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針(簡稱內針)是源自《內經》的針法,其傳承綿密久遠,至真海楊師,始公之于眾。內針之法不離陰陽,其理則直系于中,故而其方針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每每皆逢其原。其刺有若《靈樞 九針十二原》之易用難忘,其效則每能如撥刺、如雪污、如決閉、如解結。時下,多以療效評品醫學,黃帝內針之問世,當能為中醫展現其鮮活的生命。
《黃帝內針:和平的使者》是劉力紅博士(《思考中醫》作者)整理其針灸老師楊真海傳講“黃帝內針”的著作,被譽為“思考中醫人生 針灸使用手冊”合一版。本書既有“形而上”的中醫文化思考、中醫人生情懷,又有“形而下”的針灸學用基礎、針灸操作手冊。
“黃帝內針”是不折不扣的六經辨證,每一針、甚至是每一個心念都不能離開六經,都不能離開三二一的基本綱領和技術路線: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陰陽”,一就是“阿是”。
楊真海,黃帝內針傳人,本書傳講者。
劉力紅,《思考中醫》作者,黃帝內針傳承弟子,本書整理者。
序 和平的使者 劉力紅
及時章 傳承概述
一、針貴明理
二、黃帝內針的傳承
第二章 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一、三才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第三章 內針規范
一、識證(癥)
二、總則
三、三焦同氣
四、經絡同氣
結夏
編輯后記 中醫學堂:一燈燃百千燈
及時章 傳承概述
一.針貴明理
1、
回顧《靈樞》的“九針十二原”,這里面談到針刺的兩個特點:一個是“易用難忘”;一個是“猶撥剌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前一個特點講的是針道的簡單性,必須容易操作、容易把握,并且一學就會,很難忘記。如果針道復雜了,變成難用易忘的東西,那么就很難成為常用的方法,不常用,自然就難以經久不衰。第二個特點講的是針的效用,用針來療疾治病,就像撥剌、雪污、解結、決閉那樣快捷,那么干脆利落,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那么爽!
如果針道具備了這兩個特點,誰會不想學?!誰會不想用?!人人都想學,人人都想用,自然就能“傳于后世……終而不滅,久而不絕”了。
因此,用上面的特點來對照今天的現實,我們就會發現,針道之所以衰微,之所以淪落為不常用的方法,其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它缺失了這兩個特征。針已經不再是易用難忘的治法,而施之以病患,亦不再有撥刺、雪污、解結、決閉一樣的效果,人們自然就遠離它了。所以,我們要想重拾針道往日的隆盛,還是得從找回針道的這兩個特征出發,除此別無它途!
2、方針何處起
我常常聽劉力紅提到扶陽學派祖師鄭欽安的一句話,大意是:執藥不如執方;執方不如執法;執法不如明理。若真能明理,信手拈來一二味,皆是妙法良方。聞言知音,就知道這是過來人的話,這話也一樣適合于針剌。用針同樣要打好這四張牌,不過是將其末尾的藥換成針而已。
在方藥里,不同的方由不同的藥配伍而成,以對治不同的病癥。在針道里,不同的方并非由不同的針構成,而僅僅是由同一的針扎在人體不同的部位便組成了不同的方,以達不同的治療目的。有些時候,甚至部位相同,只是扎針的時間改變了,也能成為不同的方,進而治療不同的病癥。
在人體,不同的空間部位有不同的經絡分布,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經絡運行,所以,在針道里面,構成方的要素并非不同的針,而是不同的時空!時空不同為什么方針就變了呢?因為時空不同,天地就不同,天地不同,陰陽自然不同,方針當然就有差異了。所以,談針必須統統回歸陰陽,回歸陰陽才有道,回歸陰陽才可能易用難忘,回歸陰陽才有可能使針剌驅疾的作用猶如撥剌、雪污、解結、決閉一樣。
時逢因緣聚合,我們將在這里比較深廣地傳講《黃帝內針》的理法方針,傳講的路徑不離陰陽,大家學習的路徑同樣不離于此,這一點必須時刻牢記!
