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吉奧•萊昂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電影人中的一個非凡人物,他執導的具有突破意義的西部片(如“鏢客三部曲”和“往事三部曲”)使其成為當時世界電影界受歡迎和影響力的導演之一,至今仍受到世人的喜愛和推崇。萊昂內出生于電影世家,從小就癡迷于戲劇和電影,他鐘情于電影制作,并為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克里斯托弗•弗雷林爵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細致入微的研究首次挖掘了萊昂內每部作品的創作歷程,為讀者展現了萊昂內的激情、幽默、執著和多面個性,讓讀者能夠多角度地透視萊昂內的工作與生活,感受他的影視美學、視覺敘事風格和視覺想象力,見證他的親情、愛情,特別是他與朋友、同行、演員的友誼、合作、爭執乃至分裂。《萬里黃沙萬里情:塞爾吉奧 萊昂內傳》一書敘述所及,還梳理出了20世紀20~80年代的意大利流行電影史,對幫助讀者了解意大利電影工業、電影文化及其背景下的萊昂內其人其事大有助益。
喬治•盧卡斯、斯皮爾伯格、約翰•卡朋特、馬丁•斯科塞斯、昆丁•塔倫蒂諾、羅伯特•羅德里格茲、喬治 米勒、理查德 史丹尼、呂克 慕萊、達里奧 阿爾真托、吳宇森、徐克……眾多電影人對萊昂內的作品充滿了熱愛,將萊昂內作為他們事業的指路明燈,甚至不吝在自己的電影中用各種方式向他致敬。
從伊斯特伍德到布朗森再到史泰龍,從施瓦辛格到布魯斯 威利斯再到尚格云頓,他們都從“鏢客”人物的榮譽和輝煌中繼承了俏皮話、特殊技能和反英雄行為。
這是一部一如萊昂內美學風格和影視特色的特寫式傳記。
意大利殿堂級導演家人認可的萊氏傳記:從童年到成名,從游戲到事業,從助理到嘎納電影節評委會主席……萊氏生活、作品全紀錄。
迄今沒有比此書更翔實的關于“鏢客三部曲”和“往事三部曲”的臺前幕后故事。
萊昂內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蜚聲內外的電影導演之一,他參與編劇和執導的眾多影視作品視角獨特、影響深遠,更被譽為“意大利西部片之父”。即便已進入21世紀,萊昂內的“鏢客三部曲”(《荒野大鏢客》《黃昏雙鏢客》《黃金三鏢客》)和“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在中國的影迷中也頗受好評,是融合了美國文化和意大利本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
萬里黃沙萬里情:塞爾吉奧 萊昂內傳》一書以時間為序、通過萊昂內在各個階段的經歷詳盡展現了萊昂內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以及他拍攝的各個作品的臺前幕后故事。《萬里黃沙萬里情:塞爾吉奧 萊昂內傳》將萊昂內的個人經歷與影視作品緊密結合,借助大量手資料、趣聞故事和采訪實錄等,讓讀者能夠深入了解萊昂內與電影相攜一生的往事。《萬里黃沙萬里情:塞爾吉奧 萊昂內傳》不僅是萊昂內的傳記,更可作為20世紀20年代后意大利流行電影史的綜覽作品。
作者簡介
克里斯托弗•弗雷林(Christopher Frayling)
克里斯托弗•弗雷林爵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前任院長,英國藝術委員會、英國設計委員會前任主席,知名歷史學家、藝術評論家、作家、文化史教授、廣播電視主持人。他出版了《說服的藝術》《圖坦卡蒙的面孔》《陌生的風景:中世紀的彩飾藝術》《噩夢:恐懼的誕生》《皇家藝術學院:150年的藝術與設計》《通心粉西部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吸血鬼:從拜倫勛爵到德庫拉伯爵》等18部著作,改編制作的相關廣播節目和系列電視片也廣受好評。他因為“對藝術與設計教育的突出貢獻”而在2001年獲封為爵士。
