,一直到海邊,好像一個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女人走下去會見她的秘密情人。
我們默默地站了一會兒。“這不就是我們經(jīng)常把生活想象成的樣子嗎?”施瓦茨說道。“上千的燈光和街道通向無窮……”
我沒有回答。對我來說,生活便是停泊在下面塔霍河上的那條船,它并不通向無窮……它通向美國。我歷盡種種艱難險阻,時間把這種艱難險阻如同臭雞蛋一樣甩向我們。我的艱險活動是要一張有效的護照,一張簽證和一張船票。對一個并非出于本意的流浪者來說,正常的生活變成了最富于浪漫色彩的夢想,而冒險卻是一種折磨。
“那天,蘇黎世在我的眼里正像今夜這個城市在你的眼里一樣,”施瓦茨說,“我認為自己已經(jīng)失去的一切在那里重又開始了。時間——這個你知道——是一種沖淡了的死亡,一帖分成許多份無害劑量的慢性毒藥。最初,它會叫我們興奮,甚至會使我們覺得會長生不老——可是一滴又一滴、24小時又24小時地吃下去,它就越來越濃烈,把我們的血液給破壞了。即使拿未來的歲月作為代價要買回自己的青春,我們也辦不到了。時間的酸性作用已經(jīng)把我們改變了,化學組合再也不是跟原來一樣了。那得有一個奇跡。而那個奇跡就發(fā)生在蘇黎世。”
他一動不動地站在那兒,望著下面燈光閃爍的城市。“那是我一生中最最可怕的一夜,”他慢條斯理地說,“我要把它當作最最幸福的一夜來回憶它。回憶難道不能夠做到這一點嗎?它一定能夠。奇跡在它發(fā)生的時候,絕不是無瑕的。它總是有一些掃興的小事。可是一朝它永遠消逝,再也不能有所改變的時候,回憶卻能使它無瑕,而且從此以后它也不會再有什么改變了。如果我現(xiàn)在能夠讓它復活過來,它是不是一直會是那個樣子呢?它是不是會與我同在,和我的生命一同終結呢?”
他站在臺階上,注視著不可抗拒、逐漸進逼的黎明,幾乎像是神經(jīng)錯亂了的樣子,黑夜中一個可憐的被遺忘的人影。我為他覺得萬分的難受。“你說得對,”我說,試著不讓他難受,“我們對自己的幸福,在我們知道它將有多少部分會與我們同在之前,怎么能夠真正覺得有把握呢?”
“的辦法,”施瓦茨嘟嘟囔囔地說,“就是要知道我們不能夠抓住它,因而就不再試著去把握它。我們用自己那笨拙的雙手把它給嚇跑了。可是,如果我們不去用手觸摸,那它是不是會在我們的眼睛后面無所畏懼地繼續(xù)存在下去呢?它是不是會在那兒保持下去,和我們的眼睛一同終結呢?”
他俯瞰著城市,那里停放著一口松木棺材,泊著一艘輪船。一副深受苦難的神情毀損了他的形象: 他的嘴成了一個烏黑的窟窿,眼睛成了兩塊石子。隨后,他的臉又有了生氣。
我們繼續(xù)朝著碼頭,從小山上往下走去。過了半晌,他開腔了。“我們是什么人?”他說。“你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還有其他所有的人,以及那些死去的都是些什么人?哪一個是真實的: 是人還是他照在鏡子里的映像?是一個活人還是他的回憶,他那解除了憂慮的陰影?我的亡妻和我是不是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人?會不會她以前從來不曾是我的,只是死亡這個不祥的煉金術才使她屬于我了呢?既然她只是像我頭蓋骨底下的一點磷光那樣存在著,既然她只有當我要她回答的時候才能回答,而且也只能像我要她那樣地回答,那她是不是屬于我了呢?再說,我既然失去過她一次,會不會第二次再失去她,隨著她的回憶的消退,每分每秒都在一點一點地失去她呢?”他直愣愣地瞪著我。“我非得抓住她不可,這你是不是明白?”
我們來到了一條街上,這里有長長的一段梯級從小山上通下去。前24小時,在這里一定舉行過什么節(jié)日活動,使我聯(lián)想起墓地里那枯萎的花環(huán),掛在一排排房子中間的一根根鐵桿上,一串串晃亮的燈泡,被一盞盞橫過街道吊著的郁金香形的大燈隔開了。每相距大約二十米,便有一顆用小電燈泡綴成的五角星高掛在那兒。可是那游行隊伍,或者是節(jié)慶,都已經(jīng)過去了,節(jié)日的裝飾如今在晨曦中顯得光禿禿的,色彩都褪了。在我們腳底下遠遠的地方,電燈線路似乎出了毛病,只有一顆星星還發(fā)著特別刺目的白慘慘的亮光,電燈在黎明和薄暮時分往往就是這樣。
“不需勸誘,你就會被他(雷馬克)的作品征服;無需夸張,他就能震撼你的心靈。”
——斯蒂芬 茨威格
還不覺,以后還會來買
名家作品 名社出版 值得珍藏 輕型紙
寫戰(zhàn)事的雷馬克的柔情之作,值得期待!
裝幀精美,內(nèi)容精典,值得珍藏。
內(nèi)容扎實,可讀性強,紙質好,包裝不錯。
很好,發(fā)貨速度很快,包裝也非常好
參加當當網(wǎng)開學季每200減100活動,買了不少書,希望以后當當多些這類活動,支持當當。
好書值得收藏
很不錯的書
朱雯翻譯的都是精品。
包裝很好,印刷不錯,字體也十分清晰,無可挑剔。封面很喜歡喜歡,很好玩好玩,很棒的一本書
相當相當實惠!191181
東西不錯!!!21598
質量不錯,值242088
開學季活動 加入購物車很久的好書 現(xiàn)在買書已經(jīng)離不開當當了
買了很多書,慢慢看,應該不錯的。
很好很好很好
紙質好粗糙,是我買過文景里紙張質量最差的了
不錯,值得購買,包裝和內(nèi)容都沒問題。
正版,物流很快
學習學習。
很不錯,留著慢慢看
很喜歡不錯
書是好書,無需贅言。 包裝太草率! 幾本都是精裝本,到手磕碰變形慘不忍睹啊!
裝幀很好看,從西線無戰(zhàn)事開始,慢慢打算收一個系列
雷馬克的作品。《西線無戰(zhàn)事》讓人您感受到的是戰(zhàn)爭的血腥和殘酷,《里斯本之夜》呢?
記得上世紀40年代,有一出經(jīng)典電影《卡薩布蘭加》,講述二戰(zhàn)時期人們?nèi)绾翁与x戰(zhàn)火彌漫的歐洲去美國。本書雖然發(fā)生的地點是里斯本,但講述的依然是逃離歐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