《黃帝內針》就其單純的技法而言,已簡至不能再簡,花上十天半月的時間就能基本掌握;而其效又甚宏,可以用立竿見影來描述。是符合上述兩個特征的針法!當然,至簡之法必寓至深之理!這個至深意味著它的含藏性和承載性,含藏一切,承載一切!所以,一旦透過針法弄明了這個理,則不唯針道在里面,人事亦在其中矣。
二、黃帝內針的傳承
1、我是如何學針的
現在傳講的這個針法叫黃帝內針,也許咋聽黃帝內針這個名字會認為起得太大,但,它是名符其實的。黃帝內針的傳承十分深遠,它不是憑空起來的一個針法,更不是我們創造的一個針法,而是一代一代地相傳下來。當然,代代相傳里面也蘊含著與時俱進,也蘊含著豐富發展。我是從父親楊運清先生那里接過了這個傳承,而父親卻從師爺胡家禹手中接過法脈。胡家禹師爺我還自小見過,而家禹師爺以上有名可考的十多位,則只有在法卷中見到其名了。
我的家鄉位于湖北宜昌五峰縣仁和坪鄉,世代務農。有24小時,鄉里來了一位老人,并在這里住了下來,老人的名字就叫胡家禹。老人孑然一身,加之年歲漸大,生活的諸多不便可想而知。父親對此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不時地煦寒問暖,周濟日用。時間久了,家禹老人也不免對父親另眼相看。也是時候到了,某日里老人突然對父親說:你這般如兒女一樣待我,我也沒什么可以報答,只有一身本事,不知你是否愿學?父親爽快地答道:愿學!接下來便是一段師徒密授的傳承往事。
家禹老人傳授的這個法脈屬于道家,法脈的內容很豐富,有祝由、有用針、有用藥。父親之前,代代皆為單傳密授。家禹老人也就是我的師爺于一九六六年故去,享年八十。師爺故去后,父親便獨擔法脈,苦苦支撐。那個歲月,這些東西都被當作封建糟粕,沒人敢學,也沒人有興趣學。因為掙不得工分,當不得飯吃。我因為運氣好,1976年趕上一班工農兵車,上了成都地質學院,學習區域地質調查及礦產普查。
大學畢業后,分配至核工業部東北地勘局二四七大隊工作。在地質江湖里經風歷雨了近二十載后,不由生起倦意。此時看到日漸衰老的父親眼里飽含的無奈與期待,一種說不出的自責頓時塞滿了整個心胸。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對這句話的理解,通常都只限于兒女的層面,認為沒有生個一兒半女,延續宗嗣,是為不孝。當然,子嗣為后,固無非議。而對于一個法脈、一門學問,如果沒有傳承,不也是無后嗎?!至少在我眼里,這應該是更嚴重的無后。想到這一幕,不禁冷汗濕襟!該如何去亡羊補牢呢?我選擇了跟我的地質專業多少有點兒瓜葛的針法(因為兩者都與金屬有關)切入。在已過不惑之年后,接續祖脈的新的人生就這樣正式地開始了。雖然,針法以外的其它東西此時已經無法顧及,但,畢竟在醒悟之后我為此盡了全力。
好事總是多磨,正當我全身心投入針道,需要父親更多地關照和引領時,老人卻在過完八十歲生日后(2000年)棄我而去。離開了法脈的直接哺育,逼使我從上至《內經》下至百家針典中尋求滋養,如今回想起來,亦是一段充滿艱辛和喜悅的往事。
2、對傳承的思考
《黃帝內針》能夠走到今天,并有機會以這樣的形式在這里傳講,經歷了從父親手中接過法脈,經歷了后來的“獨自”打拼,算來已近二十個年頭。流光歲月雖如白馬過隙,但個中的甘苦仍是歷歷在目。一個法脈、一門學問、甚或是一門普通技藝,如何接手?如何傳遞?如何找到承接?遇到困難怎樣解決?這里面都有鮮活而切身的感受。
我們傳講的黃帝內針,它依據的是哪部經典呢?當然是《黃帝內經》!尤其是《內經》的《素問》部分。自古都說:真傳一句話,假傳萬言書!這話說得對不對,我不敢妄下結論,但至少是有道理的。那么,黃帝內針的傳承,有沒有這樣的一句話呢?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有!這句話就在《素問》的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里:“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如果要再加上一句作補充,這句還在這篇里,就是“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可以說,這是全部黃帝內針的要中之要,典中之典。也可以說,是全部黃帝內針的口訣。道家有句名言,叫做“得訣歸來方看書”!未得訣不是不可以看書,而是看書的意義和作用不大,得了訣就不一樣了。為什么不一樣?大家可以慢慢感受!