譯者簡介
蘭梅,北京人,畢業于外交學院外交英語專業,后就讀澳大利亞查爾斯特大學。曾任職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意大利蒙塞拉特基金會,長期從事中國與歐洲的藝術和教育交流工作。近年來負責主持北京“關系社”(the guanxi house)藝術與科學跨學科論壇項目并出任大型展覽策展人。主要譯著有《量子怪杰:保羅•狄拉克傳》(重慶大學出版社)、《電影時代:寶琳•凱爾電影評論集》(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天地大美:量子論與自然奧妙》(湖南科技出版社)和《杜尚大傳》(武漢大學出版社)等。
序(倪軍)
作者自序(弗雷林)
前
及時章 羅馬往事
第二章 向老爸致敬
第三章 山寨好萊塢
第四章 票房大鏢客
第五章 賺把小錢——《荒野大鏢客》
第六章 再多賺點——《黃昏雙鏢客》
第七章 人間善惡丑——《黃金三鏢客》
第八章 西部往事
第九章 趕快閃開——《革命往事》
第十章 中場休息
第十一章 美國往事
第十二章 當“電影”已成往事
譯后記(蘭梅)
章節注釋
參考文獻
萊昂內作品年表
序(倪軍[節選])
塞爾吉奧 萊昂內不是橫空出世的。他爸是他的師父,而他的發小恩尼奧 莫里康內是他命定的貴人。在《西部往事》以及后來的《美國往事》里,萊昂內要傳達的是他的革命態度、男人態度和排在的美學態度。電影的畫面與音樂效果對人的糊弄是電影產業的看家本領,幾乎所有的所謂好電影都用了外在感官效果這個毒液對觀眾的階級三觀和思想路數發出致命的一擊。而萊昂內是人類電影史上懂得利用七寸秘訣的高手,歸根到底,他和觀眾要談的是他的世界觀乃至人類的終極情愛問題。直到他生命的末期,他雄心勃勃準備拍的《圍困列寧格勒900天》也是要探討因為欲望問題而帶來的人類這個物種的纏斗和革命規律。 藝術家不能拿起槍,甚至于不能像肖斯塔科維奇那樣抱起水龍頭去救火,那也就只能通過藝術作品來參與社會的改造,朝著自己想象的一些終極理念昂首走過去。
這本書的原著書名“Something to Do with Death”通常會被理解為漢語的“向死而生”。 這個短語源自萊昂內導演的經典巨制《西部往事》中一場戲里夏延的臺詞。那時夏延已經身負重傷——當然,也不一定這回就死了——但他依然不改喜歡對人生發感慨的習慣,所以絮叨了一句英語里“向死而生”的這個意思。對于這句戲詞,我琢磨了幾年它的寓意,我認為它其實是想告訴我們“活著還是要活個痛快”這個意思,重點在知死然后知生。我也很好奇意大利語版的這句戲詞是如何表達的,或者德文版、法文版是如何表述的。夏延的意思,人都有一死,死是早晚的事,與其無聊的死還不如活出點意思、活出點出息。總之,“向死而生”的字面意思在夏延嘴里別有所指;演員在導演的啰唆之后詮釋得很好。對這個問題,譯者也作了艱苦的斟酌,盡力表達出夏延的創造者——萊昂內的話外之話。
今天,我的理解是:夏延發出的慨嘆不僅是關乎西部大開發這一革命壯舉的,同時也是關乎任何革命壯舉和大規模拓展項目里離不開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女性”。影片中的這個女性就是克勞迪婭 卡迪納萊給我們展現的一位南方美女——吉爾,她從新奧爾良坐火車過來,再換乘馬車,一路勞頓,結果到了要娶她的男人給她準備的新家時,她卻看到一切已然化為泡影。吉爾本是美國南方的一個“窯姐”,一個妓女。她要從良因而甘愿嫁給西部的一個有塊土地的喪妻漢子做填房。是的,萊昂內要向約翰 福特致敬;同時,他也要和福特交個手,比試一下武藝。達拉斯這個小鎮的妓女正是《關山飛渡》里的女一號,卡迪納萊飾演的吉爾也是。這個在成婚日當天便成為寡婦的美艷女人串起了《西部往事》這部大戲。她串起了萊昂內的美學,同時也串起了西部拓荒的革命洪流。