以上我們傳講了黃帝內針的口訣,也可以說,大家今天就已經得到了這個囗訣!這個口訣其實并不限于黃帝內針,它也是整個《內經》的口訣,是整個中醫的口訣。希望大家用這個口訣去學習中醫,去干好中醫,更用這個口訣指導下的黃帝內針去“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身。”
為什么自古學問都講究傳承?英雄要問出處呢?因為有傳承跟沒傳承是兩回事,至少在力量上是兩回事。劉力紅跟我學針沒幾天,就來跟我談感受,他說:師父啊,真是奇怪,過去我也不是沒有用針,針灸的一些口訣至今仍然記得很牢,比如“面口合谷收”。可是牙疼的病人扎了合谷仍然叫痛,這之后慢慢就放棄了。可是自從在這兒學了黃帝內針,牙疼的病人還扎合谷(當然是按照口訣原則來取合谷),怎么針一進去,疼痛就不見了呢?針沒有變,合谷穴也沒有變,可是效果變了。這就是有傳承和沒傳承的區別!
在我對黃帝內針已經能夠比較成熟的把握,自我感覺這個法脈的傳承已經到了自己身上,臨床用起來可謂是得心應手、立竿見影,手到癥除。這個時候我開始思考傳承的問題。是像祖輩那樣,找到一個秘密的傳承人單傳下去呢?還是另作打算?如果是單傳,我有現成的條件,我們生的是兒子,符合傳男不傳女的要求。但是,看到針灸的現狀,看到今天針灸所持有的療效,看到太多的中醫人竟然不會針灸,看到小小的病患被折騰到不治,我的內心強烈的沖動著,我想將這本屬于中華大地的神針廣傳,讓它走進千家萬戶,讓它造福于人民。使小病頓除不成中病,中病不成大病,為國家的醫保分憂。每每想到于此,就有股股暖流溫潤心胸,讓我充滿力量。而當冷靜下來,想到“漫泄天寶”四個大字,想到有人持此針法,不去治病救人,反去圖財吊病,這個時候,冷汗就串串地往下流。究竟怎么辦呢?就在這樣的左右為難中猶豫傍惶了好長一段時間,最終廣傳的心還是占了上風。
今天借此傳講的機會,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一段往事,說實在也很難說到底是什么讓我下的這個決心。只是覺得學術應是天下的公器,不管哪一門、哪一家,但凡能成些氣候,都離不了經典。如果離了經典而成一家,那么這一家注定也不長遠。經典就像母親,生出各家各派,母親已順應時代公諸天下,兒孫們還有什么猶豫呢?!想到這些以后,各種各樣的顧慮就慢慢釋懷了。
正如楊海鷹先生說的,今天我就像一個穿越時空的管道,黃帝內針通過這個管道流傳給大家,至于大家能否真實的得到,能夠得到多少?實在要看大家與傳承的相應程度,也就是說,要看大家誠不誠,要看各位能不能擇善而固執之。
第二章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黃帝內針的法理離不開陰陽,在在處處都是陰陽的體現。因此,這一章的重點將圍繞如何幫助理解陰陽的問題來展開。當然,我這里并非想要講一部完整的教科書,因為有關中醫的這些東西,從理論到臨床都多的是,針灸的也不例外。而黃帝內針從整體而言,其法理源自《內經》,與后世諸說也都不相違背。只是它干凈利落,又如蓮之污泥不染,卻是今天難得一見的東西。所以,本著黃帝內針的特質,我可能只講一些相對特別之處,而不打算作中醫的知識性普及。
我要明確地告訴大家,黃帝內針就是不折不扣的六經辨證,而且也許是更為徹底的六經辨證!因為每一針、甚至是每一個心念都不能離開六經,都不能離開三而二之的原則。三就是三才,二就是陰陽,當然慢慢我們還會談到一。三二一是黃帝內針的基本綱領,也是她的技術路線,在以下的傳講中,我會反反復復地談,大家則要反反復復的琢磨。
在針道里面,尤其在黃帝內針里面,我們經常會用到“立竿見影”這個成語,竿立在陽光下,竿影會立即出現。那么,針刺也一樣,針扎進去了,針刺的效果也要立即出現!為什么呢?為什么這么神奇?因為君火本來就神奇!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此,考量針刺的療效,能不能立竿見影?能不能猶拔剌也,猶雪污也,猶決閉也,猶解結也。實在是要看看能否發揮君火的作用?能否實現守神?!
在黃帝內針的實踐過程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前些年,我每年都會花相當的時間在藏區做義診。一次到青海的貴德縣義診,出現了不少看似不可思議的奇跡。好幾個失明失聰多年的患者,針扎進去,竟然馬上就能看到、聽到,一些疼痛的患者更是針到痛除。當地的一位領導,母親是西醫,當他回家將親眼目睹的狀況說與母親后,母親對此表示強烈的懷疑,但對這些熟悉的案例及擺著的事實又無法否定。思來想去,認定必是針中做了什么手腳。于是吩咐兒子每天偷偷地拿走幾根針,連續好些天,也沒有發現針里有什么破綻,不得不五體投地,并老實坦白了上述過程。
實在地說,黃帝內針不能包治百病,它也會碰到很多疑難,甚至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類似上述的神奇,類似上述不可思議的案例,卻是數不勝數,幾乎每24小時都在發生。從這些現象,我們既看到了經典所言真實不虛,亦能據此判斷,針道何以在當年是的治法。
如上所述,同氣相求,要在有求必應!這是黃帝內針取穴定位的不二原則。取穴能否效如桴鼓?能否立竿見影?全在同氣相求上!在黃帝內針體系,同氣相求又叫求同氣。同氣求準了,自然是有求必應。同氣求不準,往往石沉大海,杳無音訊。所以,就整個黃帝內針而言,在法理上,我們明了同氣相求是為了有應;在技法上,求同氣就要精益求精。所謂求同氣,就是求病證的同氣,病證在哪里?在三才的哪一部?諦屬于哪一經?這個能夠確定后,那么治也就確定了。治就是取同氣,病證在哪一部,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部,病證在哪一經,治所取的穴就在哪一經。因此,辨證實際上是明氣,施治實際上是求同,若我們能將這各各不一的“同氣”融匯貫通,進而處處在在都能找到同氣,信手拈來,便就有求必應了。
二、一陰一陽之謂道
回顧中醫的歷史,漢以后才有流派形成,但是,流傳得最廣的,還是非傷寒莫屬。為什么呢?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六經辨證在天然上它就靠近陰陽。本來針道其實也有這個優勢的,因為穴位都立在經絡上,經絡都立在陰陽上。可是走著走著,就走到了穴位的主治功用上,忘記了經,忘記了陰陽。我想這亦是針道所以衰微的內在原由。
黃帝內針與現今流行的諸多針法相較,在技法上它不行針,不追求針感,甚至不講迎隨捻轉補瀉,這恐怕是一個重大的、也是易于引起爭議的差異。然而,只要取穴得當,入針便有桴鼓之效。這便是因為位的不同已經有了陰陽的不同,已經具備了變化的條件。