幾個男人在她生命里各有所為,受她的挑逗又甘愿受她的擺布,他們把對她的欲望情愿或是不情愿地轉換為對革命時代的哀怨或者投入,但都被萊昂內有條不紊地灌輸給了我們。而我們當然是要先被視覺和聽覺這兩方面迷惑,然后才能進一步思索。直接的四個男人和間接的八個以上的男人圍繞《西部往事》中原本為娼婦的新娘也都有所改變;亨利 方達飾演的弗蘭克是其中最失敗也是轉變最小的一位,所以成為最終被掃進歷史塵堆的人;口琴哥最矜持淡定;而吉爾的亡夫得到過她的身子但也是最道德的一位。那么,夏延曾向她直言他的親娘也是靠被逼為娼才把自己養大的……就直接暗示了妓女這一古老職業的良善本源。萊昂內從小熟讀《圣經》。他要表達的是耶穌的箴言:一幫渾小子要用石頭砸死賣身謀生的女人,正巧讓耶穌碰見了。耶穌敞亮地對他們說:“你們誰覺著自己比她干凈、認為自己沒有罪,你就接著砸她!”結果眾人都停了手,扔了石頭散去了。
萊昂內藝術的厲害在于他將世俗的欲望巧妙、委婉而又視覺燦爛地融到了一起。英國著名哲學家羅杰 斯克魯頓在《性欲:哲學研究》里說:“性欲是一種社會人工產物。和語言、道德一樣,它源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并在那些關系中完善了自己的結構,增強了其穩固性。不過這并不是說性欲‘只是遵循習俗’或者說它并非人類‘本性’的一部分”。萊昂內在這個平衡中很好地把握了社會學意義上欲望本能的分寸而沒有過多地渲染性欲。即便是在《美國往事》中著名的“車震”那場戲里,他也是通過男人德尼羅的發狂和女人的腿部以及衣裳的凌亂去表現心靈的震蕩。這是他有意識感的創作方法的一個個人強項,而后人(包括中國電影人)對這場經典“車震”的仿效卻僅僅只是車震。因此,斯克魯頓這個英國人又說:“占據著我們這個時代道德思想的盧梭主義式的各種幻想中,最不具有嚴重危害的便是這樣的幻想:認為擺脫了社會的各種習俗,人便會獲得性解放。他回到了純潔且純真欲望的狀態,就不會受到無知與博識之間沖突的困擾。如果我的論點正確,那么這樣的觀點便毫無意義,即性滿足或性欲位于社會之外,處于我們必須在性行為中回歸的自然狀態中。相反,社會范圍之外不存在任何獨具人類特征的東西,所有的價值標準都被取消了。”……
……
世人只知《教父》是美國人科波拉的成名作。而這本如電影一樣的史詩般的傳記告訴我們:《教父》的最初導演人選是萊昂內,但因為萊昂內的小舅子英語不好,把這事愣是給耽誤了。萊昂內的《美國往事》是對科波拉的《教父》的善意唱和,也是對錯失美國黑幫題材的一個自我補償。科波拉用紐約意大利移民的地下故事展示社會政治和族親傳承,萊昂內用紐約猶太黑幫傳達世界觀和政治立場。萊昂內是意大利猶太血統的天主教左翼文人,他在作品中對于猶太人和猶太文化的調侃信手拈來,頗為自然。萊昂內的智慧和內涵感都勝過科波拉一籌;與萊昂內的晚期作品相比,科波拉的作品更是過于表面和直白了——直到《教父》第三部時才有向萊昂內看齊的痕跡。萊昂內影響了包括科波拉在內的一大批人,今后我們還會不斷地從他不多的心血之作和談話中虔敬地學習和討論。
……
作者自序(弗雷林[節選])
2000年秋天,“塞爾吉奧 萊昂內街”揭牌儀式在西班牙南部的阿梅里亞市舉行,借此向這位電影導演于20世紀60年代在該地區取得的成就表達敬意。帷幕落下的那一刻,像極了費里尼電影里的龍套們的銅管樂隊樂手們吹奏起恩尼奧 莫里康內有名的主題曲。塞爾吉奧的遺孀卡拉張開雙臂抱住了我,用她那帶著意大利口音的英語對我說:“您是很嚴肅地寫他的及時人……我會永遠記住的。”此刻此景確實令人動容。