參明了陰陽,一個位上的改變就連帶著陰陽的改變,而一旦牽涉到陰陽,它就不孤立了。它是天地之道,是萬物綱紀,足可以觸一發動萬機。為什么有時候一根針扎對了,它會效顯神奇,它會出乎意料?一根針有那么大的作用嗎?不!一根針很普通,但,一根針若觸及了陰陽,它就連帶出天地、萬物、變化、生殺,就連帶著一切的可能性。是這些可能性在作用我們,而非僅限于一根根普通的針。
中醫人所受的最基本的訓練,是整體觀、是辨證論治,在這樣的訓練下,能治一個病就能治一百個病、一千個病,能治一臟的病,就能治所有臟的病。因為萬病不離陰陽!所以,現在我希望大家能夠把認識調整過來,中醫的全科是指五術具全。你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砭石,你也可以根據需要選擇針刺,依此類推。而不是需要針刺的,推到針灸科;需要刮痧的,推到砭石科;需要吃中藥的,推到中醫科。這些都是中醫,都可以在一個科里解決,這才叫全科!
從更根本的層面說,中醫就是為全科而準備的,因為它在理上是貫通的,五術皆出一理,就是陰陽。這一點需要提請特別的注意,因為現代科技的分析觀念,它呈現在運用方面,就是分科越來越細。過去我們常說隔行如隔山,今天不是了,今天是隔科隔室就如隔山了。這樣一來,一個心臟一個脾胃都老死不相往來,還說什么整體觀呢?沒有了!所以,我在這里傳講黃帝內針,大家一定不能僅僅當針道來聽,這里面一定是全科的,針道明白了,其它的自然也會明白。
為什么《素問》在談到治療的時候要反復強調:無問其病,以平為期。無問其病,就是不管你是什么病,是感冒發燒還是腫瘤,原則都一樣,都是“以平為期”!這一點也可說是中醫很特別的地方,或者是中醫最不易為西醫理解的地方。我前面在談到全科的時候,提及過這個問題,一位稱職的中醫,當他能夠治療感冒,那么,他也就能夠治療腫瘤。當然,難度上會有差異,但,理法上,甚至方藥、方針上,都沒有差異。如果認為不一樣,認為有差異,那么,實際上他已然離開中醫的本位了。他可能以為像腫瘤這么嚴重的病,西醫都要上放化療了,中醫不應該也有些特別的辨證方法嗎?其實沒有!都一樣,都是以平為期!所以,當有一個感冒的病人需要用桂枝湯時,我們給他用桂枝湯,而當一個腫瘤的病人患的是桂枝證,我們一樣的也要用桂枝湯!
由于現代醫學的普及,人們生活的語境基本都西醫化了,這無疑也大大地影響了現今的中醫人。有個什么問題,病人會直接問:醫生我這個心臟病怎么治?我這個胃病怎么治?或者一大堆的檢查后,報告出來了,告訴你心臟有問題、肝臟有問題、血糖高了,這對中醫來說,等于是給你下了套,可我們現今的中醫沒幾個不往里鉆,這一鉆,中醫的本來必定迷失。我在這里是想很嚴肅的告訴大家,如果我們想學內針,更進一步想學好黃帝內針,這個圈套尤其不能鉆!我們還得老老實實,回過頭來走辨證論治的老路。不管他是什么病,也不論西醫查出了什么樣的指標,這些統統都得放下。《傷寒論》16條有這樣的十二個字:“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劉力紅博士稱其為仲景的十二字薪傳。我認為這也是黃帝內針的十二字薪傳!它的落腳是隨證(癥)治之,而不是隨病治之,更不是隨指標治之!所以,證是中醫的眼目,是中醫人的下手處。因為只有證才能告訴我們,真正的“病”在哪里?陰陽在哪里?本在哪里?
為什么歷代針灸都很看重足陽明的三里穴?甚至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口訣。其實就是注重土德養護。可以說,如何養護土德?如何維系土德?如何使衰敗的土德重建?是黃帝內針的竅中之竅,訣中之訣!
土德是廣泛的,五常中的信是土德,八德中的孝也是土德,所以,我們不僅僅只是用五術來養護土德,用針用藥當然可以很好地營建土德,比如上面的足三里,比如《傷寒論》的大小建中湯。但,我更想跟大家說的是,不怨能夠維護土德、和氣能夠維護土德,而且這個維護的層面更深、更徹底!因此,健康就不單單是醫生的問題,更重要的環節其實是自身,這一點大家務須明白。
土德在中,維系土德其實就是開發中的作用,中的作用展現,就能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存內,就能平人不病,即便生病,也將陰陽自和者必自愈。因此,如何維系土德,開顯中用,實在是黃帝內針的重頭戲。我們每一針扎下去是否能夠靈驗?是否真如拔剌、雪污一般,其實就看這個中能否開顯出來。上一章的開首,我談到了本門針法的至簡至深,至簡是技法,至深就必須于土德在中里去挖掘。
黃帝內針在理法方針上的同氣相求已如前述,可以說我們的針要落在何處?千落萬落,就要落在同氣上。落在同氣,才能相求,才能相應,才會效如桴鼓。因為中醫除了講經還要識絡,經為主干,絡為網輔。或曰經為經,絡為緯,共同經營臟腑內外、四肢百骸。針法上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口訣,大意是“寧可失穴,不可失經”,而在黃帝內針的體系里,我們需要改一改:穴可失,經可離,同氣不能丟!如果同氣不失,即便離經離穴,它亦在經在穴;若是同氣丟失,即便在經在穴,亦如離經離穴一般。
劉力紅博士是前年冬天開始跟我學針,學針后不久,他便將針道的口訣用之于導引,并由此體悟出甚深的導引要領。對此,我是十分地贊許,并且認定他所談及的導引才是《內經》導引的心法所在。漢以后談導引,尤其是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了《導引圖》,以肢體的動作與呼吸相配合,只能算是外導引。
劉力紅博士去年以來,在很多場合介紹他的導引心得,我認為這個導引應屬于內導引的范疇,是更接近于《內經》的導引。《內經》的導引為五術之一,前面介紹五術的時候曾提到過,它出自《素問》的第十二篇“異法方宜論”中。原文:“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蹻,故導引按蹻者,亦從中央出也。”從字面上看,東南西北中,五方五位各出一術,只是界別的差異,但是,我們仔細思量,導引這一術確有它根本的不同。砭石、毒藥也好,九針、灸焫也罷,這些都必須取自身外,是外來附加到身體的一種作用。或者說是必須通過外來途徑才能產生的作用和治療。但是,導引卻不同,它是在自身上發生的,它不需要通過外來的途徑。因此,從自我養療,從自主健康的角度,五術中能實現這一目的的,只有導引一術。所以,導引從中央出,就不僅僅是因為中央食雜而不勞,易患痿厥寒熱的問題了。它更深的意義在于,通過感而實現機體陰陽的自和,通過感而促進自身陰陽的互生、互化、互通、互用,從而達成上以養心,中以養身,下以療疾,三醫和合的境界。
導從心入,所以必須透過感來實現。引的造字很有意思,左為弓,弓之用乃射,射左身右寸,寸者心也。所以,射有什么意思呢?射講的是身與心!引之左為身心,引之右這一“丨”是什么呢?是貫通!因此,實際上導引就是透過感來實現身心的貫通,身心能夠貫通,自然就形與神俱了。導引從中央出,那么,感從何處入呢?亦是從中央入,從任脈所在的這個前正中入。從此處入,而后透過感來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實在地講,感的過程也就是陰陽相引的過程,為什么能引出和?引出生?引出化?引出通?引出萬般的作用?更實在地說,是因為透過感引出了“中”!