1968年,我才頭一次寫文評論塞爾吉奧 萊昂內的電影作品。那時候的主流影評人對萊昂內的電影統統給貼上“超大體量的墨西哥辣味牛肉醬”的標簽,而去電影院的普羅大眾卻是另有觀點的。起初,我也沒有計劃著為萊昂內作傳的。我當時是因為研究了意大利式西部片(1981年出版),也就是《通心粉西部電影研究》這部書引起圈內不小的反響,譬如斯科特 西蒙在《大眾電影與電視》上就說我的書“鐵定是關于西部片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我便自然地想到要趁熱打鐵再進一步地將萊昂內的電影作品(包括《美國往事》)作抽絲剝繭式的解析;當時《美國往事》還在拍攝過程之中,離的殺青還遙遙無期。有兩件事讓我改變了主意。及時件事是我在倫敦和羅馬與萊昂內的會面,使我得以有機會面對面地了解這個人的背景和性情。我當時已留意到他的電影不是什么人工合成式的美國電影,而本質上是一種傳遞出正能量的雜交式的意大利電影。我與萊昂內的幾次對話也證實了我這個判斷。第二件事是1989年4月底萊昂內突然撒手人寰真的讓我悲傷不已。他死前一直在籌劃他的及時部戰爭片——史詩巨制《圍困列寧格勒900天》,用電影展現1941—1944年的900天圍城廝殺。我因這兩個原因而生出欲望:我想,如此了不得的一位意大利電影人尚無一部傳記問世,而他已經被稱作“及時個后現代主義電影導演”,而且他對20世紀60年代的流行片特別是動作片產生過深刻影響。羅塞里尼、德 西卡、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維斯康蒂、帕索里尼……是的,有人已經坐擁幾部傳記。萊昂內呢?一部傳記都還沒有。何以如此一位先知式的人物在他的母國不受敬重?難道就因為他的老家不在意大利的北方嗎?還是因為他的電影說的都不是意大利的事反而是美國西部南部的大兒童童話故事?抑或是他曾經如此違意的好萊塢的電影手法?或者干脆就是因為他錯在不是個美國導演?
管他什么原因呢!他的傳記我來寫。我開始經年累月地在羅馬、馬德里、紐約、洛杉磯、都柏林和倫敦搜集素材,為寫傳記作準備。初稿寫成時就已逾50萬字,整理潤色的時間又比通常的用時延長了很多。有位評論家評論出版后的“萊昂內傳”說:“就像萊昂內的電影一樣,長得不得了,但你又根本不想看一個縮短版。”也許,有24小時我也會推出這本“萊昂內傳”的導演版。還有位朋友讀了我的手稿后說:“太過癮了!可是用得著告訴讀者他電影里那些駿馬的血統來源嗎?”說得好啊!我也和萊昂內留下的一眾親屬仔細討論了書名。當時有兩個書名,我們要選擇一個:一是《萬歲!萊昂內》,一是《塞爾吉奧 萊昂內:向死而生》(來源于《西部往事》里的一句很棒的演員戲詞)。親屬們覺得《萬歲!萊昂內》太像是足球比賽時用的語氣,而且讓人忘不了墨西哥革命。所以,順理成章地,封面劇照也由此而確定了下來——《西部往事》是經典里的經典。
……
譯后記(蘭梅[節選])
電影代表了一種人類藝術的綜合表現形式,它集文學、美術、音樂和技術等諸藝于一身,漸臻于大成。 電影使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迅速地傳播至全世界,它同時也影響了大多數人的生活。 電影是人類文明在地球上所取得的一項重大勝利,有人說它的成就幾乎超過了宗教信仰。 意大利曾經是世界電影工業的中心,其地位后來被美國西海岸的好萊塢所取代。但是,意大利悠久的文化沉淀和歐洲古老的哲學思想卻是好萊塢無法取而代之的。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和資本的介入,人類的文化藝術面臨著決定性的挑戰。在資本逐利的重壓下,文化藝術幾近絕境。出版社常常會質疑嚴肅的學術書籍有沒有市場,電影何去何從也一直困擾著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從業者。電影該不該為了短視的“效率”而放棄質量?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不能給出明晰的答案。我能做的只是為讀者朋友們舉出一個的例子,和你們一起見證人類現代文明史中曾經的輝煌,以期和你們共同尋找正確的答案。我以這部譯作向那些曾經為電影藝術史增添過斑斕色彩的電影大師們致敬!他們的作品就像塞爾吉奧 萊昂內家鄉的古羅馬斗獸場一樣讓現在的人們驚嘆不已。
……