我在這里可以告訴大家,導引是黃帝內針的入門,我們不能稀里糊涂的學習這門針法,雖然這也會有作用。但是,若想深入它,進而真實體會它的神奇之處,那就必須進入導引,必須去切身感受這個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的討程。如此我們方能領會為什么要陰病治陽,陽病治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上取下,以下取上?
三、內針秘義
黃帝內針的法理大致已如前述,若想更進一步地深入,當然還得溫習經典。經典如鏡,我們要想照見自己,看看到了什么程度?就一輩子離不了它。所以,讀經典實在不僅僅是我們普通的讀書學習,有些時候,讀不讀或者讀幾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去參,你要去感。為什么說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呢?這是中國文化的特質所在。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文化它不在乎知識積累了多少?而在于你通沒通?因為一旦通了,事情就好辦啦,我們經常講一通百通,這是不虛的。關鍵看我們在哪通,怎么通!而通常常得借助感,感并不在乎你讀了多少?反而看重的是“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有時甚至會一句話、一個字眼逼急了,你便通了。下面這一部分也許不像上述的內容成章成節,具有連貫性,但,卻是字里行間閃爍出來的感而遂通,是需要特別留意的。
1、內針
本門針法之所以依托黃帝,到此也許不會再有大的疑義。那么,為何要命之為內針?難道還有外針嗎?內外在中國文化里面其實也是蠻特別的一對范疇。內外也是陰陽,是相對,因此,有內必有外。不過我們在考察中國文化的歷史時,卻發現很多時候它似乎更強調內的一面。比如《黃帝內經》,盡管《漢書》也記載了《外經》之名,而且到了明代由陳士鐸先生傳出了《外經微言》,亦即現今流行的《黃帝外經》。但,作為中醫的主脈,仍是以《內經》為歸依。而作為三家之一的佛教,更是將自己的經藏稱為內典。其所強調的五明,因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內明,亦是有內而無外。道家有內丹和外丹的修煉,但更注重于內丹。故而對于內外而言,內為根本,外為枝葉,枝葉的茂盛決定于根本之深厚。從更通俗一點的層面來說,我們常常談到內行與外行,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甚至還有行家里手一稱,行家便指的是內行。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這些都是對內的強調,對內在的強調。所以,
個人覺得沒什么用處,可能是我技術還不過關吧!
書的內容三分之二講道,三分之一講術,建議初學者先打好針灸基礎再買,可以起到開闊眼界,增加知見的作用,基礎不扎實的朋友真心不建議買,以免看著看被帶坑里。
書價格有點高,薄薄一本。剛開始還很期待,看了之后,感覺一般。
書是很好,字數少。。。如果排班縮小的話十幾頁就夠了
如果從“真傳一句話”的角度來看,本書還是很值。但如果以一本書來說,它并不符合它的價格。里面關于醫德,陰陽的篇幅就占了三分之二,水分很高。
內容華而不實,前面三十多頁無實質性內容,當小說讀可以,是一部不錯趣味讀物。
雖然有點小貴,不過物有所值。按里面的上病下求,陰中引陽,同氣相求,治療膝六關節效果很好。
很不錯的一本書,感謝作者的廣闊胸襟,心系中醫藥傳承,為后輩留下來寶貴的經驗。
十二月份預售的時候已經預訂昨天到的貨略略翻了一下感覺還是挺不錯的等我仔仔細細的看完整本書再發表意見。
作者回憶如何學習內針的經歷,感人至深。黃帝內針至簡至深,至秘,此法公之于眾,愿天下更多人知醫,更廣的眾少病。傳承針道,針貴明理,中醫學堂,一燈燃百千燈!可敬可佩!每個中國人都應尊重中醫,都可以零基礎學中醫,都有責任推廣中醫!國學國醫并重,視為強國之道!