萊昂內是古羅馬人的后人,這個文明至少遺傳給了他兩種根深蒂固的“基因”:史詩和諧謔。 他在創作時將這兩種“基因”結合得相當。他的電影作品都是莊嚴的史詩,因為他的電影里幾乎每個鏡頭都是象征性的符號;但其中運用的表現形式卻不乏幽默和諧謔。 其實,幽默和諧謔正體現了創作者對人類文明的認知高度,也體現了他的人生態度——一個人在悲觀的情緒里如何面對命運。
特朗普總統就職當天走向白宮的背影那一幕不禁讓我想起了《西部往事》。該片結尾處,吉爾手持水壺為修路工人送水,她被眾多男人包圍著,儼然是一位“大地母親”。 但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知道她的來歷——她曾是一個妓女。我不得不感慨,這才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所謂最強大國家的真實歷史。雖然影片中這個片段在恩尼奧 莫里康內音樂的襯托下顯得極為莊嚴,像是為一個國家的誕生而唱響的史詩,但它骨子里卻相當諷刺,因為它暗喻了什么人才是這個國家最初的締造者。
已故的美國著名影評家寶琳 凱爾把她認為好的電影都冠以“喜劇”之名,可見喜劇的內涵不單單是引人發笑,更不僅僅是冒傻氣和耍貧嘴。萊昂內用滑稽的人物調侃歷史,因為他的內心是悲傷的,他的作品都是為文明的迭代吟誦出的史詩般的挽歌。
讀者對象
電影文化愛好者;希望了解西方電影發展歷史及西方知名電影導演的讀者等。
弗雷林是一位充滿智慧的文字高手,他把雜亂無序的意大利電影歷史講得透徹清明、引人入勝。
——科克斯
萊昂內傳》一書立意深遠,史料翔實,是迄今由一位極受尊重的英國文評家寫出的關于這位意大利大導演和世家電影大師的傳記。他的《西部往事》和《美國往事》就幾乎是全部的人類電影史。
——倪軍
塞爾吉奧 萊昂內對我的事業影響巨大,無論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我都從他那里獲益匪淺。他是一個非凡的人,失去他是我一生中令人傷心的損失。
——克林特 伊斯特伍德(《不可饒恕》《百萬美元寶貝》《薩利機長》導演、
廊橋遺夢》導演兼主演、“鏢客”三部曲主演)
只有拍電影的時候,他才會有一個人正常的情緒——歡笑、眼淚和恐懼什么的,只不過他用一種藝術的方式表現這些情緒……他非常懷念這些感覺,真的非常懷念。而當他終振作起來去實現他的偉大計劃的時候,他將那些年自己所懷念的一切都傾注其中。
他總是從一個單一的形象入手,然后不斷地往這個想象上添加東西,之后再突破這個故事,轉移到故事背后的故事。在羅馬,他會在晚飯后叫上所有的朋友,給他們講他到那個階段為止所能想象的情節,故事在慢慢地推進,然后所有人都會問:“后來呢?后來怎么樣?”他會總結性地說:“等到電影拍出來的時候你們就知道了,因為此時此刻我也不知道后面發生了什么。”
——卡拉•萊昂內
極深刻豐富的視野,史詩般的成就。《萊昂內傳》是對萊昂內其人的精準寫照。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
每個想了解那些融合了暴力與詩性美學電影的人都不應錯過弗雷林的這部刻骨銘心的傳記大作。
——麥克爾•迪爾達(《華盛頓郵報》)
這是(弗雷林)經過而精心的準備后推出的一部大作。
——《出版人周刊》
塞爾吉奧 萊昂內是所有電影導演中個人喜愛的導演之一。克里斯托弗•弗雷林的這本傳記對他予以了徹底和細致的考察,纖悉無遺,因為它涵蓋了從他的童年成長、人際關系、事業發展、作品剖析,乃至他后未竟的項目和他過世后的一切。還有各類與他打過交道的人有關他的簡短但令人印象深刻的評語,以及非常豐富的每部電影的所有幕后細節信息,這也是為了保持一種平衡的視角,因為萊昂內被認為總是在修飾自己的故事。并且,這本書所有的信息都是與當時意大利和世界電影業為背景的,不單單只是個人的傳記。這應該正是所有萊昂內的粉絲們所期望的,而其他有心了解意大利電影的人也可以從中受益。
——羅伯特 海森
圖書精美,物流迅速,好評!
最喜歡的導演,很好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