內容沒看,定價高,頁數少,更離譜排版,每頁百分之四十空白。
這本書,整體比較貴,建議大家好好讀靈樞經!和黃帝內經吧,經典的東西都沒這么貴,這本書東西大多來自經典!
強烈推薦這本書,解開我實踐中的困惑。現在寫穴位功用的書很多,為什么有時候有用有時候又不管用?其實任何能立竿見影的中醫治療還是要辯證,對經絡來說就是辨經。
理論太多,干貨太少,如蜻蜓點水。失敗的一次購物!
直到現在也沒有收到包裹,當當客服說物流會給我回復,結果一點音訊沒有。想著等年后再說,但實在擔心會收不到。從12月13號下單,今天已經2月2號!實在是無語了!拜托用點心、負點責任!
偏向理論,突出同氣。病案方面欠缺,讀起來無味,另外定價過高,盡管我是5折買的。
是有一些學習點,但是有湊字數的嫌疑,其實只是一些針灸原則的解說,名不符實,完全沒有評論區中說的那么夸張。
書很薄,內容較為散亂,講的多為理論東西,還未看完,看完再評
書很不錯~道可道,非常道,本人已經在臨床上運用,頗具療效
雖然價格偏貴,但是寫出了一些真道理!當然這里沒有什么治病秘訣,或者特殊的穴位,但是給出了綱領性的指導。很好!
很薄的一本書,前半部分理論說的太多,后面實踐部分一下子就沒有了,里面的很多觀點在其他書上都有提到
這本書把中醫的根講清楚了。以前用X型療法,時而有效,時而無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楊真海先生講的真好。
得理重于得方。可惜劉老師寫此書還是留了一些,估計可能有后續。不過說實話比起《思考中醫》來說,劉老師寫書不再是知無不言的暢快淋漓了,頗覺遺憾。
心向《黃帝內針》2015年底,在南寧參加了同有三和中醫經典課第十三期,在課堂上,劉力紅老師介紹了黃帝內針。并講在因緣俱足時黃帝內針會和大家見面,剛好一年時間。《黃帝內針》一書就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君子言信,師者傳道。很幸運,預定的書,很快就到手了。記得那是2017年元月九日的下午,收到兩件小小的包裹,打開一看,心中一陣歡喜《黃帝內針,和平的使者》我和我的學生各訂了一本,相約讀后相互交流心得。用了三個晚上,通讀一遍,這一遍讀下來,心中真有了些底氣,用了一輩子的中藥,被老師這一傳講,把藥換成針,理法方針,理上是通的,用針如用藥。此去的…
我已經將《黃帝內針》仔細看完一遍,心中清明了很多,盡管從事針灸工作快十年了,講真的,我可以用針灸治療無數的疾病,但對‘它為何能治病’的了解始終停留在“調和陰陽,通經活絡”的階段,至于這個‘和’、這個‘通’,我也只是以常人的思維來理解,而無深思。讀完《黃帝內針》后,才明白針灸的真理是與整個中國文化在一個層面的,是經受中國古代文化精髓不斷傳承下來的,亦是經受中國幾千年實踐考驗的。其中的內針心法“觀其脈癥,知犯何逆,以法治之”,口訣“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包括它的作…
寫書的感覺在忽悠人呢,和鑒寶上拿贗品的一個路子,講個故事就是家傳千年了,針灸學上都有的東西,換個說法故弄玄虛就是真經了?58塊錢,交智商稅了。
這才是大道至簡!這才是易用難忘!雪污決閉!十年之針灸好書,和高樹中老師的一針療法都是好書,但本書更高!由道御術方為真!
這本書是我看過的所有針灸書里最好的書,已經有十余例病患者驗證其理論及效果,確實如書所言,立竿見影,一次即愈,讓我對針灸治病的信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謝謝楊真海師傅,謝謝劉力紅老師!